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用户4474649658


 

 

  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他之所以能够享受此等殊荣,说穿了,无非一个字“稳”!

  张廷玉乃三朝老臣,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朝,还是在可以改革的雍正朝,抑或是一片祥和的乾隆朝,他都身居高位,几乎不倒。除了晚年因为与乾隆较劲,差点失去名列太庙的资格外,一生几乎没有坎。

  归根究底,还是张廷玉行事稳重!

  九王夺嫡期间,张廷玉常在康熙身边行走,但是,他对于九王之间的争斗,几乎从不置评。不评价并非没有意见,而是不方便评价。

  他始终秉承一条规则,在九王之中,不偏不倚。一旦康熙明确表态支持某位皇子,他也就立刻跟班战队,支持康熙指定之人。

  张廷玉明白,无论什么王也好,那都翻不出康熙皇帝的手掌心。唯有康熙皇帝选定的皇子,才能在诸多风波中渡过,最终继承大统。

  至于雍正继位后,张廷玉为何没有立刻表态支持雍正新政,因为他不方便表态。

  雍正继位之后,起用了一批自己的人作为马前卒。这批人活着是官场新人,或者是雍正旧部,都是被贴上了雍正死党标签的人。他们为雍正新政摇旗呐喊,众人都可以理解。

  但是,朝堂之上,雍正还有许多敌人。并非是说雍正当了皇帝,立刻就大权独揽,看谁不顺眼就灭谁。事实上,朝廷上势力盘根错节,八爷党、十四爷等人的势力还很大。加上年羹尧那边打仗又不是很顺利,保不齐雍正上船不久就翻船!

  因此,作为康熙留下的老臣,张廷玉必须为雍正保驾护航,但是又不能充当马前卒。他只要在关键时刻推上一把,扶上一把,那就可以初成革新,或者挽回局面。

  正因为张廷玉如此做,深深符合雍正利益,雍正一朝才对张廷玉倍加器重。也正是因为张廷玉暗中调停,为雍正革新做出了很大贡献,雍正才会早早表态,在张廷玉死后,让他配享太庙!

张廷玉这个人,是个老官油子,深通为官之道。他主持国政数十年,翻看史书却找不到几条真正提出的好建议。因为他秉持一条:功归于上!就如三国时期第一流的谋士荀攸一般,看似没提出什么厉害计谋,其实曹操的许多计谋都出自他手!


叶之秋


张廷玉是汉人,非常得雍正帝的信任,职务和待遇有清一代已经极为特殊了。

「世宗即位,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命署大学士事。四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五年,进文华殿大学士。六年,进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

康熙后期中和殿大学士已撤销,保和殿为最高。乾隆后期又裁撤,以文华殿最高。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军机处制度的创建者和首批成员。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上偶有疾,奖廷玉等翊赞功,各予一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

「十三年,世宗疾大渐,与大学士鄂尔泰等同被顾命。遗诏以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予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合为三等子,仍以若霭袭。」

文臣封爵的特例,后世曾左李封爵也是军功。

「乾隆元年,明史成,表进,命仍兼管翰林院事。二年十一月,辞总理事务,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赐号勤宣,仍以若霭袭。四年,加太保。寻谕:“本朝文臣无爵至侯伯者,廷玉为例外,命自兼,不必令若霭袭。」

主持并完成《明史》编撰工作!生封三公,有清一代满汉大臣没有几个。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其一人。


几苇渡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号研斋,谥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根据简短的官方的简介,我们就可以了解三个重要信息——

第一,他是历经三朝,而且是清朝历史上相对来说最重要的三朝的顾命重臣;康熙重用他,雍正留他辅佐儿子乾隆;第二,他的谥号是文和,在清朝,文正是最高级的谥号,接下来就是文和,文忠等;其实若不是他命长,在晚年得罪了刚愎跋扈的皇二代乾隆,而是跟着雍正老板走的话,根据雍正对他的依赖,可能谥文正也是不夸张的;第三,他是唯一配享太庙,也就是说,入住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入住的宗祠的汉大臣。

这样的身份和荣誉,尤其是被皇族接纳进太庙的这种殊荣,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只要是涉及清宫剧,只要涉及康雍乾这三个皇帝,张廷玉这个角色,就是必须出现的,所以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才子佳人乾隆皇》、《满清十三皇朝》、《九王夺位》、《食为奴》、《后宫甄嬛传》等剧中,不同的演员,都扮演过这个角色。然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杜雨露老师出演的张廷玉,是相对来说最接近史实的一个版本。这要从张廷玉其人的时代背景,出生,教育经历,性格,职务,角色特征说起。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第一,张廷玉不是草根,而是出身名门。他是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往往人们都知道刘罗锅刘墉是刘统勋之子,而张英家族,在历史上其实相当辉煌,是出了名的进士专业户,大学士专业户,张英曾祖张淳为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祖父张士维,官至中宪大夫,抚州知府。父张秉彝为贡生。叔父张秉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叔父张秉贞,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后降清,官至兵部尚书。张英之后,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十二人。张英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很奇妙的是,从明朝开始做官,到了清朝还被重用,可见这个家族不是死脑经,在学艺至精,通达致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好,所以才人才辈出。张廷玉从小所受书香门第,钟鸣鼎食的耳濡目染,对他后来个人的学识,本领,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行为端庄,性格正直,沉稳老练,不像那些奸佞小人,因为他有背景,有资本。

