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皇帝到底是中兴明主还是窝囊无能之辈?

独钓秦时月


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坖( jì)是中兴之主,不能说是窝囊无能之辈。在位初期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隆庆新政;但执政后期党争矛盾激化、沉溺女色,颇为后世诟病。

裕王称帝,朱载坖自幼备受冷落

朱载坖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璁第三子,因为十分迷信的朱厚璁一直认为次子朱载壡(ruì)并非凡人,所以立为太子,朱载坖被封为裕王,弟弟朱载圳被封为景王,可惜太子朱载壡14岁就去世了。按道理太子去世朱载坖作为朱厚璁第三子理应被立为太子,可他却以朱载壡被立为太子后早早去世为由,迟迟不立新太子。


此时朱厚璁比较喜欢景王朱载圳,权臣严嵩也期望朱载圳能成为新太子,而一直得不到父亲喜欢的朱载坖只好备受冷落,成天战战兢兢,还在有徐阶为首的一帮人支持。朱厚璁一直崇信道教,在“仙道”陶仲文的忽悠下,相信“二龙不能相见”,所以开始疏远自己的子孙。不久有朝臣上疏,请求立太子,却被朱厚璁诛杀,这让朱载坖更加感到害怕。由于朱厚璁迟迟不立太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为了安定朝局,他让景王朱载圳就藩安陆,不久朱载圳病逝,这一年是嘉靖四十四年,朱载坖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储君,但直到朱厚璁驾崩,他也没被立为太子,所以朱载坖是以裕王的身份继位的。

朱载坖继位后的举措:隆庆开关、隆庆和议

朱载坖继位后,重用徐阶、高拱、李春芳、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是废除了父亲朱厚璁的弊政,清理冤狱,恢复了之前被罢官员的职位;对于冤杀的予以平反,并安抚后人,海瑞被释放重新启用,任大理寺卿;并停止了所有道教仪式,处死了父亲朱厚璁崇信的方士王今、刘文斌等一干人等;同时免除百姓一年赋税,抑制土地兼并,重新制定皇亲国戚的田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恢复。


同年隆庆帝采用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大开海禁,允许民间商人出海贸易,史称“隆庆开关”。有专家分析认为:朱载坖在位六年时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朱载坖继位后军事上重用戚继光、俞大猷等训练新军,在位期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倭患,为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北方军事部署,令李成梁镇守辽东,防御东北边患;令宁夏总兵雷龙出塞大败河套诸部。

对于鞑靼俺答汗的入侵,在高拱和张居正的斡旋下,双方议和,开通互市贸易,缓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加强了汉、蒙之间的了解和团结,自此,北方蒙古再无大规模战事发生,史称“隆庆和议”。


党争加剧,沉溺女色,纵欲过度,服用春药过量而亡

隆庆帝朱载坖宅心仁厚,虽然亲贤远佞,重用不少能臣干吏,但是对于这些官员却没有有效的制衡,最后高拱挤走了自己的老师徐阶,张居正进内阁后,又与高拱不合,从而引发了明朝党争的开端,内阁关系十分紧张,彼此互相倾轧,可对于这些,朱载坖却束手无策,放任其发展。


朱载坖这个人可能是因为在藩邸时长时间备受压抑,所以当上皇帝之后,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之后渐渐的开始放纵自己,沉溺后宫女色,并不断服用春药,以至于仅仅才当了六年皇帝身体就垮了,据历史记载,在隆庆六年,朱载坖曾因为纵欲过度而导致连续两个月没有上朝,一度传出病危的消息,还在两个月后有所好转,但身体早已被掏空,刚在朝堂上坐一会儿就头晕眼花四肢无力,只能再次回宫休息,又拖了两个月,年仅36岁的隆庆帝就一命呜呼了。

总结:

隆庆帝总体上说是一个好皇帝,是一位中兴之主,毕竟人无完人,他性格的缺陷,也给后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党争的开启,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古曲古风


笔者认为若要看一国之君是否为中兴明治之主,那就要看在其治理下的国家是否有了多方面的进步。而隆庆皇帝朱载垕在这一点上显然是符合这个标准的,故笔者认为其算得上是一个中兴明治之主。

