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应对疫情?

没办法就这样黑


至于古代人,对于病毒的传染方式不是很了解。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都有很不好的生活习惯。而古代人面对疫情,基本上都是靠吃中药解决的。而医圣张仲景所出的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直沿用到今天。而张仲景所说的伤寒就是瘟疫,也就是传播很广的病毒。张仲景作为一个怜悯之人,看到百姓深受疾病之苦,便自己下定决心要研制出针对伤寒的药。之后便自己当堂诊断每一个受伤寒感染的百姓。在这本书里,张仲景描述了伤寒病毒的各个方面。可是治疗方面却只有吃中药这样一项。虽然说张仲景的药救活了近万条生命,但是因为瘟疫很严重,请凭他一人之躯不能帮助整个国家。经常会出现村里一个人感染,然后死一整村的现象。所以古代人面对一切基本上就是吃草药,然后其他的基本上不会做什么,跟平常生活一样。




Stomach地球硬磕者


古人怎样应对疫情的,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协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艰辛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O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岀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处理,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兹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为此,古代人采取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古今中外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保卫健康民众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得到抑制是专家一再呼呼,也是我们保护自已的有效方法。





天马行空128039981


有人的地方就有疫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古代发生疫情,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在史料里,最早在公元前674年,就出现了疫病的记载。

《左传》:(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

根据史书上的统计,从周到清,有记录的大型疫病就有238次。

在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是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根据记载,病死者达九十多万,由于贫穷无法入葬者无法统计。

《金史·哀宗纪》:“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再是数。”

有疫病就要应对,古时医疗条件落后,古人如何应对疫病呢?

面对大灾,自救和互救是本能,古人也不例外,即使生产力落后,他们也有多种手段应对。

首先是清理疫病生长的环境,降低疫病爆发的可能。

古代卫生条件有限,大大小小的水沟容易藏污纳垢,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清理沟渠,净化卫生条件是第一步。

如南宋时期,名臣真德秀在泉州任知府,看到城内水沟淤塞,污浊不堪,“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于是下令清理沟渠,以防疫病滋生。

古时官员重视公共卫生的还有不少,比如乾道年间的隆兴知府吴芾,也曾带领民众清理沟渠,为民造福。

《朱文公文集》:“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这是在对疾疫的预防,那么如果疫情发生呢。

首先也是隔离,这是古今通用的做法。

如汉平帝时期,蝗灾引发疾疫,发病者被安置到空宅子里隔离,提供医护。

《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面对疫病,隔离是制度。

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齐太子萧长懋就设立了六疾馆,这是个专门隔离收治疫病感染者的机构。

疫病是公共事件,古代的政府也会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药物和防治疫情。

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拨付给每个州购买防疫药物的资金是五十贯,到宋仁宗时期提高到两百贯,药局里要配置防疫药物,以防疾疫,并从此延续下去。

除了政府拨款,商业繁荣的宋朝还利用民间力量,提倡商人捐资救助和动员民间力量,劝谕富有人家施医舍药,多头齐下,消灭疾疫。

除了地方州县,对于人群聚集的京师,有医博士宣传防疫知识。在军队里,还要求按时服用防疫药物。

在救治上,也会采取多种渠道。

以宋朝为例,宋太宗时,京城发生瘟疫,太宗就命选派良医十人去诊视病人。

高宗时,临安发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药,“救活者甚众”。

孝宗淳熙十四年,临安又一次发生瘟疫,和剂局就制成防疫汤药,免费发放,救治百姓。

疫病爆发时,当然少不了名医的身影。在历史上,医圣张仲景、明朝名医吴有性、清朝名医戴天章、刘奎、余霖、戴北山等,都在疫病爆发时对救治瘟疫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比国外,中国古代在疫病防治上还是比较积极的。

再看看国外。

拿让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来说,古代欧洲起初并不重视,没能采取集体防疫的措施,导致病情大规模爆发。

