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盧金潮


寧古塔在現如今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附近,寧古塔是滿語,寧古漢語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個。相傳努爾哈赤祖父在此育有六個孩子,所以名為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



清朝入關後,這裡成了邊塞重鎮,有披甲人鎮守。今天安寧市是個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可是在清朝這裡確實人煙稀少,狼蟲出沒荒蠻之地。在清朝的宮廷戲中,我們常能看到這樣場面:大臣一旦犯法,皇帝龍顏震怒,下旨將罪臣極其家屬發配,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罪臣一聽說要發配寧古塔,便會嚎啕大哭,有的甚至會上吊自殺。寧古塔究竟有多麼可怕,讓罪臣會聞之色變呢?


現在,從北京到寧古塔,坐火車幾個小時就到了。可是在清朝,只能徒步前往。罪臣及其家屬,戴上枷鎖,踏上通向寧古塔的漫漫征程,這一走就是四個月。那時的東北天寒地凍,到處都是茫茫森林。由於飢餓寒冷,很多人在路上不是凍死,就是餓死,甚至被野獸吃掉,真正能走到寧古塔不足三分之一。

犯人到了寧古塔,不是享清福的,而是出苦力的,不管你在朝廷的地位有多高,到這裡一律是披甲人奴隸,根本沒有什麼尊嚴可講。只要有一點看不順眼,就會遭到被鞭打。每天都吃不飽飯,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上環境又惡劣,很多人都被折磨而死,形容這裡是“地獄”一點都不過分。


披甲人規定你每天干多少活,也沒有人監工你幹活,任務完不成,回來後就會遭來一頓毒打。有人該說了,既然在這裡生不如死,犯人為何不要跑呢?其實,逃跑也是死路一條。因為寧古塔這裡幾百裡不見人煙,到處是冰天雪地,到處是豺狼虎豹,即使你逃跑,結果不是凍死餓死,就是變成野獸的口中餐。所以,披甲人從來不看管犯人,知道他們跑了也是死路一條。

這就是那些罪臣寧肯自殺,也不願到寧古塔的主要原因。但並非所有的罪人發配寧古塔,都會遭受這樣的非人折磨。像吳兆騫、姚啟聖等名臣被髮配寧古塔,因為他們有學問,會受到披甲人的敬重,待遇好於一般犯人。也正是這些名臣和犯人,把中原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帶到寧古塔,使寧古塔這片荒蠻之地逐漸繁榮起來,成為東北一座重鎮。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因為它是清朝建立的,語言是滿族語言,在滿語裡“六個”讀“寧古塔”,清朝祖宗有兄弟六個,他們曾在這裡住過,所以為”六個“。《寧古塔紀略》: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柳邊紀略》: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寧古塔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清太祖駐紮軍隊的舊城黑龍江的海林市舊古城村,另一個是康熙時期的新城黑龍江寧安市。




被流放的人大多數都在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就死亡了。原因可能是因為路途中遇到野獸就被吃了,也可能是因為被饑民分而食之。在寧古塔,常年冰雪,有人形容寧古塔就像是十個黃泉。春初到4月,大風曾不間斷,5月到7月,陰雨綿連,8月開始下大雪,9月河水就全部被凍住了。雪只要落到地上就會立馬被凍住,放眼望去,整個寧古塔全都是雪或是冰。《研堂見聞雜錄》: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此地者。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不在少數,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被流放到了這裡,而後被殺。




著名作家餘秋雨曾在《流放者的土地》中寫道:“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這些奴隸分配給了主人,主人見美貌的女性就隨意糟蹋,怕其丈夫礙手礙腳就先把其丈夫殺了。”還有些女性被當作娼妓賣掉,更無人追究責任,可謂命運一點不由人。多數犯人來了之後沒有房屋居住,只能挖個地窖住地窩棚,體弱者往往捱過冬天就凍斃了。後來康熙巡視東北,準備驅逐盤踞在雅克薩的俄人,經由此地,看到流放之人的慘狀感嘆:“南人脆弱,來此寒苦之地,風氣凜冽,必至顛踣溝壑……殊為可憫。”於是,下旨下令免死減刑等人犯不必再發往寧古塔,而是改發隔壁的尚陽堡,儘管如此,後來仍有一些人犯發往寧古塔。試問寧古塔如此艱險有誰能不怕,大多都是有命去,沒命歸。


