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說話行事的一大特徵。老祖宗的告誡,很準

“不願相信我的真心,最後換來一場絕情”。這是吳宗憲《真心換絕情》中的一句歌詞,卻不知道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對於單方面全心付出,最後換來的是生冷麵孔,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不只出自涉世不深的年輕人身上,哪怕是久歷生活的中老年人,不經意間也會中招。

深層來說,很多時候是性格使然,這種人就是藏不住話(事)。

在《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話說來容易,但真去做就不容易了。老子也曾說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兩者有什麼區別?

《菜根譚》中也說過三分的話:“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此三分與彼三分又有什麼不同呢?

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說話行事的一大特徵。老祖宗的告誡,很準

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說話行事的一大特徵。老祖宗的告誡,很準

不同精神層次的人,行不同層面上的事

有一次,老闆向新同事問及工作的進展情況,新同事初來乍到,一五一十毫無保留地回答了老闆的問話,話中涉及到了部門經理。

作為旁觀者聽到了事實陳述,而老闆聽完後卻向這位新同事交代了一件事,讓我們頓感詫異。

交代新同事通知部門經理,在5分鐘之內跑步來到他的辦公室。

我們詫異過後理解了,老闆是感覺新同事的話語中,觸犯了他作為大領導的權威,故意打壓部門經理,從而在員工面前建立他的威信力。這就是不同位置、立場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的解讀。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如果僅從文字表面去理解和行事,恐怕會給人帶來新的煩惱。另外,這句話不僅是上對下,還可能是下對上,身份、位置、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說話行事的一大特徵。老祖宗的告誡,很準

生活經歷告訴我們,哪怕是做一個好人、做一件善事,如果方法不得當,很有可能好事也會變成壞事。在影視劇《中國式關係》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有時候,做事的方法比結果更重要”。

恩將仇報,除了狼子野心的人之外,出於錯誤的方式、方法上的問題,也是很多的。

由此可知,《增廣賢文》中這句話,不但是說話的形式上要注意,更有著思想策略上的深刻含義。選擇說什麼話時,對方是誰很關鍵。

丘吉爾成為英國首相後,一次回到自己的母校,校方領導為接待他做了很多工作準備,但丘吉爾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想見一見學校中學習最差的學生。

那位學生聽聞後,小心翼翼地來到學校領導和首相的面前,丘吉爾的話讓人忍俊不禁外,可謂是意味深長:“我非常感謝你,因為是你,牢牢地守住了我的位置。”

丘吉爾學生時代雖然學習成績很差勁,但任誰也不會去理解他的話僅是圖一時的取樂,其深意很令人遐想。而那名學生,這次的經歷和聽到首相的話,也許是他未來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所以,說什麼很重要,同時策略和思想更加重要。

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說話行事的一大特徵。老祖宗的告誡,很準

相同的文字,卻承載著更為精深的思想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的話又有著怎麼樣的含義呢?一句話可以表達一種心情,又或者一種心境,但卻很難表達多種心情。反過來說,一個心情或是心境,卻可以用千言萬語來表達,甚至也表達不盡。

“守中”是一種心境、一種狀態。“數窮”,是指掏空自己,失去自己原有的飽滿的精神狀態。可見,多言是老子所不提倡。

《菜根譚》中,“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這句話讓人感受到了仁者之心,飽含著一位教育者的寬廣胸懷。在給予對方知識與文化的教授外,還有一份心思讓被教授者開發自身的潛能,讓他的思想也參與進來。

懂一事,不如悟一事,只有自己悟通了,才是真正的明白和懂得。

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說話行事的一大特徵。老祖宗的告誡,很準

如果說在現代文學的學習中,開拓了學習者的視野,那麼,古籍、歷史典故,將會在學習者的內心中點燃一盞明燈,照亮一片黑暗。

所以,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和諄諄告誡,能夠讓一個人的說話、行事發生深層次的改變,會讓人更加成熟和穩重。這也是過來人話術中的一個鮮明特徵,如果你這樣做了,就要恭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