第二,张廷玉除了是家教极好的官二代,也是学霸,同时还是从基层做起,久经历练的职业官僚。康熙三十九年,也就是他28岁那年,中进士,先是授翰林院检讨,入值南书房,后来又因为丁忧暂时离开官场。服丧完毕后,改任司经局洗马、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在官场历练了20年,到48岁时,也就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刑部左侍郎,因为奉旨办案有功,调吏部左侍郎,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他如何帮助雍正登上皇位,因为1722年,康熙驾崩的时候,张廷玉实际上在政治舞台上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与其说是他保雍正上位,不如说,是雍正上位以后,伯乐识马,垂青了办事稳重,老练成熟的张廷玉。当然,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他们两个角色的年龄差还比较真实,张廷玉48岁,雍正44岁。片中张廷玉比雍正老一些。

雍正登基以后,亟需一些底子干净,有才干且忠诚的新人,他看中了张廷玉。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雍正相中他,并对他赋予厚望的理由——

第一是他“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

第二是他是雍正恩师张英之子,自己人。

雍正登基就授予张廷玉大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张廷玉非常感激雍正,自然处处都要维护雍正。这个在《雍正王朝》中已反复体现。

第三,张廷玉的本职工作其实不是做决策,直接参与权力斗争,而是做秘书,只需要对皇帝负责。

1729年,雍正设立军机处,加强集权,像雍正这样事必躬亲的工作狂,很多事都是自己决断,发展到最后,张廷玉的职能相当于是一个办公室主任。只要能够很好的领悟皇帝的心意,高效率的处理文案,为皇帝分忧,就非常吃香,虽然是一人之下,他却没有实际权利万人之上,但是也少了很多烦恼和风险。但是,伴君如伴虎,张廷玉必须非常忠诚,圆滑,谨慎,这在《雍正王朝》里,多次体现。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是所有场景无不是表达他的这些特点,比如,选太子,他不跟着佟国维选八爷,而是猜透了皇帝心意,单独上折子保废太子,这是圆滑;八爷借八王议政一事逼宫,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这是忠诚;不结党,不收礼,这是谨慎。

实际上,张廷玉一辈子中规中矩,鞠躬尽瘁,到了晚年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打报告退休,乾隆不放,第二件事是要求涨工资,和乾隆讨价还价,一来是以凡人欲求为掩护,避免皇帝怀疑自己觊觎权力,二来是确实干不动了。乾隆老板却只给他讲情怀,还差点不让他配享太庙。


HannibalLecter


怎么说呢?我觉得张廷玉是全剧中最委屈的一个大臣!

一、

在康熙朝,张廷玉一登场的地位就是上书房大臣,但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复立之前,他一直是排在佟国维之后的。

张廷玉曾经曰过“百言不如一默”!实际上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所谓的城府,我想也就在这里吧,举几个例子:

剧中张廷玉的戏份不少,在老四胤禛去南方赈灾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太子胤礽当着康熙帝的面说老四的不是,当时康熙帝满脸不耐烦,说了一句:

“那个天津桂顺斋进上来的沙琪玛,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

当时张廷玉就在身边,一个斜眼瞅了佟国维一眼,看到佟国维木讷一般,此时张廷玉心中就已经开始质疑太子胤礽了,斜眼看佟国维其实就是想看看对方有没有听出什么端倪,可惜失望了。

后来刑部冤案一事,康熙帝收到老八胤禩的奏折,踱步到上书房,正好张廷玉值班,看完奏折后,张廷玉一把火烧了,面对康熙帝的大喊,张廷玉回答:

“臣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奏折。”

因为张廷玉很明白,这是康熙帝的家务事,自己的做人原则就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而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党不群,无派无系。

不管张廷玉是选择信任这封奏折,还是不信这封奏折,都是站队的表现,这是他所不能展现出来的行为。因为不管那种站队,对于康熙帝来讲都难以解决,信老八胤禩,太子没,信太子,老八胤禩没,康熙帝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张廷玉怎能当炮灰?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康熙帝这句话,言外之意可不仅仅是说太子胤礽哦,老八胤禩也包括在内,两个皇子都病了,张廷玉又怎么会治呢?