大老二爺


寧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也是清朝疆域最北端的軍事重鎮。在清朝被流放的犯人,大多都牽扯到重案、要案或文字獄。從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官員們在聽到“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時,基本上都是哆嗦著昏死過去,可見寧古塔就是座活地獄。

寧古塔的可怕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去往寧古塔路途遙遠,途中的艱險並非常人所能承受;二是,寧古塔氣候惡劣,是極北的苦寒之地,非常冷;三是,與披甲人為奴,也就是充軍當奴隸,男為奴,女為娼。寧古塔用來流放犯人,確實能起到懲罰、震懾罪犯的作用。官員們能不怕嗎?

在清代,東北雖是皇室的龍興之地,但除了盛京等地之外,更北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苦寒的不毛之地。據史料記載,寧古塔自然環境惡劣,氣候極其寒冷,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清朝流放犯人的地點都在東北,寧古塔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它意味著苦寒、絕域、蠻荒。

被流放的犯人,只能靠兩隻腳從北京走到寧古塔,並沒有什麼交通工具,然而這一段路程距離並不短。一路上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能活著到達寧古塔已經是燒高香了,有許多犯人就死於途中的顛簸或者大型食肉動物之口。盛京通往寧古塔的這一片土地,基本上被原始森林所覆蓋,行走異常困難。

被流放的犯人,是以奴隸身份來到寧古塔的。到達後,犯人會被立即分配給披甲人,也就是他們的主人,男犯通常被當做奴隸使用,女犯除了難免被糟蹋外,命苦的會被賣到妓院。寧古塔就是流放犯人們的煉獄,在這裡每天發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死亡。

根據規定,流放到達寧古塔的犯人,先要吃杖刑一百,雖可進行適當的減少,但皮肉之苦還是免不了的。這些犯人在寧古塔的主要工作就是幹活,可分為三類,分別是為奴、當差和種地。此處的當差並不是其它地方官府中的當差,寧古塔當時只有駐軍,當差與當奴隸性質一樣。

據統計,清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數多達150萬人。這些人中大部分是文人、名士和官員,很少有貧苦的老百姓。這些人生來哪裡吃過這樣的苦,安逸享福的日子過慣了,寧古塔可不就意味著死亡嗎?幹活倒也罷了,最難忍受的就是寒冷。

寧古塔這個未開發的地方,簡直不是常人能忍受的苦寒之地。清朝時的黑龍江地區,年均氣溫都在零下,半年以上的時間處於寒冷時期。在當時,但凡流放寧古塔的人基本上十有八九都回不去,不因餓死,也得凍死。就算是從東北出來的滿清貴族對此也是談虎色變,更何況那些錦衣玉食的文弱書生和官員。

即使能從寧古塔活著回去的犯人,也會在心理和身體上落下永久的病根,基本上常年病痛不斷,也都撐不過幾年就死去了。除了在寧古塔的所受的苦累屈辱之外,其它的就是飢餓與寒冷的折磨。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折磨,使得寧古塔成為清朝官員甚至王公貴族談虎色變、怕的要死的地方。


野史也是史


寧古塔有多可怕?犯人寧願死,也不願去的鬼地方。有去無回,出了名的“魔鬼之地”。

作為一個骨灰級歷史控,峰子哥來聊聊清朝史上最魔性的地方——寧古塔。

寧古塔的玄妙之處,在於寧古塔雖叫塔,卻不是塔,也沒有塔,沒有像雷峰塔鎮壓白蛇那樣的悽美傳說,只有令無數人毛骨悚然的地獄嘶吼。寧古塔,最早見於《清太祖實錄》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

