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有什麼歷史淵源?

非常完美帥氣的小哥


題目中的俗語,是後人對於酒色之辯的總結,據說裡面的典故都發生在金山寺內。下面我們來看看,究竟在這寺裡發生了什麼。

蘇東坡被貶後結識佛印

話說蘇軾是個極有才華的詩人,從小就非常從明年,後來中了進士,在朝中做官。不過在他做官的時候,正趕上變法失敗,朝廷正在擬定廢掉所有的新法。但是他覺得這些新法其實有許多地方還是值得借鑑的,於是就竭力爭取。結果他受到了守舊派的迫害,不久被貶到了瓜州。


別看這地方很偏,但是在金山寺裡卻有一個很有名氣的高僧佛印。可是蘇軾卻看不起他,因為他認為和尚都是些騙子,於是有一次他就去了廟裡,找到佛印和他談論。結果佛印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聽他說話,這讓蘇軾很滿足,他心裡更加篤定:這和尚就是唬人的!他說了很多,最後輕蔑地問佛印:你覺得我怎麼樣?佛印淡然一笑:施主很有修養!

結果回家之後,蘇軾卻受到了妹妹的嘲笑:你自認為比和尚有修養,但是你批評了人家半天,人家卻在稱讚你,到底是誰有修養呢?蘇軾聽了這話以後,這才突然醒悟:原來那真的是個大師!於是從此喜歡結交佛印,關係變得很好。


酒色之辯

佛印是個和尚,他對於酒、色自然是非常反感的,因為很抗拒這些東西,所以他認為這些都不是好東西,屬於一棍子打死的那種人。但是蘇軾卻不同,他是一個生性豪邁的人,即便是被貶官了,依然沒有很憋屈。在他的認識裡,酒和美女都是英雄的佩飾,男兒本該做英雄,如果不能飲酒,怎麼會有豪邁之氣呢?而美女更應該是英雄身邊常伴之人,只要不被迷惑,又有什麼問題呢?

倆人經常討論一些問題,後來就說到了酒色上面。不過倆人大概是都沒有說服對方,於是佛印在金山寺的牆上留下了一首詩,說酒色阻止人進步的“牆”,而蘇軾正好相反,他認為酒色都是好東西,只要喝酒不醉不沉迷美色,就沒有任何問題。

王安石的看法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據說也曾來過這裡,他看見前面倆人的詩詞之後,作為曾經的宰相,他的思維高度當然不同。在他看來,酒是用來祭祀祖先的,屬於“禮”裡面不可缺少的東西;而色更是繁衍的根本。這兩樣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不可或缺,於是他也按照這個思維寫了一首詩。

神宗提詩

神宗作為總攬全國的統治者,見識和宰相差不多,於是他肯定了王安石的觀點,也寫了一首詩,再度強調了酒和色的重要性。

因為這些名人的提詩,不少後人因此慕名來看,而有的好事者還特意把這四個人的觀點做了一個總結,從正面反面都做了描述,既告誡人們不能沉迷酒色,同時也肯定了酒色的作用,指出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前進之路都會斷絕。


小鎮月明


古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其實說的很對,不單單在古代具有很強的啟示,即便放在當今社會,仍舊是意義重大,這些話都是古代老祖宗所留下來的警示名言,總結教訓,讓我們看看這句古語的歷史淵源以及給我們後世留下的警示到底是什麼吧!


一,古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出處淵源

此古語出自北宋時期的《酒色財氣歌》,原話是:“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至於說這首歌的來歷,就得從大文豪蘇東坡說起,有一次,蘇東坡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佛印,恰巧,好友不在,四處閒誑之餘無意中發現牆上有一首詩:“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本身這首詩也沒有大的問題,只是前代和尚們留下的警示打油詩而已,告誡和尚們佛門重地,必須把持戒除酒色財氣四戒。可是,我們的大文豪蘇東坡卻有著自己的見解,沒辦法,文人嘛酸腐氣重,總得顯露一把,因此,也在牆上做了一首詩:“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這首詩格局和前代和尚們的說法截然不同,和尚們警示的是佛門重地,酒色財氣四戒必須戒除,蘇東坡可不是這麼想的,他提的詩闡明瞭文人嘛飲個酒作個詩,貪色都屬於正常,可以適當為之。


