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兔牙传说


奇袭乌巢时,曹操把最复杂、艰巨的任务自己担起来了。

至于留守官渡的部队,曹操是一点也不需要担心的。

大本营不可能被打下

官渡,是曹操预先选定的战场。

由于黄河前线战线过长,曹操早就选定了官渡作为阻击袁绍的阵地。

早在199年,曹操就开始在这里筑磊。此时,早已经构造了完善的野战防御阵地。

袁绍集中大军,用尽各种办法,花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

此时,袁绍要急切击破大营,谈何容易?

大本营的防御力量并未明显削弱

曹操奇袭乌巢,关键是要快!

既然要快,曹操当然只能全部选用骑兵!

因此,曹操只带了5000精骑奇袭乌巢,其余部队全部留守官渡大营。

就留守指挥官来说,曹洪固然不算一级良将,但他身边尚有荀攸这样的良才辅助,凭险而守,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显然,曹操的官渡大本营并没有明显削弱!

袁绍的反应合乎逻辑

作为久经战阵的老油条,袁绍的反应也不是没有逻辑。

因为:乌巢有淳于琼万余人把守。曹操想要攻破,并不容易。

袁绍的逻辑是:

1、曹操如果带的人太少,根本威胁不了乌巢;

2、曹操如果带的人多,官渡必然空虚。

因此,袁绍选择了不被曹操调动,以重兵进攻官渡大营,只派少许轻骑救援乌巢。

不过,袁绍还是低估了曹操。

曹操没有带太多人,却依然迅速攻破了乌巢。

而从战事来看:曹操是在袁绍援军抵达前攻破乌巢的。

所以:袁绍即使派重兵前往救援乌巢,也救不了乌巢。

唯一的区别是:曹操攻破乌巢后,无法歼灭援军,只能逃跑。都是四条腿的,曹操又不是跑不掉!

不过,在烧掉袁绍的粮草后,曹操是歼灭援军还是逃跑,已经无关大局了。

领导,应该在最紧要处。

总的来说,在曹操奇袭乌巢的过程中,留守官渡的曹洪的担子较轻,真正的重担,曹操亲自挑起来了。

这正是曹公取胜的原因。

在决定性的地点投入决定性的力量,这是取胜的法则。

这一点,人所共知。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决定性的地点,我们未必能集中最多的力量。但是,必须要集中最强的指挥力量。

作为领导,曹操亲自担任最危险、复杂的任务,唯其如此,他才可以实现惊天逆转!

伟人评价街亭之战:亮宜自临阵。

领导,应该学会授权。但更应该:亲自抓起最复杂、紧张的任务!

否则,就是甩手掌柜,就可能耽误事。

与君共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么说吧,很多曹操迷在官渡之战这个问题上,把曹操神话成如何如何用兵如神、知人善任的军事家。

但是就今天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说:曹操根本不是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而是被迫孤注一掷地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

众所周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 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 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基本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一、战术层面,曹操根本无暇顾及大本营

总的来说,前期曹操与袁绍在黄河沿线对峙,发生了一些局部战斗,双方互有胜败。

武帝纪将中期曹军一方面临的凶险局面一笔带过,但实际上战役中期袁绍中军到达后,双方进行了全面会战,曹军战败退守官渡,在这一线与袁绍形成新的不对称对峙局面。在这一长期对峙过程中,曹操粮草渐渐不支,而且领地内很多小势力都暗地勾结袁绍,局势可以说非常被动。

那么到了官渡之战后期,情况是怎么样呢?史书记载: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

曹操前期是取得了一些小胜,还阵斩了颜良文丑这两个大将,但到官渡后期实际已经被逼入绝境,最关键的是粮食快吃完了。曹操为何会粮尽呢?真是曹操的领地里没粮食吗?这就不得不借用一句名言了,“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其实呢,是史书刻意掩盖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优异表现。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袁绍在官渡之战期间,一直不断派出特遣部队,在曹操后方袭扰曹军的粮道,效果显著——”贼数寇钞绝粮道“,曹操根本得不到粮食补给,几成断粮状态。到后来是任峻拼了老命才终于运送成功一次,可是之前数次对粮道的切断使曹操陷入了绝境。

袁绍的这个”神来之笔“只记载在不起眼的《任峻传》中,结果往往被人忽略。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最早对曹操采取了断粮之计,而且还是难度很高的敌后断粮,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术表现堪称绝赞。

