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应对瘟疫有哪些智慧?

舟哥说


疫灾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顶级自然灾害之一。

曾经有学者,整理出过一份《古代疫情年表》,大致如下:


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 发生疾疫的次数分别是:周代1次,秦汉13次, 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 代64次,清代74次。从死亡的人数看,程度最为 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 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 葬者不再是数”(《金史·哀宗纪》)。

在王朝分布上,崇祯朝的灾情最为严重,其次为万历朝和嘉靖朝,灾情最轻的为建文和洪熙朝;

在季节分布上,春季和夏季是疫灾高发季节,秋季是疫灾多发季节,冬季疫灾最少。

古代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古人是不是束手无 策,一点措施也没有呢?当然不是!

尽管那时 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但人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进行治疗和预防,杜绝疾疫的蔓延。

有一些方法,也是一直延用至今。

用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严历的举措。


先从卫生做起

清除疫病的根本,就要先在公共卫生上下功夫。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对微生物并不是太了解,却也知道: “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夏之交,蒸为疠疫”的道理。

清淤、治理沟渠,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手段与法律也在完善。

先秦时,他们就已经会利用废弃的窖穴、水井或建筑取土后的凹坑倾倒垃圾,并在律法中明确规定,如果谁乱抛废物纸屑,就会被剁手。

把粪便这种特殊的垃圾倒入田中来施肥浇田。为了积肥,开始建有厕所,并对家畜进 行了舍饲。

到了唐代,人们在城市里面设立垃圾的指定倾倒位置,并在律法上规定,在街道上随便扔垃圾的人,会被处罚六十大板。

古代无化学工业,垃圾完全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于是,那时出现了专门以回收垃圾、处理粪便为职业的人,有人因此走向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百万富翁也并非传说。


发现疫情,立即隔离

“隔离”的做法,并非现代治理手段,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采取这样的方式,控制疫情的蔓延。

据记载,在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就设立了专 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当然,由于那时人们对疫情的认识不深,对隔离制度有看法也是难免的。当时,也有记载说,当朝臣家染上时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时,即使没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这种有效的隔离方法却被那时的人讥讽为“不仁”。

看来蛮闯封锁的行为,也并非现代人才有的“毛病”。

财政上,政府也会拨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防疫药物。

比如宋真宗景德三年,朝廷就拨付 各州五十贯钱用于购买防疫药物;宋仁宗时又 把各州防疫的药钱增加到二百贯,以后就成为了一种制度,在宋朝一直延续。

针对军队中人数众多等容易发生瘟疫的地方,宋朝政府还派专使和医博士在群众中宣传防疫知识,并要求按时服用防疫药物。

各地的地方药局,都要配置防疾疫的药物,以方便人们购买服用。

对已经患上疾疫的病人,政府也采取多种渠道加以救治。

以宋朝为例,宋太宗时,京城发生瘟疫,太宗就命选派良医十人去诊视病人;

高宗时,临安发生瘟疫,高宗拿出柴胡制药,“救活者甚众”;

孝宗淳熙十四年,临安又一次发生瘟疫,和剂局就制成防疫汤药,免费发放,救治百姓。

在资金的运用上,除了政府拨款外,宋政 府还提倡商人捐资救助和动员民间力量,劝谕 富有人家施医舍药,多头齐下,消灭疾疫。

没有抗生素的古代,迄今为止所知死人最多的是清代光绪丁丑至戊寅年,在山西 、河南等省发生特大灾害,这次灾情是旱灾、疫灾并举。

死亡的方式,有的是自 缢、投井、投河、服毒;有的是活活饿死;有的死于 瘟疫。

由于尸骨累累,来不及掩埋,导致很多人感 染瘟疫。

山西死者中有十分之二三是患瘟疫,河南 安阳的死者一半是患瘟疫。

陕西榆林县的三任县 令都殁于瘟疫。

山西巡抚曾国荃亲身经历了这场 灾难,他感叹说“: 茫茫浩劫,亘古未闻,历观廿一 史所载 ,灾荒无此惨酷。”