再到後來,又是一位文豪大家王安石也來到了大相國寺,也是無意中看到了這兩首詩,好吧,前代和尚和文豪蘇東坡都留下墨寶詩詞了,自己也並非等閒之輩,怎麼能不露一首呢?何況同行大相國寺的還有宋神宗,自己的主子在邊上還不趁機露一手,想到這裡,王安石信筆寫上“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後人們根據以上三人對於酒色財氣的各種看法加以綜合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酒色財氣歌》。


二,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帶給我們的啟示

其實不管是前代和尚留下的詩詞也好還是蘇東坡留下的詩詞也罷,亦或者是王安石留下的墨寶,說到底,這幾首詩的寓意非常明顯,對於佛門重地的和尚們來說,酒色財氣是必須戒持的,碰都不能碰,那是戒律,對於文豪蘇東坡來說,文人嘛,放蕩不羈,有時候喝點酒,誑誑青樓,找找美女,作作詩也是人間一大美事。王安石也是這個觀點,酒色財氣都得佔一點。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是無酒無色,縱酒貪色那是兩個極端,拿當今社會來說,辦個事,聚個會哪裡不飲酒做不成事,同理,苗條淑女君子好逑,美女誰都喜歡,有一點點色趣也屬於自然,但是話說回來,在生活中,酒色財氣不能不佔但是必須適可而止,不佔沒有生活情趣,多佔對生活家庭無益。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我來給解釋一下吧: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

這句話是我們的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其實原話出自《酒色財氣歌》: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這首歌呢是出自北宋大相國寺,關於這個詩歌的來歷還是相當有意思的:

說的是北宋時期的文人蘇東坡,有一次他去大相國寺拜見佛印和尚。關於佛印和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我們讀書的時候,都學過《核舟記》: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想不到如今讀來還能跟著背誦……

回到剛才說的蘇東坡,他到了大相國寺之後,發現佛印和尚並不在廟裡。於是就一個人在那裡喝悶酒,正喝著呢,一抬頭竟然發現牆壁上有一首詩: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關於這首詩,意思是勸大家戒掉酒、色、財、氣的,因為這四樣東西,每個人都想要,而且並不想丟掉,如果誰能放棄這四樣東西,即使活不到百歲,也得是長壽。

這個蘇東坡也是大才子,這種好機會怎麼會放過,於是也寫了一首詩: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蘇東坡不愧是蘇東坡,他寫的詩更加狂妄,大體意思是說,喝酒喝不醉的就是英豪。戀美色,而不沉迷的,才是高人。財不可取不義之財,氣只要自己不生就自動消了。

如果這件事就此結束,也就沒有題目問的這層意思了,結果某一天,宋神宗也跑到了大相國寺。

好巧不巧他也看到了這兩首詩,大家都知道王安石變法,豈不知王安石也是一個大才子,此時正跟著宋神宗呢,於是受宋神宗所託,也作了一首詩: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第一首詩是從修行的角度考慮問題,第二首詩是從自我灑脫的角度考慮問題,這第三首詩就是站到了國家層面來考慮問題了。

意思就是說,沒有酒的話,成不了禮儀,人們要是不色的話,生育率下降,路也斷了,人也少了,沒有財的話,人民也就沒有奔頭,沒有氣,國家也沒生機。

再後來,結合這三首詩,就成了《酒色財氣歌》!

其實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呢:

“酒是穿腸毒藥,色如刮骨鋼刀”

我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頭一句不用解釋了,把酒比喻成毒藥,後一句把色比喻成鋼刀。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不能太色,也就不能縱慾過度,不然的話腰痠背痛,身體透支的像有鋼刀刮骨頭一樣。

隨後,如果都不好色了也不行,那樣就無法繁衍後代,人會越來越少。

不過乾隆帝確實牛,活的歲數又長,生的孩子又多,估計是大補吧!

