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應對瘟疫有哪些智慧?

舟哥說


疫災是與人類相伴始終的頂級自然災害之一。

曾經有學者,整理出過一份《古代疫情年表》,大致如下:


此後,關於疾疫的記載不斷增多,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古代 發生疾疫的次數分別是:周代1次,秦漢13次, 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 代64次,清代74次。從死亡的人數看,程度最為 嚴重的一次是金朝開興元年(1232年),汴京大 疫,50日間,“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 葬者不再是數”(《金史·哀宗紀》)。

在王朝分佈上,崇禎朝的災情最為嚴重,其次為萬曆朝和嘉靖朝,災情最輕的為建文和洪熙朝;

在季節分佈上,春季和夏季是疫災高發季節,秋季是疫災多發季節,冬季疫災最少。

古代疾疫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可見一斑。 面對這麼大的災難,古人是不是束手無 策,一點措施也沒有呢?當然不是!

儘管那時 的生產力極為低下,但人們還是千方百計地採取各種各樣的辦法,進行治療和預防,杜絕疾疫的蔓延。

有一些方法,也是一直延用至今。

用的不僅僅是智慧,還有嚴歷的舉措。


先從衛生做起

清除疫病的根本,就要先在公共衛生上下功夫。

那時候的人們雖然對微生物並不是太瞭解,卻也知道: “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為癘疫”的道理。

清淤、治理溝渠,對垃圾進行處理的手段與法律也在完善。

先秦時,他們就已經會利用廢棄的窖穴、水井或建築取土後的凹坑傾倒垃圾,並在律法中明確規定,如果誰亂拋廢物紙屑,就會被剁手。

把糞便這種特殊的垃圾倒入田中來施肥澆田。為了積肥,開始建有廁所,並對家畜進 行了舍飼。

到了唐代,人們在城市裡面設立垃圾的指定傾倒位置,並在律法上規定,在街道上隨便扔垃圾的人,會被處罰六十大板。

古代無化學工業,垃圾完全就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於是,那時出現了專門以回收垃圾、處理糞便為職業的人,有人因此走向發家致富之路,成為百萬富翁也並非傳說。


發現疫情,立即隔離

“隔離”的做法,並非現代治理手段,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採取這樣的方式,控制疫情的蔓延。

據記載,在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就設立了專 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病之人。當然,由於那時人們對疫情的認識不深,對隔離制度有看法也是難免的。當時,也有記載說,當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也不得入宮。這種有效的隔離方法卻被那時的人譏諷為“不仁”。

看來蠻闖封鎖的行為,也並非現代人才有的“毛病”。

財政上,政府也會撥入專項資金用於購買防疫藥物。

比如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就撥付 各州五十貫錢用於購買防疫藥物;宋仁宗時又 把各州防疫的藥錢增加到二百貫,以後就成為了一種制度,在宋朝一直延續。

針對軍隊中人數眾多等容易發生瘟疫的地方,宋朝政府還派專使和醫博士在群眾中宣傳防疫知識,並要求按時服用防疫藥物。

各地的地方藥局,都要配置防疾疫的藥物,以方便人們購買服用。

對已經患上疾疫的病人,政府也採取多種渠道加以救治。

以宋朝為例,宋太宗時,京城發生瘟疫,太宗就命選派良醫十人去診視病人;

高宗時,臨安發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製藥,“救活者甚眾”;

孝宗淳熙十四年,臨安又一次發生瘟疫,和劑局就製成防疫湯藥,免費發放,救治百姓。

在資金的運用上,除了政府撥款外,宋政 府還提倡商人捐資救助和動員民間力量,勸諭 富有人家施醫舍藥,多頭齊下,消滅疾疫。

沒有抗生素的古代,迄今為止所知死人最多的是清代光緒丁丑至戊寅年,在山西 、河南等省發生特大災害,這次災情是旱災、疫災並舉。

死亡的方式,有的是自 縊、投井、投河、服毒;有的是活活餓死;有的死於 瘟疫。

由於屍骨累累,來不及掩埋,導致很多人感 染瘟疫。

山西死者中有十分之二三是患瘟疫,河南 安陽的死者一半是患瘟疫。

陝西榆林縣的三任縣 令都歿於瘟疫。

山西巡撫曾國荃親身經歷了這場 災難,他感嘆說“: 茫茫浩劫,亙古未聞,歷觀廿一 史所載 ,災荒無此慘酷。”