其在位期间不管是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因此他被后人冠以中兴明治之主的称号也在情理当中。

然而整个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开始有了党争的苗头,除此之外,他还常常纵情于声色犬马,以至于在灯红酒绿中病逝。也正是由于这两点,他又被人质疑为窝囊无能。

对于他到底是中兴明治之主还是窝囊无能之主,我们在这里以史实说话。

故本文将从隆庆帝朱载垕的早年经历着手,介绍其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绩,以及他执政时期的弊病,最后加以总结和反思。

早年经历为后来中兴明治做铺垫

嘉靖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璁有了第三个儿子,也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隆庆帝朱载垕。

直到嘉靖十八年,朱厚璁立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与此同时,两岁多的朱载垕被封为裕王。

虽说这时的朱载垕被封王,但是他的母亲杜康妃开始逐渐失宠,并且当时的明世宗朱厚璁对于这个第三子并不是特别喜爱。因此16岁朱载垕在嘉靖二十八年被搬居于宫外的裕王府中,开始了长达13年的宫外生活。

恰恰在这13年里,朱载垕远离了朝政的纷争,反而对民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朱载垕身为一个局外人,他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为清楚地发现大明王朝地各种隐藏的弊端与危机。

例如对于嘉靖一朝的奸臣与忠臣他看得十分清楚。另外,对于内部弊端导致的腐败也产生了一定的认识。

可以说正是这13年的宫外生活,使得朱载垕有了更为独特的政治远见,这为其后来中兴明治做好了铺垫。

中兴明治之举

谁都不曾想到,朱厚璁立的太子朱载壡以及长子突然纷纷离开人世,使得储君之位降临在身处宫外的朱载垕身上。

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璁驾鹤西去,朱载垕顺利登基,为大明王朝开启了一篇新华章。

具体来看,其中兴明治之举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亲贤远佞,选贤任能。

朱载垕上位以后便开始以一种雷霆手段迅速斩获臣心与民心。

根据《嘉靖遗诏》中的记载:“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方士人等,查照情罪,各正刑章……”

也就是说,对于嘉靖一朝因为直谏而入狱的官员全部启用,对于因为直谏而死的官员,追加厚恤,对于那些迷信方士则按照情理和法律定罪。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股亲贤远佞之风。

也是这个时候,刚直不阿的海瑞“重获新生”,为大明王朝增添了一个人才,也为大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另一方面,朱载垕还开始选贤任能,最为人知晓的便是任用张居正、徐阶、高拱等人。本着“用则不疑”的原则,朱载垕对他们十分信任,以至于大胆放权,任由他们施展才能。在这之后的六年期间,其只召见阁臣两次,殊有一种“无为而治”的味道在里面。

正所谓“良臣之后有明主”,因为朱载垕的放权,这些大臣在任时期也是恪尽职守,为大明王朝的后来的改革形成了坚硬的臂膀。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朱载垕不可谓不明治。

②推行新政,革除弊政

面对嘉靖时期的弊政、漏政,朱载垕开始致力改变与完善。除了上文《嘉靖遗诏》中提到的几点,他还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就连各王府的官员也不能幸免。

在土地方面,朱载垕反对唐宋时期的“不抑土地兼并”政策,反而严抓土地兼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有效的缓解了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评价。

而民生问题解决了,也就意味着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大大减小,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内忧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载垕不可谓不明治。

③隆庆开关,开放贸易

自朱元璋建国以来,明朝一直都遵从“存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到了嘉靖执政时期时期,海禁的控制严格程度更是达到空前的地步。因此嘉靖时期在东部海防上下足了功夫,其任用戚继光等人严厉打击倭寇,使得东部外患情况逐渐缓和。

不过外患情况虽然得到了缓解,但是由于不得与外通商,加上内部腐败,花销巨增,使得嘉靖后期的国家财政严重告急。以至于到了隆庆即位时有了“明廷财政已近崩溃,太仓储备仅持三月”的记载。

除了经济上面临着巨大困难,沿海商贩也逐渐开始转商为寇,反过来侵袭内陆。而这一切都是经济低迷惹的祸。

而朱载垕清楚的意识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开源,因此开始一反常态,下令开关,允许民间商人进行远洋贸易,刺激国内经济。

