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真实历史如何?

于冠华


无论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还是在历史上,清朝重臣周培公都没有被康熙处死,而是患病而死,享年69岁,也算寿终正寝。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周培公被康熙派往沈阳,负责戍边,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戍守了十一年,当康熙听闻周培公的死讯时,康熙十分哀痛,下令停朝一次,彻夜难眠,为周培公守夜。

皇帝为臣子守夜,这对臣子来说是莫大的哀荣,周培公究竟为大清国做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值得康熙为他守夜?历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么样的?

周培公在电视剧中的戏份很多,可以说是康熙皇帝的左膀右臂,是大清国的股肱大臣,他曾经花十年时间绘制了大清国最详细最全面的疆域版图,在临终之前献给康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培公感动的不仅是康熙皇帝和满朝文武百官,主要是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万千观众,很多人都高度赞扬他那为国为民的情怀。

需要指出的是,电视剧为了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故意夸大了周培公的贡献,无论于情于理,康熙为一位汉臣守夜既缺乏记录,又委实说不通。

纵观清朝历史,周培公虽然在为官期间作出了良好的政绩,但是一直没有进入朝廷的中枢上书房,没有像纳兰明珠和索额图一样成为权臣。

历史上的周培公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劝降王辅臣,二是出任盛京(今沈阳)提督。

康熙八岁登基,14岁亲政,亲政后的康熙急于掌控权力,先是诛杀鳌拜收回皇权,然后忌惮三藩的势力,开始削藩,吴三桂由此发动了三藩之乱,令年轻气盛的康熙措手不及。王辅臣和吴三桂曾经都是明军将领,两人关系不错,一直以兄弟相称,后来投降大清。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怂恿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王辅臣骁勇善战,兵法了得,拥兵自重,在当时的名气特别大,许多清军将领都很畏惧他。康熙早就识破了吴三桂的计谋,于是委派图海前去平定王辅臣叛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周培公多次向图海出谋划策,并且孤身一身拜访王辅臣,能说会道的周培公最后成功劝降王辅臣。

后来周培公在山东任职,与官员不合,于是辞官回乡,周培公虽然闲居在家,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献计献策。

1690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起兵反清,边疆战火连天,周培公听闻消息后十分担忧,立即向康熙上书平定战乱的策略,并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康熙于是任命他为盛京提督,镇守东北,最后周培公积劳成疾,在任职期间病逝。

周培公为官期间,对皇上忠心耿耿,一直为国家和百姓着想,图海评价他"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历来现实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周培公并没有被处死,不过周培公的下场确实不太好。

吴三桂叛乱后,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当时南有三藩,西北有王辅臣,清庭的局势非常不妙。


随后康熙派周培公和图海征讨王辅臣,周培公算准了王辅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诱,孤身入敌境将王辅臣劝降。

王辅臣一投降,清庭西北大患消失,局势转劣为优。

周培公之功劳不可以说不大,按理说给个二品大员什么的一点不过分。但是清庭并没有给周培公应该有的待遇。如此功臣,居然被安排到地方任职,而且还被一个总兵逼回了家。

后来葛尔丹叛乱,周培公又写平叛条陈,康熙帝采纳后,封周培公为盛京提督。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当年可是绝对的苦寒之地,那个地方要是好满清也不会入关了。1701年,周培公死于任上。


守仁君想说,周培公之遭遇,一来是因为满汉分歧,满人自认为征服者,歧视汉臣,周培公如此之功劳,被很多满臣所嫉恨,纷纷排挤周培公。二来周培公为人刚正不阿,经常言语得罪人,就连康熙皇帝也被周培公言语刺激过。康熙皇帝虽然希望满汉一家,但是毕竟望着自己家人亲,况且清庭已经占优势,周培公作用已经没有。只能落得如此下场了。


守仁读仁


无论正史、演义都没写周培公被处死,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被贬居盛京十几年,康熙前来探望卧病在床的周培公,他亲手给康熙奉上自己绘制的大清地图《皇舆全揽图》,康熙回京后没多久,周培公便黯然长逝。历史上的周培公确实是病死的。


在二月河的著作《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属于浓墨重彩的一个历史人物,他与康熙颇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周培公“良臣择主而适”,康熙帝不拘一格重用他。但是,由于满汉有别,周培公在京为官,终因为自己汉人的身份而持续受到打击,不得已,康熙将他调出京师,出任盛京提督。