灾害导致人伦丧失。 人们抛弃了家园,离开了祖坟,父母抛弃子女,夫 弃其妻,兄弃其弟,各自逃命。更有甚者,一些地方 发生了吃人肉的情况,先是吃死人肉,后来又生吞活人肉。


民间自发防疫

古代经常发布疫情消息。地方官员密切注意 疫情,朝廷要求各地及时上报疫情。

每当疫情发生,民间百姓总是积极的采取防疫措施,采取饮用“屠苏酒”等中药进行防疫。

也经常用烟薰火烧等方式防疫。汉代长安 发生大疫,宫中用“ 月支香”薰,减轻了疫情。在农村,民众每到元旦、端午、重阳、除夕等节日都有防 疫举措,如用艾草薰,用雄黄酒洒。


总之,防疫之战,自古以来,都是离不开官民合力以控,并在“战疫”中,不断总结经验。


我是冰娉


瘟疫,自古以来一直有。每当瘟疫来临时,古人恐惧万分,不知所措。有人染上瘟疫,去探望的人也会得瘟疫,也会死去。瘟疫流行,人是最可怕的。看见人,就象看见鬼一样,远远地躲避开,当然,家里才是最安全的。‘瘟疫流行,谁敢出门呢?谁也不敢,都躲在家里,这叫躲风。在与瘟疫斗争中,人们不只是躲避,便开始探索对抗瘟疫的种种办法,有的用巨响驱赶造成瘟疫的怪魔,有的用气味芳香的艾叶,皂角,松叶堆火,驱赶瘟疫,还有的用大蒜捣汁,涂遍全身,也有人企求神灵的保佑,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让不少人躲过了瘟疫。后来,人们观察发现,染上瘟疫的大多是缺少食物的贫苦人群。于是在每年年末,新年开始瘟疫流行之前,人们便采购各种丰富的食物,不仅吃饱,而且吃好,让身体强壮起来,还在门上贴上驱魔符,燃放鞭炮驱赶瘟魔,制造欢乐喜庆的气份,以抵抗年末与年初的迅猛发展的瘟疫,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过年。然而,瘟疫依旧有。在一次次瘟疫之后,人们冷静下来,观察发现,人口密集的地方,瘟疫比较严重,而山村人口少而分散的农户,几乎没有发生过瘟疫。因此,不少人隔省过界,找一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地方,居住下来。据说,我的老祖就是江西过来的,领着妻子住在山I里,′勤耕苦种,吃的是亲手种出的绿色食物,穿的是粗棉大布,十年过去了,生下三个男孩,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几百口人,没有一个因瘟疫丧生。在瘟疫面前,古人的确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智慧。


深山老林771818881



古代的饮食和医疗条件跟不上,时常瘟疫横行,有些甚至改变了历史。

从东汉灵帝年间至西晋武帝年间,爆发大规模瘟疫20次以上;北宋167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里爆发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里,共爆发大规模瘟疫75次,其中明末的鼠疫,更是直接催生了明末大起义;

清朝享国的296年间,也有78年爆发过大瘟疫。

无论中外,每当“瘟疫”大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都是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破坏性极大的瘟疫,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第一招:控制源头

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其源头是上游被污染的水源,有这源源不断的污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极快。

眼瞅着疫情越来越严重 ,新任知州刘彝果断采取措施,以“雨污分离”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确保污水绕开生活区。

也正是用了这一招,虔州瘟疫才被彻底遏制。

第二招:切断传播路线

早在秦朝,就实行了“隔离法”:凡是得(麻风)病的,都集中到“疠迁”去住。

使用这招数,一般都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因为那时候病人一旦被“疠迁”,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能否活命,全看个人造化了。

虽然狠辣一些,但对于健康人群的保护,效果十分明显。

这手法,清朝执行的更彻底。由于女真人来自于关外,对天花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即便皇族染上天花,也很难幸免。