災害導致人倫喪失。 人們拋棄了家園,離開了祖墳,父母拋棄子女,夫 棄其妻,兄棄其弟,各自逃命。更有甚者,一些地方 發生了吃人肉的情況,先是吃死人肉,後來又生吞活人肉。


民間自發防疫

古代經常發佈疫情消息。地方官員密切注意 疫情,朝廷要求各地及時上報疫情。

每當疫情發生,民間百姓總是積極的採取防疫措施,採取飲用“屠蘇酒”等中藥進行防疫。

也經常用煙薰火燒等方式防疫。漢代長安 發生大疫,宮中用“ 月支香”薰,減輕了疫情。在農村,民眾每到元旦、端午、重陽、除夕等節日都有防 疫舉措,如用艾草薰,用雄黃酒灑。


總之,防疫之戰,自古以來,都是離不開官民合力以控,並在“戰疫”中,不斷總結經驗。


我是冰娉


瘟疫,自古以來一直有。每當瘟疫來臨時,古人恐懼萬分,不知所措。有人染上瘟疫,去探望的人也會得瘟疫,也會死去。瘟疫流行,人是最可怕的。看見人,就象看見鬼一樣,遠遠地躲避開,當然,家裡才是最安全的。‘瘟疫流行,誰敢出門呢?誰也不敢,都躲在家裡,這叫躲風。在與瘟疫鬥爭中,人們不只是躲避,便開始探索對抗瘟疫的種種辦法,有的用巨響驅趕造成瘟疫的怪魔,有的用氣味芳香的艾葉,皂角,松葉堆火,驅趕瘟疫,還有的用大蒜搗汁,塗遍全身,也有人企求神靈的保佑,這些方法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讓不少人躲過了瘟疫。後來,人們觀察發現,染上瘟疫的大多是缺少食物的貧苦人群。於是在每年年末,新年開始瘟疫流行之前,人們便採購各種豐富的食物,不僅吃飽,而且吃好,讓身體強壯起來,還在門上貼上驅魔符,燃放鞭炮驅趕瘟魔,製造歡樂喜慶的氣份,以抵抗年末與年初的迅猛發展的瘟疫,做好充分的準備,準備過年。然而,瘟疫依舊有。在一次次瘟疫之後,人們冷靜下來,觀察發現,人口密集的地方,瘟疫比較嚴重,而山村人口少而分散的農戶,幾乎沒有發生過瘟疫。因此,不少人隔省過界,找一個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地方,居住下來。據說,我的老祖就是江西過來的,領著妻子住在山I裡,′勤耕苦種,吃的是親手種出的綠色食物,穿的是粗棉大布,十年過去了,生下三個男孩,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幾百口人,沒有一個因瘟疫喪生。在瘟疫面前,古人的確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很高的智慧。


深山老林771818881



古代的飲食和醫療條件跟不上,時常瘟疫橫行,有些甚至改變了歷史。

從東漢靈帝年間至西晉武帝年間,爆發大規模瘟疫20次以上;北宋167年間爆發了大規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裡爆發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裡,共爆發大規模瘟疫75次,其中明末的鼠疫,更是直接催生了明末大起義;

清朝享國的296年間,也有78年爆發過大瘟疫。

無論中外,每當“瘟疫”大流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都是最真實的寫照。

面對破壞性極大的瘟疫,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視,也總結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第一招:控制源頭

宋神宗年間的虔州瘟疫,其源頭是上游被汙染的水源,有這源源不斷的汙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極快。

眼瞅著疫情越來越嚴重 ,新任知州劉彝果斷採取措施,以“雨汙分離”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壽溝”,確保汙水繞開生活區。

也正是用了這一招,虔州瘟疫才被徹底遏制。

第二招:切斷傳播路線

早在秦朝,就實行了“隔離法”:凡是得(麻風)病的,都集中到“癘遷”去住。

使用這招數,一般都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因為那時候病人一旦被“癘遷”,基本等於被判了死刑,能否活命,全看個人造化了。

雖然狠辣一些,但對於健康人群的保護,效果十分明顯。

這手法,清朝執行的更徹底。由於女真人來自於關外,對天花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即便皇族染上天花,也很難倖免。