明朝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魔性十足的地方,其恐懼之名,在滿清時期步入巔峰。

在清宮劇中,經常會看到一個類似情節:大臣犯法,或惹怒皇帝,皇帝下旨將罪臣及家眷發配流放,給披甲人為奴。而這個流放的地點,正是“死亡之地”寧古塔。

罪臣們一旦聽說將被流放到這裡,無不魂飛魄散,頭皮發麻,光“寧古塔”這三個字,都足以令很多人膽裂。

很多罪員寧願去死,有的寧願自盡於獄中,也不願去那個鬼地方。

寧古塔不是塔,連個塔影兒都沒有,它是一個地名。

寧古塔(滿語:ᠨᡳᠩᡤᡠᡨᠠ,轉寫:ningguta),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範圍,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滿清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本來並無異議,但後來竟與清太祖的“六祖”聯繫起來。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它是東北邊塞的一個重鎮,它是滿清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後來移駐吉林烏拉,它是滿清專門流放罪犯的場所。

寧古塔,與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的時候,這裡尚屬“苦寒之地”,地廣人稀,大多為駐軍,生存條件非常惡劣。

當時中原地區的很多犯人,被髮配到這裡時,水土不服,吃不飽,穿不暖,日日飽受折磨,不堪其苦,加之肉體摧殘,精神絕望,很快死翹翹了。

清軍入關後,寧古塔作為管轄三省的軍事重鎮,設立“寧古塔將軍”一職(相當於現代的大軍區),主要任務是防衛邊境。

寧古塔將軍駐地雖移走,但寧古塔位置仍至關重要,它是滿清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重要戰略要地,不但管轄和保衛著整個黑龍江流域,還負責向流域內的居民收取貢賦。

那裡地廣人少,但有大量的滿清駐軍,即披甲人。滿清將那些犯官及其家屬流放到寧古塔,分配給披甲人為奴,服苦役。

寧古塔,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邊,天氣極為寒冷,最典型的“撒水成冰”,在今天這裡零下二十幾度很常見。

然而,清朝時期的東北,比今天更寒冷。因為當時正處小冰川期,不像今天全球在變暖。發配路途遙遠,沒有禦寒衣物,很多犯人,走不到寧古塔,小命就丟半道上了。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每天都幹很多重苦力活,時常還有皮鞭加身,而且除了冬天,基本全年無休。

然而最難熬的就是冬天了,天氣嚴寒,缺衣少食,住宿簡陋,生病得不到醫治,那些養尊處優慣了的犯官及家眷們,哪裡能受得了這份苦。

勞累、飢餓、寒冷、住草棚.....這些都成為他們的催命符,沒有幾個能熬得住的。

有權有勢、生活優渥的大臣,昨天還在翻雲覆雨,不料一夜之間,滿門鉅變,從天上掉到地上,官員及如花美眷,統統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

男人給披甲人為奴,沒有尊嚴沒有地位,像牲口一樣,女人則充作官妓供披甲人淫樂。(關注“峰子奇觀”,以後有趣歷史隨時推送!)

因寧古塔遠離中原,當時地廣人少,生存條件惡劣,集市貿易不發達,妓院更是鮮有。

清朝為安撫軍心,振作邊關士氣,特地開設了官妓和軍妓,專供邊塞將官們解決生理需求。

當時由於沒有人願意去那個地方,甚至連妓院都願意去,清王朝只好將犯官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籍,發配寧古塔。

其實發配到這裡的女人,比男人更慘。

很多如花似玉的官眷夫人、官家千金、丫環,發配到這裡時,面對如狼似虎、粗魯野蠻的大兵,可想而知,簡直生不如死,很多女人不堪其辱,很快香消玉殞。

有些正值花樣芳齡的官家小姐,剛到含苞待放的年紀,還不諳世事,遇到鬍子拉碴的老兵痞,嚇得花容失色,卻又無法掙脫命運。

古代女人把“貞操、貞潔”看得重如性命,女人失貞不僅被家族唾棄,死後也不能葬入祖墳,成為孤魂野鬼,孩子也會因這樣的母親而一生蒙羞,甚至對後人官聲和仕途都有影響。

因此,這就導致大部分女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受辱,或者受辱之後,選擇自盡。

其實,當時犯人一旦來到寧古塔這個鬼地方,已經不能算是個“人”了,尊嚴喪盡,生不如死,一直耗到你油盡燈枯,精神和肉體上持久飽受雙重摺磨。

想翻身幾無可能,那種心理上的落差,那種尊嚴感被唾棄造成的威懾,才是無數犯人畏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要原因。

總結一下,古時寧古塔的可怕之處,一是氣候和生存條件惡劣;二是飽受肉體、精神雙重摺磨;三是一眼望到頭的未來,翻身無望,心死絕望。

最後,峰子哥想說一句話:最大的恐懼,不是來自肉體的摧殘,而是來自精神深處的膽顫。

就像砍頭,恐懼的不是刀,也不是頭,更不是砍,而是未砍又將要砍下的那一刻。而到了變態的寧古塔,犯人每天隨時都可能面臨著死亡。豈能不怕啊!