二、战役层面,巨大的优势让袁绍有些轻敌

但从战役层面来讲,袁绍还是有一些决策性问题。

作为官渡之战的发起者,袁绍稳坐河北,兵精粮足,对曹操拥有四倍以上的军事优势。从兵种配置上来看,河北连接草原,有强大的骑兵。曹操中原河南地区作战主要是步兵,步兵对骑兵劣势巨大。

更要命的是,除了黄河作为分隔线,曹操的河南一带,根本无险可守,一旦人家突破了黄河,你曹操就是门户大开,就是一马平川。

所以袁绍身边如果真的有一个他能信任的、能为他真正出谋划策的谋士的话,这时候就应该建议他拉长战线,对曹操发动全面进攻,直捣许昌,这样会让曹操东西不能相顾。因为兵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

可是偏偏袁绍优势太大了,他就想一战定胜负,一口把曹操吃掉。《孙子兵法》说骄兵必败,我有绝对的优势,就是一次把你打死,根本不需要拉长战线慢慢打。

  • 这也就是为什么袁绍没有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巨大的优势让他认为根本没必要这样做。
  • 这也就是曹操为什么留下荀彧守许都,因为他对袁绍太了解了,从诸侯讨董后,曹操决定离开袁绍单飞的那天起,他就认定袁绍其人,不会作出偷袭许昌这样的战略决断,也就放心留下荀彧这个文官镇守许昌,调集全部精锐与袁绍安心在前线作战。
  •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利用了他这个心理,选择在官渡到许昌一线布防,这一线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卫星地图看看,其实是对袁绍最不利的战场——黄河滩涂地,沙地,成漏斗型,有利于曹操进行纵深布防,不利于袁绍的骑兵部队突防。

三、战役层面,内部的不团结间接导致了袁绍的败亡

我们常讲天时地利人和,从这个角度来看:

天时,当时曹操立足未稳,许昌内部皇帝蠢蠢欲动、伺机待发;西凉有马腾韩遂环伺蛰伏,虎视眈眈;东面徐州新平,陈登陈珪带领士族摇摆不定;南面荆州刘表暗流涌动,趁火打劫;更不用提汉中张鲁、江东孙权都眼红着想要来分一杯羹,可以说,曹操官渡只要首战不利,甚至持平,袁绍就在官渡和他对峙半年,后方一旦一个地方开始乱,墙倒众人推,曹军自然不攻自破。所以,袁绍选择在这个时机发动战争,没什么问题。

地利,刚才第二部分我们分析了,其实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地利优势。但我想说,在绝对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地利优势并不是关键,人海战术,怎么也拖垮你了。

人和,这是我认为袁绍失败的最重要因素。前文分析了,袁绍在官渡之战并不存在军事策略层面的严重错误。可是为什么还是输了呢?

两个关键词:许攸叛逃,张郃、高览倒戈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这里不得不说,袁绍集团是一个内部非常不团结的集团,不团结到可以把巨大的军事优势给败掉。可以看到,袁绍活着的时候袁绍集团就内斗,导致打输了官渡之战,袁绍死了以后,袁绍集团又内斗,导致袁家兄弟分裂。

那么袁绍集团为什么这么爱内斗呢?

当时,东汉的豪强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袁绍作为东汉大臣出身的诸侯,深知豪强一旦做大,皇帝的命就会被他们捏在手里,想什么时候让你死,你就得什么时候死。

对于这种现象,其他诸侯也自然深知。

于是怎么办呢?曹操刘备的做法是打击豪强,孙权的做法是和豪强合流。

袁绍则采取了另一个

短期来看十分有效、长期来看蠢得不行的办法:

放任部下内斗,期望以此削弱麾下豪强势力的力量,于是就有了这个如此不团结的袁绍集团。结果袁绍本人的权威是保住了,但这个做法也导致袁绍集团不得不一直在内斗的烈焰中艰难前进,最终还没等到统一天下,就先引火上身,被烧为灰烬,成为历史的尘埃。


关注 ,带你畅游历史的星河,汲取文化的滋养~

随手转发是美德,

请在下方留下你宝贵的评论


戰國君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

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

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

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

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

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

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

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

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

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

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

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

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

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

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

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

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

结语:

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

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曹操深知武略,他灭袁术、擒吕布、降张绣、退匈奴,大小数战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曹操不仅熟读兵法。且自已著书立说。一是将孙子兵法删繁就简,后世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就出自于曹操之手;二是自著魏武侯兵要志,曹操有理论有实践。反观袁绍,无突出才华,两个巨头相比,袁绍外强中干,曹操内外兼修。袁绍想钻曹操的空子很难。

一一曹操

一、曹操深通兵法,很注重关键位置的防守

曹操对军事通透,一旦与对方开战,他很注重对大本营和粮仓这些战略要地的防守,下面举三例说明。

1、曹操起家的山东衮州,当时被吕布攻破时,曹操就十分焦急。

后曹操乘衮州防守空虚,再一次夺回根据地,赶走吕布,获得了山东全境,曹操也在此得到迅速发展。

2、第一次征张绣时,曹操首先考虑的也是后方许都的防守

3、第二次攻打张绣回军途中,接到袁绍欲攻许都,急切回兵保许都。

由上可以佐证,曹操对战略重地防守从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官渡之战曹军的布防情况

1、曹操兵力情况

(演义第十三回)其时李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横行无忌,朝廷无人敢言。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暗奏献帝曰:“今曹操拥兵二十馀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一一以上是陈寿《三国志》武帝纪第一上面的记载,曹操当时就拥兵二十多万。同样是陈寿《三国志》说官渡之战曹操不足万余人马,且十有二、三带伤,笔者认为这个数字不准确,在青州曹操已得黄巾军投降三十多万,去掉老弱病残,二十万一定会有的,怎么到官渡之战就不足万人,其余兵马哪里去了呢?陈寿这里可能是误写了,在不足万人的“万"字前面漏掉一个数字。如果曹操真的只有不足万余人,既要分兵烧乌巢粮草,又要守营寨,中途还派曹仁平定了刘辟叛军,当时刘辟人马过万,曹操不足万人怎么打刘辟?

短短的时间内要同时完成三项大的任务,笔者以为不太可能,袁绍七十万大军就算去掉其夸大的水份,怎么算四十万总该有的,1:40这个仗怎么打赢?

那么曹操到底有多少兵?

(第二十六回)袁绍派颜良率十万兵马围攻白马。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

官渡之战曹操率大军七万,这个数字出自罗贯中之手,依照曹刘两军形势这个数字可信。

据以上推算,曹操总兵力不会少于二十万。

2、曹操兵力布防情况

与袁绍70万兵力相比,曹操兵力数量处于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曹操若想挡住袁绍进攻,就不得不在布防上动点脑筋。

一是充分利用地形。曹操为什么会选官渡与袁绍作战,因为官渡是河北向许都进兵的要冲之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曹操以一部兵力防守关隘,扼守进入许都的咽喉,就能以一当十,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兵力,让少量的兵力发挥出最大效益。而袁绍大部队在这种环境下难以集团冲锋,从而失去了兵多的优势。

二是打造多重屏障,逐次防守。

先建立屯兵大塞。以主力部队防守大营,在关隘前与袁绍抗拒,抵挡袁绍大部队进攻。同时分军于塞前结营,为掎角之势,和大寨相互呼应。再在关隘处屯兵防守,这样袁绍需克服一道道防线才能前进,由此袁绍就会付出较大代价,从而不断削弱袁绍力量。

三是设立多种观察哨,及时掌握袁军动向。

情报是正确决策的关键因素,是获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曹军采用明哨和暗哨相结合的办法,流动哨日夜巡逻,关注敌方大部队动向,暗哨防敌方渗透偷袭,事实证明观察哨发挥了巨大作用。流动哨发现了袁绍运粮之道,信息反馈到曹操后,立即派轻骑断其粮道,焚烧对方输送的粮草,使袁绍不得不分兵守护乌巢粮仓,同时加强自身运输粮草的力量。这就分散了袁军主要方向上的军力,减轻了曹军当面作战的压力。

暗哨发挥的作用更大。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

如果不是暗哨发现,许攸会在曹营到处乱窜找曹操,而且很容易被当做奸细误杀。而暗哨抓到后直接就报知上级知道,既省却了许攸盲找耗费时间,又提高直达曹操的效率,在曹军已面临断粮的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当许攸献计烧乌巢时,曹操连夜去袭击乌巢,到达乌巢时四更已尽,再迟一点天就亮了,那么一路上就会被袁军发现,官渡之战历史可能会改写。

