乒乓球练习弧圈球,是先练前冲弧圈球,还是高调弧圈球?有哪些经验分享?

喜欢北海的东北人


一般来说拉前冲弧圈球要在球的高点期和下降前期,挥臂应以向前为主向上为辅,由腿开始发力,至腰、臂、手腕。在球与拍接触的一瞬间应尽量使球与胶皮摩擦,以产生强烈旋转。拍与球接触的瞬间手腕的动作要快,以得到较快的速度。

1、拉手适当放开

以往在打小球时,由于球速较快,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认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而今天,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以增加拉球的动作幅度。同时,手尽可能抬高,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2、摩擦球不宜过薄

旋转能够提高拉球的准确性,但会影响球向前的平动速度。在同一板击球中,旋转和速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为防止摩擦过薄,击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为主,板形竖直,前倾不要过大,同时避免接触球的侧面太多。这样会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紧

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动量传递的枢纽。合理的腰部动作会使动作协调,发力集中。在拉球的全过程中,腰部要绷住,在垂直轴上的转动不宜过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为更好发挥腰部的功能,在拉球过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侧半圆形运动

抬肘和夹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错误。拉球时,肘部随同手臂一起做外侧的小弧形运动,有利于击球中的发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

有许多人在正手拉球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腰腿的力量,总是试图通过较大幅度的预蹲,为最后发力创造条件。但是,乒乓球拉球的发力毕竟不同于推铅球,它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发力方式。

如果蹲得过低,在很多时候,还没等抬起来,拉球已经结束了,最后造成坐着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动力,影响拉球的速度质量。

6、击球瞬间手腕内收

手腕在击球前,应该相对放松,但击球瞬间,要有力量非常集中、但动作不是很大的内收动作,这样容易使力量更为集中,动量传递的效果发挥得更好,真正体现出鞭打的效果。

同时,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指要突然抓紧球拍,使发力有一个牢固的支点。直板运动员要体会中指顶住球板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发力最后作用在球板上。

7、多练小负重的快速力量

要想提高拉球的力量,除了花大功夫熟练掌握拉球的发力技巧、使技术更合理外,适当进行一般力量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专项力量与一般力量虽然不会有线性关系,但一般力量总归是一个基础。

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负重不要过大,以多次数,短时间,多组数的练习为宜。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运动员最好选择克服自身体重的方法进行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纵跳等。

有时也可与专项训练结合在一起,如持重拍进行拉球徒手动作的练习,拉橡皮筋等。这样,既可以练习一般力量,又练到了专项。

8、练习步骤先上后下

在体会拉球发力的开始阶段,先用拉上旋球或不转球来练习。因为拉上旋球不必过多的考虑摩擦效果,多一点击打对准确性的影响要小于下旋球,这样更容易体会向前发力。

而拉下旋球时,必须要有很好的摩擦效果,才能保证球过网上台,所以不容易体会击打和向前发力的感觉。

在击球时间上,先练定点的上旋高点期拉球,待体会到拉球能发上力了,在练习各种时间的调整拉球。为了保证联系的密度,先练习用多球拉,在过渡到多球单练和单球拉。

附带说上一句,拉削球更能体会拉球时往前走的距离感。反过来说,削拉球的感觉检验拉球质量最好的“试金石”。






足彩之道


前冲与高吊——这两种弧圈球,先练哪种都行,您可以跟陪练者商量,也可以自己决定。

重要提示——您如果攻球动作不熟练,那最好先不要练前冲弧圈球;因为攻球是前冲弧圈球的基础,前冲弧圈球的难度,比攻球还要大些。如果您连高球都不会放,当然也不要去练高吊弧圈球了,道理同上。

初学者想练弧圈球,不必着急,只要您攻球、放高球的动作熟练了,身体灵活了,再练弧圈球是水到渠成的事。


乒乓球804


前期用高调弧圈球,感受摩擦的感觉,多摩擦对弧圈球有一定的感觉后在前冲,这两种发力不一样,一种向上多,一种向前多,主要还是摩擦,前冲有一定的击打比例。


胡邱杰


大家好 我是(赛事组委会),我是一位体育爱好者 ,我喜欢体育,热爱运动。喜欢看足球,篮球,排球 ,乒乓球,以及各种体育运动。也喜欢看世界杯 ,奥运会等各种体育赛事。我很享受这种悠闲的生活,我对体育的热情只增不减,这种热爱是内心发出的,一直在我心中燃烧,无法冷却。我选择了热爱体育并会一直不断的坚持下去,直到我老去。这就是我一个体育创作者的生活方式,针对题主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分享和观点:\r

要做到既稳又转、既稳又快,就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发力机制。当然,稳定并不是死板不变,而是随机应变中的内在稳定!\r

弧圈球动作的分解与合成\r

1、在腰和上身不转动的情况下,大臂从贴近身侧,到带动小臂向上挥动,那么整个手臂所挥动过的平面可以与地面形成0到90度的各种夹角。(高吊与前冲的区别之一就是球拍前倾角度的不同)\r

可以说,这样的大臂带动小臂,在一个平面内的挥动就是弧圈球中整个手臂经过的路线。\r

在分解动作上切忌:\r

a.手腕在挥拍过程中随意抖动、转动。这会造成最后整体弧圈动作的击球不稳:即产生发力不稳、方向不稳、拉漏拉飘的现象。\r

b.手臂摆动不在一平面上,后果是常常拉下网、拉漏拉飘、即使拉上的球也往往显得软弱无力。\r

所以在没有转腰的前提下,大臂带动小臂的挥动应当在一个平面之内,这是弧圈发力集中的重要关键之一,也是实现弧圈技术稳定特点的第一要点。\r

弧圈技术的内在发力机制\r

1、击球前的匀加速发力\r

腿要蹬实,支持腰匀加速转动,在肩、肘腕关节的带动下,球拍向前上方做加速运动迎击来球。\r

2、击球时的突然变加速发力\r

当球拍撞到球前的一瞬间,小臂借着重心转移的力量,突然加速内收,(此时腰、肩、大臂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并适当收紧)\r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喜欢,也喜欢大家能和我一样对体育怀着一种浓厚的热情,我很高兴能提出我的分享,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体育,分析体育竞赛。体育本身就是运动者用自己的体力带给我们心灵的健康享受。正确的看待和面对体育,有益于身心健康。\r

最后祝福大家快快乐乐看比赛,开开心心做运动,生意越来越好,钱越赚越多,身体健健康康,家和万事兴,谢谢大家!\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