峰子奇觀


寧古塔並非一座塔,而是一個地名,是清朝設在盛京以北的一個邊疆重鎮。因此,所謂的流放寧古塔,其實就是歷朝歷代的“流邊”刑罰,那麼為何清朝人會對“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驚懼異常呢?其實主要源於寧古塔惡劣的環境和犯人的待遇。

“寧古塔”在哪?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寧古塔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中游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至於具體位置,則有新、舊兩地之說,新城在今天的寧古市寧安鎮,舊城則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浪河邊的長汀鎮古城村。

寧古塔最早見於史料,實在《清太祖實錄》中,其記載“(明萬曆三十八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寧古塔的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作為邊境重鎮的寧古塔,不僅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而且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

至於寧古塔名字的由來,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他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說,“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不過,另一個說法更有意思,“寧古”乃是滿語“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寧古塔實際上就是“六個”的意思,正如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所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而流人楊越之子楊賓也在《柳邊紀略》中說:“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

因此,便有人將寧古塔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祖”聯繫了起來,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於此,因而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不過這種說法瞭解一下也就是了,實際上六祖城的遺址在今天的遼寧新賓永陵鎮境內,與寧古塔並不在一地。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為何讓人談之色變

“流刑”最早源於五代的後晉天福年間,到清朝時已經相對較為完善,因而朝廷於各地設有多處罪犯流放點,再根據罪行的不同,發配到不同地方成為流人,而寧古塔之所以最為讓人談之色變,主要還是源於當地惡劣的環境和悲慘的待遇。


1、寧古塔自然環境極為惡劣。《吉林通志》中有載,“是時寧古塔,號荒徼,人跡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嶺,萬木排立,仰不見天。亂石斷冰,與老樹根相蟠互,不受馬蹄。朔風狂吹,雪花如掌,異鳥怪獸,叢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間,或僵馬上”,而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中有載“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流人吳兆騫則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見當地環境的惡劣程度。正是由於這種惡劣的環境,以至於明末清初的書畫家方拱幹感嘆道,“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2、路途遙遠大量犯人死於途中。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說,“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在道路條件極差的古代,如此遠的路程,就算是普通人走上一趟,也得三四個月時間,更何況是重枷在身的流犯,至少也得比常人多上一倍的時間。如果是舉家流放,那更是慘不忍睹,攜妻帶子、扶老攜幼一路前行,想想都讓人感覺恐懼。吳兆騫便曾描述前往寧古塔的路途之艱辛,“山野相錯,或繼或續,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他於當年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至七月才到寧古塔,可見路途之艱辛。正是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犯人被關押時間較長身體本就不好,導致很多人都沒能活著走到流放地,就此成了路邊枯骨,甚至連完整的屍首也保留不住。

3、待遇極差為奴為役從事體力勞動。與流放充軍不同的是,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不僅要從事繁重的苦差,而且有相當部分人將淪為奴隸,即所謂的“與披甲人為奴”。普通的流人,通常會被安插在各旗之中,在官府的安排之下從事苦役,這些人要麼種田,要麼打闈、燒碳,一年到頭都要辛苦勞作,根本沒有任何空閒時間,而且朝廷還往往給犯人定下任務,如果完不成還要接受處罰。而淪為奴隸的流人則更加悽慘,既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半點尊嚴,主人可以任意剝奪他們的生命而不受懲罰。更為重要的是,雖然流放寧古塔的犯人雖然往往以十年為期限,時間結束就會被允許返回關內,但絕大部分都會被判處“永世不得入關”,即等於永遠被留在了寧古塔,即使犯人的子孫後代,也將世世代代為奴為婢。當然,也有部分流人或因才學、或因身份,待遇往往會好上一些,例如吳兆騫就被寧古塔將軍巴海聘為家庭教師,專門教授他的兩個兒子讀書。