等到疫情蔓延,各国政府才开始有组织进行集体防疫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隔离。

当时的欧洲各国采用了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也拜隔离所赐,欧洲终于在之后几十年逐步走出黑死病的阴影,如果没有严厉的隔离,后果不堪设想。

全世界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传播,保护健康民众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疫情得到抑制,是专家的一再呼吁,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


残灯晓霜伴君梦


2020年开年之始,一场瘟疫猝然降临。目前全国人民正齐心协力防疫抗疫。在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我们还会被疫情困住手脚,可想而知,在医疗技术落后、信息传播缓慢的古代,人们势必经常遭受瘟疫的侵袭,且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就是一场大灾难。

中国古代大多政权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牢牢地将人民绑在土地上,底层百姓只能靠几分薄田的收成来糊口,若是风调雨顺的年头,全家人或许还能填饱肚子,若是赶大旱、洪水、蝗灾的年景,大多数百姓就吃不上饭了,那时候粮食够当年吃的就算富户了,根本别指望能囤余粮,没有收成的年景只能去乞讨、逃荒、卖儿卖女了。

冯导的电影《1942》讲河南大旱,河南人民逃荒寻活路的苦难故事,连地主都要卖女儿了,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候都民国了,面对天灾人们还那么无能为力,就更别提古代社会了。

古代有句谚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劳动人民根据历史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因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之后,百姓就没有了食物,为了活命,顾不得尊严体面恶不恶心了,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塞,草根树皮挖没了,就吃老鼠,甚至人吃人。

灾荒之年,老鼠也没有吃的,只能吃人的尸体,本来老鼠就脏,是各种病毒的宿主,还以尸体为食,身上的病毒就更多了,它们穿行在人群生活区的时候,都有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更不要说还有人吃老鼠,还有更恶心的请自行脑补,这样一来,不爆发瘟疫才奇怪了。

明朝末年就爆发了一场规模相当大的瘟疫,起因就是连续四年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逃窜,以鼠为食,爆发鼠疫,感染者身上会有血疙瘩隆起,口吐鲜血,发病快者几刻钟就能身亡。

最可怕的是那次鼠疫传染得极快,往往一人病发后,全家感染,接触者也难幸免,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很贴切的。瘟疫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每日出殡的队伍就挤满了城门,最可悲的是为亲人送行的队伍,回来就会多出几个感染者,甚至直接陪亡者长眠在那块墓地了。

那场瘟疫也波及了朝廷大员和京城的驻军,搞得人心惶惶,因此也有人将大明朝的灭亡归结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鼠疫。

那么,在物资和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古代人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

其实方式和现在也差不多,主要得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减少蔓延。

在《汉书》中就提到,民间一旦发生疫情,就让患病的人与健康的人分开居住,由朝廷免费给患病的百姓提供药物。在晋代,朝廷还规定了,官员如果家里有人感染时疫,即使官员自身没有感染,也要在家待着观察,不能上朝。

不过古代瘟疫一般都是从民间兴起,一村一县的感染,若发现是瘟疫,官府就直接封村封县了,只进不出,政府供应白粥和草药,也会派大夫来察看疫情,出应对之策。

瘟疫去世者的尸体,必须焚毁,这时也顾不得入土为安的观念了,还是要先顾活人,控制瘟疫,连死者生前用的器物都要一起销毁,防止病毒传播,那种全家死光的,直接就把房子一起烧毁了,全村死光,就一把火把村子烧了。

要是情况特别严重,十室九空,又传播风险较大,不排除直接烧村子的情况,这就有些残忍了,即使说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

古代村落距离的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小,向外扩散的几率相对较小,若是发现得早、隔离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镇,顶多一省就控制住了,毕竟像明朝末年那样席卷全国的瘟疫是不常见的。

古代针对瘟疫也没有特效药,不过针对一些常见的疫情,已经产生了疫苗,比如在清朝经常盛行的天花,天花在今天是可治愈的,可在古代基本是必死无疑的病,康熙皇帝体质比较好,小时候得天花挺了过来,虽然也变成了麻子脸,但好歹保住命了,还因为身体好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深感其害,执政期间命令用人痘接种法,有概率地预防了疫情,1796年英国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1805年传入了我国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这次肺炎疫情目前也是这样,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自身免疫的抵抗,我们没有能力奋斗在第一线,起码也尽量待在家里,算是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战胜疫情之日不久就会到来。




阿牧的人生


自古以来,我国瘟疫频发,其中有记载的大疫就有数百次。那么古人是怎么对抗疫情的呢?