而事实表明,朱载垕的做法对大明王朝的经济刺激是极为有效的。在朱载垕实施开关初期,仅仅是月港一个地方,便有了“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的局面。

就数据而言,从其推行开海以来到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的七十多年中,单单是从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总金额便达到了惊人的三亿三千两,占据着当时世界上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载垕与前朝背道而驰,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海外贸易,在短时间内就填补了明王朝的财政空缺。另外,经济的飞速增长也为后来张居正的不断改革以及军事力量强化添薪加火。同时,也使得资本主义得以萌芽,为明朝后期的苟延残喘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所以不得不说朱载垕颇有头脑,足以称得上中兴明治之主。

④强化军事力量

从军事角度来看,朱载垕也不曾含糊。朱载垕在称帝以后便开始与蒙古实行和平外交的方式来巩固当时的统治,即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选择避战。

但是在选择和平外交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强化国内的军事。关于这一点,我们能过够从他任用戚继光、李成梁和谭纶以及修建三千多个防御台(居庸关至山海关之间)便可以看出。

除此之外,他对军队的管制以及训练也十分严格,以至于在他执政期间几乎没有与北边的蒙古展开太大的摩擦,而蒙古也不敢轻易来犯。这为大明提供了宝贵的休养生息之机。

由此可见,朱载垕并非窝囊,而是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情况而考虑的,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他也称得上是中兴明治之主。

纵情声色,英年早逝

不过朱载垕虽然政绩不菲,但是他却留下了两个让人诟病的地方。一个是因为他的性格刚直不足,太过放权,导致内阁之间出现摩擦,以至于有了党争的苗头。另外一个则是因为他热衷于灯红酒绿,以至于身体吃不消,最终英年早逝,留下笑柄。

结语

纵观隆庆皇帝的一生,他的早年宫外生活让他清楚的认识到大明王朝地各种潜在的弊端与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他日后称帝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因此其上位以后亲贤远佞,选贤任能,致力于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经济上他选择与前朝背道而驰,施行开海,为大明王朝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扭转了前朝经济凋敝的局面。在军事上他一边倡导和平外交,另一方面也在马不停蹄地建设边防,强抓官兵,为大明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而他留下党争的苗头和纵情声色等弊病总的来说是显然无法掩盖其政绩上的光辉,所以笔者认为,人无完人,他算得上是一个中兴明治之主。

这一点从他的谥号上也能够看出,他的谥号为: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这些这个谥号里面的字几乎都是美谥。

另外《明穆宗实录》中也对其高度评价道:

“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由此可见,其并非窝囊无能。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参考资料:《嘉靖遗诏》、《明史》、《明穆宗实录》


泽放史


明世宗去世后,隆庆继位。接着就把明世宗时期抓起来的,刚直不阿,经常得罪权臣的海瑞给放了出来,而且官复原职!


隆庆皇帝放权给徐阶、高拱、张居正,张居正针对明朝吏治腐败,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他们想尽办法逃避赋税,导致国家财政匮乏进行了改革。



高拱的改革措施是大力任用青年官员,提拔优秀人才。徐阶当首辅也有改革的想法,裁减冗员,平反冤狱,改善士兵们的生活。不过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触动当时的社会问题的本质,所以是治标不治本。同时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减少了农民贫民们的税赋,这些错施加快了货币流通,促进了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居正认为,地方豪强和官府两者互相勾结是众害之源,他率先加强各级官员的监察。今后考核官员以钱粮为标准,那些对地方豪强追缴不力的官员一律受到惩罚,这样国家的税收逐渐的变得增加。

所以说:*是良臣遇到了明主*,等隆庆皇帝死后,张居正被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集团陷害致死……


隐者康司马


隆庆外号小蜜蜂,意思是他对那事非常勤奋,经常白天也啪啪啪,还收了个洋妞。但是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隆庆能力确实很一般,但是他懂得放权给张居正高拱,比他爹任由严嵩父子乱搞要好得多,至少国家没出什么乱子,张居正的改革如果实施和磨合好,那么大明至少一些尖锐的、致命的土地问题、税收问题能得到缓解,国家经济上不出大问题,进取不足,也能自保。可惜隆庆命短,和张居正君臣俩只能有始无终。