盛京,即今天的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京师。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盛京成为留都,这里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位清朝开基皇帝(福陵和茂陵)。周培公以一个汉人,出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的提督,而且一待就是十一年,这种待遇,与其说是被远远发配,面对冰天雪地、北风料峭的雪域北国,倒不如说是康熙对周培公的曲意保全,一如既往地重用他,是“明降暗升”。正如康熙前往盛京谒陵,皇陵未及拜,却第一时间到提督衙门看望周培公,并表示要再度起用他,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周培公,已经是病入沉珂,再难为国效命了。

康熙对周培公有知遇之恩,把他放在远离京师,天寒地冻的盛京,其实就是在保护他,周培公花十年而制成的大清地图《皇舆全揽图》让康熙大为震惊,他临终前最后一次与康熙议论国事,就是关于葛尔丹问题。


这样一个一生忠于大清的肱骨之臣,康熙身边重要的谋臣,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却并不高。关于周培公的人物生平资料极少,目前主要在《清史稿》和《清圣祖实录》有一些简单的记载。周培公早年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之后虽得到朝廷重用,但当的也是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这样的地方外官。显然,电视剧《康熙王朝》把周培公的人物形象过度夸大化了,清朝前期,像范文程、洪承畴等汉人都得到了朝廷重用,康熙本人也非常重视汉人,如果周培公得到康熙的赏识,为何还长期外放他做地方官呢?要知道,当时索额图、明珠党争激烈,康熙完全可以提拔周培公来遏制他们。


关于周培公的结局,当然不是被处死,而是病死的。据《清史稿》记载“噶尔丹扰边,(周培公)数上书当事陈利害。后卒於家。”周培公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起任盛京提督,而这一任命,居然是在他得知葛尔丹发动叛乱,他上书平叛“条呈”后,康熙虽采纳他的建议,却并没有让他负责平叛事宜,而是直接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一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逝,这一番操作完全让人看不懂。

另外,《清史稿》这样的正史,对周培公的死居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后卒于家”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朝廷既没有赐谥号也没有对其追封,这说明了什么?所谓“康熙第一谋臣”显然有夸大其词之嫌。


大国布衣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并没有被康熙处死,是因为调到东北任职水土不服身患重病然后去世的。

说来周培公为康熙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却不被康熙重用,主要是因为他是个汉人,而且康熙担心他手里有兵有权,如果功高盖主还得到提拔,怕对自己不利,因此没有重用周培公。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第一个方面,周培公是汉人,康熙不信任他。清朝始终是满人建立的,满人的天下,因此就算周培公功劳再多,也无法改变他是一个汉人的事实,因此康熙帝对他始终都是有所防备的。

第二个方面,康熙担心功高盖主。当时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并且没有费一兵一卒就劝降了王辅臣。周培公的功劳非常大,但是功劳太大了,康熙担心功高盖主,也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了。


第三个方面,周培公手里有兵有权,康熙担心对自己不利。周培公不仅平定了三藩之乱,而且手中还有很多满人官员都没有兵权,因此也是具备自立门户的势力。康熙作为一国之君当然得防范之类事情的出现,因此将周培公放到盛京,也是如今的沈阳。

以上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实周培公也是一个非常忠心耿耿并且很有才能的人,康熙也是一代贤明的君主,可惜因为不信任,才让这么好的一位大臣远走沈阳,最终客死他乡,对于君臣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个人见解,望采纳。


江水趣谈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说过周培公被处死,题主这种说法,不知从何而起。真实的历史中,周培公是病死的。

周昌,字培公,是康熙重用的汉臣,一生都受到信任。

他出生于明朝末年,小时候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兵湖北,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就没有了依靠,但他很聪明,清朝入关后依附于显赫者,成为内阁供奉。他对康熙最大的贡献,是劝降了响应吴三桂作乱的王辅臣。

(康熙和周培公)

王辅臣本是明朝将领,兵败投降了清朝,做了一段时间的奴隶,后来得到顺治帝的重用,官至总兵官。康熙即位后调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是实权人物。

吴三桂起兵初期,联络王辅臣,邀他共同起事,他断然拒绝,还把吴三桂派来的使者和招降书交给康熙,但后来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愤然起兵,占据陕甘大部分地区,和吴三桂遥相呼应,对京师构成极大威胁。

康熙大怒,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大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时为图海幕僚,分析一番形势之后,认为王辅臣并不是铁了心要造反,建议招降。

恰好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都是同乡,双方暗中有联系。周培公就利用了这种条件,找到图海,自告奋勇要去平凉城劝降王辅臣。