也正是这种不站队,让他成为了康熙帝临终前托孤的大臣之一。

二、

当然,说他完全不站队也不是绝对,至少他是站在康熙帝这边的,比如指出八大山庄被围事件中,指出太子调兵手谕是假的,比如举荐新太子时,他闷着不告诉任何人,最后跟康熙帝高度一致,推举了废太子胤礽。

也正是由于张廷玉的这个举动,成功地让自己荣升为上书房第一大臣,康熙帝最后一次南巡时,也是张廷玉紧随其右。

甚至最后彻底废掉太子胤礽,也是由康熙帝口述,张廷玉书写的圣旨,设计拿下了太子胤礽……

康熙一朝,康熙帝自不必说,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张廷玉在这一朝,只要紧紧站在皇上一边,自然不会出大错,即使不会飞黄腾达,也不至于招致麻烦,但是到了雍正一朝,他的麻烦事开始了……

张廷玉是托孤大臣之一,具备拥立之功,地位自不必说,但是他的问题就在于汉人身份,康熙帝在的时候别人不敢说什么,但是到了雍正一朝,其他人就不这么认为了,而且他又不是雍正帝的铁杆。

这里面的其他人主要就是老八胤禩一伙,毕竟他们跟张廷玉的矛盾在当初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就埋下了。

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并没有拿内臣的标准来对待张廷玉,张廷玉也没有以主仆的心态对待雍正帝,其实不仅仅是张廷玉,连老十三胤祥都在观望这位新皇帝,不然雍正帝跟他下棋也不会发火:

“允祥,你是不是瞧不起朕?”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老八胤禩主持的铸钱大业,大家都摸不透雍正帝的脾气,明明跟老八胤禩是死对头,却一登基就给了老八一个总理王大臣,作为一个汉臣,又不是内臣的张廷玉,敢随便说话吗?

这个僵局的打破,还是孙嘉诚打破的,因为他的愣头青,因为他的直言,因为他的直接面圣,让众人看出,原来雍正帝真的不知道铸钱的弊端,这才逼着张廷玉不得不表态: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国库是按银收税……可这两千文制钱到了贪官污吏们的手里,他们便立刻兑换成二两多银子,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后来的雍正帝还是训斥了孙嘉诚,让他多读读书再来见朕!

三、

至此,雍正帝仿佛知道了一些什么,才有了跟老十三胤祥下棋的举动,才明白自己的态度不明,导致众臣摸不透脾气,不敢乱讲话。

而张廷玉内心是非常欣赏孙嘉诚的,他也要通过雍正帝对孙嘉诚的态度,来确定雍正帝这位皇帝的品性如何,这才向雍正帝举荐:

“关于孙嘉诚,我看此人历练一下,还是可以大用的。”

结果雍正帝的回答让张廷玉有点惊喜,不用历练,直接重用,这才有了张廷玉夜访孙嘉诚的事件发生。大家可以数一数,张廷玉可是有名的清官,不结党不营私,当年年羹尧登门拜访,临走时硬是回赠了一盒湖笔,还没有见过他登门拜访过某人,孙嘉诚是其中一位,足可见他对孙的欣赏。

由于此时张廷玉的寡言和隐忍,这让老八胤禩一伙看到了希望,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但仅限于工作之间,如果能把敌人变成友军,这是上策,这就是老八胤禩举荐张廷璐出任主考官的原因所在。

张廷玉不是不知道张廷璐的两下子,必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雍正帝同意了,其实雍正帝也是想拉拢一下张廷玉,最起码以后能及时跟自己说实话。

张廷玉马上举荐了李绂任副主考,一方面也是举贤,另一方面是希望李绂能监督一下张廷璐,让他不至于犯大错误,自己呢,也多敲打一下他。

可是张廷璐还是让张廷玉失望了,但张廷玉不傻,必然明白真正的背后主使者是谁,因为在科举考试前,有一次张廷玉进宫,是碰见了张廷璐和弘时。

当时他就发现了问题,一是张廷璐这么早进宫不符合规矩;二是他跟弘时并排有说有笑走,不符合礼节;三是回答问题都是弘时打断的,说是来“校校笔锋”,这不太寻常。

后来科场舞弊案案发之后,张廷玉是第一个猜到幕后主使者到底是谁的人,甚至早过老八胤禩。

而张廷璐面对李绂的质疑时,也是直接说了幕后人:

“只怕会牵连出天潢贵胄皇子皇孙,也未必可知!”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整个案件大家追究的不是泄露考题的人,而是允许考生夹带考题的人,这样子的话,追查到张廷璐这一级就结束了,而这种结局并不是张廷玉希望看到的。

四、

由于老八胤禩一伙火力全开,力保张廷璐,一方面继续卖张廷玉人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火力,替弘时脱罪。毕竟这么大一颗棋子能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大杀器,后来老八胤禩也确实利用弘时给了雍正帝致命一击。

此时的朝中已经在站队,大家不再追究事情背后的真相,而是因为意识形态正确与否问题,其中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就开始对着老八胤禩干了,你们保张廷璐,我们偏要弹劾张廷璐。

对于雍正帝来讲,他也不傻,到底是谁能偷出考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是他不敢接受的事实,所以,他从内心来讲,也愿意快点杀掉张廷璐,早早结案。

整个事件张廷璐委屈吗?