正因寧古塔環境惡劣,再加上流人待遇極差,不僅被流放的犯人聽到後談之色變,就算到了寧古塔的犯人,也往往會冒著殺頭風險逃跑,《清史稿》對此有載,“黑龍江、寧古塔等處發遣人犯,逃者甚眾”,很多人寧願逃入深山餓死凍死,也不願在此為奴。


香茗史館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為何滿清的官員都非常懼怕被流放至此?

曾經被流放至寧古塔的犯人描述說:“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是一個非常讓人發毛且可怕至極的地方。據史料考證,寧古塔原為滿清發源地,屬極北之地,但此地緣何如此恐怖異常呢,我們從三個方面加以解析。

一、寧古塔的前世今生

寧古塔,並沒有塔,是妥妥的一個地名。它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此地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地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經濟、軍事和政治中心。

《寧古塔紀略》:“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當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都生活在此地,人們便將此地與滿清六祖聯繫起來,故而此地也被世人認為是滿清的發源地,所以寧古塔也叫寧古塔貝勒。寧古塔後來移駐吉林烏拉,是滿清流放罪犯的場所。

二、緣何動輒流放寧古塔

按常理來推測,此地既然是經濟、軍事重鎮,可為何會成為人們談其色變的不毛之地呢。我們在大清宮廷劇裡偶爾會聽到皇帝對那些犯錯的官員發落道:“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皇帝輕輕一句話,這些戴罪官員活罪雖免,但發配寧古塔,卻是他們生不如死的開始。

但凡知道地理和氣候方面的常識,我們就不難理解,寧古塔遠在黑龍江牡丹江一帶,寒冷而且路途就有千里之遙。換言之,那些被清朝皇帝一怒之下流放至此的人,就能很輕鬆地到“雪鄉”一逛了。可惜的是,滿清時候的牡丹江可不是AAAAA級景區。滿清正值小冰川期,寧古塔“撒水成冰”,氣候條件惡劣,而且經常有豺狼虎豹。大部分地區常年冰封,農作物無法生長,叫不毛之地也不為過。而且他們能平安到達此地就算是萬幸之事了。

吳兆騫:“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清朝詩人吳兆騫,曾經也被髮配至此,否則寫不出這麼“真情實感”的詩句。

話分兩頭,寧古塔談之色變,讓人望而生畏,流放之刑也的確讓人心驚膽戰,流放不怕,怕的就是流放到寧古塔。邊陲之地甚廣,為什麼大清皇帝要把一干罪臣流放至此呢,是為了讓他們尋找初心嗎。也許真有這層意思。

死罪豁免之後,流放至此的這些戴罪官員,就一個宿命——拼命改造。前文已述,寧古塔是滿清的發祥地,讓他們在這裡戴罪立功,好好改造,也體現了清廷皇室想重現太祖時期的輝煌。

這裡還有一類人不可忽視:“披甲人”。顧名思義,披甲人肯定跟軍人類似,但有一定區別。戰時,披甲人要衝鋒陷陣,充當十足的軍人,閒時就自給自足,發展生產(限於氣候,只能是狩獵為主)。這些被流放至此的罪臣,此時只能伺候這些披甲人,要成為他們的奴僕。也許是因為北方人的豪氣與直爽,披甲人與這些流放過來改造的罪臣,關係相處融洽,而且彼此照應。據史料記載,這些被流放至此的昔日達官貴人,還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力和生產工具,也是各取所需,他們也對寧古塔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所以兩個群體相處於此,大部分時間倒也相安無事。

三、滿清都有哪些人流放於此呢

去了寧古塔,等於走上了黃泉路。動輒被皇帝流放至此的人多為滿清文官。他們在此不用納糧、不用當差,到了此地根本也沒有跑的餘地,所以他們與披甲人相處和諧也不足為奇,因為他們的想法也已經很單純了,那就是心平氣和地改造、保命。