图海觉得他的计划可行,写成奏折星夜呈给康熙。康熙看了也觉得可以,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周培公,一番勉励,封他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周培公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王辅臣再次降清,京师的重大威胁得以解除,而且消弱了吴三桂的势力。

事后论功行赏,周培公只有一个请求:希望朝廷嘉奖他的母亲。《清圣祖实录》上的记载是“伏乞皇上俯念周昌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敕谕该部、旌表周昌之母。”

康熙也是个孝子,很赞许这种孝顺的行为,满足了周培公的心愿,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

为表荣宠,康熙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

但周培公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任山东登莱道(兼布政使)时,因与总兵官有嫌隙,一怒之下辞官回家了。但还是一直关注着国事,噶尔丹反清时,他写了平叛“条陈”抒发己见,康熙采纳了,任命他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

没几年,周培公病死于任上。

总之,周培公不是被处死的,而是病死的。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无论是在影视剧《康熙王朝》中,还是在真实历史中,周培公都没有被处死。《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在东北病死的,而在真实历史中周培公则是在荆门老家默默无闻而死去,担任盛京提督是杜撰的。让我们通过《清史稿》来认识一下周培公。

一、周培公出身寒微

周培公,名字叫周昌培公只是周昌的字而已

在正史中,周昌(周培公)没有被立传,只是在《清史稿》“列传三十八 图海 李之芳”中,顺带提及和叙述了而已。他的出场也略显寒酸,史载在图海带大军攻打叛臣王辅臣的时候,周昌(周培公)以幕僚和门客的身份出场了。“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

接下来,史书交代了周昌(周培公)的基本情况,《清史稿》记载“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

"意思就是说,周昌(周培公)是个秀才出生,喜欢出谋划策,因为辅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功劳,被录用为七品官。

二、周培公在康熙朝并不是显赫人物

电视剧《康熙王朝》把周培公塑造成文人出世,与帝王相知得到恩遇的典型。可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真实的周昌(周培公)没有太多显赫的功绩,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隆宠恩遇。

周昌(周培公)最大的功劳,也是在史书中唯一记载的功劳,就是

平三藩之乱时,跟随大将军图海,利用同乡做内应,招降了陕西王辅臣。《清史稿》记载,“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意思就是,王辅臣麾下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周昌(周培公)的荆门同乡,他们也经常规劝王辅臣投降,而且通过密信告诉了周昌(周培公),周昌(周培公)随后报告了大将军图海。图海当即命令周昌(周培公)入城去劝降王辅臣,王辅臣派手下跟周昌(周培公)出城拜见图海。图海将招降之事,上奏康熙皇帝,皇帝许可了。于是给了周昌(周培公)一个参议道的临时身份,带着皇帝的诏书去招抚王辅臣。

因为劝降王辅臣这个功劳,周昌(周培公)被授予布政使参政的官职。随后,又跟随湖广总督蔡毓荣参与平叛吴三桂,事后被授予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一个从三品或正四品的官职。而这个官职已经是周昌(周培公)的最高职位了,后来还因为跟总兵不和而罢官。《清史稿》记载,“昌复参蔡毓荣军事,事平,授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以与总兵互讦罢。”

电视剧说他后来做盛京提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清代没有盛京提督这个职位,只有盛京将军。而盛京将军都是旗人担任,而且往往都是宗室或宠臣。

三、李光地才是真实的文人从政的典型,圣眷太隆

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周培公被塑造得感人肺腑,而李光地则让人扼腕叹息。然而真实历史中,李光地才是那个真正的牛人。看看真实的李光地,你就明白周培公有多不得志了。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成进士,“幼颖异”。在《清史稿》中立传“列传四十九 魏裔介 熊赐履 李光地”,并在4篇本纪、13篇志、24篇列传中被提及。

李光地是饱学之士,又能治军、抚民:一是在福建省亲期间,遇到耿精忠、尚之信叛乱,以及台湾郑经来犯,组织乡里民兵多方抵抗,同时上书建议平叛之策,被康熙采纳,因功被任命为永州总兵;二是向康熙皇帝举荐施琅,“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提出平台湾策略,平台湾也有李光地之功;三是在直隶巡抚任上,治理漳河、滹沱河、子牙河等水利,多次上疏康熙皇帝减免直隶境内钱粮赋税,因治理有方升迁为吏部尚书、兼任直隶巡抚;四是受皇帝之命校对整理理学书籍,包括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

官拜文渊阁大学士

李光地死后荣宠不减,有谥号,入祀贤良祠,可谓风光无限。生前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参加康熙五十二年的千叟宴,极得恩宠,甚至引起同僚的嫉妒。死后,康熙派恒亲王允祺前往祭奠,又加谥号“文贞”,同时派工部尚书徐元梦护送他的灵柩回归故乡。不止于此,康熙皇帝还高度评价李光地,“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甚至到了雍正初年,还加赠李光地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电视剧的艺术加工,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则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不胜唏嘘!


