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strong>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诗歌史上能人辈出。诗歌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如李贺的诗歌充满神秘色彩,李白的诗歌潇洒肆意,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等等。杜甫的风格却与他们不同,这是源于他们所处唐朝的时期不同。

一、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

杜甫的一生正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关键时期。这使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尝尽种种的痛苦。对杜甫本身来说,现实政治就是他的人生核心,做官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样的杜甫,在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所以他的诗都是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变化,也是他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1、早年时期的杜甫

杜甫出生于玄宗的开元盛世期间,他的祖父是初唐时候的“文章四友”,

颇负盛名。他的父亲是兖州司马,所以早期的杜甫家境优越,而且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从小在诗歌上面就很有天赋。七岁就会作诗,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已经在诗坛小有名气。杜甫在自己的诗《壮游》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再长大些,20岁左右的时候,杜甫没有沉迷于科举考试,而是云游四海。那时候他的诗歌,也有李白的自信和豪迈,想象着自己的未来会在官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去造福百姓。在登山泰山时,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杜甫早年年少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对未来前途抱有很大期望,热烈盼望能一展抱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会当凌绝顶

2、中年时期的杜甫

杜甫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小受到儒家正统思想传统的影响。与古代的传统文人一样,“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杜甫的伟大理想,于是中年的杜甫决定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是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为此,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来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事与愿违,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地位,上书玄宗,说因为玄宗是一位明君,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天下的贤士都已经在朝中了,无需再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了。所以这次考试,所有的人包括杜甫在内,全部落选了

科举行不通,贫困交加的杜甫只能像大多数文人一样走上了向皇上权贵投诗干谒的道路。年近四十的杜甫在唐玄宗举办的盛典上连写三首诗赋献给玄宗,本以为这一次可以走上官场,没想到一等就是四年,而且被封到的还是小官。迫于生计,杜甫最后不得不赴任,可等他拿到工资回家时,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了。悲痛之下,他写下“<strong>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一边是穷奢极恀到了“酒肉臭”的地步,一边是饥寒交迫到“冻死骨”的境地,命运怎会如此的不公?社会怎能如此的腐败?这样的唐朝又怎会不衰败?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表达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忧愁,作者想到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之下普通百姓如何度日?内心的忧愁像是南山一样沉重而无边无际。

生活贫困而又谋不得一官半职,这样的困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面对的。可是,这样的生活没有压倒杜甫,他仍然将做官当做自己的追求,他相信,只要他做官就一定会造福百姓,那么,无论这条路多么艰难,他都会一直走下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3、晚年时期的杜甫

杜甫始终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正统政治理想,积极入仕,安史之乱后,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听到肃宗继位的消息,满腔热血的杜甫立马踏上了征程,想要辅佐肃宗再创盛世,却没想到,这是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开始

在去见肃宗的路上,他看到了战乱后的景象。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和伤残的士兵,他的内心忧愁万分。不幸的是,他并没有见到肃宗去扭转这一切,在路上,他被叛军抓去了长安。这一路上,他看到自己的国家从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变成现在的尸骨如山忘姓氏,忧国忧民的心情让他创作了上千首诗作,风格也从早期的豪迈自信转变成了沉郁顿挫。一代诗圣由此而生。

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春望》,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的景象,原本繁华的地方也变得荒凉。一边焦急的等待着烽火连天中妻子给自己寄的家书,一边又感伤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为国效力。于是写下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年少我们学这篇诗的时候并不能领会,如今再看,才能感受到杜甫在自己面对狂风破屋时仍不忘天下贫苦之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这首诗也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经典诗作之一。辗转流沛一生,直至公元770年,杜甫贫病交加,抱憾离世,享年58岁,不久后,他的妻子杨氏也郁郁而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内涵

读杜甫的作品,会让人觉得这个诗人,他对于国家兴亡的忧愁,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百姓的怜悯,还有他的雄心壮志完整的展现在你的面前,由于他勇敢地直面整个社会的腐朽黑暗,敢于一针见血地去写去说,所以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常常会让人感到压抑

同时杜甫的遭际丰富,个性鲜明,历经安史之乱,看到了自己所处社会的矛盾,遂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沉郁和顿挫分别是指杜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的特色,我们具体进行分析。

1、“沉郁”的内涵

“沉郁”指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沉挚。杜诗中爱国忧民的诗作如《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咏怀抒情的诗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写景咏物的诗作如《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思乡怀友的诗作如《月夜》、《月夜忆舍弟》等;咏史怀古的诗作如《咏怀古迹》五首等;题画论诗的诗作如《戏为六绝句》等。

在这些题材广泛的诗歌中,“沉郁”表现为复杂的心理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例如《垂老别》中,老翁既愤恨残酷的兵役制度,但又没因此忘记自己捍卫国家的责任;既毅然报效国家,却又难忍夫妻垂老离别;既伤心夫妻垂老离别,却又没削弱上阵杀敌的斗志。复杂矛盾的心情展现了这一系列的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复杂矛盾突出了杜诗“沉郁”的风格特征,深刻的反映了复杂矛盾的“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2、“顿挫”的内涵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strong>一、诗歌结构的起伏转折。如《兵车行》开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形象描写,表现出被征召上战场的兵士与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给人以撕心裂肺之感。之后诗人才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写出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使人民身陷水深火热的境地,揭示出开篇所发生军旅出征的深层原因。这种逆笔倒挽的手法,显得极有气势又富于变化。

<strong>二、句法上的精炼警策。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用通感的手法,将自身的感叹、遗憾赋予花鸟上,“溅”和“惊”二字凝炼深沉,读来心惊神警。三是音律方面的抑扬顿挫。比如《石壕吏》,诗人分别用平仄交替的韵脚表现官吏的呵斥、老妪的哭泣、人被捉走后等情节的变化,使整首诗变得十分和谐。尤其是诗歌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述事情十分凄惨,而又配以发音逼促的入声韵,似将读者带入此情此景。

沉郁和顿挫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沉郁”的内容要靠“顿挫”的手法和形式来表达,也只有“顿挫”的形式手法最适合表达“沉郁”的内容。另外,“沉郁”本身因感情深厚纠结而表现出含蓄之意;“顿挫”本身因结构和音律的关系构成复杂深厚的内容。总之杜诗的“沉郁顿挫”,在内容上忧愤深广,在形式上波澜老成,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后人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没有杜甫的深度和广度,在感情上也不像杜甫那般厚重挚烈,以致没人能超越杜甫,所以说中国诗坛上只有杜诗才堪称“沉郁顿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谈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论的内涵

春望

三、总结

如果仅仅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可能说杜甫炼字精到、对仗工整;但是偏偏他又把这种热情倾注到了普通的生活、倾注到了社会面貌民间疾苦,以致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感受的就是“穷年忧黎元”,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沉郁顿挫!”这让他的伟大不是李白的虚无缥缈,而是读来声声血泪、字字烁金,这也成就了杜甫、成就了诗圣。

参考文献:《杜甫叙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