再看《酒色財氣歌》最後一句:

“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這裡有告訴我們,所謂的量體裁衣,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而定的,你可能喝一杯酒就醉了,他可能喝一罈子酒也醉不了。你可能好色導致身體透支嚴重,他可能全身的力氣無處使呢?

比如《金瓶梅》裡面的西門慶,人家就是有實力,就是能駕馭,那也不能說這就是刮骨鋼刀!

這也是我們傳統的中庸之道,萬事講究一個度!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有?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是出自流傳於北宋年間的《酒色財氣歌》,原文如下: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傳說是北宋時期的大相國寺中,佛印和尚禪房的牆上由佛印、蘇東坡、宋神宗趙頊、王安石分別寫下了跟“酒色財氣”有關的詩句,最後被民間口口相傳,總結而成的《酒色財氣歌》,當然這只是傳說中的故事,具體作者已經無從得知,大相國寺的牆上也早已沒有了佛印、蘇東坡、宋神宗趙頊、王安石四位的墨寶。

酒色財氣,在我國古代就已經被看做是不良的習慣和品德,歷來都是出家人修行必須摒棄的,尤其是“色財氣”更是所有英雄所不齒的。但其實“酒色財氣”是人活在世上的根本,是人的本能慾望。

酒能使人心情愉悅,促進血液循環。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並且有“無酒不成席”的傳統,唐朝詩人李白,更是在有酒的情況下才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磅礴的詩句。因此“酒”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人如果過度飲酒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在酒精的麻痺下做壞事,往往這種行為對社會和家人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當然“酒”就成了壞習慣的代名詞之一。

色,人的基本慾望之一。

《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本來與吃喝拉撒是一樣的事情,但過度沉迷於女色就會耽誤正事,甚至會耽誤終身。“色字頭上一把刀”、“紅顏禍水”、都是描述“色”的壞處。

財是人生活的必需品,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世界上90%的人每天都在為錢而努力奔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錢財是正當來源,擁有多少都無可厚非。但如果有人想不勞而獲,“錢財”就成了壞東西,偷盜、搶劫無一不是為了“財”,這部分人往往會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作為座右銘。


這裡的氣是指跟別人慪氣、鬥氣,“氣大傷身”說的就是氣的壞處,我們需要將這股“氣”轉化為自己奮發圖強的動力,成為“爭氣”。所以莫生氣,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想起來又何必。
他人氣我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生氣傷肝又傷脾,促人衰老又生疾。
看病花錢又受罪,況且氣病治非易。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是不同的人從兩個方面看待“色”的結果

佛印和尚一心修行,“色”字當然不能碰,否則就會犯戒,不管多少年的修行都會功虧一簣,所以他的感悟就是:“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在他看來,色就是刮骨的鋼刀,甚至是致命的匕首。

而宋神宗趙頊是一個國家的管理者,以他的生活環境和大局觀,“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繁榮昌盛,宋朝的江山才會長久。


因此,“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這句話並不是出自同一個人之口,是人們總結拼湊而成。



小辮兒說歷史


這句俗語其實是源於王安石之筆。一日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到訪大相國寺,參拜佛祖,祭祀上神。宋神宗望見殿內有一首詩,是佛印和著名詩人蘇東坡各提一筆而成,饒有興趣便上前看了看。



其實早在王安石和宋神宗到達此地之前,蘇東坡曾來探訪印佛,但來得不巧,佛印出門,蘇東坡只好在主持的招待下小憩一番。

蘇東坡也常來此地閒談,主持深知佛印和蘇東坡的關係,蘇東坡的才氣更是讓主持稱讚,所以不怠慢,好酒好菜都叫小和尚上了。

蘇東坡得到主持的款待,自然心情愉悅,獨自斟酌間,忽見牆壁上有一首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東坡見此詩,心境開闊,甚合他的心意。

蘇東坡是大文豪,此情此景又吟比詩,自然有雅興提筆。靈感突發的蘇東坡把筆一揮: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與前一首詩相應而成,蘇東坡又在旁邊寫下《和佛印禪師詩》。提筆完畢,蘇東坡悄然離開了禪房,趁著月色,獨步離去。