康熙

所以,清朝對天花嚴格把關:清代的法律規定,只要發現天花患者,就必須將其隔離,令其在離城二十里處居住。海外過來的船隻,也要嚴格排查“出痘者”,杜絕一切輸入通道。

第三招:免費醫療

前面兩招雖然有效,但對瘟疫都只能遏制,而想要斬草除根,還得講醫學。

從漢初開始,就有官方的志願者免費為疫區和患者提供醫藥服務。而這項惠民政策,後來也被歷朝歷代所繼承和延續。

北宋時期,一旦面臨疫災,政府就會立即撥付專款、選派專人,到疫區救助。醫生是全國各地最好的醫生,而藥費則由朝廷無償埋單。

典型的太宗淳化三年開封疾疫,朝廷就命令太醫局選了十個醫術高明的大夫,到一線治病救人。

此外,官方還會強制推行衛生改革。明朝景泰五年爆發的四川瘟疫,一時難以控制,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天譴”,可當地巡撫不信邪,玩了一把硬操作,他下令分片劃定十幾個災民安置區域,每天清理衛生,終於“活數萬人”。

“講究衛生,健康長壽”這話,真是一點不假。

古人自創了哪些奇葩防疫手段?

朝廷努力救災,百姓也會“自救”,有些手段的雷人之處不亞於如今。

一、喝符水

古人無論是對病症本身還是如何治療,認識程度都非常有限,大部分會祈求神明保佑,這就給邪教創造了溫床。

比如東漢末年的張角。漢末的那場大瘟疫,使張角異軍突起,練得一手鬼畫符的神奇技術:

這技術操作起來也不難,把畫好的咒符,燒了兌水喝,據說是“包治百病”。

如果當時有大漢電視臺,勢必會邀請張角做現場直播。

至於療效嘛——得分人:治好的,那都是張天師的神力;沒治好的,那就是你心不誠。

<strong>

假如一個大漢百姓對張角進行蘇格拉底式的詰問,張角也是有話說的,治好了不是活蹦亂跳嗎?治死了又如何?請問死人會得病嗎?

而當時陷於絕望之中的老百姓,根本不會思考那麼多。

當然這招數在當時也十分奏效,張角的信徒,一度擴張到百萬,喝符水的操作一直用到張角戰死為止。

二、精神調攝

同樣是強調“心”的作用,“偽張天師”這麼做,沒想到“真張天師”也這麼做。

古人講究“心靜自然涼”。曾經有那麼段時期,有人認為:心裡涼快了,整個人就爽了,也就沒病了。

於是乎,道教的祖師爺張道陵(就是西遊記裡的張天師),在疫情發生後,會找人跡罕至的地方“隱居”。這麼看來,真張天師沒有偽張天師那麼神棍,人家也會畫符施法,但在疫情面前,還是乖乖地和如今一些人一樣,躲在家裡,避免人群聚集。

三、五石散

可是,身體的病痛一旦超過了人的承受閾值,自我催眠就沒用了,怎麼辦?那就只能依靠藥物了。

熟悉魏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那個時代的文人士大夫流行五石散,而五石散最初針對的“病”,正是當時流行的大瘟疫。

它和鴉片一樣,能讓人產生幻覺,莫名興奮,如此一來,病就算依然在,但感覺卻是不同的。

但這東西也和鴉片一樣上癮,魏晉風骨中的嵇康大冬天穿著單衣,身上流汗不止;劉伶喝醉酒後裸奔,這些癲狂的姿態,恐怕都和用藥過量有關。

不過那年月想要配出五石散來可不容易,也只有士大夫才能玩得起。

至於這五石散的功效嗎?仍然是“然並卵”

五石散一直流毒了幾百年,直到唐代的醫藥界泰斗孫思邈,大手一揮說“不許再吃”,才被徹底廢除。

其他操作

除了上面這些常規、非常規的手段外,民間還有吃五毒餅喝酒

等操作。

簡單說一下,這裡五毒餅可不是真的拿“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五種毒物做的食物。就像老婆餅裡沒有老婆一樣,人家五毒餅也不過是在皮面上刻了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裡面的餡其實是玫瑰的!

