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翠儿让李卫上书保年羹尧,为什么李卫说翠儿是妇人之见?

红雨说历史


翠儿让李卫上疏保年羹尧,完全是因为当年年羹尧对于她和李卫的恩情。

李卫、高福和翠儿是发小,都是流落在扬州街头的小叫花子,正是无意间结识了前往江南筹款赈灾的雍正,这才迎来了命运的改变,他们三人全都成为了雍正府邸的奴才,尽管仍旧是卑微的下人,但是至少是衣食无忧了,这样看来,也是一种的幸运。

但是雍正的府上是出了名的“篱笆牢靠”,规矩多、管理严,既生情愫的李卫和翠儿一番风花雪月被抓,让他们面临着非常严厉的处罚,被驱赶出府甚至发配给披甲之人为奴成为了必然。就在这个时候,即将上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出面向雍正求情,带走了李卫和翠儿,可以说是从危难之中解救了他们两人,这个时候的翠儿必然是对年羹尧是感恩戴德。

事情再往前追溯,当年在扬州的时候,翠儿卖身葬母,李卫想为其赎身,并与人贩子大打出手,也是年羹尧出手救下了处于劣势的李卫,也救下了翠儿;年羹尧从江夏镇回京,将两枚戒指给了李卫和高福,这让翠儿感受到了年羹尧对于她的重视。可以说年羹尧对于李卫和翠儿还是真的很不错的,由此也可以想到,当年羹尧将他们带到四川的时候,也是予以了非常好的照顾,而李卫更是被年羹尧不断的培养,做了知县、做了粮道、做了布政使,可以说李卫在仕途上的发展除了雍正的宠爱与支持,也与年羹尧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因为年羹尧对于李卫和翠儿的恩情和一直以来的照顾扶持,让单纯且不懂朝政的翠儿只念及到的是年羹尧的好,本着知恩图报的心情,让李卫能够想办法减轻年羹尧的处罚,至少先要保住年羹尧的性命。


但是翠儿所不知道的是,其实一开始,这些都是设计好的,雍正知道,李卫知道,唯独她自己和年羹尧不知道。

年羹尧江夏镇擅自屠镇,而后又私吞了江夏镇的全部财产,引得了雍正的巨大不满,因而对于年羹尧也开始出现了担忧之情,为了能更好的控制、监督年羹尧,雍正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准备安排一个人看住年羹尧以随时掌握年羹尧的动向,而他们准备派遣执行任务的人便是李卫。

也正是因为如此,包括雍正、邬思道、雍正福晋、高毋庸还有李卫,都是这场大戏的演员,这个时候的翠儿成为了工具和借口,也成为了受害者,在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李卫可以名正言顺的跟随年羹尧去四川,充当年羹尧身边的卧底工作。

从翠儿这个时候的表现来看,此时的翠儿依旧不知道自己仅仅是被利用的工具,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能是用自己亲自炒几个小菜的方式来感恩、报答年羹尧的恩情了。


李卫说翠儿的“妇人之见”,因为他非常清楚,年羹尧是非死不可,他在斥责翠儿的同时,也是在惋惜年羹尧,更是在给自己一个警醒。

上疏去保年羹尧,李卫知道这是断然不可的。

跟了雍正快二十年的李卫非常清楚雍正与年羹尧之间的情谊,如果不是年羹尧过于的居功自傲,过于的结党营私、目无君主,雍正不会容不下他的。想想后来,雍正可以为了李卫和田文镜开罪满朝文武和天下读书之人,就说明雍正不是没有这个魄力,只是年羹尧做的太过分了,已经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了。

而李卫如果这个时候上疏保年羹尧,不仅不能救下年羹尧,还将会使自己陷入朝臣的对立面,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这样反而是害了自己,更是害了雍正,所以对于年羹尧,李卫断然是不能上疏去保的。

翠儿念及年羹尧的恩情,只想到了他是自己的恩人,却不想想他已经成为了朝廷和雍正的罪人了。

翠儿是非常单纯的,尽管他知道年羹尧有着千般的不是,可是她不会想到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已经对于雍正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动摇了雍正帝位。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年羹尧对于他们再有恩情,但是包括年羹尧、李卫、翠儿,这些人,都使雍正的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雍正,想到的是自己的主子,所以在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做抉择的话,必须是要优先维护雍正的利益。

