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為何被王國維盛讚“以氣象勝”?

一綠浮芳


讀起李白,自然是盛唐氣象透紙而出;說起李白,必然有浪漫情懷繡口一吐。今天且拱手作揖送遊俠客,置蓮懷袖惜性情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一、逍遙此間蓬萊客,求得青雲歸去來——背景:佳人難忘,入仕不得

李白一生吟遊四方,卻三入長安,這是他求仕入世的重要經歷,但最終落得夢中貪歡客的下場;加之李白年少成名,又樂效仿謝安攜妓載舟遊,不難想象,在長安這出煙花地,他怎會不留下段才子佳人的佳話呢?很可能他在這個時期有段愛情經歷。何以見得呢?"秦娥夢斷秦樓月"中用了蕭史弄玉的典故。弄玉乃秦穆公之女,長於吹簫,後與善吹蕭仙人簫史成婚,簫史教之吹簫作鳳鳴之音,能招凰至。幾年後,伉儷二人隨鳳凰仙去。句中"秦娥"就是秦女,長安又是古秦地,秦娥便指長安女子。此處一妙是作者以擅長的女性口吻,設想姣好女子半夜驚夢,無人相傍,唯有與樓頭孤月相伴的悵惘之情。那這樣的閨怨女子在思念誰呢?除李白又能是誰呢?相見時難別亦難,三次往返便三次離別,愛情的坎坷加之仕途的失意,為這首詞鋪墊了哀婉悽迷的基調。


二、人生動如參與商,社廟燭若明與滅——情與景、造境與寫境

王國維評之"太白純以氣象勝"那麼這首詞的氣象是怎樣的呢?先從造境與寫境講起

開篇便以"蕭聲咽"起調,如低迴嗚咽,如怨如訴的蕭聲,如女子心緒,奠定了全詞的哀怨傷感的氛圍,在這個冷蕭的夜晚,有美一人憑樓望月的景象,造就了一幅月夜思婦圖;再有"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折柳代表離別,"霸陵"附近有灞橋是當時送別之所。柳條一年又一年復綠了,折柳送別的友人卻沒有歸來。柳色又新,給人歲月悠悠之感,聯想與空間相聯繫,融情於景,傷別之情又更上一層;下闕的"樂遊原上清秋節"樂遊原為長安最高處,自然是重陽登高的地方,詩人登高於此,不見瓊樓玉宇、車水馬龍,而只見一條音塵斷絕的咸陽古道,李白在此僅僅列出物象,卻足以引起讀者聯想:熙熙攘攘的古道來來往往,卻唯獨少了舊人的音訊。思念之情融於物象中,嫋嫋而起。重複音塵絕,強調了期待落空的失望與悵惘,別傷離愁再上一層。那條咸陽古道上,思婦入眼的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管他奼紫嫣紅平生,錦繡錯彩王業,最終不過塵土一抔。今昔興衰之嘆,昇華全詞格調。伶工之閨怨變士大夫之憂國。格律上:詞的上闕有"秦樓月",下闕有"音塵絕"作結構上的過度,格律上的連鎖。造就反覆吟詠的韻調,以此為體,容傷別憂國之情,情與景相得益彰。


三、再從"有我"與"無我"之境說起

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處興趣,即王國維處"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點出'境界'二字";提到"境界"二字,又不得不談到王國維的"有我"與"無我"二境。"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此詞氛圍之靜,非不泛漣漪之靜,而是以聲襯靜,開篇以"蕭聲咽",如女子低迴嗚咽的蕭聲,襯托出上闕悽清之幽靜,因此太白此詞屬"有我"之境。

"有我"故寫真感情者。詞中寫景造境於秦地,便是全篇氣象之眼。詞上闕重在閨怨,思婦自憐思人哀婉悽迷;下闕以思婦期待落空的悵惘引出"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登臨興嘆之詞,昇華情感高度,"西風"一年將盡時,"殘照"一天直將盡時——暗示唐王朝的衰落。李白預見唐王朝此間繁華的衰落之隱憂,這種隱憂在太白的其他詩中也有體現"君失城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雲:堯幽囚,舜野死。'"這樣憂國思緒與下闕描寫的蕭瑟悽清的景色相符,相互交織積憂思為悲壯之情,於此雄渾氣象出。

四、 論境界之大小

"境界之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但境界有高低,其高低決定作品的神、理、氣、味。此詞上闕的自比思婦,閨怨思愁,境界為小,不過溺於一己之悲歡,沒有上升到一種共性高度,是以感人有限;下闕一用"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漢家陵闕"的大氣雄渾的懷古傷今意象,借送別之離愁,引出今昔興衰之嘆,再進一步到皇圖霸業化為抔土,變為士大夫家國情懷,境界為大,思人、傷別、憂國,情感層層遞進,引人步步入境,境界為高。

