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为何李鸿章要唱反调?

小诸葛谈史


结论:

左宗棠提出收复新疆时,李鸿章之所以持反对态度,是由多重原因所造成的,但如果说到根源,还是因为清朝当时的国力不足。

导语:

站在李鸿章的角度而言,他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存在自己的私心的,但如果清朝的国力足够做到海防与疆防共同发展,那他也不会去和左宗棠唱反调的。


分析:

  • 新疆问题的由来:

  1. 清朝入关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乾隆年间终于把新疆的叛乱全部平复,新疆走向了短暂的和平。到嘉庆年间又出现了张格尔叛乱,最终在道光年间将其平定。新疆恢复了短暂的安宁,但这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2. 在这之后不久,新疆开始了战乱,各个部落之间的争斗不断。为了平复战乱,司迪克引阿古柏入疆,这一举动无异于引狼入室。阿古柏入疆后与沙俄、英国相互勾结,并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要逐步的分裂新疆。
  3.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意识到其中危害,一面上书朝廷,陈述边疆面临的危局和处理方式,一面调集粮草准备入疆,准备作战。本着国土不可失的原则,左宗棠平定了新疆叛乱。


  • 清朝当时所面临的问题:

  1. 当时的清政府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又经过了与捻军的作战,国力消耗巨大。对清政府而言,如果想既顾及疆防,又顾及海防,那么国力上是存在明显不足的。
  2. 沿海的防御对于清政府而言是不能忽视的,因为鸦片战争就是通过沿海为跳板,很快的威胁到了清政府的中央腹地,最终导致割地赔款。所以,清政府可以很直接的感觉到,沿海一旦失控所带来的危害。
  3. 新疆虽然经常叛乱,但基本上都是局限于新疆一代,而没有威胁到清朝的中央腹地。对清朝而言,新疆即便出现了动乱,也很难迅速威胁到它的统治。所以在海防与疆防的选择上,清政府也出现了犹豫。


  • 李鸿章反对左宗棠的几点原因:

  1. 在李鸿章看来,新疆对于清政府的重要性不如海防。首先新疆在此之前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所谓新疆就是新得之疆域。而且这个地方除了会耗费钱粮之外,即便拿下来对国家的发展也起不到任何的帮助。可是东南沿海经济富足,一旦有失,不仅财政收入会受到影响,洋人也可以很快的深入腹地,威胁到满清的中央统治。
  2. 如果既要满足疆防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海防的需要,对于经历完两次鸦片战争,又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的清政府而言压力过大。多年的战争已经使得清政府元气大伤,根本无力满足两个需求,如果两方面都想满足的话,那么哪一点也无法彻底解决。
  3. 除了出于公心的考虑,李鸿章也存在着自己的私心。与左宗棠不同的是,李鸿章很重视自己的政治利益,他一力主推建立海防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重要性。通过发展海防,加强可掌握的军事力量,巩固他在朝廷的地位。


  • 新疆问题得到解决,李鸿章的担忧也变成现实

  1. 左宗棠极力表述新疆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失去了新疆则蒙古不稳,蒙古一旦有失,朝廷的中央统治也会受到威胁。清政府通过这番论述知道了新疆的重要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2. 左宗棠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收复了新疆。之后,清政府又从沙俄手中赎回了伊犁,并在新疆设省。自此,沙俄分裂新疆计划彻底落空,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清政府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解决了新疆问题。但经费问题的不足也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暴漏出来。甲午海战的失败,让李鸿章的担忧成为了现实,海防终归还是出现了问题。而《马关条约》的签订,无疑又让清政府背上了一个骂名。


结语:

李鸿章之所以反对左宗棠,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他的私心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而他公心所担忧的也确实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但就清政府而言,即便是放弃新疆而倾力发展海防,甲午海战就能取得成功么?甲午海战的失败,自然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因素,但真正导致失败的根源还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如果真的听了李鸿章的建议,清政府不仅要面临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将失去新疆这块领土。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没有哪一块领土是可以舍弃的。只有国力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完整。