而这一点恰恰是翠儿没有看到的,也是无法看到的。

雍正赐死年羹尧,下旨要李卫宣旨并且监督年羹尧自尽,这也是在提醒李卫。

李卫非常清楚雍正这样的用意,让自己去宣旨,就是给年羹尧最后的尊严,至少雍正还是念着年羹尧的旧情的。李卫与年羹尧都是雍正曾经的奴才,雍正本身以“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年羹尧却让雍正失望了。

而李卫现在也已经是统御一方的封疆大吏,尽管雍正对于李卫是极度的信任,但是为了避免李卫也成为第二个年羹尧,雍正不得不用这样的方式给李卫提提醒,让他明白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和主仆关系。


雍亲王府


都是雍正的奴才,李卫后进,是在胤禛江南筹款赈灾救下来的,当时年羹尧外放江南做官,向胤禛请求回京。胤禛答应了,于是,一路上,狗儿李卫,坎儿高福,翠儿三人与之同伴,共回京畿胤禛雍郡王府。此后,年羹尧因为在胤禛追比欠款中表现持重,在八爷胤禩的推举下,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

四爷胤禛还带回了一位谋士邬思道,名义上是为弘时弘历请来的老师,实则是为他夺嫡的军师。这是一步大棋,有了邬思道的助力,胤禛在夺嫡之路上越走越顺。胤禛走得顺,他身边的奴才自然也走得顺。

江夏镇事件后,年羹尧出任四川巡抚。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发生战事,在老十四胤禵的推举下,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乃是胤禛一箭双雕之计,将掌控几十万大军的胤禵牢牢“封锁”在大西北。

康熙驾崩后,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没有再启用老十四胤禵,而是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最后将反叛的罗布赞旦增赶跑了,雍正的江山算是坐稳了。但是年羹尧的骄横跋扈却遭到来自清流的强烈反对,以孙嘉诚为代表的清流党见不惯年羹尧的作威作福,以“求雨”告祭上天,拉年羹尧下马。

年羹尧的作风其实也惹恼了雍正皇帝,虽然雍正无心让年羹尧死,但是他以“年选”,阻碍新政,擅杀孙嘉诚、铺张浪费等最终引爆了自己,让雍正起了杀心。最后雍正以一尺白绫赐死年羹尧,让同是雍王府起来的奴才李卫前往执行,很是值得玩味。

此时已是李卫老婆的翠儿,感恩年羹尧曾经对自己的好,希望李卫保一保年羹尧,也是常情。不过李卫一句“妇人之见”回绝了翠儿,依着李卫的德行,他保一保年羹尧也是常情,为何李卫没有做呢?

李卫虽然大字不识一箩筐,但是为人处世低调精神,鬼机灵,在《雍正皇帝》原著中,号称“鬼难缠”,聪明伶俐,是雍正给了他一个飞黄腾达的平台,同是雍王府的奴才,年羹尧是出去最大的官,不过年羹尧可能从来就没有看起过李卫。年羹尧好歹也是一个读书人出身,而李卫完全就是一个乞丐,在读书人眼里,李卫从来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年羹尧也是。

大家一定还记得科场舞弊案的时候,已经是江苏巡抚的李卫回京述职,碰巧科场案发生,副主考李绂在三爷胤祉的指点下赶到李卫府上,在门口直呼“赐进士出身李绂求见李大人”,言之灼灼之中表现出对李卫的瞧不上眼儿,要不是因为事情紧急李绂没有办法,换作是平常,李绂可能怎么也不会去求李卫。这就是读书人所谓的骨气和清高,害的李卫在他面前掏耳屎回报李绂的无礼,李绂居然也不知。

