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为何被王国维盛赞“以气象胜”?

一绿浮芳


读起李白,自然是盛唐气象透纸而出;说起李白,必然有浪漫情怀绣口一吐。今天且拱手作揖送游侠客,置莲怀袖惜性情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一、逍遥此间蓬莱客,求得青云归去来——背景:佳人难忘,入仕不得

李白一生吟游四方,却三入长安,这是他求仕入世的重要经历,但最终落得梦中贪欢客的下场;加之李白年少成名,又乐效仿谢安携妓载舟游,不难想象,在长安这出烟花地,他怎会不留下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呢?很可能他在这个时期有段爱情经历。何以见得呢?"秦娥梦断秦楼月"中用了萧史弄玉的典故。弄玉乃秦穆公之女,长于吹箫,后与善吹萧仙人箫史成婚,箫史教之吹箫作凤鸣之音,能招凰至。几年后,伉俪二人随凤凰仙去。句中"秦娥"就是秦女,长安又是古秦地,秦娥便指长安女子。此处一妙是作者以擅长的女性口吻,设想姣好女子半夜惊梦,无人相傍,唯有与楼头孤月相伴的怅惘之情。那这样的闺怨女子在思念谁呢?除李白又能是谁呢?相见时难别亦难,三次往返便三次离别,爱情的坎坷加之仕途的失意,为这首词铺垫了哀婉凄迷的基调。


二、人生动如参与商,社庙烛若明与灭——情与景、造境与写境

王国维评之"太白纯以气象胜"那么这首词的气象是怎样的呢?先从造境与写境讲起

开篇便以"萧声咽"起调,如低回呜咽,如怨如诉的萧声,如女子心绪,奠定了全词的哀怨伤感的氛围,在这个冷萧的夜晚,有美一人凭楼望月的景象,造就了一幅月夜思妇图;再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折柳代表离别,"霸陵"附近有灞桥是当时送别之所。柳条一年又一年复绿了,折柳送别的友人却没有归来。柳色又新,给人岁月悠悠之感,联想与空间相联系,融情于景,伤别之情又更上一层;下阙的"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为长安最高处,自然是重阳登高的地方,诗人登高于此,不见琼楼玉宇、车水马龙,而只见一条音尘断绝的咸阳古道,李白在此仅仅列出物象,却足以引起读者联想:熙熙攘攘的古道来来往往,却唯独少了旧人的音讯。思念之情融于物象中,袅袅而起。重复音尘绝,强调了期待落空的失望与怅惘,别伤离愁再上一层。那条咸阳古道上,思妇入眼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管他姹紫嫣红平生,锦绣错彩王业,最终不过尘土一抔。今昔兴衰之叹,升华全词格调。伶工之闺怨变士大夫之忧国。格律上:词的上阙有"秦楼月",下阙有"音尘绝"作结构上的过度,格律上的连锁。造就反复吟咏的韵调,以此为体,容伤别忧国之情,情与景相得益彰。


三、再从"有我"与"无我"之境说起

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兴趣,即王国维处"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点出'境界'二字";提到"境界"二字,又不得不谈到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二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此词氛围之静,非不泛涟漪之静,而是以声衬静,开篇以"萧声咽",如女子低回呜咽的萧声,衬托出上阙凄清之幽静,因此太白此词属"有我"之境。

"有我"故写真感情者。词中写景造境于秦地,便是全篇气象之眼。词上阙重在闺怨,思妇自怜思人哀婉凄迷;下阙以思妇期待落空的怅惘引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登临兴叹之词,升华情感高度,"西风"一年将尽时,"残照"一天直将尽时——暗示唐王朝的衰落。李白预见唐王朝此间繁华的衰落之隐忧,这种隐忧在太白的其他诗中也有体现"君失城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这样忧国思绪与下阙描写的萧瑟凄清的景色相符,相互交织积忧思为悲壮之情,于此雄浑气象出。

四、 论境界之大小

"境界之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但境界有高低,其高低决定作品的神、理、气、味。此词上阙的自比思妇,闺怨思愁,境界为小,不过溺于一己之悲欢,没有上升到一种共性高度,是以感人有限;下阙一用"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的大气雄浑的怀古伤今意象,借送别之离愁,引出今昔兴衰之叹,再进一步到皇图霸业化为抔土,变为士大夫家国情怀,境界为大,思人、伤别、忧国,情感层层递进,引人步步入境,境界为高。

周昌汝评之"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此八字,以寓兴衰,格局乃大,变柔为刚,气象具出。


一往文学


这首词是李白不为人熟知的作品,然而在诗史中却极为重要,与《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灞陵:今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遗迹。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韦应物“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箫声悲咽,秦娥梦中惊醒,秦楼明月。下弦月,青柳色,忆灞陵桥上伤离别。 遥望乐游原,清秋佳节,咸阳古道音信断绝。西风轻拂,夕阳残照,眼前只留汉皇坟墓和宫阙。

1 是闺怨词,却又远不止闺怨。

这首词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

秦娥是谁?“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李白这儿指的是思妇。

这位思妇了不得。夜半被箫声惊醒,追忆灞桥分别,思念离家的爱人。却想到,咸阳古道,夕阳残照,汉家陵阙。普通的思妇,却视野广阔,由眼前爱人离家路追忆到历史深处,思念爱人却蒙上了一层历史的苍凉与厚重。

李白借一位女子口吻,或许是在表达对一种事物的追求与苦思,执着却全然没有结果的悲伤。2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道尽盛衰兴亡事。

王国维评价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抛开思妇的离愁,融入历史的忧愁,秦、汉曾经赫赫荣盛,如今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阙西风,残阳中凄凉,百年、千年地风雨剥落残败下去。诗人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而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伤心秦汉行经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天宝后期的唐王朝已没有开元盛世的繁华,或许说繁华已开始了落幕,盛唐博大荣耀深厚的气象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荣至极点后的悲凉之气,颓废之风,词人似乎敏锐的捕捉到王朝表面风光后的政治危机,盛极而衰,衰竭而亡,只能掇取咸阳古道,汉家陵阙,以古照今,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深沉的思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

思妇的闺愁成了陪衬,历史的忧虑才是正题,是李白匠心独运还是无意造就?


一绿浮芳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为何被王国维盛赞“以气象胜”?何为“气象”?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数次提到过“气象”,例如他在诗评中评价唐人与宋朝人的诗作: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在其中的诗辩中提到: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后人把雄壮、浑厚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称之为盛唐气象。

盛唐诗人的诗里洋溢着那个时代的所具有的豪情壮志,笔下描写的是壮丽的山河,雄伟的风光,一扫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塑所谓的“汉、魏风骨”。下面看一看李白的这首词:

《忆秦娥》(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的词里有这些意象:箫声、秦娥、月、柳色、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音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其中箫声、秦娥、月、柳色是闺怨主题常用的意象,这些并看不出什么“盛唐气象”。但是后面的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音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景物逐渐阔大起来,一般的闺怨词很少用这些壮丽雄伟的形象。李白的这首词可以与柳永的一首《八声甘州》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情景交融,虽然写的是羁旅情怀,但是意象悲壮阔大,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无论诗词,选取的物象与情怀如何相结合,最反映作者的风格和水平。诗词中的气象有时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的气度与胸怀的体现,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


老街味道


读过不少李白的诗,感觉这首不像是李白的作品。他的另外一首词,平林漠漠烟如织,一看就是李白的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