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strong>唐朝是我國詩歌的繁盛時期,詩歌史上能人輩出。詩歌的風格流派千姿百態,絢麗多彩。如李賀的詩歌充滿神秘色彩,李白的詩歌瀟灑肆意,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等等。杜甫的風格卻與他們不同,這是源於他們所處唐朝的時期不同。

一、杜甫詩歌“沉鬱頓挫”風格的形成

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嚐盡種種的痛苦。對杜甫本身來說,現實政治就是他的人生核心,做官是他一生的追求。這樣的杜甫,在中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所以他的詩都是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變化,也是他被稱為“詩史”的原因。

1、早年時期的杜甫

杜甫出生於玄宗的開元盛世期間,他的祖父是初唐時候的“文章四友”,

頗負盛名。他的父親是兗州司馬,所以早期的杜甫家境優越,而且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他,從小在詩歌上面就很有天賦。七歲就會作詩,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杜甫已經在詩壇小有名氣。杜甫在自己的詩《壯遊》中回憶自己年少時“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再長大些,20歲左右的時候,杜甫沒有沉迷於科舉考試,而是雲遊四海。那時候他的詩歌,也有李白的自信和豪邁,想象著自己的未來會在官場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去造福百姓。在登山泰山時,杜甫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早年年少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對未來前途抱有很大期望,熱烈盼望能一展抱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會當凌絕頂

2、中年時期的杜甫

杜甫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小受到儒家正統思想傳統的影響。與古代的傳統文人一樣,“修身治國平天下”是杜甫的偉大理想,於是中年的杜甫決定入京參加科舉考試。這是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為此,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來通過科舉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然而事與願違,當時的宰相李林甫為了鞏固地位,上書玄宗,說因為玄宗是一位明君,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天下的賢士都已經在朝中了,無需再通過科舉選拔人才了。所以這次考試,所有的人包括杜甫在內,全部落選了

科舉行不通,貧困交加的杜甫只能像大多數文人一樣走上了向皇上權貴投詩干謁的道路。年近四十的杜甫在唐玄宗舉辦的盛典上連寫三首詩賦獻給玄宗,本以為這一次可以走上官場,沒想到一等就是四年,而且被封到的還是小官。迫於生計,杜甫最後不得不赴任,可等他拿到工資回家時,小兒子已經活活餓死了。悲痛之下,他寫下“<strong>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一邊是窮奢極恀到了“酒肉臭”的地步,一邊是飢寒交迫到“凍死骨”的境地,命運怎會如此的不公?社會怎能如此的腐敗?這樣的唐朝又怎會不衰敗?這首詩最後兩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表達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憂愁,作者想到在如此黑暗的社會之下普通百姓如何度日?內心的憂愁像是南山一樣沉重而無邊無際。

生活貧困而又謀不得一官半職,這樣的困境也是中國古代文人普遍面對的。可是,這樣的生活沒有壓倒杜甫,他仍然將做官當做自己的追求,他相信,只要他做官就一定會造福百姓,那麼,無論這條路多麼艱難,他都會一直走下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3、晚年時期的杜甫

杜甫始終抱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正統政治理想,積極入仕,安史之亂後,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聽到肅宗繼位的消息,滿腔熱血的杜甫立馬踏上了征程,想要輔佐肅宗再創盛世,卻沒想到,這是他人生顛沛流離的開始

在去見肅宗的路上,他看到了戰亂後的景象。到處都是逃難的百姓和傷殘的士兵,他的內心憂愁萬分。不幸的是,他並沒有見到肅宗去扭轉這一切,在路上,他被叛軍抓去了長安。這一路上,他看到自己的國家從開元盛世的歌舞昇平變成現在的屍骨如山忘姓氏,憂國憂民的心情讓他創作了上千首詩作,風格也從早期的豪邁自信轉變成了沉鬱頓挫。一代詩聖由此而生。

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春望》,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的景象,原本繁華的地方也變得荒涼。一邊焦急的等待著烽火連天中妻子給自己寄的家書,一邊又感傷自己年紀大了,不能為國效力。於是寫下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年少我們學這篇詩的時候並不能領會,如今再看,才能感受到杜甫在自己面對狂風破屋時仍不忘天下貧苦之士的憂國憂民情懷。這首詩也是杜甫“沉鬱頓挫”風格的經典詩作之一。輾轉流沛一生,直至公元770年,杜甫貧病交加,抱憾離世,享年58歲,不久後,他的妻子楊氏也鬱鬱而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二、杜甫詩歌“沉鬱頓挫”風格的內涵