画外音: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这是左宗棠所做的诗,左宗棠不仅是个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诗人。或许他的诗歌韵律并没有那么讲究,但是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我们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中国通史》


再言春秋


这是海防与边防之争。

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关心的海防;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关心的边防。

李鸿章认为新疆土地贫瘠,难以开发,这种百无一用的地方,不但不能帮朝廷赚钱,反而会消耗朝廷大把钱财。而新疆邻居尽是虎狼之国,朝廷现在守得住,不代表将来也守得住,况且朝廷现在根本就没有力量去守,所以不如早放弃,早放弃早得利。

李鸿章还打了个比喻。他说,新疆好比中国的手脚,东南沿海则是中国的心脏。手脚被人砍掉了,不要命,照样活;心脏被刺中了,那就是要命的大麻烦。满清著名“裱糊匠”的这一番言论何等的昏庸无耻,让人愤怒。

左宗棠说,琉球地小,他建议扔掉;新疆地大,他力主放弃。自断手脚,再等着让人刺自家心脏,太可笑!为什么不选择将刀锋对准敌人的手脚和心脏!左公的意思,唯铁血可以购公理,唯武装可以企和平。

左宗棠很愤懑,尤其是林则徐女婿沈葆桢也站在李鸿章那一边尤其让他受不了,为此,他曾当众嚎啕大哭,说自己也是天下第一无用之人,眼看着林文忠公(林则徐)守住的伊犁被俄国人占领,自己竟然不能收回来。悲愤大哭之后,左宗棠没有放弃,他拿出国家脊梁的豪迈担当给朝廷上了个折子,也就是有名的《西征表》,虽是仿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但足可与之比肩、媲美。

清廷接受了收复新疆的主张,于光绪元年(1875)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清军进入新疆,仅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光绪三年(1877),清军乘胜进军南疆,连战皆捷,阿古柏在逃走途中身亡。


道中道道而道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却是极力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中叶,晚清政府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中国新疆地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而沙俄也趁火打劫,公然派兵占领新疆伊犁。新疆即将面临被英国和俄国瓜分肢肢解。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大增强。而日本强大后,将中国锁定为目标,并且在1894年侵占了台湾。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高层出现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就是先提高海军实力还是先收复新疆。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赤地千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乾隆年间倾全国之力收复新疆,也只是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却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以前如此,现在也一样。而且,要对付英国和俄国,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不如放弃新疆,将所有财政支出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建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而左宗棠认为,新疆不是荒无人烟的,如果新疆真的没有价值,英国和俄国也不会想方设法侵占。而且,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看似千里荒漠,其实是聚宝之盆。

左宗棠还认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新疆分裂迫在眉睫,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新疆丢失,那么蒙古也保不住,蒙古如果保不住,那么河北地区就无险可守。京城就成了前线了


魔都记


李鸿章 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都是晚清四大名臣,各自作用不一样,站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思路也不一样,左大人收复新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史留名。

左宗棠是民族大英雄!新疆是大中华的西大门,门被打开了,外族就会乘虚而入,东方大国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新疆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感谢老祖宗给我们半壁河山,向左宗棠大人致敬!


重启人生729


1865年,中亚细亚浩罕汗国的一个军官,乘新疆回民起义的时机侵入新疆,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后来以“独立君主国”(艾米尔)的名义和俄,英订约,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光绪元年(1785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左宗棠准备出关西征时,封建官僚集团中有人提出反对。西征的总兵力约220个营。部队每年所需饷银共一千万两以上,都须由关内各省分摊。反对者既怀疑出兵能否取胜,又认为不值得花费这样大的财力。

李鸿章上奏说,新疆在平时每年还要花三百多万两的军费,为了收复几千里的荒地,再花很多钱不值得。他又说,阿古柏已经和英国,俄国立约通商,相互勾结,如果用兵于新疆,会遭到英俄的反对,并且中国兵力财力都不足,用兵是很危险的事。