康熙

所以,清朝对天花严格把关:清代的法律规定,只要发现天花患者,就必须将其隔离,令其在离城二十里处居住。海外过来的船只,也要严格排查“出痘者”,杜绝一切输入通道。

第三招:免费医疗

前面两招虽然有效,但对瘟疫都只能遏制,而想要斩草除根,还得讲医学。

从汉初开始,就有官方的志愿者免费为疫区和患者提供医药服务。而这项惠民政策,后来也被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延续。

北宋时期,一旦面临疫灾,政府就会立即拨付专款、选派专人,到疫区救助。医生是全国各地最好的医生,而药费则由朝廷无偿埋单。

典型的太宗淳化三年开封疾疫,朝廷就命令太医局选了十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到一线治病救人。

此外,官方还会强制推行卫生改革。明朝景泰五年爆发的四川瘟疫,一时难以控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谴”,可当地巡抚不信邪,玩了一把硬操作,他下令分片划定十几个灾民安置区域,每天清理卫生,终于“活数万人”。

“讲究卫生,健康长寿”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古人自创了哪些奇葩防疫手段?

朝廷努力救灾,百姓也会“自救”,有些手段的雷人之处不亚于如今。

一、喝符水

古人无论是对病症本身还是如何治疗,认识程度都非常有限,大部分会祈求神明保佑,这就给邪教创造了温床。

比如东汉末年的张角。汉末的那场大瘟疫,使张角异军突起,练得一手鬼画符的神奇技术:

这技术操作起来也不难,把画好的咒符,烧了兑水喝,据说是“包治百病”。

如果当时有大汉电视台,势必会邀请张角做现场直播。

至于疗效嘛——得分人:治好的,那都是张天师的神力;没治好的,那就是你心不诚。

<strong>

假如一个大汉百姓对张角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张角也是有话说的,治好了不是活蹦乱跳吗?治死了又如何?请问死人会得病吗?

而当时陷于绝望之中的老百姓,根本不会思考那么多。

当然这招数在当时也十分奏效,张角的信徒,一度扩张到百万,喝符水的操作一直用到张角战死为止。

二、精神调摄

同样是强调“心”的作用,“伪张天师”这么做,没想到“真张天师”也这么做。

古人讲究“心静自然凉”。曾经有那么段时期,有人认为:心里凉快了,整个人就爽了,也就没病了。

于是乎,道教的祖师爷张道陵(就是西游记里的张天师),在疫情发生后,会找人迹罕至的地方“隐居”。这么看来,真张天师没有伪张天师那么神棍,人家也会画符施法,但在疫情面前,还是乖乖地和如今一些人一样,躲在家里,避免人群聚集。

三、五石散

可是,身体的病痛一旦超过了人的承受阈值,自我催眠就没用了,怎么办?那就只能依靠药物了。

熟悉魏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流行五石散,而五石散最初针对的“病”,正是当时流行的大瘟疫。

它和鸦片一样,能让人产生幻觉,莫名兴奋,如此一来,病就算依然在,但感觉却是不同的。

但这东西也和鸦片一样上瘾,魏晋风骨中的嵇康大冬天穿着单衣,身上流汗不止;刘伶喝醉酒后裸奔,这些癫狂的姿态,恐怕都和用药过量有关。

不过那年月想要配出五石散来可不容易,也只有士大夫才能玩得起。

至于这五石散的功效吗?仍然是“然并卵”

五石散一直流毒了几百年,直到唐代的医药界泰斗孙思邈,大手一挥说“不许再吃”,才被彻底废除。

其他操作

除了上面这些常规、非常规的手段外,民间还有吃五毒饼喝酒

等操作。

简单说一下,这里五毒饼可不是真的拿“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五种毒物做的食物。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人家五毒饼也不过是在皮面上刻了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里面的馅其实是玫瑰的!