天怒人怨鬼见愁II


隆庆帝朱载垕的一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女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的无能。万历二年(1574),张居正主持修纂《穆宗实录》,对刚刚过世的穆宗有极高的评价:“上(穆宗)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相比较而言,穆宗的性格确实是正德以后历代皇帝中最谦和的。

在他之前,是终日沉迷于道教而略有些变态的嘉靖皇帝;在他之后,是一个在偏激、厌世及对官僚政治的轻蔑中度过30年岁月的万历皇帝。所以,只有明静、宽仁的隆庆帝,才让大臣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抱负。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但是,其间人才辈出,徐阶、张居正、高拱,都是人中豪杰。


WANG072


隆庆皇帝即是明穆宗朱载垕,他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嘉靖皇帝的三子。他虽然只在位6年,但他任用贤臣,革除弊政,发展经济,一举开创了隆庆新政,其中最为人知的便是“隆庆开关”。最后虽因沉迷媚药而亡,然,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创下的有利于大明的那些功绩,所以小编认为他是中兴明主。


政治举措:革除前朝弊政,施行新政

朱载垕登基后,任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辅佐朝政,废除父亲嘉靖皇帝时期的做法,施行新政。

(1)平反冤狱,宣布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以后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以前,所有因上谏而获罪的大臣,还活着的免其罪并召用,已经死的了发抚恤金。

(2)罢除一切斋醮,撤西苑内大高玄殿、国明等阁、玉熙等宫及诸亭台斋醮所立匾额,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

(3)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是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在考察之列,并且坚决赏廉惩贪。

(4)减免赋税,救济百姓,减少百姓灾后的痛苦。

(5)抑止土地兼并,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6)亲贤远佞,朱载垕非常痛恨方士乱囯,一上台便将世宗信任与宠爱的方士王今、刘文斌等人一并逮捕,下狱论死。另外,重新启用像海瑞这些忠臣,让他们为国出力。

明穆宗的这些做法,对巩固当时的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没有走他父亲世宗的老路,而是摒弃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弊政,革新政治。

经济举措:隆庆开关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打开对外贸易,变私下贩卖为公开贩卖”。不久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不久后,朱载垕便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一个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的海外贸易也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虽然开放的月港只是一处小港口,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得到了朝廷的正式认可,只要遵守朝廷制定的管理限制,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就是属于合法的经营。

“隆庆开关”使得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并迅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此,明朝的经济比嘉靖朝有了一个重大的改观和发展,它在明王朝向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军事成就

朱载垕当太子时,便非常关注国家的边疆事宜。他一登基,就启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管京城门户防卫与东北边防,戚继光发明了车马阵;任用曹邦辅为兵部侍郎,与将军王陵都督宣府、大同,总管西北边防。总督王崇古、谭纶主管剿匪事务,天下大定。

另外,朱载垕又升任李成梁为辽东总兵,大修战备,积极防御东北边患。任命宁夏总兵官雷龙出塞拦击河套诸部,大败河套各部。八月十四日,允许河套诸部互市买卖。九月二十四日,修成三镇贡市。

在军事上,朱载垕主要是采取防守的策略,为巩固明朝的边防做了很多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防卫效果。

外交:隆庆和议

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鞑靼部落首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家庭纠纷愤而投奔明朝,俺答率领全鞑靼之兵到明朝边界要人,在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与安排下,明朝派出使者与俺答谈判,并最终用把汉那吉交换了背叛明朝投奔鞑靼十余年的汉奸赵全,同时两国封贡互市,事件和平解决, 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五年(1570年)三月初八,朱载垕亲自下令执行和蒙古的通贡互市协议,并册封俺答为顺义王 。同年,两国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各地客商纷纷赶到这里,开展贸易活动。

开展互市贸易,互通有无,不仅缓解了大明与北方蒙古族的矛盾,而且还使得北方汉、蒙人民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族大规模入侵中原的事件。