反观袁绍布防情况:

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馀里。

几十万人马聚集在一个地方,兵力闲置过多,浪费人力物力,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兵器的作用。看上去气势雄壮,其实只是摆设,几十万大军只盯着一个关隘进攻,大部队不宜展开,作战效率极低。

三、许都的防守

1、守城指挥员

许都是由荀彧留守的。荀彧留守一是负责前方粮草接济,二是负责许都防务。荀彧和诸葛亮谋略水平在伯仲之间,从前吕布攻打衮州时,只有荀彧、程昱等三处城池未破,且荀彧有识更有胆,当时一人出城,说退进攻之敌。所以荀彧守许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以荀彧的胆识袁绍即使偷袭也未必能成功。

2、许都的城防情况

许都是曹操大本营,又是汉献帝居住地,经过多年经营城池坚固,人心向附曹操,城里有上万御林军,有守城部队,如情形危急,各士大夫家中都有几十到上百不等家仆,可以迅速组织成一支部队协防城池应该没问题,这样算下来至少几万人是有的。

3、偷袭许都要担道义上的风险

汉献帝居住许都,名义上讲就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一个地方军阀进攻中央政府,显然是一种叛逆行为,只要汉献帝颁一道讨逆旨意,天下群雄都会向着曹操而讨伐袁绍,到时袁绍就会陷入四面包围之中,不但前方打不赢,恐怕连他四个州的家底都会被瓜分掉。

4、许都会得到曹操回援

官渡离许都不到200里路程。在战术上袁军必须抄小路采用偷袭的手段,数万兵力偷袭200里,部队还在行进中,许都外围前哨肯定会发现,荀彧得信后一定会立即通知曹操,同时组织部队做好迎战准备。那么袁军接下来就不是偷袭,而面临的是攻坚战,短时间内急切不可攻进城,而曹操前方只要派一支部队守住关隘要冲,其余部队回援许都,一至两天就会赶到,与守城部队两面夹攻袁军,袁军一定会大败。况且,曹操善于用兵,对袁绍可能偷袭许都肯定是有准备的,官渡之战未看到郭嘉,虽然演义里没有明说,但曹操是不会随意使用郭嘉的,一定是委托了重要事情。

5、袁绍缺少指挥偷袭许都的指挥员。

袁绍要想进攻许都,最低需5~10万兵力,这数万兵力要单独作战,必须是一个有勇有谋的良将来指挥,颜良、文丑白马阵亡,勇将只有张郃一人,但张郃勇有余谋不足,担当不了这一大任。除张郃外,纵观其余袁将勇皆不及张郃,有谋略的将领三国志或是演义中均没有提到,可见袁绍的战将大多是平庸之辈,根本担当不了偷袭许都的重任。

综上所述,袁绍想偷袭许都,根本就无任何获胜的可能。


金全有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袁绍此时盘踞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力量和军士力量都很雄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而曹操占据中原部分地区,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实力发展的很快,就这样两强对峙,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

因此,双方就在官渡地区发生了战争,结果,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过了两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时间,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三国志》: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

官渡之战上,袁绍本来可以派一支骑兵绕道官渡,直取曹操的大本营许都,但是袁绍却没有这么干,使的自己错失良机,最后兵败于官渡地区,而作为另外一方的统帅曹操,难道没有害怕袁绍绕道偷袭许都,笔者觉得,曹操害怕过,只是因为曹操了解袁绍这个不善机变,而且用人机制也有问题,不喜欢用贤人,况且,袁绍的谋士许攸曾经力劝过袁绍攻许都,只是袁绍一意孤行,我行无素,依然按自己的意志来指挥军士部署,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曹操不怕袁绍偷袭自己大本营的原因。

笔者用四个“放心”来阐述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四个“放心”,即对于袁绍用兵的放心,对于袁绍用人机制的放心、对于袁绍手下无大将,用将捉襟见肘的放心,对于自己大本营许都城防的放心。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双方对峙图,见(上图)


第一,对于袁绍用兵机制的“放心”,袁绍本人是个不善机变的统帅,历数袁绍过往,所出计策皆是“败笔”。

从袁绍年轻开始,袁绍的计策皆不能用,譬如说:

——袁绍跟随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时候,在对宦官的问题上,袁绍建议让西凉军统帅董卓入京,清君侧,主要目的是讨伐宦官,但这是一个东汉末年的最大的一个败笔,袁绍的建议最后让宦官集团知晓,抢在董卓入京之前,将何进设计杀害,袁绍为了报何进之仇,率军屠杀宦官,致使京师大乱,这个时候董卓率领西凉军强势入京,董卓的所作所为和袁绍先前的预想是南辕北撤的,董卓最后赶跑了袁绍,独霸京师,开启了自己挟天子令群臣的时代。

袁绍向何进大将军献策,让西凉董卓率军杀宦官(上图),袁绍计策提前让宦官所知,致使何进被宦官所杀(中图),西凉军统帅董卓领兵入京,赶走袁绍,证明袁绍的计策乃是东汉末年最愚蠢的计策。(下图)

——袁绍为了讨伐董卓,在关东州郡起兵,各路诸侯闻讯而来,一起结盟讨伐董卓,总共有十八路诸侯。但是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各怀异心,保存实力,尤其以盟主袁绍最为厉害,他自己首先反对暴政,却只动嘴,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讨伐董卓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带大将颜良,文丑出征,关羽立功之时,不知道论功行赏,只是一味打压,致使讨伐大军诸侯之间勾心斗角,貌合神离,最终讨伐之事半途而废。

袁绍在大将被华雄斩杀的时候,夸夸奇谈说自己没带自己的河北名将颜良文丑,要不也不会让华雄在此显威风。其实不是他不带,是他在有意识的保存实力,见(上图),袁绍手下的盟军内讧,袁绍气急败坏,被其他诸侯所劝诫。(见下图)

袁绍不管在青年时期作为跟班幕僚,还是在壮年时期成为盟主,不善机变的人物特质就已然暴露无疑了,曹操因为知晓袁绍的用兵之道,所以断言袁绍不会偷袭许都。


第二,对于袁绍用人机制的“放心”,袁绍亲小人,远贤人,田丰、许攸这些有大才之人皆不用。

袁绍身边很多谋士,田丰,沮授、郭图、审配、逢纪,许攸等人,其中田丰,沮授、许攸三人皆为贤人,有大才,而郭图、审配、逢纪等人皆是无才无德之辈,难堪大任。

但是袁绍这个人却喜欢溜须拍马的郭图、审配、逢纪等人,却对田丰,沮授、许攸不予重用,尤其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袁绍对田丰的劝诫,给予的回报是下狱,对沮授是弃而不用,对于许攸是打压,不给机会。

袁绍身边第一个提出来偷袭曹操大本营许都的人,就是许攸,但是袁绍不听,并且,许攸的亲属在老家犯了罪,这个事情袁绍知道了,就对许攸各种训斥,谩骂,致使许攸出走曹营,为后来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汉晋春秋》: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

袁绍亲小人,远贤士,不用大才之人,致使自己缺少明策,曹操和袁绍原本就在一起同朝为官,对袁绍的用人机制,知根知底,所以即使袁绍身边有幕僚提出奔袭许都,这个事袁绍也不会同意的。


<strong>

(上图)田丰因为劝诫袁绍,下狱,(下图)为许攸劝诫袁绍奔袭曹操大本营许都,但是袁绍却拒绝了。


第三,颜良先死,文丑后亡,曹操对于袁绍手下无大将,用将"捉襟见肘"表示"放心".

如果要袁绍攻取许都,必定要选派出一员猛将才行,但现在,白马之战,颜良先死,文丑后亡,“河北四庭柱”已失其二,余下的张郃和高览还要在官渡之战上与曹军对战,所以,现在就算袁绍有心攻取曹操的大本营,但是无将可用,能用的将领现在在官渡前线与曹军作战。

其二,并且派一员大将前去,那岂不是孤身深入敌后,很容易被曹军合围消灭,在加上战线拉长,远距离作战,必须速战速决,要不让粮食补给跟不上,很容易全军覆灭,所以前去奔袭的大将必须视死如归,但是从袁绍的阵营中看,他这些所谓的大将都是难堪大用之才。

曹操在白马之战时候,已经让颜良和文丑领了“盒饭”,现在的袁军将领中,能堪大任者基本没有,曹操料定袁绍只会和自己打消耗战,不会贸然奔袭许都。


<strong>

袁绍手下"河北四庭柱”,成员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上图),(下图)为战死的颜良和文丑