周昌汝評之"立一向之西風,沐滿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獨有漢家陵闕,蒼蒼莽莽,巍然而在。當此之際,乃覺凝時空於一點,混悲歡於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時之情,驟然昇華而為吾國千秋萬古之心。蓋自秦漢以逮隋唐,山河締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復帝王個人之葬所,乃民族全體之碑記也。"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只此八字,以寓興衰,格局乃大,變柔為剛,氣象具出。


一往文學


這首詞是李白不為人熟知的作品,然而在詩史中卻極為重要,與《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憶秦娥》(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灞陵:今西安市東,是漢文帝的陵墓遺蹟。當地有一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韋應物“猶酣新豐酒,尚帶灞陵雨。”

樂遊原:又叫“樂遊園”,在長安東南,漢宣帝樂遊苑的故址,地勢較高,可俯視長安城,在唐代是遊覽之地。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咸陽古道:咸陽,秦都,在長安西北,是漢唐時期由京城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唐人常以咸陽代指長安,“咸陽古道”就是長安道。

漢家陵闕:漢朝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譯文:簫聲悲咽,秦娥夢中驚醒,秦樓明月。下弦月,青柳色,憶灞陵橋上傷離別。 遙望樂遊原,清秋佳節,咸陽古道音信斷絕。西風輕拂,夕陽殘照,眼前只留漢皇墳墓和宮闕。

1 是閨怨詞,卻又遠不止閨怨。

這首詞作於唐玄宗天寶後期。

秦娥是誰?“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國的女子弄玉。傳說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愛吹簫,嫁給仙人蕭史。李白這兒指的是思婦。

這位思婦了不得。夜半被簫聲驚醒,追憶灞橋分別,思念離家的愛人。卻想到,咸陽古道,夕陽殘照,漢家陵闕。普通的思婦,卻視野廣闊,由眼前愛人離家路追憶到歷史深處,思念愛人卻蒙上了一層歷史的蒼涼與厚重。

李白借一位女子口吻,或許是在表達對一種事物的追求與苦思,執著卻全然沒有結果的悲傷。2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道盡盛衰興亡事。

王國維評價此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拋開思婦的離愁,融入歷史的憂愁,秦、漢曾經赫赫榮盛,如今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慾,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闕西風,殘陽中淒涼,百年、千年地風雨剝落殘敗下去。詩人不是在憑弔秦皇漢武,而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傷心秦漢行經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天寶後期的唐王朝已沒有開元盛世的繁華,或許說繁華已開始了落幕,盛唐博大榮耀深厚的氣象中不可避免地滲入了榮至極點後的悲涼之氣,頹廢之風,詞人似乎敏銳的捕捉到王朝表面風光後的政治危機,盛極而衰,衰竭而亡,只能掇取咸陽古道,漢家陵闕,以古照今,來表達自己對歷史的深沉的思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稱此詞“以氣象勝”。

思婦的閨愁成了陪襯,歷史的憂慮才是正題,是李白匠心獨運還是無意造就?


一綠浮芳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為何被王國維盛讚“以氣象勝”?何為“氣象”?

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數次提到過“氣象”,例如他在詩評中評價唐人與宋朝人的詩作:詩未論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在其中的詩辯中提到: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後人把雄壯、渾厚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特徵,稱之為盛唐氣象。

盛唐詩人的詩裡洋溢著那個時代的所具有的豪情壯志,筆下描寫的是壯麗的山河,雄偉的風光,一掃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詩風,重塑所謂的“漢、魏風骨”。下面看一看李白的這首詞:

《憶秦娥》(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李白的詞裡有這些意象:簫聲、秦娥、月、柳色、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音塵、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其中簫聲、秦娥、月、柳色是閨怨主題常用的意象,這些並看不出什麼“盛唐氣象”。但是後面的灞陵、樂遊原、咸陽古道、音塵、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景物逐漸闊大起來,一般的閨怨詞很少用這些壯麗雄偉的形象。李白的這首詞可以與柳永的一首《八聲甘州》放在一起比較一下: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

柳永的詞:“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情景交融,雖然寫的是羈旅情懷,但是意象悲壯闊大,被蘇軾稱讚其佳句為"不減唐人高處"。

無論詩詞,選取的物象與情懷如何相結合,最反映作者的風格和水平。詩詞中的氣象有時候不僅僅是技巧更是詩人的氣度與胸懷的體現,往往帶有時代的烙印。


老街味道


讀過不少李白的詩,感覺這首不像是李白的作品。他的另外一首詞,平林漠漠煙如織,一看就是李白的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