当然,年羹尧不是李绂,他比李绂要世故得多。按理,像年羹尧这样的人,既然能拉起天下“年选”的招牌,李卫既然是雍正的大红人,为什么“年选”之中,没有李卫的大名呢?想当初,李卫和翠儿犯了雍王府的忌,还是他年大将军作保,将他们带在自己身边的呢。为什么,为什么他李卫偏偏就在“年选”之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年羹尧根本就没把李卫瞧上眼,无论你雍正皇帝怎么用他,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叫花子,所以,对于李卫,年羹尧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正所谓骄兵必败,“大意失荆州”就是这么来的。邬思道和胤禛其实是早就看出来了,故而在《百官行述》事件后,以李卫翠儿犯忌为由将他自热而然的放到年羹尧身边,将年羹尧监视起来。很多人会问,年羹尧到底知不知道李卫就是胤禛放在他身边的一个卧底探子呢?

按照年羹尧的智商,我想他是明白的。为什么年羹尧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也需要一个耳目,向胤禛传达自己的行踪。大家可以看到,在李卫监视年羹尧期间,他只传递了一条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出任陕甘总督,年羹尧进京了的事儿。年羹尧也知道江夏镇的事儿做得有点出格,连张廷玉都批评他了(当然可能并不是张廷玉要批评他,而是康熙皇帝的意思),所以老老实实在四川巡抚的位置上呆着。

当更大的希望来临的时候,年羹尧才回京了,不过这回,他可不是“乱窜”,“乱窜”是胤禛下的定义,为什么年羹尧前脚刚到北京,李卫的“糊涂蛋信”后脚就到了?可见,年羹尧的行踪其实也给李卫透露了的,不然,要是一个巡抚要到哪里去,随便扯个谎就可以瞒住李卫。以前我早就说过,年羹尧的这回回京可不是“乱窜”,是为了在胤禛面前“坐地起价”,抬高自己的位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胤禛才纳娶了邬思道的最爱年秋月为侧福晋,才算是牢牢拴住年羹尧。

李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胤禛和年羹尧相互利用。但是李卫很聪明,他把握住了根本。在坎儿高福被雍正赐死后,李卫回京和邬思道的一席谈话,说明了他的立场和原则,他说:做人和做官一个道理,就是不能忘本。好比他李卫,四爷就是他的根和本,什么时候忘了四爷,他这片树枝尖儿上的叶子,也就没了根儿,就会枯死。

这是李卫大忠的表现,和年羹尧对官位富贵的博弈不同。李卫虽然是“鬼难缠”,但是他不会利用谁来谋求富贵和职位,只有一心尽忠,方能不脱根本,而年羹尧,在江夏镇后,就已经脱离了胤禛的根本,时时处处在胤禛面前博弈更大的官职和富贵。

而这一切,小小的,不入年羹尧法眼的李卫,却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当他知道高福一死之后,能得出不忘本的感叹,也值得邬思道的一句表扬“孺子可教也。”

但是翠儿毕竟只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别人对她一点好,她便对其百般好,李卫所能看透的事,她未必就能看透,这也是她逗人喜爱的一点。李卫说她是“妇人之见”,并非是骂翠儿,而是感叹连翠儿都知道的基本道德,在年羹尧那里,怎么就成了他年羹尧博弈富贵的工具。

雍正让李卫去执行年羹尧的死刑,很多人认为是雍正给予李卫以提醒,让他别做年羹尧第二,李卫是否能做年羹尧第二,雍正心里没有谱么?所以,这不是主要原因,实在是雍正皇帝想让年羹尧看一看,就是这个叫花子李卫,同出于雍王府的奴才,此时正站在你的面前,穿着朝廷赐予的官服,你一个过气的年大将军,又该如何面对和反思呢?反思是没有机会了,还是来世再体会吧。

其实,给年羹尧送行,本就有李卫的份儿,是他告诉雍正皇帝“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是他对雍正皇帝说,要是年羹尧做了对不起皇上的事儿,他第一个就不答应,是他让雍正下定最后的决心杀年羹尧的。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雍正皇帝竟然派他去执行对年羹尧的死刑。

翠儿当然不知道李卫在雍正面前实际上恶参了一本。李卫当然也就不再是以前那个叫花子,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忠于雍正的酷吏,所以,对于翠儿的要求,他也只能说是“妇人之见”。