第四,曹操对于自己大本营许都城防的“放心”。

曹操的大本营许都的“城防”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墙,二是地势,三是守城之人。

  • ——许都城池:作为东汉京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

  • ——地势:许都背面环山,西北依靠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地形无疑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这些山势全部都成为了许都的天然屏障,曹操依据许都向东南可以控制淮南、合肥等地,饮马长江,直捣东吴腹地;向南可以穿越大别山关口,直抵江夏平原,所以说曹操选择许都作为京都,是有很高的战略考量在里面的。
  • ——三是守城之人:守城之人为荀彧和曹操的儿子曹丕,荀彧乃大才之人,在曹操的幕僚中自成一派,才能不压于后期的三国诸葛亮和司马懿,有他坐镇京师,可确保许都万无一失,而曹操留下曹丕,是为了监视朝中那些想作乱之人,不让曹操的后方出现危急。所以有这二人戍卫京师,可确保许都不出任何问题。
《三国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所以说,曹操依据许都的城墙,地势、守城之人、才能放心的与袁绍在官渡地区摆开阵势对峙,所以就算,袁绍有这个攻取许都的念头,并且付之于行动,但是在这三个因素下,袁军很难攻下许都城。

许都内城(上图),许都城池和地势(中图),曹操在临走前,安排儿子曹丕和荀彧守城事宜(下图)


向日葵爱历史


战争史上,胆大勇为、魄力非凡的将帅不在少数。但是,能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敢这样做的却也不多。

一、大战在即,曹孟德置袁军于不顾,转攻刘玄德。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战即将打响的前夜,曹操(字孟德)却不在官渡,而是率领大军,去攻打与官渡之战没有直接关系的刘备(字玄德)了。


当时,很多人都对曹孟德说,和您冲锋对决在即的是袁绍(字本初),怎么能去攻打远在他方的刘玄德?

曹孟德说,刘玄德是一个真正的雄才、英杰,如果现在不打压他、消灭他,那将会后患无穷。

大家又说,现在,袁军已经大兵压境,我们去攻打刘备,如果袁本初偷袭我们的大本营怎么办?

曹孟德说,放心吧,袁本初“虽有大志而见事迟”,一段时间里,他一定不会有什么行动。


果然,一直到曹孟德打完了刘玄德,俘虏了关羽和刘玄德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时,袁军真的没有什么动作。

其实,当时他的谋士田丰曾经强烈建议袁本初,趁曹孟德出征刘玄德之机,袭击曹军。袁本初却说,我最喜爱的小儿子,正在生病,没有心情出兵。

田丰听见袁本初这么一说,怒火中烧,气得用手杖敲着地说,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却说什么儿子生病!

二、事出有因,曹孟德观敌方如观己,吃准袁本初。

曹孟德是袁本初的老朋友,他是早就把袁本初看透了的。他说,袁本初这个人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嫉妒刻薄,人缘不好。

还认为他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我们再来看一下荀彧(袁本初以前的、后来归了曹孟德的大谋士)对袁本初的评述,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袁本初的这种“脑残”行为。



荀彧说:袁本初这人,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既想使用人才,又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决策总是滞后;治军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马虽多,其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而且,他凭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势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投靠他。

可是,这些人大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田丰刚而犯上”(计谋不易被采纳)、“许攸贪而不治”(忠诚没有保证)、“审配专而无谋”(决策难以周全)、“逢纪果而无用”(做事容易霸道)等等。

人有毛病、缺点,不要紧。世界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都会有毛病的,只要“知人善任”即可。所谓“知人善任”,关键就在于知道这些人的优点、缺点是什么,然后扬其长、避其短也就是了。

但是,袁本初不太懂用人之道。他用人,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个人的好恶。好恶的标准,一般是谁拍马屁就喜欢谁,谁提意见就讨厌谁。

这样的主帅领军作战,碰上“明达不拘”、“能断大事,应变无方”的曹孟德这样的军事首领,焉能讨得了好去?

故而,大战在即,曹孟德也能置官渡于不顾,去解决真正的心头之患刘备了。

这一行动,曹孟德也是有点托大。好在来去迅速、快捷。不等袁本初明白过来,醒过味来,就已完成。


老王头谈历史


嗯,只能说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比地盘,比人力资源,比粮草,曹操在袁绍眼里,甚至在曹操的自我认识当中,曹操就是一个乞丐。

袁绍灭曹,无非就是要扫除一统天下的绊脚石罢了。

而曹操抗袁,首先是求生存,灭顶之灾,还顾虑瓶瓶罐罐?