同他们相反,左宗棠决心从阿古柏手里收复新疆。针对李鸿章放弃新疆的主张,他指出,如果为了省钱,停止用兵,采取退让政策,敌人就会得寸进尺,甘肃和蒙古西部都将受到威胁。

当时,李鸿章正在把国家财力大量用于经营他的北洋海军,所以他极力强调海防的重要,而视西北边防可有可无。左宗棠在西北拥有重兵,使他重视新疆问题。这就是历史上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从本质上看,他们在新疆问题上的分歧,是要不要捍卫领土完整的问题。左宗棠的言行是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

左宗棠的大军以刘锦棠所部为先锋,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先向天山北部进兵,经激烈战斗收复乌鲁木齐。在1877年收复南疆,阿古柏自杀,其部下分离崩析,新疆重归中国版图。

西征军武器:后膛七响洋枪

带膛线的后膛炮

加特林机枪


皖北隐士


关于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新疆大部被外敌入侵并被战领这段历史,我就不细说了,我只就这段历史中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左宗棠和李鸿章说说自已的看法;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清光绪年问的两位重臣,当时朝庭的实际掌控者是慈禧太后,他俩一个是主战派,一个主和派,左宗棠统领的主要边防、边塞部队,简称“塞防”李鸿章统领的是海防部队,也就是当的的北洋水师,简称“海防”。左宗棠主张挥师北上,收复新疆,确受到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的强烈反对,称新疆仍不毛之地,每年还要倒帖几百万两银子去维持,加之当时朝庭财政紧张,收复新疆用兵怕耗费不起,再加上当时的新疆战领者与俄、英两国都签定了协议,怕得罪了两国,还不如放弃新疆,将银子用在海防上,海防才更为重要,这就是史称的“塞防”、“海防”之争。其后在左宗棠的一再坚持下,慈禧拨银一千五百两给左宗棠所部,但被层层盘剥,最终到部队的只有五百两银,与实际战事所需经费相差甚远。所辛得到湘派浙江巡辅的鼎力支持才勉力凑齐了与侵略者一战的军费,最终打败了侵略者,收复了新疆。其左宗棠功不可灭。但其后以左宗棠为首的湘派确受到李鸿章为主首的主和派的排挤和迫害,《杨乃武与小白菜》大家都熟知吧!此故事就发生在当时的浙江,故事中的主人翁因屈打成招成了冤案。哪时候李鸿章是当朝首辅,军机大臣,可谓是位高权重,他反对的收复新疆,最终确是以左宗棠为首的湘派(主战派)大获全胜,他怕左宗棠的功高危及到自已的地位,并以此案大做文章,以浙江巡辅管数下属不力,并在没有认有审核的的情况下签字,属渎职,为了有力的压制和打倒湘派及左宗棠,小题大作、不惜发起一场“政治运动”将湘派浙江巡辅等排挤、迫害。以达到维持自已的权力和地位的目的。我认为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为了一己之私,于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不顾,实属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分离国家破坏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必诛!以上为本人的关于该问答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云上智者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李鸿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务和海防战线虽然多有建树,但此次却站在狭隘的国家主义立场上,阻止收复新疆,无疑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污点。


历史课上的老照片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却是极力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中叶,晚清政府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中国新疆地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而沙俄也趁火打劫,公然派兵占领新疆伊犁。新疆即将面临被英国和俄国瓜分肢肢解。

清朝时期新疆地图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大增强。而日本强大后,将中国锁定为目标,并且在1894年侵占了台湾。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高层出现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就是先提高海军实力还是先收复新疆。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赤地千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乾隆年间倾全国之力收复新疆,也只是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却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以前如此,现在也一样。而且,要对付英国和俄国,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不如放弃新疆,将所有财政支出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建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李鸿章