後來才有王安石來到的事情,王安石也是一個才子,宋神宗便問王安石何不來一首。王安石看到這首詩,心裡面也是癢癢的。也想和大文豪蘇東坡共作一首,只不過神宗在旁邊,自己也不好隨意動筆。如今神宗要求,豈能有推辭之說。

王安石領命也把筆一揮,寫下:“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並在旁邊寫下《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宋神宗妙贊。

王安石的詩和蘇東坡、佛印的詩不同,佛印是以一個僧人的心態寫下人生之態。而蘇東坡大起大落,人生亦是顛簸,只得留下一心態,讓世人皆嘆。

但王安石不一樣,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況且此時此刻他的身旁還有一位帝皇,若不寫出一點治國之邦,有恐惹怒神宗。

前兩句既與蘇東坡、佛印的詩句有所相應之處,後兩句又有治國安民之意,既不脫離前兩首詩,也不會少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胸襟。

神宗大喜,又賦詩於旁邊:“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與前三首詩被民間編制流傳為《酒色財氣歌》,王安石與神宗君臣提筆,也皆為廣傳。那麼這句“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又該如何理解?色是刮骨鋼刀說的是色不可過度,過度沉迷於色,無異於自尋死路。

這是對於帝王的驚醒,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諸如:紅顏可禍水,蘇妲己亂商,褒姒誤周,楊玉環亂唐等等。

然而無色也不行,因為色關乎到傳宗接代,倘若真的都像佛門一般戒色,那麼豈不全部都會無後繼之人而絕後?


史之策


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有什麼歷史源源?

無色無味,味同嚼蠟,活色生香,狼吞虎嚥。這是說吃。古人說,食色,性也。把吃飯和好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說吃飯和好色是一樣的重要,是人的本性。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一生,無非是吃喝拉撒睡,文雅的說法就是酒色財氣。古人對於酒色財氣就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有的說酒色財氣是人的“四氣”,是人活在世上的動力。還有的說酒色財氣是“四戒”,都是人生中的不良習氣和品德。到底是誰對誰錯,還沒有結論。

其實這個問題要分開了來看。俗話說得好,人不壞沒後代。如果人人都做了清規戒律的和尚,哪裡還會再有人類的存在?但是四季有時,一飲一啄都是氣數。過多過早的縱情慾海,就會夭折不壽。古代夜夜笙歌不早朝的君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後宮佳麗三千,每個都要臨幸,還不累死?因此說“色是刮骨鋼刀”沒錯,人是要節慾剋制住自己的,要有個度的問題。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爽是爽了,最後皮包骨頭的死的快。

但是人類要繁衍生息啊,又不能不色。不然真的是人斷路稀了,想象就很恐怖的了,到處野獸橫行,看不到人類,那該如何是好?因此看問題要辯證,從矛盾中尋求平衡點。那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做到百事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敬君親師,不敬畏天地鬼神,但不能不結婚生孩子。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夫妻生活有節有度,一張一弛,不能天天吃喝夜夜笙歌。那樣會吃不消,別說幹活了,走路都得扶牆。

因此來說,“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也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因此古代聖賢王安石說到:“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看來,老百姓的色事,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但要有度。


農村老俗話


色是刮骨鋼刀

  歷史上有很多縱慾過度的例子,既有演義小說中的平民百姓,也有明確記載於史冊的王侯將相。這些人原本都是意氣風發的翩翩少年,或是勇猛無敵的壯士,只因過於沉迷美色,最終導致身體每況愈下。說起好色縱慾,明武宗朱厚照是個非常典型的皇帝,此人可以說將縱慾發揮到極致。自商紂王酒池肉林以後,歷代君王都以在皇宮內營造這些烏煙瘴氣的場所為不齒的行為,因為一旦皇帝大肆營造娛樂場所,必然預示著朝政腐敗,王朝滅亡。

無色人斷路稀

  這句話源自北宋神宗皇帝和宰相王安石之間的一段君臣佳話。相傳神宗皇帝和王安石遊玩大相國寺,看到當年蘇軾所提的“酒色財氣詩”,二人有感而發,君臣之間一附一合,寫出著名的“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詩句。君臣二人果然不愧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對明君賢臣,他們能夠客觀地對待人們的基本生存慾望。