说到对抗瘟疫,就要从医生治病,药材救命,政府组织管理三方面来说。

关于瘟疫,从古至今,历代的名医从疫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名的著作《伤寒论》中讲述了对很多种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对得了瘟疫的人的衣服,要用大锅蒸煮可以避免传染的方法,自宋代开始,我国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从而激活人体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预防天花的发生。可见,即使在古代,我们也不缺少防治瘟疫的方法。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如《云梦书简》中说到疫情申报制度,乡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乡长)有责任调查、报告,然后上面派医生来检查,如果属实,即进行隔离治疗。

其次,在治疗疾疫用药方面,不少专业医书记载有药方。在瘟疫横行时,为了控制瘟疫,很多时候朝廷都免费发放药物,对派遣医官免费对民众进行救治,据《汉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费为患病的灾民提供药物,进行救治,并且还专门安排了空房子给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

最后是政府的组织管理,古代,在大疫流行时,许多皇帝都曾发布诏书承认错误,安抚百姓并组织官员百姓共同抗疫。此外,还建立了一整套的疫情防治措施,如疫情报告措施,疫情隔离措施,环境管理措施,个人饮食卫生管理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阻断了疫情的传播,对遏止疫情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风拂面cf


从书上和电视上看到古代人当遇到瘟疫时,立既官员向皇帝回报疫情,然后经百官协商后,再派兵把发生疫情的地方围着,也是不准任何人出入,那时医学不如现在发达,只能支只口大锅弄些中草药放在鍋里煮,熬成汤让人服下。这可能起到预防作用,不然每次疫情过后会死很多人吗。不象现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共产党领下一旦发现那里有灾难和疫情,就迅速的得到安排,国家派去最好的医生来治疗。


用户92542475714


有人的地方就有疫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古代发生疫情,古人是如何应对的。

在史料里,最早在公元前674年,就出现了疫病的记载。

《左传》:(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

根据史书上的统计,从周到清,有记录的大型疫病就有238次。

在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是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根据记载,病死者达九十多万,由于贫穷无法入葬者无法统计。

《金史·哀宗纪》:“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再是数。”

有疫病就要应对,古时医疗条件落后,古人如何应对疫病呢?

面对大灾,自救和互救是本能,古人也不例外,即使生产力落后,他们也有多种手段应对。

首先是清理疫病生长的环境,降低疫病爆发的可能。

古代卫生条件有限,大大小小的水沟容易藏污纳垢,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清理沟渠,净化卫生条件是第一步。

如南宋时期,名臣真德秀在泉州任知府,看到城内水沟淤塞,污浊不堪,“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于是下令清理沟渠,以防疫病滋生。

古时官员重视公共卫生的还有不少,比如乾道年间的隆兴知府吴芾,也曾带领民众清理沟渠,为民造福。

《朱文公文集》:“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这是在对疾疫的预防,那么如果疫情发生呢。

首先也是隔离,这是古今通用的做法。

如汉平帝时期,蝗灾引发疾疫,发病者被安置到空宅子里隔离,提供医护。

《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面对疫病,隔离是制度。

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齐太子萧长懋就设立了六疾馆,这是个专门隔离收治疫病感染者的机构。