温水历史


不论在小说中还是史实中,周培公都不是被处死,而是病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说及《康熙王朝》电视剧里,周培公是如王阳明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是文人士大夫的楷模,每个文人心中都有一个从军报国征战沙场创立不世奇功的梦想,而周培公却把这个梦想实现了。

康熙帝师伍次友非常欣赏周培公的才华,写了推荐信为他寻求功名,但周培公有文人的骨气和傲气,不屑曲于权贵,一心想凭真本事考取功名,机缘巧合下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

康熙因年轻气盛、操之过急,激起吴三桂等三藩造反,使康熙措手不及、心神大乱。周培公如定海神针般站了出来,临机决断,出谋划策,侃侃而谈,有条有理,分析了利害,理清了思路,如同拨云雾而睹青天,稳住了皇上的心神,重新振作起来。周培公受朝廷册封抚远大将军后,整顿军纪,许诺军饷,把一支乌合之众变成虎狼之师,迅速打垮了察哈尔王的叛军,解决了康熙的后顾之忧。除三藩时,孤身一人深入险境,冒死劝降王辅臣,为康熙赢得了重要的一支军队。其功可谓大矣。可是,也正是因其一个汉人身份却居功至伟,引来满人的陷害、猜忌,康熙为了大局安定和皇权稳定,将周培公罢黜后发配盛京,苦寒不毛之地。在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周培公穷尽余生之力,绘画的《皇舆全览图》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这是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逝世后,康熙破例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也算最终为周培公盖棺定论。

《康熙皇帝》是一部文学作品,无疑,二月河把周培公夸大和艺术化了,在真实历史中,周培公初期不过一个出谋划策的幕僚而已,并不是什么抚远大将军。后来做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最终病死于盛京。

关于周培公的生平事迹,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剃发降。


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王辅臣骁勇善战,实力不容小觑。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冒着杀头的危险,以莫大勇气,两次三番冒死深入敌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说利害,最终王辅臣出城投降。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诰封周培公母亲孙氏为贞烈恭人,父亲为朝烈大夫,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恩遇不可谓不厚。



三藩平定后,周培公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辞官回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多年的周培公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

盛京是清朝初期的首都,是清朝的大后方和龙兴之地,在东北有至高的军事、政治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培公到盛京上任,并不是发配流放,而是再度重用,承担戍边的重责,可见深得康熙信任。至于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他乡,也是生死有命罢了。


乡韵文学


周培公是康熙朝名臣,因二月河长篇小说《康熙大帝》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而声名大噪。但是周培公并没有被处死,倒是罢了官。周培公 (1634—1702) , 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

因为父母早世,周培公少年时便在地方绿营军中办差,后进京任内阁供奉辅佐振武将军吴丹,被录为七品官员。康熙十五年 (1676年) , 以参议道身份到甘肃平凉前线劝降了呼应“三藩之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立下赫赫军功。后授“布政使参政”,“分守海防道”,参与平定吴三桂在湖广的叛乱。康熙十七年 (1678年)任“山东登莱道” 摄布政使。周培公一生的任职,都与军旅有关,最主要的军功是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

“三藩之乱”发生后,吴三桂策动王辅臣、耿精忠反叛,以南北呼应。王辅臣所在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对朝廷构成了直接威胁。康熙派大学士图海西征,期望能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稳定北方局势。

可是真到了战场上,谁都不敢轻易出兵。关键时刻,周培公向图海进谏《平凉策》说:“王辅臣虽起来反叛,割据西北,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如果朝廷派人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选择归顺朝廷。”图海听取了周培公的建议,还直接将劝降的任务交给了周培公。据《康熙实录》载: ”臣 ( 图海) 知其人才能,带至平凉军前。臣与参赞军务诸臣会商,欲遣周昌前往招抚,而周昌欣然应命,并无难色,遂给以参议道衔。”据说,周培公为了劝降七进七出敌营,表现得大义凛然,毫无畏惧。