故,李卫对翠儿说的“妇人之见”,兼之有对人世间情感冷暖的感叹,也有他内心成熟沧桑的变化。于后来脱了官服,在刑部大狱对老头曾静大打出手相似,李卫,已经蜕变成蝶,而年羹尧的骨头都已经能打鼓了。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下旨要赐死年羹尧让李卫去宣旨,李卫的老婆翠儿听说了,想要让李卫上个折子保年羹尧,李卫训斥她是妇人之见。

其实真的是翠儿”妇人之见“吗?其实并不是。


翠儿只是对年羹尧的遭遇起了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的感觉,心中其实在感叹何必要搞成这个样子呢!

想到年羹尧和李卫同为雍正皇帝的奴才,年羹尧却落得个如此下场,而李卫却不得不亲自去见证这一幕。

翠儿也许这个时候还想起了高福的遭遇,因为翠儿当初和李卫、高福三人同时被雍正收留,现在却再也见不到高福了,究竟高福的遭遇如何,想必是也心知肚明,现在眼看着年羹尧也要被处死,心里对李卫的下场也是有所担心。


李卫当时身子顿了一顿,其实也是体会到了翠儿的心思,心中也是起了一丝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是随即就明白了,现在已经是没有退路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狠下心来,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决然。

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卫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了,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李卫为了给自己谋求后路。

尽心的开始辅佐弘历,甚至还和弘历演了一出戏,暗示雍正不要给继任者留下隐患,就要将障碍全部清除,帮助弘历除掉了弘时。

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弘历在假装询问弘时的时候,和李卫有过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的交流。


逝去即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最后被赐死时,是昔日好友李卫亲自过去宣布的圣旨,在去之前,翠儿建议李卫上书保年羹尧,为什么李卫没有同意,还说她是妇人之见呢?

一、

年羹尧的最后时光:

曾经风光一时的年羹尧此时已经落魄成杭州城门的一名守门员,就像他自己曾经说的那样,男子汉大丈夫,死也要死的轰轰烈烈。所以,官职已经降的不能再降了,他仍然不肯放下自己的自尊,还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

这无疑给众臣们一个最后踩死他的理由,面对铺天盖地的弹劾奏折,雍正帝也不止一次的询问张廷玉:

“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而张廷玉只是抬了抬眼,并没有正面回答雍正帝,没有说话,就代表着默许。

与正史中记载的不同,正史中的雍正帝可没有这么犹犹豫豫,瞻前顾后,他赐死年羹尧时可谓干净利索。而剧中的雍正帝作为正面形象,赐死年羹尧就变成了无奈之举。

当张廷玉说年羹尧光贪污一项就有六百多万两,所有罪行加起来有九十二项,功过相抵仍然死有余辜,结果“死有余辜”四个字刚出来,雍正帝就打翻了茶杯。

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情,雍正帝为了自己的圣明不受玷污,决定赐死年羹尧。

那么派谁去传达赐死年羹尧的旨意呢?

这个人就是李卫!

二、

为什么是李卫?

作为雍亲王府邸的奴才,李卫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个,前面有坎儿的被杀,邬思道的归隐,高毋庸等人的不知所踪,还有就是马上李卫就要去赐死的一个。

这些人中,无疑,李卫是最忠心的一个,曾经在李卫回京述职的时候,还不是皇帝的老四胤禛就对他进行过考验,还好,他顺利的过关,并且当着邬思道的面发誓要一辈子忠于四爷!

雍正帝派李卫去,主要源于三点考虑:

一是李卫绝对忠诚,赐死年羹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保不齐他会说些什么。如果派其他人去,很有可能会留下一些雍正帝的口实,比如他还是雍亲王的时候派年羹尧做过的一些秘密事。这些事情是要烂到肚子里的,对于雍正帝这么谨慎的人,怎么可能会给年羹尧传播出去的机会呢?别忘了邬思道临走时跟老十三胤祥说过的话,那时候的雍正帝就把府上做秘密事情的人消灭光了,李卫和年羹尧是有数的留下的几个人。