  原文將“酒色財氣”的四種基本娛樂需求用辯證的的立場闡述出來,更是反映出北宋自王安石變法以來,國庫充足,民間富裕的社會風貌表達的淋漓盡致。老百姓有好酒也可以得意須盡歡,面對美女也可以多看一眼而不至於被處罰。所以,美色原本不是壞事,它是人類繁衍不息的基礎,但是一旦越過底線,就會物極必反惹來禍端。


畫家劉震


這是四個男人圍繞“酒色財氣”四字發生的一段歷史趣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人對“酒色財氣”的不同認識,也體現了四個男人的不同境界層次。

北宋神宗年間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相傳在大相國寺發生過一段趣事。

一日,大文豪蘇東坡前往大相國寺,尋找好友佛印和尚飲酒,恰好佛印不在。蘇東坡在相國寺內閒逛,在一堵牆上發現佛印題寫了一首詩,內容是: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往牆裡藏。誰能跳出牆垛外,不活百歲壽也長。

佛印是當時一個著名的和尚,精通詩詞歌賦,和當時很多名士都有往來,但他畢竟是空門中人,所以對“酒色財氣”是抵制的,這首詩就是批判世人對酒色財氣的沉迷,希望人們能跳出對酒色財氣的執迷,不活百歲也能長壽。

蘇東坡則不然,他儒釋道皆通,卻又十分超脫,於是隨手在牆上附和一首,詩云:

飲酒不醉最為高,見色不迷是英豪。世財不義切莫取,和氣忍讓氣自消。

蘇東坡的境界明顯比佛印更高一籌,他指出“酒色財氣”是人之常情,不必刻意壓制,但需要懂得節制,作為君子要做到“喝酒但不喝醉,欣賞女色而不沉迷,愛財而取之有道,謙讓而不生氣”,這也是絕大多數人對待“酒色財氣”的理想態度。

過了幾天,宰相王安石來到大相國寺閒逛,趕巧也看到了牆上的兩首詩,當時王安石正在主持變法大事,所思所想都是民生國計,略一思忖,他也揮毫寫下一首詩,詩云:

世上無酒不成禮,人間無色路人稀。民為財富才發奮,國有朝氣方生機。

相比佛印和蘇東坡的境界,王安石顯然更勝一籌。他跳出了個人養生的範疇,從整個國計民生的高度提出對“酒色財氣”的理解,提出酒是禮儀的重要道具不可或缺,色是人口繁衍的必需途徑不可荒廢,百姓只有愛財才能發奮工作,國家只有朝氣才能蓬勃生機。

又過了幾天,宋神宗也來到大相國寺視察,碰巧看到了牆上的三首詩,他逐一品讀後,頓時詩興大發,御筆留下一首詩,詩云: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國家盛,氣凝大宋如朝陽。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宋神宗不愧是一國之主,他綜合了佛印、蘇東坡和王安石三者的觀點,提出了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酒色財氣”不可沒有,不可過度,最重要的是要“量體裁衣”。

關於“酒色財氣”的爭議,自古至今就沒有停息過,很多人都奉行“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及時行樂主義”,卻忽略了“適可而止”的道理。古人有詩云“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凡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骨髓枯。”希望諸君能懂得節制,方能細水長流。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這就是中國式的辯證法。

一方面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讓你戒色,一方面鼓勵生育通過發展人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色是刮骨鋼刀


色是刮骨鋼刀這句話,出自於《酒色財氣歌》原文是: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在這首詩出現之前1000年,早已有了“酒色財氣”這個四字成語。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秉傳》中說:

楊秉生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於是不再娶妻,他所在之處的人們以淳白德操稱讚他。他曾隨意地說過:“我有三不惑:酒,色,財。”