总结

从以上隆庆皇帝所做的这些方面来看,他还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懂得废旧革新,要与时俱进,解海禁,打开对外贸易,发展经济,正如学者王裕巽所分析的那样,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可见,明朝经济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另外,他布防边关,为大明边防巩固做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防卫效果。尤其是和蒙古议和,并且开通互市贸易,缓解了汉蒙两族的矛盾,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

所以说,他是中兴明主并不是窝囊无能之辈。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建议。


点点文史


嘉庆皇帝在清朝历史上算是一个知名度不高、存在感也不强的皇帝。在他之前,是清朝处于鼎盛时期的康雍乾三代帝王,其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在他之后,则是进入近代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诸帝,起码也都在历史教科书上出过场。唯独嘉庆帝,既没有文治武功的辉煌成就,又没有经历过近代的历史,所以这位在位长达25年的皇帝几乎就被尴尬地“忽略”掉了。

但是平心而论地说,嘉庆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混日子的皇帝。尤其在他即位之初,还是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很是有过一番思考的,对他爹乾隆晚年的种种弊政和错误也都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到,经过了他爹乾隆长达六十年的统治之后,大清王朝已经是弊病丛生了——吏治腐败、奢侈靡费、土地兼并、流民日多、武备废弛、河工失修……所以,在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亲征之后,他便立即从整肃巨贪和珅开始,拉开了国家政治整顿的序幕。

嘉庆亲政初期,除了整肃和珅集团,严厉禁止奢侈靡费之风外,还特别注意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曾不止一次地下诏求言,希望大小官员们能够就各方面的问题都积极进言。他在诏书中说:“诸臣务须宅心虚公,将用人行政、兴除利弊、有裨实政者,各抒诚悃,据实敷陈,佐朕不逮,用副集思广益之意。”诚挚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的诚意,嘉庆还亲自平反了两起乾隆晚期因言获罪的案子。一件是御史曹锡宝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上书弹劾和珅家奴刘全营私舞弊、贪墨钱财的案子。此案当时因为和珅正得势,曹锡宝的上书最后被乾隆批复“查无实据”,反被斥为“诬陷”,革职回家,几年后含恨而死。嘉庆亲政后,称赞曹锡宝“不愧诤臣之职”,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和官职;另一件则是礼部侍郎尹壮图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书,建议取消“议罪银”制度的案子。因为尹壮图的上书触怒了乾隆帝,结果被判“斩决”,后改判为降级礼部主事。嘉庆亲政以后,立即为尹壮图平反,恢复其官职。

应该说,嘉庆亲政初期的这一系列举动,证明了他确实还是很想成为大清的“中兴之主”的。而对于乾隆晚期已经习惯了闭嘴避祸的大臣们来说,新皇帝广开言路的诚意也是很足的。因此一时之间,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敢说实话、敢提意见的大臣越来越多了。《啸亭杂录》记载说:“今上即位,首下求言之诏,故一时言官,皆有丰采,指摘朝政,改如转圜”。看着这一片大好形势,嘉庆的“中兴梦”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

然而,历史却在这个时候给人们泼了一盆凉水。就在嘉庆亲政半年之后的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一篇言辞激烈、直指时弊的上书摆在了嘉庆帝的案头。这篇上书的作者,是翰林院编修洪亮吉。这位洪亮吉才学过人,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尤其敏锐。他曾就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写下过著名的《治平篇》,堪称中国人口学的开山之作。而在这封给嘉庆的上书中,洪亮吉保持着他一贯的大胆、直率和尖锐的风格。他在上书中说:“……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何以言励精图治也?”这等于直接指出嘉庆亲政以来的各种措施其实根本不到位,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更厉害的是,洪亮吉还在文中直接指出:“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心者不少……”这段批评可谓是要了命了。因为大臣们都知道,嘉庆是个超级大戏迷。在即位之初的时候,嘉庆曾经创下了在宫里连续看戏十八天的记录。洪亮吉如此说,不是直接戳到了嘉庆的痛处了么?