說白了,這“鐵面柔腸”的五毒餅,就是食物界的門神。

祈福的意義,遠大於殺毒的效果

再來說下喝酒“剋制”瘟疫的方法,酒的品類大體分為屠蘇酒、雄黃酒、菊花酒

“春風送暖入屠蘇”裡的屠蘇酒,據傳是華佗創始,配方相當複雜,內中還包含劇毒成份,基本屬於以毒攻毒的“化療”範疇。

類似效果的,還有參雜雄黃的雄黃酒,就是《新白娘子傳奇》裡,逼迫白娘子現出原形的那種酒。

此外,“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對於古人來說,重陽節可不是光看菊花,人家還要喝菊花酒來增強免疫力。

總之,在古人眼中,喝酒不但解愁,還能解毒。

瘟疫這個人類大敵,我們與之鬥了幾千年,階段性勝利有那麼一點,但我們也從未佔據壓倒性優勢。

這夥不見蹤跡的敵人,總是“來了又走,去了又回”。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靠譜、不靠譜的鬥疫法,似乎都能從古代找到影子

當然,古代的一些方法也不全是“偽科學”,而且,古代老百姓探索的尋找源頭、集中隔離、控制擴散和加大醫療投入等措施,放在現代也依然實用。

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還是要相信科學治理範疇的內容,不信謠、不傳謠,遵照權威醫師的意見,不出門、勤鍛鍊、強體魄、嚴防護、少接觸,這樣才能有效遏抑疫情的蔓延。


看鑑


瘟疫等傳染性疾病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而存在的,所以在古代也是有過類似情況的,那古人醫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都是如何治療病人,防止疫情傳播的呢?

一:隔離

說起隔離,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03年非典時建造的小湯山,今年新冠病毒下的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不過古人其實醫學技術不夠發達,但他們的意識還是很強的,在遇到傳染性極強的疾病時會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而且在某些時代甚至有在寺院建立隔離點的情況,而且在治不好導致死去的情況下,這些屍體會被焚燒,因為高溫才能徹底燒死病毒。


二:祈禱

古人是很迷信的,認為天災人禍很多都是觸犯了天條,所以上蒼神靈派瘟神來懲治凡人,所以在發生重大災禍時就會有專門的人員去祭祀,進而消除自己的罪過,以乞求老天原諒,不過現在我們是知道的,這些沒有科學依據,不可信。

雖然以前沒有西醫,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的病例還是很有效的,而且中藥也有其作用,甚至後來到明清時期還有了預防天花的手段。



所以雖然瘟疫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但是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堅持到底,一切病魔都不是我們的對手。


曉峰來介紹


古人對待瘟疫的方法。我不是古人也只有查一下資料。綜合起來三點:

一是 隔離

很熟悉是吧。這種辦法至今都是防控傳染病的最有效辦法。因為“隔離”是阻斷了病毒的傳播,沒有病毒傳播,自然就不會被傳染。古人隔離疫區相對容易,城門一關,兵衛一守即可。村裡有人染病也只是遠一點搭個住處,先隔開人群是第一位的。當然隔離還有消毒,儘可能地從源頭上消滅病毒。古代雖然也有消毒辦法,但效果相對現在就要差上許多了。比如古人會用生石灰、或者焚燒感染者屍體的方法。

中國古人逢大瘟疫會不斷改進治療方法。

古代,面對瘟疫,治療的難度是很大的。

1 艾草煙燻屋子

老祖宗的醫學積累經驗還是很豐富的,關於艾草的記載和應用就是很好的體現。古人在疫病流行期,常用艾草燻屋子,達到驅邪的目的。其實,從現在醫學角度出發,就是用艾草燃燻所產生的特殊物質來殺死病菌,從而達到預防的目的。

神醫華佗發明了屠蘇酒,後來人們在春節會引用這種酒,來驅除疾病和瘟疫。在瘟疫的治療上,人們除了採用湯藥治療以外,還會採用針灸。同時,也會綜合運用火罐、刮痧等技術,驅除體內瘟疫之毒。古人對細菌病毒並沒有什麼概念,在中醫看來,人得瘟疫便是陰陽失調,感染風寒溼毒,疫毒侵入肺部五臟,便出現一系列症狀。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誠然,雖然我們有《傷寒雜病論》、《肘後方》、《溫熱論》等一些在瘟疫傳染病方面有價值的醫學鉅著,但總的說來,古人其治療難度很大。一旦某個地方流行瘟疫,湯藥等治療手段往往顯得滯後。一場瘟疫可能會造成某個地區人口急劇減少,甚至因為疾病出現村落的空蕩無人現象。

三 占卜、祭祀

古人內心世界是敬天的,瘟疫發生後內心會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上天要求。古代帝王更會忙著去祭祀,一是檢查自己施政的優缺之處,二是請上天幫助子民度過此難。

古人對瘟疫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天災人禍”!