而左宗棠认为,新疆不是荒无人烟的,如果新疆真的没有价值,英国和俄国也不会想方设法侵占。而且,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看似千里荒漠,其实是聚宝之盆。

左宗棠还认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新疆分裂迫在眉睫,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新疆丢失,那么蒙古也保不住,蒙古如果保不住,那么河北地区就无险可守。京城就成了前线了。

左宗棠

在海防和塞防的问题上,左宗棠是辩而不争,一切都是站在国家和名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李鸿章则将此看成政治斗争。认为左宗棠所谓的塞防,无非也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实力罢了。李鸿章可谓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重臣,为此慈禧太后各打五十大板。最后是塞防和海防并重。

但是李鸿章并不甘心,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是支持左宗棠的,准备帮助左宗棠向外国人贷款。但是李鸿章从中作梗。文祥当时对李鸿章说:左宗棠一个花甲老人,不远万里西征。住在荒漠,和普通将士一起吃红薯度日。你还说什么呢?李鸿章羞愧而退。

李鸿章提出的海防看似高大上,看似有眼光。其实只是李鸿章提高自己实力的一种方式。李鸿章希望打造北洋海军提高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不是真正希望来抵御外来侵略者,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侵略琉球的时候,曾经向清求救。但是李鸿章以海军实力不足拒绝。从而让中国永远丢失了琉球。即便后来北洋海军实力强大起来了,也没见李鸿章收复台湾。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更是消极避战,处处想保存实力。结果是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

左宗棠是真正将名族大义放在心上。没有任何私心。左宗棠不是不知道收复新疆的难度是巨大的,因为只是赶走阿古柏容易,关键是要对付后面的英国和沙俄。而且左宗棠的领土意识比李鸿章要强,李鸿章认为领土可以随便放弃,但是左宗棠认为,放弃领土,将会成为中华名族的千古罪人。而且,左宗棠看到的是将来,而李鸿章只看到了眼前。新疆可能对于当时的清朝确实没有什么大用,但是将来肯定有用。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可惜左宗棠死的早,最后让李鸿章一家独大,如果左宗棠还在,中国未必会丢失这么多领土。

时间永远是公正的,李鸿章的政客般作风,虽说给他带来了荣华富贵,但是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左宗棠一生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着实让人敬佩。在腐朽不堪的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历史永远铭记。


教育会客厅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时期的重臣,都是洋务大臣。他们一个是楚军首领,一个是淮军首领。两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李鸿章却是极力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十九世纪中叶,晚清政府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中国新疆地区,在英国人的支持下,中亚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而沙俄也趁火打劫,公然派兵占领新疆伊犁。新疆即将面临被英国和俄国瓜分肢肢解。


清朝时期新疆地图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大大增强。而日本强大后,将中国锁定为目标,并且在1894年侵占了台湾。


在这种背景下,清朝高层出现了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就是先提高海军实力还是先收复新疆。


李鸿章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赤地千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乾隆年间倾全国之力收复新疆,也只是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却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以前如此,现在也一样。而且,要对付英国和俄国,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不如放弃新疆,将所有财政支出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建造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李鸿章


而左宗棠认为,新疆不是荒无人烟的,如果新疆真的没有价值,英国和俄国也不会想方设法侵占。而且,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看似千里荒漠,其实是聚宝之盆。


左宗棠还认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新疆分裂迫在眉睫,是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新疆丢失,那么蒙古也保不住,蒙古如果保不住,那么河北地区就无险可守。京城就成了前线了。


左宗棠


在海防和塞防的问题上,左宗棠是辩而不争,一切都是站在国家和名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李鸿章则将此看成政治斗争。认为左宗棠所谓的塞防,无非也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实力罢了。李鸿章可谓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重臣,为此慈禧太后各打五十大板。最后是塞防和海防并重。


但是李鸿章并不甘心,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是支持左宗棠的,准备帮助左宗棠向外国人贷款。但是李鸿章从中作梗。文祥当时对李鸿章说:左宗棠一个花甲老人,不远万里西征。住在荒漠,和普通将士一起吃红薯度日。你还说什么呢?李鸿章羞愧而退。