果然,嘉庆看到洪亮吉的上书后,大发雷霆。他下诏痛斥洪亮吉“语涉不经,气无伦次”,说自己“孜孜图治,每日召见臣工,批阅奏章,视朝时刻之常规,及宫府整肃之实事,在廷诸臣皆共知”,认为洪亮吉对他的批评全是污蔑。最后下令将洪亮吉革职,发配新疆。这就是嘉庆朝有名的“洪亮吉大案”。直到第二年春天,怒气已经消散的嘉庆,重新看了洪亮吉的上书,才感到“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下令赦免了洪亮吉,将他从新疆释放回原籍。可是,洪亮吉因言获罪的恶劣影响已经无法挽回了。大臣们看到嘉庆的所谓广开言路原来不过如此,根本容不得对他本人的批评,都怕落得和洪亮吉一样的下场,于是“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者,皆论官吏常事,而于君德民隐相关之实,则绝无论及。”嘉庆亲政初期的那短暂的新兴风气,很快就消失了。而嘉庆的“中兴梦”,也就在“万马齐喑”的沉默中跟着一起消散不见了……


没有雨伞的人要努力


隆庆皇帝虽然很少像自己的父亲嘉靖皇帝独裁独行。但是他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爱财如命,又贪图享乐。隆庆皇帝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敢于放权,他很少干涉朝政,也很少参与朝廷的运转。这使得明朝的朝政在隆庆年间依旧在内阁大臣的指导下改革,并且为万历年间的改革埋下了伏笔。可以说隆庆皇帝是一个中兴之主,这种中兴属于隆庆皇帝的无心之举。

明代江山的濒临崩溃

在隆庆皇帝继位之前,明朝的江山在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手上运行了六十年,这六十年明朝实际上已经濒临崩溃,正德皇帝在位期间纵欲放荡,巡幸耀武。他修建豹房沉溺享乐,把政治搞得十分败坏。但是紧接着继位的嘉靖皇帝则是另外一个极端,他统治大明帝国四十六年,在这四十六年里大明帝国陷入了崩溃。

嘉靖皇帝本人并不懒惰,智商也很高,思想反应也很敏锐,特别是在关系到本人威望和利害的问题上更是如此。但是嘉靖皇帝登极以后,牢牢抓住权柄,而且喜怒莫测,果于杀戮;遇事坚持定见,固执不移;性格多疑,绝不允许逆耳之言或异议存在。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十分喜好神仙术。这个神仙术,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并不是正道,也就是脱离清苦的修习,而是大力实行斋醮、符咒、扶乩、祥瑞、烧炼、制合春药、求长生不死等邪术的分支。嘉靖皇帝沉溺于这种修炼方法,对国家社会政治产生极坏的影响。嘉靖皇帝本人衰弱多病,这也是嘉靖皇帝沉溺神仙术的原因。但是迷信神仙术给国家政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第一就是大兴土木工程。嘉靖皇帝的几大手笔:

  • 把自己出生地安陆升格为承天,并将旧王府改建为卿云宫,另在当地建造龙飞殿以享玉帝。
  • 在北京加建玄极殿、玉芝宫等,又在西苑督修仁寿宫并遍设玄坛。
  • 在方士陶仲文的故里黄州建设雷坛。

这带来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全国的人力和物力都放在嘉靖皇帝的个人玄修事业上。

在嘉靖十九年(1540)四月,工部尚书温仁和上疏切谏,他在文书上诉说:

二三岁间,内外大工,如宫,如殿,如宇,如坛,如厨库,如陵坟,如碑,共费六百三十四万七千有奇,而承天所请又一百七十余万,今尚工三十余所,藏竭矣,请务其急者。

温仁和一阵见血的指出嘉靖皇帝的弊政,但是他本人被嘉靖皇帝看中,所以没有受到伤害,而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等人上谏,不是遭到贬谪就是被抓送往锦衣卫的镇抚司。其实这种事情在当时普遍存在,太仆寺卿杨最曾经指斥嘉靖皇帝身边的方士们,说他们是以欺妄取宠的骗子,奏请立予斥逐。嘉靖皇帝得知消息大怒,把杨最抓去诏狱,使用杖行痛打,杨最在杖刑中被活活打死。