第二点就是年羹尧对李卫是有恩的,当年在扬州赈灾的时候,也是年羹尧出手救了李卫和高福。后来年羹尧回京的时候送了李卫和高福每人一枚戒指,并怂恿李卫勇敢的追求翠儿,可以说年羹尧还是李卫的媒人呢。再有就是李卫跟翠儿鬼混被抓,也是年羹尧求情并带去四川,还手把手教他为官之道。

年羹尧毕竟跟雍正帝还有感情,派李卫过去,至少不会在临死前折磨年羹尧,如果派老八胤禩的人去就保不齐会怎么对年羹尧用刑了。

第三点则是对外人和内人表明一下态度,自己的人去赐死自己的人,也就告诉大家,这事是朕的私事,旁人无权干涉。同时也对自己的人一个警告,不管对朕有多大的恩,违背了主子的意愿,一样是死。等于是对李卫再次进行警告,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忠心!

三、

翠儿为什么建议李卫保年羹尧?

翠儿是一个妇道人家,心还是比较软的,而且跟年羹尧是有感情的,比如当年年羹尧回京跟他们开玩笑,翠儿就说他:

“这么不正经,还是个大官呢?”

在他们的眼中,年羹尧一直是一个官,毕竟他们认识他的时候年就是官了,而翠儿在老四胤禛府上也不过是一个丫鬟,即使后来做了官太太,那种骨子里的地位认知也是没有改变的,比如四福晋赐她一把长命锁,她说:

“这个礼物奴才可不敢受,折了孩子的草料。”

在她眼中,年羹尧和四爷、十三爷都是曾经救过他们命的恩人,恩人有难,她应该报答。

而且翠儿并不懂官场上的这些门道,比如当年雍正帝微服私访到她家时,她还告李卫的状,说他到外面养女人,这是官场大忌,况且他们面对的还是皇帝。幸好雍正帝对他俩感情确实深,没有追究李卫的过错,只是给了翠儿一道圣旨,下次李卫再敢这样,就打他板子。

由此可见,翠儿虽然是官太太,可是官场上的事她根本就不明白,她或许也知道年羹尧犯了大罪,只是没有想到曾经在一起的好朋友,为什么会被赐死?

在她提出要李卫上书保年羹尧的时候,翠儿的双手一直抚摸那枚年羹尧赐予的戒指。

四、

李卫为什么说翠儿是妇人之见?

年羹尧有此下场,李卫想到了吗?

他应该早就预料到了会有这个下场,从他被派往年羹尧身边监视的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自己这辈子只能是忠于四爷了,四爷荣他就荣,四爷辱他就辱,四爷没了,他基本也到头了。

而且雍正帝是什么样的人,相信李卫那次回京在坎儿的旧屋子里就已经想通了。他的骨子里全是奴性,不仅他,连不可一世的年羹尧其实骨子里也是奴性。

当年年羹尧可是四川巡抚,至少是从二品官,这可是朝廷命官,可是老四胤禛就敢让他跪在院子里一整天,最后这个巡抚亲自给老四胤禛洗脚,这才让他消了火。

这也是李卫处处小心谨慎的原因,回京不敢坐轿子,见了雍正帝不先行礼喊皇上,离老远就喊“主子”。这也表明一个态度,不管老四胤禛是王爷还是皇帝,甚至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永远是李卫的主子。

既然自己是奴才,那么自然要遵守奴才的本分,而年羹尧显然没有遵守,因此,主子要收拾他了,另外的奴才能求情吗?

而且,年羹尧的死跟李卫也脱离不了干系,别忘了当初建议雍正帝撤掉年羹尧大将军职位的人,就是李卫。

如果他听从翠儿的建议,再上书保年羹尧,那不是前后不一,立场左右摇摆了吗?一旦立场出现了问题,那么雍正帝自然就怀疑他了。

李卫也明白,年羹尧是犯了九十二条大罪,自己上书求情就是找死,即使雍正帝不怪罪他,那些朝廷的官员们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他了,他这么多年为官谨慎,这种低级错误还是不能犯的。

最后无奈的翠儿,只能喊住李卫,让他带几盘亲自烧的菜带给他吃,也算是送年羹尧上路了。

而李卫去赐死年羹尧,果然年羹尧没有多说什么,看到李卫鞠着躬双手递圣旨,就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了。还没看上谕就把象征主仆情义的佛珠托李卫转交雍正帝,大哭一场后从容赴死,李卫望着这串佛珠,愣了很久……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翠儿为什么让李卫去保年羹尧?