其次,富豪不在乎乞丐的家伙事,但乞丐很眼馋富豪的家伙事,对换大营,怎么算都是曹操赚;

最后,曹操劫袁绍大营,袁绍取曹操主营,曹还是赚,袁被端了窝,断了退路,加上乌巢焚毁,全垮。


鸿哥iouyh福小铺


袁绍是那个阶段最强的诸侯,袁绍压根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怎么会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

袁绍没瞧得起曹操

东汉末年袁绍是最强大的一方诸侯,而曹操在当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虽然实力也不错,但是确实不及袁绍。曹操需要四处吞并小势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些行为都是袁绍所不耻的。官渡之战袁绍随随便便就集结十万大军攻打曹操,而曹操才集结两万余兵马双方兵力近乎一比五。如果这样的比例袁绍再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所以综合来看袁绍根本没瞧得起曹操,也没把曹操当成劲敌。



袁绍好谋无断

袁绍手下能人异士也不在少数,只是袁绍好谋无断。自己手上有实力膨胀的不行,把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放在眼里。袁绍手下谋士说接汉献帝到自己地盘袁绍不听、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自己地盘袁绍后悔了又要抢。最主要的是十万大军将曹操军围住,袁绍围而不攻结果被曹操果断出击。


总结:小股势力没有能力偷袭曹操大本营,而大的诸侯又不屑如此。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不是不怕,而是曹操早有准备了,甚至他就是想袁绍军偷袭他大本营才有胜算。当曹操从许攸处得知袁绍军的粮草物资在乌巢时,立刻制定了偷袭计划,自己率领步骑五千攻击乌巢,为了方便偷袭,这五千人应该是以骑兵为主。

历史中曹袁两军的人数差没有演义中大,当时参战双方是袁绍军约十一万人左右,而曹操军四万人左右。曹操带了五千人走,曹军还有三万五千人留守在大本营,这个军力足够守住曹营,反倒是曹操亲率的偷袭队显的人少。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就是见曹操人少,不止没有守营,反而出营攻击曹操,但曹军精锐,挡住了淳于琼。

袁绍在收到曹操偷袭的消息后,也是第一时间派张郃、高览领重兵攻击曹操大营,再派轻骑支援乌巢。领兵多年的张郃当时就建议曹军大营未必易破,支援乌巢,打退曹操才是重点,但袁绍却不听,死命张郃去攻打曹操大营。果然,曹营防守坚固,张郃根本打不下来。另一方面,曹操成功偷袭乌巢,烧了袁绍军粮仓,又打退了前来支援的袁军轻骑。这时,袁军只能寄望张郃攻下曹营,张郃却久攻不下,又听闻后方袁绍听信陷害他两人的谗言,就索性领军降曹了。至此,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





我行异


题主指的大本营是许都,还是官渡的军营?

袁绍不是没想过打许都,“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被曹仁击退。

“绍遣刘备徇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曹仁传》

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曹仁转》

真当袁绍是白痴吗?

在何进被杀后,袁绍敢纠结禁卫诛杀宦官,少不了勇气。

略微吓一吓,韩馥就让出冀州。

灭公孙瓒,拿下幽并,占据冀、青,一共四州。曹操自封大将军,袁绍一封信过去,曹操赶紧让出大将军。

袁绍败在官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仅凭这个就说明曹操比袁绍厉害?那曹操战败赤壁,不还有更多人为他辩解么?

正史只记载大事记,一些小事可能忽略不记,可能一笔带过。

题主问的问题不如改为:官渡之战,袁绍有没有偷袭曹操后方?

题主认为打仗如同电视上演的?敲军鼓,将军一声冲,士兵就冲过去?那只会送死。

打仗历来先观察,再试探,实在不行才强攻。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乌巢,关键人是许攸。但许攸的关键之处你是否明白?不是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的位置,而是“屯军无严备”。

曹操早劫过袁绍一次的粮草,屯放乌巢的是第二波。粮草种地是仅次于大营的安全重地,曹操听到许攸说防护不严的消息,还不值得试一试?

曹操不试自己就得玩完。

打仗的胜负,除了实力外,幸运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