有点委屈,可是谁让自己上了弘时的贼船了呢?一旦他冲其他人供出弘时,先死的必然是他,说不定还会连累到整个张家,所以他也只能沉默,认罪。

如果说张廷璐是咎由自取,那么张廷玉就着实委屈了,自己明明知道弟弟是被冤枉的,一旦继续深查,弟弟或许能免于一死,这才是他迟迟不肯表态的原因。

张廷玉上书保张廷璐,那么必然会被雍正帝认为意识形态出现问题,竟然跟老八胤禩同样诉求。如果他上书弹劾张廷璐,从自己内心来讲,又实在不情愿,毕竟这有违自己的良心。

后来的孙嘉诚也来了个深夜拜访,他的到来,让张廷玉冷静了下来,要想获取雍正帝的绝对信任,这一次就不得不丢掉弟弟。雍正帝收到由孙嘉诚代笔的张廷玉奏折后,庆幸保住了皇子,马上结案,甚至还残忍的让张廷玉前来观斩,从那之后,雍正帝才正式把张廷玉纳入内臣的范畴……

后来由于孙嘉诚被杀,张廷玉为了避嫌,也是不肯去吊丧,他担心会成为清流派的领袖,事实上,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再后来,也有一丝替孙嘉诚报仇的意思,他的一句话,让雍正帝下定了杀年羹尧的决心。

再往后,由于张廷玉彻底站到了雍正帝这边,老八胤禩他们没少排挤他,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老八胤禩没少拿有违祖制的话反对雍正帝,由于新政触犯到了旗人的利益,作为汉人的张廷玉更是不敢多说一句话。

等只剩下雍正帝、张廷玉和乔引娣时,雍正帝一句:

“朕不应该让你再受委屈啊!”

让张廷玉痛哭流涕……

在后来八王议政逼宫时,同样也是张廷玉最后站出来痛斥老八胤禩,尤其说的这句话:

“把我也当成满人的狗?”

这句话,透露出汉臣几多委屈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雍正王朝》里塑造了这样几位当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高官,一是佟国维,二是隆科多,三是张廷玉,四是马齐。这里面佟国维早早就下台了,马齐基本是个打酱油的,隆科多和张廷玉是笔墨最多的,但二者却对比非常明显。

按理说,隆科多是除了十三阿哥,对雍正登基帮助最大的功臣,因为他受康熙遗命,宣读了传位遗诏,直接促成了雍正的登基。但其人十分圆滑,处处以个人利益为重,圆滑到无底线。最早出场,是因没活干,求自己的叔叔佟国维给自己安排一个差事,佟国维看似敷衍,其实对他非常重视。给他的第一个差事是理藩院守监,官职虽小却和当时被囚禁的十三阿哥搭上了关系,也就是和“四爷党”搭上了腔,这是为自己家族铺后路,第二次更是向康熙举荐他,任命他当了九门提督这个重要职位,而不是推荐自己的儿子。但是隆科多看出了佟国维推举八阿哥可能会失败,就出卖了对自己有恩的叔叔,获得了康熙的信任。

第二次,也就是剧的末尾,八爷党来拉拢他,想借他的势力向雍正逼宫,他权衡了一下觉得八爷党势力较大,就转舵投靠八爷,背叛了雍正。要说雍正对他是不错的,一是登基以后就给了他高官厚禄,虽然他后来寸功未立,二是在他推荐诺敏结果非常失败的时候也没有迁怒于他。所以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

对比张廷玉,其实张廷玉也是圆滑的,很会猜皇帝心思,尤其在第一次推举新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就他看出康熙有意将废太子复位,就没有随大流推举八阿哥,而是给康熙上了密折。佟国维指责他,既然他觉得太子不该废,那在康熙废太子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说话,后面却上密折,不是光明磊落之举,其实也是有道理的,他就是一直揣摩康熙的心思并顺着他走。