本人以為是十分全面的。目前應對疫情人類方法多了,人為科技手段抗擊病毒是主流,但近年來循環反覆出現疫情,人們是不是更應該從自我內心和行為上也約束一下自己。





圖曰古今


古代的瘟疫是非常多的。大災之年必有大疫,大疫的爆發是因為難民的大量流動,衛生條件變差和戰爭:丶旱災丶蝗災丶洪災等自然或人為的災害影響所致,為了應對疫情,朝廷會“民疾疫者,舍空邸弟,以置醫藥。”會採取隔離病者,對疫區隔離,對逝者儘快埋葬或火化,政府會大力宣傳防疫知識,印發醫療手冊。如《正俗方》丶《溫熱暑疫全書》等。清除丶治理疫區源頭。如雨水和汙水分離,使民眾的生活用水遠離汙水。有效防止了瘟疫的發生。保護水源地,在井水中加蓋丶圍欄,水中投入防疫藥物。將疫區民眾遷離另行安置的“避疫”制度,對安置的疫區民眾由醫官醫提供藥品丶糧食。或者將疫區劃片,每天清理衛生,消毒防疫。加強邊境丶驛站的疫情檢測,發現疫情及時隔離丶上報。朝廷設有防疫專款,各地設有惠民藥局,用於瘟疫時期的藥品發放和防疫並治病救人。民間有用蒼朮燻屋,佩帶用蒼朮、辛夷丶薄荷丶香茅、紫蘇丶細辛、雲香草中藥縫到的藥囊的習俗。據說公元98O年,中國人就發明了類似接種疫苗的人痘接種術,採用痘衣法丶水苗法、旱苗法丶痘漿法等運用人工免疫抵抗天花病毒。醫生對傳染病的長期研究和經驗都對防控瘟疫做出了貢獻。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吳有性的刺血法和《瘟疫論》等等。

自古至今,瘟疫的致死率遠超戰爭和其他自然災害的。公元5世紀的鼠疫導致25%的羅馬人喪生。因為鼠疫14世紀,整個歐洲人的壽命從30歲驟減到20歲。20世紀初令人心驚肉跳的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幾億人感染。

人類同瘟疫的鬥爭自古至今從沒停止,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許多令人談之色變的傳染病已經不再是絕症。I8世紀英國科學家琴納發明推廣的牛痘疫苗,使天花病不再令人毛骨悚然,使天花病對人的威脅喪失殆盡,為後人的開發研究開創了先河,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瘟疫雖然肆虐,但只要人類眾志成城,潔身自好,和大自然和諧共處,定能戰勝瘟疫,迎來更加明媚的春天和美好的未來。




趙永志67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疫病的歷史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病理學知識,但也積累了一些與疫病做鬥爭的經驗。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禮記·內則》記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古人有早上起床之後把室內外打掃一遍的習慣,對於疾病的預防自然有好處。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主張要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要常習不唾地”,不隨地吐痰;“勿食生菜、生米、陳臭物”;“食畢當行步躊躇”,飯後要走一走。今天的人們還在遵循著這些生活準則。

在先秦時期,人們就認識到疫病的發生與季節有一定關係。《周禮·天官·疾醫》上說:“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臠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疾,冬時有漱上氣疾。”

《呂氏春秋》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當時人們認為疫病的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歷史上疫病流行的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著名,其《傷寒雜病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對天花、虜黃病(即現代所說的黃疸)、沙蝨病(恙蟲病)等傳染病的症狀、治法都有詳細的記錄。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總結了許多治療傳染病的方劑,還提出用燻藥法進行空氣消毒、向井中投入藥物給水消毒等消毒法。

宋代發生疫病流行時,政府都會派良醫到地方診視,併發放藥物救濟。

明代開始推廣人痘接種術來預防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天花。天花傳染性很強,病死率較高。但患過天花後的存活者,則會擁有終生免疫力。人痘接種法,就是將天花患者的痘痴研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中,使其感染,進而獲得對天花的免疫力。

(天花病毒)

三是隔離病人,控制疫病蔓延。

秦漢時期,人們就認識到,隔離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傳播。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上,出現了對麻風病隔離院的記載:“甲有完城旦罪,未斷,今甲癘,問甲何以論?當遷癘所處之。”

意思是說,甲正在接受城旦(築城)的刑罰,服刑還沒有結束,現在得了麻風病,該怎麼處置?應當把他轉移到專門隔離麻風病人的場所再處理。

西漢元始二年,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帶來了疫病流行。漢平帝下詔:“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關於設立公立臨時疫病隔離醫院的記載。