疫病是公共事件,古代的政府也会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购买药物和防治疫情。

在宋真宗时期,朝廷拨付给每个州购买防疫药物的资金是五十贯,到宋仁宗时期提高到两百贯,药局里要配置防疫药物,以防疾疫,并从此延续下去。

除了政府拨款,商业繁荣的宋朝还利用民间力量,提倡商人捐资救助和动员民间力量,劝谕富有人家施医舍药,多头齐下,消灭疾疫。

除了地方州县,对于人群聚集的京师,有医博士宣传防疫知识。在军队里,还要求按时服用防疫药物。

在救治上,也会采取多种渠道。

以宋朝为例,宋太宗时,京城发生瘟疫,太宗就命选派良医十人去诊视病人。

高宗时,临安发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药,“救活者甚众”。

孝宗淳熙十四年,临安又一次发生瘟疫,和剂局就制成防疫汤药,免费发放,救治百姓。

疫病爆发时,当然少不了名医的身影。在历史上,医圣张仲景、明朝名医吴有性、清朝名医戴天章、刘奎、余霖、戴北山等,都在疫病爆发时对救治瘟疫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比国外,中国古代在疫病防治上还是比较积极的。

再看看国外。

拿让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来说,古代欧洲起初并不重视,没能采取集体防疫的措施,导致病情大规模爆发。

等到疫情蔓延,各国政府才开始有组织进行集体防疫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隔离。

当时的欧洲各国采用了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也拜隔离所赐,欧洲终于在之后几十年逐步走出黑死病的阴影,如果没有严厉的隔离,后果不堪设想。

全世界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传播,保护健康民众最有效的手段。

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疫情得到抑制,是专家的一再呼吁,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有效方法。


福子说历史


古代人面对疫情束手无策,任其自然,没有防控措施。死的人多了,才知道有传染,为了扼制传染,将病人处死火烧。古时候人口数量很稀少,传播缓慢,有的病毒进入夏天经高温暴晒后,自行消失。古代人没有人口登记管理的详细数据,也没有生育制度,人死人生,随其自然,当疫情发生,也不知道怎么防控,任其自生自灭,朝廷也管不了那么多。虽有地方官上奏折,皇上看后,是昏君的,听之任之,不了了之,是明君的,派些官员和医官领旨到疫区视察灾情,但往往都是无功而返。治疫有功者,史上记载的甚少,主要还是医学不发达的缘故。瘟疫来临,老佰姓只是烧香拜佛,祈祷上帝保佑,别无所求,别无它法。


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抗击病毒最有效的武器,现代人通过注射疫苗获得抗体,如天花和骨髓灰质炎都是靠疫苗来预防的。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病毒的作用机制和传播途径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但随着一些新型病毒的出现,人类目前也无法解决所有的病毒,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例,疫苗的开发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病毒往往以野生动物为宿主,以蝙蝠为例,身上存在100多种病毒,其中就包括了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马尔堡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冠状病毒等。

我们应对形形色色的疾病尚且这么艰难,那卫生条件远远落后于现代人的古人是怎么应对疫情的呢?

人类在进入农业文明后,就需要定居在一起生活,人多力量大,但人多了,垃圾呀,粪便呀,污水呀自然就多了。

古人不知道细菌和病毒的存在,中世纪西方的人最夸张,他们的粪便污水随地排放,那时候发明了高跟鞋,避免踩到地上的排泄物,发明了香水,竟然是为了驱散臭味。

这也导致了中世纪欧洲如果一个城市人口一多,就会爆发瘟疫,死去一部分人,类似于自然淘汰,难怪马尔萨斯会提出人口论。

最可怕的自然是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从1348年到1352年,它几乎消灭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入口,大约2500万人。

鼠疫的爆发就是因为卫生没有做好,老鼠身上的跳蚤把疾病传染给人了,而在疫情爆发后,人们在处理尸体方面也没做好,甚至希望靠放血、烟熏、用尿洗澡来治疗。

中国古代人口也很多 ,自然也会造成疾病的传播,但很多疾病不是其本身有多可怕,主要是古人身体素质差,一但得病,没有抗生素,很多身体并发症就出来了,可能一个发烧发炎就扛不住了。