后面还有三件事,一是在雍正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时,张廷玉也没有说话,后来解释说怕动摇雍正整顿吏治的决心,其实也是怕得罪皇帝。二是在他的弟弟张廷璐犯罪时,他也是保持沉默,还是他扶持过的孙嘉淦(应该读gan,四声)深夜去找他,帮他写好了奏折,才有了后面的大义灭亲。三是在雍正决心废除满洲亲贵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时,他也没有说话,雍正特意把他留了下来,百般暗示,软硬皆施,连激将法都用上了,他才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帮助雍正成功推行新政。

看到这里,张廷玉给人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一方面圆滑事故,处处揣摩皇帝心思,一方面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人好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在剧的后半部分,张廷玉却有两次很果决地说了话,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完全颠覆了这个形象。

第一次,是孙嘉淦被年羹尧处死,年羹尧因此犯了众怒,加上本来就目中无人,猖狂至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参他,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雍正很纠结,一方面年羹尧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奴才,一直忠心耿耿,而且还结了姻亲,怎么也是有点感情的,一方面年羹尧立了大功,如果处死他,世人会觉得他兔死狗烹,还有一方面他也觉得众大臣是利用年羹尧向自己示威,本质上是反对新政。雍正这时候问张廷玉的意见,张廷玉非常坚决地说,年羹尧的罪过无论哪一条都是死有余辜。这句话雍正听了一惊,茶水都碰翻了,可能是因为这个老臣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今天态度却如此坚定,他也猝不及防。然后,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终于下旨处死了年羹尧。



从这件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张廷玉其实是很有立场的。当时的情况,年羹尧的确是罪恶滔天,不杀他,雍正的权威会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可能有人造反。看到雍正还犹豫不决,他果断出面帮雍正下了决心。从这件事也能看出他在雍正心里的地位极高,后面这件事证明了雍正没有看走眼。

第二次,是在雍正最最关键的时候,也就是被八爷党逼宫的时候,张廷玉也说话了。在当时的情景下,雍正是明显落下风的,八爷党不仅话语强势,还握住了兵权,眼看就要胜利,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但是此时已须发尽白的张廷玉却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给八爷党一个沉重的打击,展示了忠心耿耿的赤诚和正义凛凛的风骨,让人非常感动。这一段我反复看了很多遍,堪称经典。在他大喊一声“皇上!臣,有话要说!”的时候,雍正在绝望中终于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一个殷切期待又无限欣慰甚至非常感激的眼神,这个眼神演绝了。



张廷玉也没令雍正失望,一番演说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气场宏大,句句揭穿八爷党名为社稷,实为篡位的阴谋伎俩,把被颠倒的事实一一澄清,让八爷党哑口无言,八爷最后的挣扎也被他机智地驳回。而且,在他问马齐等人是不是这样的时候,所有人都予以肯定,可见这些事情很多人都很清楚,只是不敢说而已,更衬托了张廷玉的衷心无畏。

这一番讲话,张廷玉的光辉形象得以圆满。真正的忠诚不在于主人风光时,而在于主人危难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外圆内方,有担当有底线的人,堪称官僚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这一段话把整部剧的结构都串了起来,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逻辑关系和背景意义都交代清楚,不仅是说给八爷党听的,也是说给观众听的,原来整个雍正王朝,都是在对康熙朝的弊端进行变革,希望国家能够更好,雍正从当皇子起就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继位是合法的,治国是成功的,整部剧的中心思想赫然彰显。在剧中,雍正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格,由他来讲这段话不太合适,而张廷玉一直泰然自若,老成谋国,他来讲述很有说服力,也展示了一位两朝宰相(清朝其实不设宰相,剧中说法有误)深谙政治内涵,心怀天下的气魄。



所以,张廷玉这个形象不仅本身塑造是成功的,而且对整部剧都是至关重要的。


苹果姐的音乐小屋


《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和历史上的张廷玉形象还是很相近的。首先了看一下历史上的张廷玉是一个怎样的人。张廷玉是清代历史上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爹是大学生张英,他本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做官长达五十年之久。他是雍正时期和乾隆时期是汉族大臣之首,也是清代当中唯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可以说在雍正当政时期,张廷玉深得雍正信任,同时雍正对他的宠幸也达到了极致。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朝廷的政策便是崇满抑汉,在当时朝廷用人的原则便是宗室、次满洲、再汉军,最后才是汉人。可是为什么张廷玉还能获得如此恩宠呢?这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雍正。雍正这个皇帝,是非常委屈的。因为自始至终都有人质疑他皇权的合法性,怀疑他是篡位得到的皇位。毕竟当年诸子夺嫡,而最终康熙突然去世,雍正突然继位,这的确给世人太多遐想了。所以雍正为了掌控局势,除了祭祀皇陵以外,从来不肯轻易离开京城。

由于雍正皇帝的特殊性,历史上雍正和《雍正王朝》中的做法是一样的,那就是他加封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试图在皇位未稳之时安抚住这些王公贵族。不过正如胤禩的妻子所说,“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掉脑袋呢?”