第一,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翠儿、李卫、年羹尧都是雍正的家奴,多少是有些感情的。尤其是年羹尧,从前还帮助过他们。本着知恩图报的心理,翠儿觉得应该帮一下。

第二,翠儿自认他们几个与雍正关系特殊,就算年羹尧犯了错误,雍正也会原谅他。李卫又是雍正的红人,他去求情,雍正多少会给点面子吧。或许就能保住年羹尧。

她想这些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年羹尧确实对她和李卫有恩,现在年羹尧有难了,她们理应报答。

说不对,是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里面的厉害轻重。

年羹尧最大的问题,是拥兵自重、飞扬跋扈,已经威胁到了雍正的皇,权,这在哪个朝代都是要掉脑袋的。此时的年羹尧,早已不是当年雍亲王府中的家奴,雍正也早已不是那个低调隐忍的主子。他们之间的矛盾完全不可调和。雍正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年羹尧,谁求情也没有用。

李卫如果去求情,反而会被怀疑是年羹尧一党,肯定会被雍正怀疑,然后一同治罪。

李卫何等聪明,岂能不知深浅。岂能不知皇,权的冰冷与残酷。只有翠儿还抱有幻想,以为当年的那一点主仆之情有多么珍贵。殊不知,再亲近的奴才,在主人的眼里,也不过是个奴才。


上将嗳福斯


《雍正王朝》中,雍正最后下定决心准备了结年羹尧的时候,派了李卫前去执行。李卫在出发前,将事情告知了翠儿。翠儿希望李卫上折子保年羹尧一命,李卫没有点头,反而批评翠儿妇人之仁。

李卫、翠儿与年羹尧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四爷下江南筹款赈灾。当时李卫、坎儿和翠儿还是叫花子,在街头被人欺负,年羹尧出手相救。在翠儿心里,年羹尧算是她的救命恩人。

后来在四爷府,年羹尧回京述职,给了翠儿、狗儿、坎儿一枚戒指,并且鼓励两个小哥哥勇敢地追求翠儿。狗儿先下手为强,深夜约翠儿出来幽会,结果被抓了,两人都绑在树上。年羹尧正好路过,向胤禛求情,不仅放过了他们,还撮合了小两口,把他们带到四川培养。年羹尧既是翠儿生命中的贵人,还是翠儿的媒人。

翠儿是穷苦人出身,没什么心眼,谁对她好,她就感激谁。即便后来成了封疆大吏的太太,她的底色还没变,在翠儿眼里,年羹尧永远都是那个有恩于她的“年大人”。所以,翠儿肯定是希望年羹尧能够留下一条命。

得知年羹尧必死的时候,翠儿心里隐隐作痛,不停地转动年羹尧送她的戒指,怀念着过去。最后,翠儿亲手做了几碟小菜,让李卫带去,当作报恩的“送别饭”。
李卫就不同于翠儿了,他的最大特点是“忠”,只对雍正忠心耿耿,这也是他的护身符和成功的最大法宝。如果没有这张牌,他一个没什么学问的小叫花子,不可能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说不定早就陪坎儿去了。雍正交代的事,李卫不会讨价还价,而且会坚决贯彻到底。
年羹尧的下场是咎由自取,官场上对年羹尧的弹劾铺天盖地,即使雍正也保不了。李卫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这点洞察力还是有的,而身为家庭主妇的翠儿却永远也看不透。此时李卫如果保年羹尧,完全是杯水车薪,反而会将自己摆在一个不利的位置。官员会怀疑他是年党,雍正会怀疑他另有所谋。何况自己当初还建议雍正,罢免年羹尧,这次如果跳出来保年就是表里不一。
雍正让李卫执行“赐年羹尧自尽”的任务,一是让年羹尧有尊严地收场,防止其他人的羞辱;二是信任李卫,免得年羹尧说不该说的话;三是提醒李卫,即使曾经是嫡系,敢出格就准备去黄泉路。李卫当然明白这件事的“内涵”,他要办的干干净净。