古人除了卫生条件不过关,也会吃野生动物,当饥荒之年到来,也会到山林里吃动物,间接的也会染上动物身上的病毒。

面对疫情,古人基本也只有几种办法。

一是药物治疗,当然很多药物也就一个心理安慰,实际效果比较少。

二是隔离治疗,隔离就是等死,但至少不会传染更多人,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三是消毒焚烧,把尸体和接触过的东西都烧掉,这个简单粗暴,但绝对是有作用的。

四是祈祷上天,古人认为疫情是天灾,是上天的惩罚,祈祷上天自然没什么作用。

五是卫生整治,把那些不卫生的地方,可能引起疾病的源头铲除了,这基本就是那时最好的办法了。

宋神宗年间发生了虔州瘟疫,是因为上游水源被污染了,新任知州刘彝以“雨污分离”的思路重建当地水渠,多年的疫情结束了。

这其实就是整治卫生的好处。

而早在秦国便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清代的法律也规定,只要发现天花患者,就必须将其隔离,令其在离城二十里处居住,这些其实就是利用隔离方法,毕竟柿子不能一篮烂。

在北宋年间时,朝廷已经设有防疫专款,地方有疫情,朝廷免费发药并派医生过去,其实就是靠药物治疗,虽然药物可能作用不大,但可能也会给百姓信心,至少朝廷还是在乎他们的。

比起天灾,人祸更为可怕,要是地方官不作为,朝廷又昏碌无为,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古人在面对疫情时,只要防控得当,还是能有效的控制住的。

而比古人医疗条件好上无数的现代人,在面对疫情时,自然也要树立信心,在我们政府的有效统筹下,在无数医生的努力下,新型冠状病毒被克服也只是时间问题。



小谢电影室


在历史长河里,人类面对大自然,依旧显得是非常脆弱和无助。流感、鼠疫、天花时而光顾人类世界,由于医学技术不发达,古人缺乏对病毒本质的认知 ,将这些疫情统称为瘟疫。那么,当时的朝廷是面临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不可否认,乱世与无政府状态是古时瘟疫的“源头”。东汉末年,局势混乱不堪,地方军阀由此割据。东汉王朝的皇帝沦为政治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各方军阀都存招兵买马,打打杀杀。又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 ,仓库空”的“三空”局面,结果饿殍遍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中写到就是这疫情的惨状,让人不寒而栗。面对灾情,傀儡政府也只能象征性的下诏书对灾民进行慰问,同时下令各地政府减少开支,用于赈灾。但处于混战的诸侯并不会真正落实赈灾措施,所以瘟疫加战乱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造成了持续而巨大的杀伤。人们要么等死,要么逃离。

当然,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面对疫灾也并未一点作为也没有。北宋时期,至少发生了几十起疫灾。一出现疫情,政府通常都会选派各个地方最好的医生赴疫区救助,药费由朝廷无偿埋单。如太宗淳化三年五月,京城汴京发生疾疫。朝廷命太医局选了十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带上5万钱的公款,买药物救人。中央如此重视,地方官员自然也不敢怠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情疫情。

明清两代前期和中叶,统治者对瘟疫也很重视。明代官员甚至为了要不要用祈祷和巫术来治灾吵得不可开交,碍于医学条件,各地都因瘟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疫情仍然能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管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但还有一点不可回避的是,由于晚晴统治者的闭关锁国和愚昧,导致了清末的疫情,爆发了京师直隶大疫、1902年黑龙江瑷珲霍乱流行、1910年东北鼠疫三场大瘟疫。清政府一开始设立了四处临时官医局应对瘟疫,所有开办经费由抠门的慈禧出了一万两其他均来自社会的捐助。据记载京师出现了第一例霍乱,虽然官府和民间展开了救治行动,却并未能有效阻止疫情扩散。清政府为坚持"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模式。后来死人实在太多,迫不得已才在1906年引入两名西医入京师的官医局。由于长期闭关锁围的政策,人们宁愿相信巫医的“送瘟神”也不相信西医。所以,已经不顶用了。晚晴政府的教育告诉我们必须相信科学。

我们目前也面对严重的疫情,但今非昔比,我们拥有先进的医学技术以及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只要我们人人从我做起,自觉管好自己,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