唐代時,佛教寺院設立“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記得關注我的帳號 ~


聽三哥說歷史


古代對瘟疫的智慧是很有限的。否則也不至於一旦發生瘟疫,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員死亡。直到現代社會,建立起科學的防疫體系後,才做好了防治工作。

就像古代的鼠疫和天花一樣,如若出現,就會肆虐人間。

14世紀最為悲慘的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這種大型傳染病席捲了歐洲、亞洲和非洲,造成7500萬左右的人口損失,這是何等的恐怖。

再比如天花疫情,這就是古代版的絕症,如果得了天花,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撐,撐過去也要留下滿臉麻子。

古代對於天花的防治手段,只有危險性極高的人痘法,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於運氣,說明古代根本就沒有行之有效的防治疫情的手段。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人都提到1910年東北的大型鼠疫。那次鼠疫的來勢洶洶,也在初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

面對東北鼠疫,清朝不是靠著古代的法子撐過去的,而是採取了非常積極、科學的措施,才有效地應對了疫情的發展。

除了醫學技術以外,清朝還採取了很多現代傳染病防治的措施,包括及時焚燒罹患鼠疫而死的屍體,以及對疑似病例進行及時的隔離,這些措施都有效地組織了病毒的進一步傳播。這種防治思想,是古代所缺失的。

總而言之,古代社會對瘟疫的防範,沒有多少能夠值得稱道的經驗。


HuiNanHistory


古代,醫療醫療水平低,一旦發生了瘟疫、天花等傳染病,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特別是歐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那麼,在我國古代爆發了傳染病,古人到底是怎麼應對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們的應對方法我們至今受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於戰亂頻發以及衛生條件不好,瘟疫、天花等傳染病頻發,雖然每一次都給人類帶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古人依然堅挺,這一切都得益於古人的智慧。古人為了預防與應對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燒屍體,避免瘟疫的爆發。在古代,戰亂和大災之後,往往會發生大的瘟疫,奪走千萬人的生命。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發生多次之後,古人發現了這個規律,找到了戰亂以及大災後的屍體是瘟疫的罪魁禍首。在多次的嘗試後,古人發現及時掩埋或者焚燒屍體是避免瘟疫的一個有效方法。於是乎,在大戰之後,獲勝方為了避免瘟疫會及時掩埋己方或敵方的屍體。同時,在大災發生後,古代地官府不僅會及時掩埋遇難者的屍體,還會用石灰粉進行消毒。

二是有較完善的預警與處理辦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裡公士甲等廿人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寧毒言,甲等難飲食焉,來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難與丙飲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這段話記載的是秦朝應對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說:“某裡有二十人把同裡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說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飲食。後來官員審問了丙的年齡、籍貫、姓名、經歷等狀況,丙說自己外祖母當年有“毒言”,後來還論罪處理了。但是審定之後,官府認定丙並沒有“毒言”以及其他過犯。”

通過這段記述,我們發現秦人對傳染病已經形成了預防、確認、隔離等一套成熟的體系。文中的丙被鄰居認為有傳染病,被舉報到官府,要求不與丙一起吃飯,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了預防與隔離的理念。而官府得到舉報後,經過詢問,發現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這種傳染病,而丙並沒有此病,就解除了對丙的隔離。此件事可知,當時,秦人已經有了非常強的預防傳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機制。

三是隔離病人,積極治療,及時處理死者的遺體。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官府會介入,進行封村,甚至封城,與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隨後,官府會派遣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安排人員焚燒感染者的遺體,已達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結束,才會解禁。

第四種就牛了,在明清的時候,為了預防天花,開始了大規模的種牛痘運動,很好地起到了預防天花的目的,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實踐出真知,古人經過了無數血的教訓,才總結了以上一套較完整的應對傳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們人類在歷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後的勝利。古人的應對之法,與我們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歷史證明了中國人一定能夠戰勝災難,取得最後的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策馬揚鞭心飛揚


三皇五帝時炎帝嚐遍百草以著《神農百草經》

後世東漢張景仲以《傷寒雜病論》華佗以《中藏經》明代李時診以《本草綱目》等聞名,他們奠定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中醫藥基礎對當代也有重要影響(例如屠呦呦在中藥中發現了青菁素)對於瘟疫的防禦和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