此时的翠儿还是当初那个单纯的翠儿,知恩图报,想到的只是局部,看到的都是雾里看花。

此时的李卫已经今非昔比,他是封疆大吏,看问题的眼光、格局、敏锐度自然会比翠儿高出一个层次,他不会因噎废食、舍本逐末。老实地执行任务,是他权衡之后得出的最优方案,所以他会说翠儿妇人之仁。

秋媚读史


李卫说得对,翠儿确实是妇人之仁。雍正本意并不想杀年羹尧,而是百官拿年羹尧的生死作为谈资要挟雍正废除新政,年羹尧生则天下贪官俱生(其他人都不如年羹尧贪得多),雍正的刷新吏治就会成为一句笑话。从某种意义上看,百官更希望雍正饶了年羹尧,这样的话年羹尧事件就会成为他们的保护伞。

当时的雍正恰好在推行新政,他让李卫在江南施行摊丁入亩,让田文静在河南施行士绅一体当差,让年羹尧在西北施行火耗归公。这实际上已经否认掉雍正想要兔死狗烹的传言了,因为从李卫跟田文静领的差事来看,李田年三人都是雍正的股肱大臣,否则雍正不会把这个差事交给年羹尧的。但是呢,年羹尧不仅不把差事办妥还带领百官跟雍正对着干,还杀了雍正派去督导火耗归公的孙嘉诚。

从个人感情角度来看,一百个孙嘉诚也顶不上一个年羹尧的命,假如换到其他地方去,年羹尧就是砍了孙嘉诚一百个脑袋雍正也不可能过问。但是孙嘉诚死于火耗归公新政施行任上这就使得年杀孙的性质全都变了,于情理上看年羹尧杀死钦差属于目无王法,于道义上看年羹尧拒不奉旨忤逆雍正罪属欺君,犯上哪条都是诛九族的罪。即便如此,雍正也是用尽各种办法来保年羹尧了,比如把年羹尧罢官夺爵贬为庶民实际上就是要保年羹尧一命了,但是年羹尧自己却不珍惜反而让雍正各种难堪,最后雍正不得不杀他以正法纪。


优己


一部甄嬛传对雍正帝用情最真挚的是年妃,换到雍正王朝对主子最衷心的是年羹尧。年羹尧自负,不是自负于自己的才能,而是自负于自己和雍正的感情,自负于自己对主子的了解。娘生了二胎,头一胎哥哥多少会受冷落。刚刚受了冷落的哥哥是不会低头的,娘越是叫他让着二弟照顾二弟就越是欺负二弟越是跟娘过不去,给娘制造各种麻烦。哥不是股子里脾气就倔,也不是天生想找娘的麻烦。他也是自负跟娘的感情,想通过娘的屈服来证明娘最疼的还是他。所以用情越深,就越难回头,因为自己怎能用委曲求全来侮辱彼此之间的这份情呢?所以,神医喜来乐里王爷出面点拨喜来乐大老婆成全了喜来乐与赛西施姻缘时,她竟敢喝下一坛假毒酒真老醋。她也不能让一个死字污了她对喜来乐一片感情。娘生二胎终于没忍住打了大哥,大哥也终于明白是自己错了。打服了的大哥会特别乖,会学着讨娘喜欢,哄娘高兴。所以一般我们会见到两类大哥,一类是永不醒悟一生自负,掘强对抗周遭人和事的大哥,另一类是早已顿悟憨厚老实不敢犯错,也不敢挑战任何人事的老大哥。可惜,年羹尧和年妃都没及时醒悟。有国则无家!皇权这个二弟已经出生,雍正怎能再容得了他们撒泼?