随后,周培公又参与了湖广平乱,协助蔡毓荣粉碎了吴三桂北进中原的攻势。又协助扬威大将军和硕亲王喇布筹划会剿耿继善叛乱。三藩之乱很快被阻止,周培公功不可没。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在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后,对参战将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周培公招降王辅臣有功,大学士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三年后,因与总兵发生分歧,无法继续共事,罢官回到家乡荆门,在家乡去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周培公死于盛京提督的任上。但《清史稿》有记载,其子周家齐为父母所立的墓碑在家乡麻城发现,足以证明周培公是老死于家乡麻城,其墓址就在宗族墓地。


米斗文史


在雍正王朝里面对周培公这个人物可描述的非常的深刻,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并且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战争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勋。可惜在之后却被康熙冷遇,一直郁郁不得志,最终死的时候还得到了康熙的肯定。

至于康熙处死了周培公,无论是在影视剧上还是在历史中都没有这一说法,毕竟周培公是为康熙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康熙皇帝再怎么凶残也不至于要把他杀掉。而且在历史上周培公并没有电视剧里所表现的那么风光,他虽然有过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的大功,但是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更多的功勋。

在真正的历史上,周培公并不怎么受康熙皇帝的重用,虽然他在平定三藩中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劳,但是康熙皇帝也并没有因此对他格外的看重,他所担任的官职也是一些京外的一些官职而已。从这一点就看出来,康熙皇帝和周培公之间并没有电视剧中所说的那种特别的关系了。因为如果康熙皇帝真的打算重用他的话,肯定会让他出任非常重要的官职,或者是在京城中担任一些要职。

至于周培公最后的官职是盛京提督,职位倒不低,但是并没有什么大权。因为盛京是满清的发迹之地,在这种地方担任一方要职,也许算得上是重用,但是这一带主要都是满人,作为汉人的周培公被迁到这里来当官,恐怕也算不上多么大的重用。还有一点就是提督这个官职,在满清建立后不久品级虽然还比较高,但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大权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其实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真实历史上周培公都没有被处死,虽然过程不一样,但是结局却是一样,就是均为病死在了盛京提督任上!下面分电视剧和真实历史来讲。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

周培公穷困潦倒,又忠正耿直,即使有伍次友的推荐信也不愿意用这样的方式进入仕途。后于机缘巧合下与得康熙赏识,得以入朝为官。后来爆发三藩之乱,而北方的察哈尔王也起兵造反,康熙命周培公为抚远大将军,图海为副将前往平叛。



(周培公影视形象)

周培公带着一帮家奴迅速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稳定了后方。面对西北拥兵自重的王辅臣,随时有拥兵东进的威胁,康熙再次派周培公率兵前去平定。在炮轰平凉城后,周培公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孤身入城,成功说服王辅臣归降。

随后周培公又率大军前往南方与吴三桂作战,就在节节胜利之时,北京城已是流言四起。因为此时的周培公已经拥兵20余万,朝廷担心这群虎狼之师可能调转枪口,直指京城。于是改任副将图海为抚远大将军,而将周培公调到了东北,担任盛京提督!




(周培公与图海)

一直到十一年后康熙前往盛京会见蒙古诸王时,康熙去看望周培公,才说出了当年为什么要突然调周培公来东北来的原因,康熙是想让满人替他看着周培公!周培公表示了理解并为康熙献上了《皇舆全图》,最终病死在了当夜!

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丧母,落魄无依。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康熙影视形象)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康熙派东阁大学士黄锡衮和周培公一起调兵遣将,阻击吴军。面对随时威胁京师的王辅臣叛军,康熙决定尽快平定王辅臣。康熙任免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而周培公也为图海献上了取平凉之策,从而被图海召为幕僚。

周培公给图海分析了王辅臣反叛的原因,认为王辅臣之所以叛乱不过是被情势所迫和舍不得高官厚禄,如果派个能说会道的前去劝降,王辅臣必然会投降朝廷,悬崖勒马。



(周培公影视形象)

周培公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图海非常高兴,当即上奏康熙。康熙也当即传谕周培公进京,并亲自接见了周培公。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招降!而周培公也不辱使命,成功劝降王辅臣!

平定三藩之乱后,周培公被任命为山东登莱道,但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共事,在任仅三年就辞官回乡了!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希望复起,闻迅后迅速给康熙写了平叛条呈,被康熙所采纳。康熙于是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从一品,负责戍边。康熙四十年,周培公卒于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