最终,雍正大张旗鼓的对以胤禩为首的反对派进行了疯狂的打击,很多宗室王公被关进监狱。当然,这也代表着胤禩这个经营二十多年的政治集团彻底垮台了。正如雍正自己所言:“以前圣祖说满洲和蒙古很好治理,唯独汉人太多,似乎比较难治理。可是今天我才发现,我的几个兄弟才是最难治的。”

除了胤禩的八爷党外,雍正对扶持自己做皇帝的功臣也没有手软。比如隆科多和年羹尧。这两个人居功自傲,损害了雍正的权威。

这就是产生了一个问题,宗室王公以及满洲勋贵必然对雍正不满,所以雍正迫切需要汉族的官员来做权力的平衡。为什么雍正会选择汉族大臣呢?因为当时的汉大臣先天弱势,只有紧紧依附皇权才能够存在。那么有人会问,即使雍正重用汉大臣,那么为什么会是张廷玉呢?

第一点,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就中了进士,然后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这才当时是做官的终南捷径,正常情况下即使张廷玉表现非常平平,他也能做到三品大员。

第二点,张廷玉响应了当时汉人满化的号召,废寝忘食的学习满语以及满洲习俗,极力淡化自己和满人的区别,以赢得雍正的信任和赏识。

靠着这两点,张廷玉在康熙朝的时候便是近臣,仕途步步高升。另外一点,张廷玉后来得到雍正的器重也是有“拼爹”的因素在里面。雍正六岁入学,先是跟着顾八代读书,后来便跟着张廷玉他爹张英学四书五经。所以雍正继位以后便让张英进了贤良祠。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张廷玉自己有本事。他才能卓越,雍正非常认可。比如清代的军机处的规章制度便是张廷玉创造的。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张廷玉无论在康熙、还是雍正时期,都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正如雍正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当了十一年的皇帝,身边的大臣唯一一天都没有离开的便是你,张廷玉。”

甚至雍正还曾经这样说过:“我在朝中唯一的大臣便只有张廷玉。”在当时的确如此,怡亲王允祥去世,鄂尔泰还没有走上前台,张廷玉确实是第一个被雍正所信任的。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虽然是乾隆的师傅,并且还对乾隆做做皇帝有拥立之功,但是等到乾隆坐稳了天下,慢慢掌握了权力,张廷玉便遭到打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是一个明白人,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身处在九子夺嫡这个大环境下做到明哲保身,不为是一个不亚于佟国维,邬思道的聪明人!

1,他经常伴随康熙左右,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康熙所思所想,并且能够做到替康熙分忧解难,被康熙所看中!就拿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一张太子调兵的手谕让康熙十分头痛,这个忤逆的儿子在他心中瞬间跌到了谷底!但是通过张廷玉的分析,太子并不敢有如此作为,虽然被发现与郑春华有染,但是以太子此时此刻能力根本不可能明明知道调兵不可能成事还要去写这么个给人留下把柄的手谕!所以,这个手谕是假的,康熙听了张廷玉的话,瞬间也明白了,这是其他人的陷害,也对他的儿子们之间的阴谋诡计深感痛恨!还有就是太子面临第二次被废,老八送来了太子的催命符,一封太子写给任伯安关于百官行述的信!这封信张廷玉看了之后,马上就给烧掉了!康熙看到后虽然有些着急也并未说什么!张廷玉明白,这封信一旦捅出去,那么太子面临第二次被废,康熙面临太子犯这么大的错误无法选择,是杀还是不杀的问题!也会使得朝廷上各路比较平衡的势力被打破!这也让康熙头痛,张廷玉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不想看到康熙左右为难,所以,他毅然决定把信烧了!做法相当犀利,只不过,太子面对的压力太大,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举兵造反,最终一败涂地!也让康熙痛心疾首,也让张廷玉的苦心化为虚有!

2,张廷玉为人正直,从来不收受各位阿哥以及朝廷上其他官员的礼物,就连年羹尧进京述职送给他的四川特产,他都拒收,只是以一盒湖笔用换的名义收下了年羹尧送给他母亲的一包天麻!足以见得张廷玉清廉如水绝对没毛病,这也看得出张廷玉对众位阿哥们的拉拢,他处于中立位置,他身为臣子只服从康熙的安排,做的是清朝的官,站队非常明显,康熙在时是康熙的臣子,雍正在时是雍正的臣子,这也是他英明之处!

所以在清朝康熙晚期九子夺嫡这期间,他一直站在了皇权这一边,而恰恰是他的睿智使得他能够在雍正当政时期一直在朝为官,甚至乾隆时期也是高官一个,只不过最终得罪了乾隆,而导致晚节不保,也是一个遗憾!