讀杜甫的作品,會讓人覺得這個詩人,他對於國家興亡的憂愁,對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普通百姓的憐憫,還有他的雄心壯志完整的展現在你的面前,由於他勇敢地直面整個社會的腐朽黑暗,敢於一針見血地去寫去說,所以字裡行間中透露出的沉鬱頓挫的風格,常常會讓人感到壓抑

同時杜甫的遭際豐富,個性鮮明,歷經安史之亂,看到了自己所處社會的矛盾,遂形成了“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沉鬱和頓挫分別是指杜詩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兩方面的特色,我們具體進行分析。

1、“沉鬱”的內涵

“沉鬱”指杜甫的作品思想內容的博大精深,題材的嚴肅,感情的沉摯。杜詩中愛國憂民的詩作如《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

詠懷抒情的詩作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寫景詠物的詩作如《秋興》八首、《登高》、《登岳陽樓》等;思鄉懷友的詩作如《月夜》、《月夜憶舍弟》等;詠史懷古的詩作如《詠懷古蹟》五首等;題畫論詩的詩作如《戲為六絕句》等。

在這些題材廣泛的詩歌中,“沉鬱”表現為複雜的心理與複雜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例如《垂老別》中,老翁既憤恨殘酷的兵役制度,但又沒因此忘記自己捍衛國家的責任;既毅然報效國家,卻又難忍夫妻垂老離別;既傷心夫妻垂老離別,卻又沒削弱上陣殺敵的鬥志。複雜矛盾的心情展現了這一系列的複雜矛盾的人物形象,複雜矛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複雜矛盾的詩歌內容,而正是這一系列的複雜矛盾突出了杜詩“沉鬱”的風格特徵,深刻的反映了複雜矛盾的“安史之亂”時期的社會。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2、“頓挫”的內涵

“頓挫”是指其表現手法的沉著蘊藉,出語謀篇的曲折、變化的多端、轉換穿插的波瀾壯闊以及韻律變化等,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strong>一、詩歌結構的起伏轉折。如《兵車行》開頭“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形象描寫,表現出被徵召上戰場的兵士與家人生離死別的悲慘場面,給人以撕心裂肺之感。之後詩人才以互問互答的方式,寫出統治者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使人民身陷水深火熱的境地,揭示出開篇所發生軍旅出征的深層原因。這種逆筆倒挽的手法,顯得極有氣勢又富於變化。

<strong>二、句法上的精煉警策。如《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採用通感的手法,將自身的感嘆、遺憾賦予花鳥上,“濺”和“驚”二字凝鍊深沉,讀來心驚神警。三是音律方面的抑揚頓挫。比如《石壕吏》,詩人分別用平仄交替的韻腳表現官吏的呵斥、老嫗的哭泣、人被捉走後等情節的變化,使整首詩變得十分和諧。尤其是詩歌最後一節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所述事情十分悽慘,而又配以發音逼促的入聲韻,似將讀者帶入此情此景。

沉鬱和頓挫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沉鬱”的內容要靠“頓挫”的手法和形式來表達,也只有“頓挫”的形式手法最適合表達“沉鬱”的內容。另外,“沉鬱”本身因感情深厚糾結而表現出含蓄之意;“頓挫”本身因結構和音律的關係構成複雜深厚的內容。總之杜詩的“沉鬱頓挫”,在內容上憂憤深廣,在形式上波瀾老成,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後人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沒有杜甫的深度和廣度,在感情上也不像杜甫那般厚重摯烈,以致沒人能超越杜甫,所以說中國詩壇上只有杜詩才堪稱“沉鬱頓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談杜甫詩歌“沉鬱頓挫”論的內涵

春望

三、總結

如果僅僅是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可能說杜甫煉字精到、對仗工整;但是偏偏他又把這種熱情傾注到了普通的生活、傾注到了社會面貌民間疾苦,以致在杜甫的詩歌中經常感受的就是“窮年憂黎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沉鬱頓挫!”這讓他的偉大不是李白的虛無縹緲,而是讀來聲聲血淚、字字爍金,這也成就了杜甫、成就了詩聖。

參考文獻:《杜甫敘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