其实在嘉靖皇帝看来自己的行为是在玄修成仙,这些人的劝谏是打扰了自己的修行。如此一来,大肆修建土木工程和一意玄修就无人敢于阻止。而民生则是陷入凋敝。

嘉靖五年(1526年)直隶御史张珩即上疏痛陈局势的危急,他说:顺、永、保、河四府之民,腹心之荣卫也。臣顷按其户口,死徙过半而征徭之旧额犹存;官吏之朘求无已,重以岁比不登,穷民去而为盗,是病且及腹心矣,不可不为之虑也。

而当时的最富裕的江南一地也是哀鸿片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嘉兴府的各县遭遇大荒。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再次大荒,平湖、海盐十分严重。江南一代本来经济发达,除了一部分是以耕田为生,大部分都是以纺织业为生,但是在遭遇大荒之后,木棉干死和粮食歉收,人民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皆束手待毙。《祐山杂说·甲辰荒变》记载:水上浮尸,及途中饥殍,为鸢狗所食者不可胜数。

但是官府不管依旧催收课税,衙役们拆屋,甚至逼迫百姓卖掉自己的老婆孩子。

又官粮逋负,苦于催科,田无所售,则拆屋货之苏、湖各邑;不足,即鬻妻女于宁、绍。

可想而知嘉靖年间百姓身上的重重苦难。

第二,重用严嵩。严嵩此人擅长揣测嘉靖皇帝的心意,此外他的儿子严世藩比父亲更加会揣测皇帝的心意,他们在专权之后贪污成风。

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广东道试御史就揭露严嵩的买官的价格。文职官员里州判三百两;通判五百两。武职官员里管事指挥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此外,刑部主事项治元贿赂严嵩一万三千两,从而转官吏部。甘肃总兵仇鸾被革职后贿赂严嵩三千两银子,出任宣大总兵。

杨继盛在弹劾严嵩的时候,文书中有言:

凡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将弁惟贿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惟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士卒失所,百姓流离,毒遍海内。

把严嵩贪污受贿下的困苦民生展现了出来。当然嘉靖皇帝并没有听,在严嵩的挑拨下,嘉靖皇帝把杨继盛关入监狱,最后杨继盛被杀。

严嵩倒台之后,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朝廷查抄严嵩的家产时,清理出金32960两,银2027090两,另有珍宝无数。

第三,北虏南倭的困扰。

北虏一方面是套虏的危害,在明英宗之后由于明代边防力量的衰落,导致大批蒙古人南下河套地区,他们对于周边的明朝地区形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被称为套虏。另一部分则是蒙古鞑靼部,他们要求和明朝举边市贸易,但是嘉靖皇帝拒绝,这使得蒙古人频频和明朝发生战争。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于是不断南下进攻明朝,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汗进攻山西地区,杀戮百姓二十万,劫掠牛马约有二百万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于边防空虚,俺答汗由蓟镇突破,居然攻打到了北京。最后是蒙古人主动撤兵,嘉靖皇帝才喘了一口气。此后俺答汗和明朝战争不断,这使得明朝疲于应付。

南倭则是明代的大患,倭寇的侵袭在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开始发生,一直到明成祖时期击垮了倭寇,这才导致倭寇的踪迹变得断断续续,但是倭寇一直存在,在嘉靖皇帝当政期间,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混战之中,大批日本武士成为浪人,而且又有一部分日本大名直接参与劫掠,于是就行成了极为严重的倭患,面对倭寇的数次来袭。嘉靖皇帝先是派朱纨前去平定倭寇,朱纨在打造战船,严守海防之后守住了东南,但是他的行为比如攻打双屿岛,就严重损害了当时闽浙一代豪族的利益,于是朱纨被弹劾,嘉靖皇帝听信谗言逮捕朱纨,最后朱纨自杀。张经是嘉靖皇帝启用的第二个用于对付倭寇的大臣,张经本来对付倭寇得心应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张经大破倭寇,斩首两千级,但是张经被严党弹劾,最后被嘉靖皇帝处死。最后一个是胡宗宪,胡宗宪的表现不错,逐渐消除了倭寇,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和俞大遒在广东攻破残余的倭寇,倭寇的大规模侵扰才算结束。