所以,纵观《雍正王朝》,张廷玉是一个明智的人,方方面面做的滴水不漏,根本没有什么错误被人抓小辫子,因此他可以在大清王朝侍奉三朝皇帝,还是让人佩服的!


可乐男孩


《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应该是非常恰当地演绎了二月河小说中的文学形象。

小说中写张廷玉的性格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张廷玉性格沉稳少言,博闻强记有捷才,品行中正,城府极深。

张廷玉和名相高士奇有一段对话,可见端倪:

“张廷玉连忙起身还礼:“哎呀呀,高相,你……我乃后生小辈,实在不敢当。”  “不,你虽年轻,却见识高远,请向高某更进一言。”  “嗯——圣上喜欢你,是因你才思敏捷,善于在插科打诨、嘻笑怒骂之间,说出令人反思发人深省的话。可是,你高相也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皇上也有厌恶你这一套的时候,那时恐怕就会失宠了。在下有八个字,敬赠高相。”  “好,请赐教。”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高士奇心头怦然一动。啊!对呀,说了一万句话,句句都是对的,也赶不上默然不语。对对对,真是至理名言,常言说,伴君如伴虎啊!”

在推举废太子时,张廷玉就展现出他的城府和不结党超脱的性格,因为他知道一结党,不是八爷党的走狗就是张党的头头,因为他已是上书房大臣了,因此他还被康熙狠狠地表扬了一顿。


康熙作为千古一帝,帝王心术炉火纯青,在九子夺嫡、雍正即位期间,张廷玉是托孤大臣。康熙还有一招,张廷玉在明处,方苞在暗处。张廷玉宣读遗诏有变,还有方苞为康熙整理的起居注、晚年言论等佐证。当然张廷玉人品是信得过的,万一雍正即位不稳,方苞还可以使一把劲。

在孙嘉诚论铸钱的时候和雍正力推新政时,八爷党把朝局弄得云烟模辩,张廷玉身在庙堂中,又身处党争之外,地位很是超脱,他知道自己只能表面中立,韬光养晦,不然就会被八爷党盯上,自己抄家灭族是小事,有负圣祖之托才是大事。

实际上张廷玉暗暗帮雍正实心做事。他是真真正正的忠臣,康熙在时,张廷玉眼里就康熙一人,雍正在时,张廷玉眼里就雍正一人。雍正写了《天下朋党论》,张廷玉自然第一个做表率.

在康熙晚年倦政时,张廷玉早就洞见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了,也赞赏胤禛的敢作敢为。雍正刷新吏治、改土归流、、火耗归公、摊丁入亩这些新政,张廷玉可能一开始也觉得操之过急,但国库是实实在在的充盈了,吏治是实实在在有所改善了,所以在八旗议政毅然站出来力陈新政好处,力驳八爷党谬论。

随想随写,陋见勿笑

为了个优质回答不容易啊,哈哈


倔强的砖头123


终雍正一朝,始终受宠而从未挨批的汉臣唯张廷玉一人。

而整个清朝263年,唯一配享太庙的汉人大臣,也仅仅为张廷玉一人!

由此可知,张廷玉在清朝的地位有多高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张廷玉的弟弟因为科场受贿而被腰斩,实际是完全没有发生过的。

事实上,张廷璐确实负责过科考,但在雍正初年受牵连的是李绂而不是张廷璐,而且,李绂也不是因为负责科考,而是为那些被田文镜迫害的同年喊冤才受罚的。

至于腰斩,在清朝历史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电视剧中雍正安排张廷玉亲自观刑,这就更是胡扯了。



从历史上看,张廷玉出身与官宦世家,其父张英是文华殿大学士,是康熙朝的高官,也是康熙所信任的大臣。

张英共生六子,其中四子登科,长子张廷瓒为詹事府詹事;次子张廷玉;三子张廷璐官至礼部侍郎;五子张廷瑑为雍正元年进士,后任工部侍郎等。

张家六子中,张廷玉仕途最顺,其于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冼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功业直追其父。

雍正登基后,见张廷玉在群臣中“气度端凝,应对明晰”而认为其人才可用,随即将之擢升为礼部尚书,参与机密。

雍正二年,张廷玉转任户部尚书,同时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

两年后,张廷玉晋文渊阁大学士并充康熙实录总裁官;

雍正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同年作为首批大臣入值军机处。



当然,张廷玉的仕途平顺是有原因的,那就是:

一、其父在清廷高层多年,康熙难免对其子有所照顾;

二、张英历经宦海数十年,平日里言传身教,张廷玉对各种为官之道自不陌生;

三、张廷玉本身才华过人,文笔好,记性好,非常人可比。

从工作性质上看,张家父子其实都是皇上贴身秘书,尤其张廷玉与雍正的配合更为密切。



平心而论,雍正为人毅定阴鸷,但其性格中却有着天真任性的一面,其施政处事常有冲动急躁之举;