说白了,这“铁面柔肠”的五毒饼,就是食物界的门神。

祈福的意义,远大于杀毒的效果

再来说下喝酒“克制”瘟疫的方法,酒的品类大体分为屠苏酒、雄黄酒、菊花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里的屠苏酒,据传是华佗创始,配方相当复杂,内中还包含剧毒成份,基本属于以毒攻毒的“化疗”范畴。

类似效果的,还有参杂雄黄的雄黄酒,就是《新白娘子传奇》里,逼迫白娘子现出原形的那种酒。

此外,“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对于古人来说,重阳节可不是光看菊花,人家还要喝菊花酒来增强免疫力。

总之,在古人眼中,喝酒不但解愁,还能解毒。

瘟疫这个人类大敌,我们与之斗了几千年,阶段性胜利有那么一点,但我们也从未占据压倒性优势。

这伙不见踪迹的敌人,总是“来了又走,去了又回”。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靠谱、不靠谱的斗疫法,似乎都能从古代找到影子

当然,古代的一些方法也不全是“伪科学”,而且,古代老百姓探索的寻找源头、集中隔离、控制扩散和加大医疗投入等措施,放在现代也依然实用。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还是要相信科学治理范畴的内容,不信谣、不传谣,遵照权威医师的意见,不出门、勤锻炼、强体魄、严防护、少接触,这样才能有效遏抑疫情的蔓延。


看鉴


瘟疫等传染性疾病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而存在的,所以在古代也是有过类似情况的,那古人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都是如何治疗病人,防止疫情传播的呢?

一:隔离

说起隔离,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03年非典时建造的小汤山,今年新冠病毒下的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不过古人其实医学技术不够发达,但他们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在遇到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时会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而且在某些时代甚至有在寺院建立隔离点的情况,而且在治不好导致死去的情况下,这些尸体会被焚烧,因为高温才能彻底烧死病毒。


二:祈祷

古人是很迷信的,认为天灾人祸很多都是触犯了天条,所以上苍神灵派瘟神来惩治凡人,所以在发生重大灾祸时就会有专门的人员去祭祀,进而消除自己的罪过,以乞求老天原谅,不过现在我们是知道的,这些没有科学依据,不可信。

虽然以前没有西医,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病例还是很有效的,而且中药也有其作用,甚至后来到明清时期还有了预防天花的手段。



所以虽然瘟疫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到底,一切病魔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晓峰来介绍


古人对待瘟疫的方法。我不是古人也只有查一下资料。综合起来三点:

一是 隔离

很熟悉是吧。这种办法至今都是防控传染病的最有效办法。因为“隔离”是阻断了病毒的传播,没有病毒传播,自然就不会被传染。古人隔离疫区相对容易,城门一关,兵卫一守即可。村里有人染病也只是远一点搭个住处,先隔开人群是第一位的。当然隔离还有消毒,尽可能地从源头上消灭病毒。古代虽然也有消毒办法,但效果相对现在就要差上许多了。比如古人会用生石灰、或者焚烧感染者尸体的方法。

中国古人逢大瘟疫会不断改进治疗方法。

古代,面对瘟疫,治疗的难度是很大的。

1 艾草烟熏屋子

老祖宗的医学积累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关于艾草的记载和应用就是很好的体现。古人在疫病流行期,常用艾草熏屋子,达到驱邪的目的。其实,从现在医学角度出发,就是用艾草燃熏所产生的特殊物质来杀死病菌,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神医华佗发明了屠苏酒,后来人们在春节会引用这种酒,来驱除疾病和瘟疫。在瘟疫的治疗上,人们除了采用汤药治疗以外,还会采用针灸。同时,也会综合运用火罐、刮痧等技术,驱除体内瘟疫之毒。古人对细菌病毒并没有什么概念,在中医看来,人得瘟疫便是阴阳失调,感染风寒湿毒,疫毒侵入肺部五脏,便出现一系列症状。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诚然,虽然我们有《伤寒杂病论》、《肘后方》、《温热论》等一些在瘟疫传染病方面有价值的医学巨著,但总的说来,古人其治疗难度很大。一旦某个地方流行瘟疫,汤药等治疗手段往往显得滞后。一场瘟疫可能会造成某个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甚至因为疾病出现村落的空荡无人现象。

三 占卜、祭祀

古人内心世界是敬天的,瘟疫发生后内心会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上天要求。古代帝王更会忙着去祭祀,一是检查自己施政的优缺之处,二是请上天帮助子民度过此难。

古人对瘟疫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天灾人祸”!