滿清的“十大酷刑”也許我們都已熟悉,但對於寧古塔之“流刑”,也讓流放之人後脊發涼,甚至生不如死。大清以來,被流放至此的人不在少數。我們所熟知的有鄭芝龍(鄭成功之父)、清初著名的文學家金聖嘆、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明代最後一位兵部尚書張縉彥、大學士方拱乾等。

(對於寧古塔的傳說,您還知道哪些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發表您的高見。)


山城小哲


看過甄嬛傳的都應該記得甄嬛的父親被皇上發配到寧古塔,甄嬛哭著說父親年歲已高,寧古塔苦寒之地,父親身體可能吃不消。

皇帝動不動就發配罪臣到寧古塔,寧古塔到底是哪裡?

寧古塔就是今日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一帶。清朝時,這裡曾是東北邊疆的駐地。

傳說清朝時被派遣或者發配到寧古塔的人,可以說是個個都難逃一死,所以清朝時的官員無一想被髮配到寧古塔。

有人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可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環境惡劣。人跡罕至,常常有野獸出沒,還有大面積的沼澤地,所以有些人在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就已經命喪黃泉。

保住命到達寧古塔的,也是走進了人間煉獄。還經常聽到古裝戲裡說“給披甲人為奴”,其實就是給士兵們當奴隸。

假如被流放的人多了,那些奴隸就會被賣掉換牛換馬,或者在莊園裡做苦力,這也算是最好的選擇了。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還要受惡劣天氣的折磨。因為寧古塔位於東北邊境,常年冰雪覆蓋,溫度極低。

清朝時還有一種不近人情的刑罰:連坐。就是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罰。這時候如果全家人被髮配到寧古塔,有很大一部分人寧可自盡,也不願前去寧古塔。

可想而知,寧古塔在古人眼裡有多麼可怕了。


有書博物館


都別搶,我來答。

在清宮劇中經常會出現“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的臺詞,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寧古塔的大概位置是在山海關外面,也就是所謂的關外之地。

寧古塔具體的位置是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這個地方是清朝時期的一處邊疆重鎮,但寧古塔並不是單純的用來流放犯人的地方。

它屬於吉林三邊重鎮(三姓、琿春)之首,統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寧古塔的本質上是邊境地區的政治中心,清朝在此設立了寧古塔將軍一職。

寧古塔除了作為邊疆軍事重鎮以外,它還負責向清朝政府提供八旗兵的兵源,也是東北邊境地區向清朝上貢的轉折處,其地位和盛京(瀋陽,後金時期的都城)齊名。

寧古塔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寧古即六,塔則指“個”,傳說曾經有六個兄弟在寧古塔地區各佔了一塊地盤,所以人們就把這裡稱之為“寧古塔”。

為什麼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

在清代寧古塔出現之前,中國古代王朝流放犯人的兩大特定地點是西北和嶺南,在古代這些地方都屬於窮山惡水之地,到了清朝以後,由於東北地區是滿人的龍興之地。

於是清朝統治者又在這裡設置了一個流放之地,寧古塔,就是讓這些人去勞改,去建設寧古塔。

但並不是所有的凡人都會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儘管清朝法律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但有時候其實也要看皇帝的心情,他可能把犯人流放到嶺南,也可能是西北地區。

除了一部分已經規定會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刑罰外,多數時候政治犯也會由於皇帝的特別授意被流放到寧古塔。

譬如順治年間曾經爆發“丁酉科場案”,曾有“江左三鳳凰”之稱的吳兆騫因為被人誣陷,從而受到牽連,一家老小都被流放寧古塔。

由於吳兆騫與清代文學家顧貞觀私交不錯,後來顧貞觀結識了納蘭性德。於是,納蘭性德求助於自己的父親明珠,在康熙年間才把吳兆騫用金錢贖回來。

而這時候的吳兆騫已經在寧古塔待了足足二十三年,不過由於他的文采不錯,因此在寧古塔還算得到比較不錯的待遇,被寧古塔將軍聘為了家庭教師。

在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一般文人學士都會得到不錯的待遇,不會被迫從事重體力活。也許是寧古塔將軍也需要文人解悶吧。