楊秉,這個弘農楊氏的官宦子弟、書香世家,因為不喝酒不續絃成了人民心中的道德模範。可見,從東漢時期開始,“酒色財”已經成為儒家道德律條中的“三戒”了。

到了唐朝,儒釋道三教合一,酒色財的儒家三戒與佛家的“貪嗔痴”三戒合起來,成了酒色財氣“四戒”,從此以後,歷代文人墨客,都把酒色財氣並稱,在詩詞、小說中經常使用。

到北宋中期,就出現了《酒色財氣歌》,這中間的故事,很耐人尋味。

宋神宗年間,蘇軾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佛印不在,住持熱情款待了蘇軾。據說是香茗美酒素餚,讓蘇軾吃好喝好。蘇軾酒足飯飽、醉醺醺地開始揮灑筆墨,看到牆上寫了一首詩: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話說,佛印的這首詩,除了有押韻,啥也沒有!如果非要說他是詩,頂多就是一首打油詩。

蘇軾實在看不下去,到旁邊寫了一首詩: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蘇軾用適可而止的辯證法,告訴人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酒色財氣,剋制自己的慾望,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讓你成功。

很多人以為,蘇軾這四句詩已經把酒色財氣說到了最後,沒想到同時代還有一個大才,有了《反酒色詩》。

王安石來到大相國寺,看到牆上的兩首詩,揮毫寫下了第三首詩,

世上無酒不成禮,人間無色路人稀。民為財富才發奮,國有朝氣方生機。

王安石,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接觸的文學家,王安石的政治水平明顯比文學水平高。比如王安石改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寫成了“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意境一下降低了很多。

王安石是個老實人,他冉偉酒色財氣都是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東西,只要正面引導,就會有很好的正面作用。所以才有了這首詩。

不久後,宋神宗來到大相國寺,看到了牆上的三首詩。蘇軾和王安石都是他倚重的大臣,佛印則是知名的和尚,宋神宗也學他們開始寫詩了: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國家盛,氣凝大宋如朝陽。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宋神宗的詩,分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講酒色財氣的正面作用,但是比王安石的詩更工整,在平仄押韻和隊長上面功夫更深;第二部分講了傳統的酒色財氣消極作用,一具“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則用反問方法表達了對酒色財氣傳統態度的問題,反駁了佛印的態度;第三部分講了沒有酒色財氣的不良後果,用“量體裁衣”,表達了對酒色財氣的正確態度,吸取了蘇軾的內容。

這個故事中,宋神宗明顯高過了佛印、蘇東坡和王安石。真實歷史中,宋神宗文學造詣真的比他倆更高嗎?其實未必,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宋神宗身邊的秘書班子寫下的,或者是宋神宗創作好了才去的大相國寺。

提一點質疑,蘇軾在大相國寺喝酒,住持不會咽口水嗎?佛經中說“佛言:若依我為師者,不得飲酒,亦不與他飲。”住持犯了戒,是不是該下臺了?


歷史知事



這兩句話引自《酒色財氣歌》,全文如下: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 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色是刮骨鋼刀”和“無色路斷人稀”都是把“色”推到兩個極端境地後得出的結論。

一個是置倫理道德於不顧,無節制的縱慾。這樣長此下去身體上吃不消,搞得“色”就像一把剔骨的鋼刀一樣。甚至有些時候,因貪戀美色引發的姦情,會發生命案,奸生人命賭生賊嘛!

一個是與“色”絕緣,乾脆一點兒都不沾色,這樣肯定無法繁衍生息,結果就會造成“路斷人稀”的現象。

這個《酒色財氣歌》的形成,出處有兩個說法。

一種是說和北宋年間的王安石、蘇軾、佛印、神宗皇帝有關。具體過程我就不bb了,可以自行搜索出來。

我對此並不十分信服。

一是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二是我不相信這麼幾個當時的大人物會像說群口相聲一樣,走馬燈似得先後來到大相國寺對這個問題進行反覆辯論。

我更傾向於另一種可能,這就是長時間流傳於民間的俗語,是民間智慧的體現。有好事者不斷的進行歸納,總結,最後形成了打油詩。

但無論如何,這首詩的內容反映了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樸素的世界觀。

想來也是,“色”甚至x本身是美好的,是無害的。但是貪婪過度,就會被她反噬。所以說,只有能夠“量體裁衣”,量力而行,準確地把握好這個度,才會美妙地徜徉在其中,而不受其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