嘉靖皇帝留下的江山,到了隆庆皇帝时期急需改革。

隆庆皇帝十分信任高拱,张居正,他本人基本上是在深宫享乐,于是隆庆年间的改革都是在高拱,张居正手上完成的。

他们首先对于吏治进行了改革,在高拱的主持下,首先制定严格的人事纪律:凡是领凭而不到任的官员,一律免职降用。查实有据的贪官一律革职,永不续用。被弹劾的官员一定要查实证据然后才能处罚。对于冒牌的官员一律严惩,对于冗官冗吏一律裁除。同时大批启用当时的名官名将,比如谭纶,戚继光。同时高拱要求在兵部加设四个侍郎以面对当时战事,这种人事改革一反嘉靖年间的官场人事,由于隆庆皇帝不干预,这种政策延续到了万历十年(1582年),对于嘉靖以来的浑浊的官场有很大改善。

在应对俺答汗时,高拱提拔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的军务,以对付当时的鞑靼诸部。王崇古到任后,多次打退鞑靼的进犯。而且到了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和他的孙子把汉纳吉发生矛盾,把汉纳吉逃亡明朝,明朝以此为机会强迫俺答汗封贡,最后使得嘉靖年间的边患减轻。

采用了一条鞭法和清量土地。一条鞭法就是把所有的徭役和税收都折合成银子,百姓只需要交给银子,徭役由政府出钱雇佣那些愿意的服徭役的人,它简化了收税的步骤,也减少了政府的用人,可以是一大良政。同时大力丈量土地,以土地的多少来征收赋税,明代在中后期大量的豪族侵占土地,而他们却对于国家谎报土地数量以此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高拱和张居正采用了丈量土地的政策,让大土地所有者缴纳赋税,他们用的就是海瑞,在隆庆三年(1570年)夏,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辖区包括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天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海瑞全力摧毁豪强势力,推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但是这个政策受到了豪强势力和士绅的抵制。

高拱和张居正对于商业也多有爱护。当时商业由于“士农工商”观念的影响,导致商人的地位低下,而另一方面则是官府长官和官府衙役的欺压,这些官府的人有着种种陋规盘剥商人,甚至还有官府的敲诈勒索。商人只有依附于政府官员才能够生存。在隆庆四年(1570年),高拱上书请求体恤商人,他一是打压那些盘剥正常商人的官府官员,二是以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难易程度来缴税以此减轻商人的负担。

这一系列内阁大臣主持的改革使得明朝的元气得到了恢复,明代还能够延续近一百多年,也得益于隆庆年间的改革和隆庆信任的大臣,比如高拱,张居正。在万历年间,张居正用了十年的改革试图把控大明王朝,把他拉回正轨,但是张居正去世后,隆庆改革和万历改革的成果被万历皇帝废除,大明王朝也就开始朝着崩溃走去。

隆庆皇帝虽然没有参与隆庆年间的改革,但是他信任的改革派高拱,张居正把隆庆年间的政策实行到了万历十年(1582年),这给于明朝一定的活力。可以说隆庆皇帝在无意间做了一次中兴之主。


人者仁义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他信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又采纳阁臣高拱、张居正等的建议,与蒙古俺答议和,促成隆庆和议。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隆庆皇帝是个守成之君,他本人其实并无多大建树,也没有多大的治国能力,好在他人性格小心谨慎,易于相处,并且比较有自知之明,懂的放权,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才做打理。

但是因为他跟他父亲嘉靖皇帝一样,迷信丹药,并沉溺女色,很快一病不起,最终撒手而去,终年36岁。


老贾先声


明朝的隆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君主。在所有皇子中,隆庆是不被看好的皇子,但他敢于放权,张居正、高拱得以大展拳脚。隆庆的父亲嘉靖,十分强势又面临亡囯。隆庆继位后缓解了官僚之间的矛盾,将明朝从亡囯的边缘拉了回来。

隆庆在位期间勤俭节约,减轻百姓赋税,而且跟蒙古议和,推行新政使囯家的经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可惜的是,隆庆帝留下的家底被万历常一朝所耗空,被后来崛起的努尔咋赤把明朝灭亡了。所以在《明史》中将其定位为中兴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