本人以为是十分全面的。目前应对疫情人类方法多了,人为科技手段抗击病毒是主流,但近年来循环反复出现疫情,人们是不是更应该从自我内心和行为上也约束一下自己。





图曰古今


古代的瘟疫是非常多的。大灾之年必有大疫,大疫的爆发是因为难民的大量流动,卫生条件变差和战争:丶旱灾丶蝗灾丶洪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影响所致,为了应对疫情,朝廷会“民疾疫者,舍空邸弟,以置医药。”会采取隔离病者,对疫区隔离,对逝者尽快埋葬或火化,政府会大力宣传防疫知识,印发医疗手册。如《正俗方》丶《温热暑疫全书》等。清除丶治理疫区源头。如雨水和污水分离,使民众的生活用水远离污水。有效防止了瘟疫的发生。保护水源地,在井水中加盖丶围栏,水中投入防疫药物。将疫区民众迁离另行安置的“避疫”制度,对安置的疫区民众由医官医提供药品丶粮食。或者将疫区划片,每天清理卫生,消毒防疫。加强边境丶驿站的疫情检测,发现疫情及时隔离丶上报。朝廷设有防疫专款,各地设有惠民药局,用于瘟疫时期的药品发放和防疫并治病救人。民间有用苍术熏屋,佩带用苍术、辛夷丶薄荷丶香茅、紫苏丶细辛、云香草中药缝到的药囊的习俗。据说公元98O年,中国人就发明了类似接种疫苗的人痘接种术,采用痘衣法丶水苗法、旱苗法丶痘浆法等运用人工免疫抵抗天花病毒。医生对传染病的长期研究和经验都对防控瘟疫做出了贡献。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吴有性的刺血法和《瘟疫论》等等。

自古至今,瘟疫的致死率远超战争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公元5世纪的鼠疫导致25%的罗马人丧生。因为鼠疫14世纪,整个欧洲人的寿命从30岁骤减到20岁。20世纪初令人心惊肉跳的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几亿人感染。

人类同瘟疫的斗争自古至今从没停止,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令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已经不再是绝症。I8世纪英国科学家琴纳发明推广的牛痘疫苗,使天花病不再令人毛骨悚然,使天花病对人的威胁丧失殆尽,为后人的开发研究开创了先河,被称为“免疫学之父。”

瘟疫虽然肆虐,但只要人类众志成城,洁身自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定能战胜瘟疫,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和美好的未来。




赵永志67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疫病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病理学知识,但也积累了一些与疫病做斗争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礼记·内则》记载:“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古人有早上起床之后把室内外打扫一遍的习惯,对于疾病的预防自然有好处。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主张要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要常习不唾地”,不随地吐痰;“勿食生菜、生米、陈臭物”;“食毕当行步踌躇”,饭后要走一走。今天的人们还在遵循着这些生活准则。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疫病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周礼·天官·疾医》上说:“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脔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漱上气疾。”

《吕氏春秋》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当时人们认为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历史上疫病流行的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著名,其《伤寒杂病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虏黄病(即现代所说的黄疸)、沙虱病(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症状、治法都有详细的记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宋代发生疫病流行时,政府都会派良医到地方诊视,并发放药物救济。

明代开始推广人痘接种术来预防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天花。天花传染性很强,病死率较高。但患过天花后的存活者,则会拥有终生免疫力。人痘接种法,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痴研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中,使其感染,进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天花病毒)

三是隔离病人,控制疫病蔓延。

秦汉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隔离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出现了对麻风病隔离院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