而张廷玉办事周密细致,耐性极好,两人恰好互补,因此君臣相得,十分融洽。

在雍正看来,张廷玉不仅有才华有能力,而且品德高尚,忠于人主,称之为“纯臣”也不为过。

不过,到了同样精明的乾隆那里,张廷玉这种性格就未免有些倚老卖老乃至有些好名爱装了。

为此,张廷玉在乾隆朝灰头土面,被乾隆整得好惨,差点就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乾隆之气量狭小,可见一斑。


坑爹史册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出身官宦门第,大学士张英次子。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其父张英的轶事,张家与邻居因宅基地的原因各不相让,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当地知府不敢随便判决,张家驰书一封给张英,盼他能主持公道。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书顿觉汗颜,于是退让了三尺。邻居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

出身在这样一个家族的张廷玉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级轻轻便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的宦海生涯。张廷玉的仕途起步于康熙晚年,甚受康熙喜爱。皇帝对其颇看重,让其入值南书房,参与军机。涉政不久,他的才干便崭露头角。

大学士张英为雍正皇帝在南书房读书时的帝师,所以张廷玉一直便是胤禛一党。在雍正朝,张廷玉被皇帝重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随着张廷玉被委任为军机处领事大臣后,张廷玉成为雍正皇帝在朝廷的主要帮手。而张廷玉也能很好的体恤圣意,很得雍正赏识,二人可谓君臣知遇榜样。在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自此张廷玉位极人臣,无以复加。

乾隆皇帝是一个重孝道的人,乾隆对先帝所托的顾命大臣也是倍加倚重,但是朝廷很快形成了以鄂尔泰为首的满族大臣派系和以张廷玉为首的汉族大臣派系。乾隆与张廷玉的关系慢慢的也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乾隆皇帝对他倍加倚重,譬如,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却封张廷玉为伯爵。然而,年逾古稀的张廷玉的固执,使他与乾隆帝之间渐生嫌隙,后又因为配享太庙和乾隆帝发生争执。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乾隆仍让他配享太庙,成为有清一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雍正王朝》由国家一级演员杜雨露饰演张廷玉,除了雍剧外,杜雨露老师还在《大宅门》、《红日》等影视剧有过精彩演出。他饰演的张廷玉一心忠诚为国,敢于和八爷党作斗争,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真正可以信赖的人,正是这种信任,张廷玉才能准确地把握皇帝的心理,并忠诚的为皇帝负责,成为雍正皇帝的“自己人”。

在康熙晚年,此时的上书房大臣有佟国维、马齐和张廷玉,但是真正受到康熙皇帝信任的唯有张廷玉。而且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康熙乐于倾听张廷玉的意见,同时也只有张廷玉明白康熙的意思并维护皇帝的决策。在百官议举新太子时,八爷党看似处于上风,上书房也要联名上折子,当佟国维拿着热乎乎的奶子让张廷玉饮用的时候,张毅然谢绝。此时佟国维别用深意地对着马齐说道:“快喝吧,凉了就不好喝了”。实在劝谏张廷玉,现在你不抱着八爷的大腿,等以后就晚了。

在公开议举新太子的朝会上,张廷玉虽然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但他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张廷玉,胤礽不会顺理成章的被皇帝放出来。当康熙问马齐可有人荐举二阿哥的时候,马齐理直气壮的指出,荐举二阿哥的人都是废太子一党的人。皇帝只得对着百官问道:“你们中间还有谁荐举二阿哥?”此时张廷玉不失时机的站了出来,荐举废太子,并说出了“圣人的忠恕之道”等论据为皇帝找到了支点。此时局面霎时翻转,皇帝又把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拿了出来将了佟国维一军。此时局面已经由皇帝掌握,佟国维气急败坏,八爷党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张廷玉不仅能够明白皇帝的心意,而且是一个十足的辩论高手,他总能找到对方的缺点并一举致命。在八爷党逼宫那一段戏中,八爷等提出了“八王议政”并掌握了兵权以后,满朝文武大臣皆做壁上观,此时张廷玉敢于站出来,从法理上指出所谓“八王议政”的不合理之处。面对八王爷的逼问,他敢于直对对方的最弱点,反问八王爷:“若咱俩同时辞官不做,如何?”。为皇帝取得了大臣的支持,为十三爷赢得了时间,功莫大焉。

历史上的张廷玉绝非雍剧中的张廷玉那样性格单一,只是一心为国,但是他确实是皇帝的重要帮手,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发挥过作用,我们在看一个历史人物时,也许已经被脸谱化,也许被真假故事蒙上灰尘。但我想无论是脸谱还是轶事,里面都有人生可以学习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