那麼為什麼犯人都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路途遙遠,從北京出發,出山海關到寧古塔上千裡的路程全靠雙腳一步一步走著去,有的可能會坐囚車,但如此遙遠的距離再加上越靠近黑龍江北方地區,氣候就會變得越發寒冷惡劣。

很多犯人由於不服水土,往往就會生一場大病死在半途。

加上當時的關外之地都十分的荒涼,由於清朝政府採取分界而治,因此嚴格禁止關內居民不經允許私自到關外去,這也是“闖關東”的來源。

人煙稀少也就意味著野獸出沒,環境和氣候的惡劣往往讓犯人還沒到寧古塔之前就已經飽受痛苦的折磨。

寧古塔氣候惡劣,寧古塔所在的海林市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環境的特點就是季節分明。

夏季很熱,氣溫可高達37度左右,最漫長的冬季最低氣溫能夠達到零下38度,年平均氣溫只有4.2度。

而在更在偏遠的寧古塔地區,更是常年冰封。從開春到四月是颳大風的季節,到七月則又是陰雨綿綿,八月中旬就開始凍冰,九月就幾乎已經完全凍結了。

這樣的氣候除了當地人能夠適應以外,一般流放到這裡來的犯人往往都會因為惡劣的氣候環境而病死在寧古塔,不死的犯人也會因為難以適應這種氣候而飽受折磨。

另外他們還需要從事勞役,並不是說流放到寧古塔就完事了,肯定還需要幹活。

因此當時有人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而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什麼地區的犯人都有,“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所以說這些犯人或官員寧願被處死,也不願到寧古塔那種地方去受罪。


圍爐談史


我們看清朝的宮廷劇,對於犯罪官員們的處理,皇帝們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可見除了死刑之外,發配寧古塔是最高的懲罰,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寧古塔是個非常可怕的地方,不少官員寧可自殺也不願去被髮配去哪裡。

一、寧古塔並不是個塔,而是著名的軍事重鎮

寧古塔的舊址位於現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已經成為歷史遺蹟。

寧古塔並不是塔,轄區實際上還比較大,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寧古塔是滿清重要的軍事重鎮,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據點,也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因此寧古塔與盛京齊名。

寧古塔名字的由來和塔無關,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滿語讀音六為寧古,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寧古塔就是音譯的滿語漢版。

二、被髮配寧古塔的歷史緣由

清代東北人口並不多,寧古塔所在的黑龍江又是苦寒之地,所以流放犯人最重的“流刑”就是講其流放到寧古塔,因為這裡是軍事重鎮,有老八旗兵駐守,將重要的犯人流放到這裡也不怕他們跑掉。

流放寧古塔一般和給披甲人為奴是結合起來的,何為披甲人?披甲人就是一種幫助清王朝鎮守邊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邊疆,清王朝會經常將一些犯人或其家屬發配給這些人,穩定軍心。再後來,降人減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為軍人。

披甲人大都性格暴戾,被髮配為奴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三、發配寧古塔的犯人的悲慘命運

清代官員、士人們一般聽到被髮配寧古塔往往聞之色變,雖然也有百姓被髮配寧古塔,但是官員、士紳們養尊處優,去寧古塔確實是生不如死的懲罰,當然寧古塔也確實恐怖,本來就是一個九死一生的地方。

其一:寧古塔路途遙遠,一路之上生死茫茫。古代交通不便,被流放的犯人是要坐囚車甚至步行去的,千里的路程犯人們都身批枷鎖, 一路之上非常悲慘。清初詩人吳兆騫在順治十四年因科場案被無辜株連,發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他就回憶道當年發配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至七月才抵達寧古塔,可見路程之漫長。當時東北猛獸橫行,治安也不好,天氣惡劣,大量的犯人不少病死就是凍死,甚至被猛獸襲擊而死,因凍餓人吃人的現象也有發生。

其二:僥倖走到寧古塔的犯人們,為奴的日子也是煉獄。犯人們去寧古塔是為奴的,去的犯人們都從事著繁重的勞動,尤其是那些以前的官員和士紳們,以前哪受過這苦啊,寧古塔的披甲人也都是半野蠻之人,對這些犯人動輒打罵甚至殺戮。寧古塔的犯人們基本上都是食不果腹的,多活一天都是幸運,犯人們的後代,一出生就是奴隸,世代都是披甲人的奴隸。