十年二副


翠儿不懂政治,她只是个普通女人,她之所以让李卫上书保年羹尧,完全是因为年羹尧曾经有恩于他们两口子。

当年李卫、高福和翠儿三人因缘际会,来到四爷胤禛府上做奴才。后来李卫与翠儿逐渐两情相悦,按捺不住相思的欲火,二人便在府上偷偷幽会,却在动手动脚的时候被府里的太监总管高无庸抓了个正着。



于是二人被捆绑起来,此时已经是四川提督的年羹尧来府上,恰好看到这一幕,便上前来询问。得知实情后,年羹尧赞赏李卫一人做事一人当的责任感,决定去替二人求求情。

正巧此时胤禛与邬思道商量好,要派个人去盯着日益骄纵的年羹尧。年羹尧见胤禛后,提出此番去四川赴任,希望能把李卫和翠儿两人带走历练历练,也算是主子给他们个将功折罪的机会。年羹尧的想法正中胤禛下怀,胤禛连忙答应了下来,给足李卫和翠儿银两,叫他们跟着年羹尧去四川,然后暗中让李卫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并以书信形式汇报。

可见, 翠儿一直念着这份情,她想着如果年羹尧没有给他们求情,他们很有可能就会被轰出府去,甚至还会有更严重的惩罚,哪儿还能有今天他们的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呢?而且他们和年羹尧一样,都是四爷府里出去的奴才,于情于理都要替年羹尧求个情。



但是翠儿并不知道,年羹尧之所以该杀,并不完全取决于雍正的意志。年羹尧的死活,已经涉及到皇权与清流之间的权力斗争。雍正继位后,便一直倚仗清流完成整顿吏治,追缴欠款的工作,此番年羹尧倚仗西北之功,便目无皇帝,目无法纪,贪污挥霍,骄纵专横,官员简选均出其手,最关键的是,年羹尧还杀掉了清流领袖孙嘉诚。清流党终于忍无可忍,集体发难,非要雍正杀年羹尧,方解心头之恨。雍正本不想杀人,但事出无奈,就连张廷玉等上书房大臣也话里话外暗示其杀年羹尧,便也只好令其自尽。

当然,年羹尧功高盖主也是板上钉钉,这令雍正十分忌惮。雍正屡次旁敲侧击、暗中规劝均无效的前提下,才不得不痛下杀手,拿下了他的抚远大将军。但他仍不思悔改,到了杭州将军任上还是十分高调,吃饭要吃小炒肉,睡觉还要翻牌子,还在太后居丧期间宴饮做乐,简直目无法纪、狂妄自大到了极点。用李卫的话说就是:“换了别人,早就死了十次了。”



而且翠儿根本不知道,雍正派李卫去赐死年羹尧,其实也是在警醒李卫,做臣子的要忠于皇帝,忠于主子,如果敢有二心,年羹尧就是你的下场。


达摩说


《雍正王朝》年羹尧从一开始便是势力之徒,为了权利不惜牺牲自家妹子,亲妹子在他心中不过是一颗棋子。在雍正未做皇帝时,早年是雍正的家奴,对雍正唯命是从。随着雍正登上皇位,不断得到重用,权力不断增大。

权力的增大便是欲望的膨胀,随意诛杀大臣,私生活夸张,越过将军应有的底线,侍寝要翻盘,餐食按宫中标准,而雍正时期,皇帝为了反腐倡廉,充盈国库,自己也是省吃俭用,三五盘素菜便可,年羹尧每餐需做二三十道菜,大鱼大肉,关键是明目张胆。

年羹尧打胜仗归来,雍正皇帝率大臣迎接,年羹尧竟然狂妄到不下马,僭越君臣之礼。后因年羹尧随意诛杀孙嘉成,雍正将其贬值,他却仍然大鱼大肉,继续贬为守卫时,他却穿着黄马褂,好似在传递雍正皇帝对有功之臣不仁不义,另一方面也在恶意损害皇家颜面,雍正便派心腹李卫秘密将其处死,年羹尧自尽。

李卫深知年羹尧的种种僭越行为早已引起民愤,对皇权形成极大挑战,若不是因为早期是雍正家奴,不知死多少回了。皇权是容不得威胁的,杀年羹尧是政治决策,而非感性用事,若如此猖狂的人不杀,群臣效仿,皇帝何以安天下?政治事件绝不能感情用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