意思是说,甲正在接受城旦(筑城)的刑罚,服刑还没有结束,现在得了麻风病,该怎么处置?应当把他转移到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场所再处理。

西汉元始二年,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带来了疫病流行。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关于设立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唐代时,佛教寺院设立“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 ~


听三哥说历史


古代对瘟疫的智慧是很有限的。否则也不至于一旦发生瘟疫,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员死亡。直到现代社会,建立起科学的防疫体系后,才做好了防治工作。

就像古代的鼠疫和天花一样,如若出现,就会肆虐人间。

14世纪最为悲惨的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这种大型传染病席卷了欧洲、亚洲和非洲,造成7500万左右的人口损失,这是何等的恐怖。

再比如天花疫情,这就是古代版的绝症,如果得了天花,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撑,撑过去也要留下满脸麻子。

古代对于天花的防治手段,只有危险性极高的人痘法,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运气,说明古代根本就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疫情的手段。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人都提到1910年东北的大型鼠疫。那次鼠疫的来势汹汹,也在初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

面对东北鼠疫,清朝不是靠着古代的法子撑过去的,而是采取了非常积极、科学的措施,才有效地应对了疫情的发展。

除了医学技术以外,清朝还采取了很多现代传染病防治的措施,包括及时焚烧罹患鼠疫而死的尸体,以及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的隔离,这些措施都有效地组织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这种防治思想,是古代所缺失的。

总而言之,古代社会对瘟疫的防范,没有多少能够值得称道的经验。


HuiNanHistory


古代,医疗医疗水平低,一旦发生了瘟疫、天花等传染病,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欧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在我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人到底是怎么应对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的应对方法我们至今受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发以及卫生条件不好,瘟疫、天花等传染病频发,虽然每一次都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古人依然坚挺,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古人为了预防与应对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烧尸体,避免瘟疫的爆发。在古代,战乱和大灾之后,往往会发生大的瘟疫,夺走千万人的生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发生多次之后,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找到了战乱以及大灾后的尸体是瘟疫的罪魁祸首。在多次的尝试后,古人发现及时掩埋或者焚烧尸体是避免瘟疫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乎,在大战之后,获胜方为了避免瘟疫会及时掩埋己方或敌方的尸体。同时,在大灾发生后,古代地官府不仅会及时掩埋遇难者的尸体,还会用石灰粉进行消毒。

二是有较完善的预警与处理办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这段话记载的是秦朝应对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说:“某里有二十人把同里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说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后来官员审问了丙的年龄、籍贯、姓名、经历等状况,丙说自己外祖母当年有“毒言”,后来还论罪处理了。但是审定之后,官府认定丙并没有“毒言”以及其他过犯。”

通过这段记述,我们发现秦人对传染病已经形成了预防、确认、隔离等一套成熟的体系。文中的丙被邻居认为有传染病,被举报到官府,要求不与丙一起吃饭,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预防与隔离的理念。而官府得到举报后,经过询问,发现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这种传染病,而丙并没有此病,就解除了对丙的隔离。此件事可知,当时,秦人已经有了非常强的预防传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机制。

三是隔离病人,积极治疗,及时处理死者的遗体。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官府会介入,进行封村,甚至封城,与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随后,官府会派遣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安排人员焚烧感染者的遗体,已达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结束,才会解禁。

第四种就牛了,在明清的时候,为了预防天花,开始了大规模的种牛痘运动,很好地起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实践出真知,古人经过了无数血的教训,才总结了以上一套较完整的应对传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们人类在历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后的胜利。古人的应对之法,与我们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历史证明了中国人一定能够战胜灾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策马扬鞭心飞扬


三皇五帝时炎帝尝遍百草以著《神农百草经》

后世东汉张景仲以《伤寒杂病论》华佗以《中藏经》明代李时诊以《本草纲目》等闻名,他们奠定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中医药基础对当代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屠呦呦在中药中发现了青菁素)对于瘟疫的防御和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