所以不少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沒有堅持多久就自殺或者逃亡,但是當時的東北地廣人稀,逃出去也是凍餓而死。

其三:當時東北苦寒,醫療條件也極為落後,犯人死亡率很高。東北當時遠遠沒有開發,是苦寒之地,當地駐軍和居民長期生活在這裡一則習慣了二則保暖也做得很好,犯人們一來不適應這裡的氣候,二來禦寒的衣物也不充分,加上醫療條件幾乎沒有,犯人因凍生病,死亡率相當高。

如此生不如死的地方,也不怪時人聞之色變了。!


我家的貓叫皮蛋


寧古塔沒有塔,靜山沒有山,水上餐廳沒有水,花城沒有花。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總有一些地方和名字完全不一樣,比如寧古塔就是這樣。寧古塔在清朝時期是官員們非常“害怕”的地方,彷彿那裡是人間地獄,其實不是。

寧古塔的來歷

“寧古塔”不是漢語,是滿文直譯,其中“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為何叫了寧古塔這個名字呢?當時的情況是,努爾哈赤的曾祖父有六個兒子住在了這片土地上,所以後來,清朝就稱其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寧古塔如今的地址是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整個區域有新舊兩城,舊城在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如今是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這個舊城和努爾哈赤很有關係,努爾哈赤曾經在此駐紮軍隊。新城是如今的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是康熙建的。

曾經的寧古塔區域很大,特別是順治期間,哈爾濱以南,松花江以東都屬於寧古塔。但,隨著發展,寧古塔區域就和縮水的布料一樣,變小了很多。

寧古塔曾經是國防重鎮,一度成了大清往朝鮮輸送兵源、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這也難怪,當時東北有“南有盛京,北有寧古塔的說法。”寧古塔在清朝初期設有將軍,是當時黑龍江、吉林兩地的軍事、經濟、政治中心,位居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琿春、三姓三個邊城)。

康熙十五年,不再設寧古塔將軍,因為有了新的軍事、政治中心吉林烏拉(吉林市),並在此設吉林將軍一位,而寧古塔只設副都統一人,寧古塔的重要性慢慢降低了。

為何可怕

寧古塔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因為當時,只有犯了大罪,才會發配至寧古塔,一旦發配了寧古塔,就說明了此人很難翻身,也許會終老此地。與其說寧古塔可怕,不如說“發配寧古塔”這個罪名可怕。

寧古塔的冬天,寒冷至極,那些生活在溫暖如春的南方人,被髮配到寧古塔時很不適應,彷彿“人間地獄”。其實對於北方人而言,那份寒冷實在不算什麼,那裡沒有東北的漠河冷,也沒有新疆的阿勒泰冷。

除了“發配寧古塔”這個罪名讓人害怕外,還有就是文人們的筆,讓寧古塔成了非常可怕的地方。

明朝王家禎寫了一本書,叫《研堂見聞雜錄》,其中描述道: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看著好可怕,給人信息是:一遠二寒。因為那時候的犯人是要走過去的,這個確實不容易;去了後,如果沒有棉衣,也確實不好過冬。

被流放在此地的清朝文人吳兆騫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這描述得果然厲害,看起來好艱難啊!那麼,努爾哈赤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

其實,吳兆騫是江蘇蘇州人,初期不適應非常正常。但起初的不適應很快就過去了,吳兆騫後來竟然成了寧古塔將軍的幕僚,很受尊重。後來明珠等人將其救了回去,沒想到,回去後不到三年,卻病逝了,看來他更適應在白山黑水間生活。

還有更厲害的,清初流放的方拱乾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嗯,看來目前生活在寧安、海林以及牡丹江的人是不怕死的。方拱乾是安徽人。

流放到寧古塔的著名人士還有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大文豪金聖嘆的家屬,還有呂留良的家屬、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等等。這些流放過去的人士吃了不少苦,但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將中原的文化、農耕技術、佛法等等傳了過去。

寧古塔的可怕,首先是因為“發配寧古塔”這個罪名可怕;其次,寧古塔是苦寒之地,南方人不適應,當通過文字描述出來時,放大了“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