李鸿章提出的海防看似高大上,看似有眼光。其实只是李鸿章提高自己实力的一种方式。李鸿章希望打造北洋海军提高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不是真正希望来抵御外来侵略者,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侵略琉球的时候,曾经向清求救。但是李鸿章以海军实力不足拒绝。从而让中国永远丢失了琉球。即便后来北洋海军实力强大起来了,也没见李鸿章收复台湾。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更是消极避战,处处想保存实力。结果是全军覆没。


北洋舰队


左宗棠是真正将名族大义放在心上。没有任何私心。左宗棠不是不知道收复新疆的难度是巨大的,因为只是赶走阿古柏容易,关键是要对付后面的英国和沙俄。而且左宗棠的领土意识比李鸿章要强,李鸿章认为领土可以随便放弃,但是左宗棠认为,放弃领土,将会成为中华名族的千古罪人。而且,左宗棠看到的是将来,而李鸿章只看到了眼前。新疆可能对于当时的清朝确实没有什么大用,但是将来肯定有用。


左宗棠收复新疆


可惜左宗棠死的早,最后让李鸿章一家独大,如果左宗棠还在,中国未必会丢失这么多领土。


时间永远是公正的,李鸿章的政客般作风,虽说给他带来了荣华富贵,但是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左宗棠一生正直清廉,大公无私。着实让人敬佩。在腐朽不堪的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历史永远铭记。


經濟觀點


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是清政府的左膀右臂,关于是否收复新疆,都是站在家国的角度。



一、背景

时间回到1865年,清政府经历了两场大的暴动,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暴动。为了平息这两场暴动,清政府花光了财政积蓄。

祸不单行,新疆地区也发动了起义,多个分裂割据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中亚国家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也趁机入侵新疆,先后几年间占领了喀什噶尔新城、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


▲1820年新疆局势图


而英国和沙俄也均插手新疆事务,尤其是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野心愈发强烈,形势极为危急。

国家没钱,暴乱不断。这就是清政府版图的底色。




二、海防和塞防


当时的清政府可谓风雨飘摇,内乱不断,还有两个大的短板,一个是海防,一个是塞防。

海防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鸦片战争的开端,便是日不落帝国的海军,突破了我们的岛链,用坚船利炮登陆我国领土,控制了清政府。


▲李鸿章


所以,李鸿章李中堂的出发点,是把能征善战的兵力放在海防,以防止整个沿海地区的大溃败。

此时,清政府的重兵已然不多。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只是游手好闲之辈,手中兵力约等于窝囊废,被清廷判处斩监候;直隶提督刘铭传,统领中路淮军,周璇于太平军和捻军之间,无力西进。


▲左宗棠


而左宗棠手下的军队,装备之精良,远超沙俄。

所以无论海防还是塞防,左宗棠都是关键因素。



三、慈禧拍板


当时的左李二人,可谓地位相当,一位是陕甘总督,一位是直隶总督,都是晚清中兴的名臣。但两人政见又多有不和。

朝中两派也据理力争。身为文华殿大学士的李鸿章声势浩大,更是上奏《筹议海防折》,公然主张放弃新疆,强调“海防”重于“塞防”:“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慈禧


而左宗棠、丁宝桢、文彬、吴元炳等都力陈抗俄的重要性。沙俄帝国主义者曾多次侵犯我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夺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4年11月强迫清政府签订它预先炮制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占了我国西北边疆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双方互不相让,矛盾升级,最后拍板的权利在于慈禧。

后来,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慈禧对文祥极为器重,他的话在老佛爷心中颇有分量。



而且考虑到丢掉大清江山,无颜面对祖宗。于是慈禧也终于下定了收复新疆的决心。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

并在1878年1月2日,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清政府于1884年将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清王朝版图


左宗棠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