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一直以來,蚩尤呈現在我們教科書中的形象是臉譜化的,實際上以司馬遷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最為詳細,很明顯我們能夠看到,這是中國2000多年以來的封建正統觀念以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思想的表現,那麼這第一盆髒水是誰潑的呢?到底事實如何?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觀山海圖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孔夫子

蚩尤被描述成為亂臣賊子,變成“討伐”的對象,始作俑者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夫子!而最早的記載也出自儒家經典《尚書》之中,這是先秦文獻中關於蚩尤倡“亂”的最早記載:

“蚩尤為始作亂,延及於平民”——《尚書》

這句話中似乎包含胸懷天下蒼生之意來批判蚩尤,倒也未嘗不可,但是孔夫子接下來就開始對蚩尤進行人身攻擊了,各種罪名一個個往上加。說他為”眾人之貪者“,”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孔子及弟子

因為孔老夫子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的掌門人,所以之後的左丘明、呂不韋、司馬遷、孔穎達以及馬融等,在編著自己的著作之時,自然是不敢公開與孔子唱反調的。於是乎,黃帝被定為正統至尊,作為黃帝的對立面的蚩尤自然也是一片罵倒之聲。

我們所熟知的青銅器上紋飾有“饕餮紋”者,也被附會在蚩尤身上,《左氏春秋》以及《路史》將孔子詆譭蚩尤“貪、無厭”的論斷髮揮地淋漓盡致,將其比作“貪吃到吃掉自己身子的怪獸”饕餮,也甚是可笑。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饕餮紋

那麼,從客觀角度來看,孔子所提出的一些論斷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陽Sir相信一句話,“你越試圖掩蓋問題,就越暴露你有問題”,所以,我們來仔細看看孔子所謂蚩尤三大罪狀:

一、“及利無義”與“不顧厥親”

這是在指責蚩尤追逐財富而不講血親關係,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蚩尤

實際上,正是因為當時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集團,其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高於炎、黃部落,所以他們會率先突破原始社會部族中的一些道德規範和習俗觀念。此外,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剩餘價值,出現了私有財產,而原始的始祖血緣關係則開始土崩瓦解。按照人類發展的潮流,這無疑是一種進步現象,但是卻遭到了保守派孔子的猛烈攻擊!

二、“伐無罪”與“殺無辜”

這是在說蚩尤作亂,殃及無辜性命。這不是很搞笑嗎?原始氏族部落間的征伐本來就殘酷且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是為了自身生存而攻伐,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如果硬是要說戰爭有罪,那麼應該去指責黃帝啊,據載是黃帝為了征服和統治天下,不斷地發動戰爭“諸侯有不服者,從而徵之,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黃帝戰炎帝於阪泉,戰蚩尤於涿鹿,不都是因為他們不服從自己的統治嗎?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黃帝戰蚩尤

還有一點,可能正是因為黃帝吃盡了戰敗的苦頭,所以才對“伐無罪,殺無辜”這個罪名更加“耿耿於懷”,因為當時蚩尤部落率先使用了金屬兵器,而黃帝還是在“以木為兵”,所以最初也一直處於劣勢,對蚩尤“九戰九不勝”。

三、“九黎亂德”與“民神雜糅”

民神雜糅的事,我們在顓頊“絕地天通”中曾經提及,這其實說明巫教已經在九黎部落中產生,相較於之前只有由部落專職“巫師”溝通天地的時代,此時普通人也可以舉行祭祀,各家各戶都可以進行巫術活動,人神交流更加便捷。實際上,這從人類意識以及宗教觀念的發展來看,無疑也是一種極大地進步,然鵝依舊遭到處於原始信仰機階段的黃帝部落的反對,而正統儒家也將其斥為“亂德”的行為。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蚩尤

但是啊,並不是所有人都吃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一套,莊子就很欣賞蚩尤,更是勇敢地對黃帝進行指責,說他“不能致德”、“不能全德”,對九黎部落進行殺戮,造成“流血百里”的慘狀。這種態度在《莊子·盜蹠篇》中表現地很突出:

“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而起……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蚩尤坐騎

實際上,黃帝自己是非常重用與崇敬蚩尤的,由於蚩尤明於天道,黃帝特意將蚩尤列於六相之首,任“當時”之官;此外,還充分發揮蚩尤善於作兵的本領,得以兼併諸侯;最後依靠蚩尤畫像,震懾天下,使得萬邦臣服。

《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龍魚河圖》:”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伏“

山海經:是誰在給蚩尤潑髒水?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