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時期,共享用工能最大程度有效減少損失

受疫情影響,國務院規定2020年春節假期延長至2月2日,部分省市在考慮到疫情發展態勢後,更是將復工時間延長至2月 10日、2月17日,湖北省市更是嚴格規定各類企業不早於2月20日24時前復工。延期復工期間,企業應當按照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


特殊時期,共享用工能最大程度有效減少損失

延期復工,遠程辦公,企業工作業務開展受限,甚至陷入停滯,無法正常營收;另一方面,員工工資照發,社保公積金購買,物業租金要付,以及其它開銷,金額只出不進,企業普遍面臨著虧損,特別是對餐飲、零售、旅遊業的企業而言。


按照以往,春節期間是餐飲、旅遊以及零售等行業的最佳營收時段,今年受疫情影響,這些行業的企業被迫進入休市歇業狀態,,員工工資、物業租金,以及堆積貨品的成本,企業要面對更大的鉅額虧損。在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10000億元,在恆大研究院在近日發佈的一份疫情報告中估算,受此次疫情影響,餐飲零售業春節期間的損失就可能高達5000億元。


特殊時期,共享用工能最大程度有效減少損失

根據海底撈2019年中期報告,六個月內海底撈從國內市場獲得的收入為104.2億元,其半年總員工成本為36.52億元,套用單日數據,休市15天,海底撈收入損失約為8.68億,人工成本將近3億。因疫情造成重大損失的還有西貝莜麵村,全國60多個城市400多家西貝莜麵村堂食業務基本都已暫停,只保留100多家外賣業務,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預計春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將損失營收7-8億元。其中,人工成本無疑是最大的成本支出,除了正常發放工資,還有負責留守員工的食宿安排,對連鎖的餐飲、零售企業來說,每天成千上萬名員工的開銷就是一筆金額不非的支出。


為了儘可能挽回部分損失,不少企業發揮員工的積極能動性,協同員工各出奇招共渡難關。例如,不少餐飲店選擇將擠壓的春節貨品在門店進行售賣,讓員工現場買菜,既能有效處理了生鮮庫存,又讓部分員工有工作可忙。又或者選擇通過社群,向門店三公里範圍內的居民提供訂菜服務,居民自助下單,再由餐飲店統一配送等等。


特殊時期,共享用工能最大程度有效減少損失


在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集團2月10號發佈的《阿里巴巴告商家書》裡提到,特殊時期阿里巴巴商家幫扶措施包括有提供靈活就業崗位,為企業開放更多數字化服務能力以及幫助企業遠程辦和管理等等。


特殊時期,共享用工能最大程度有效減少損失

此前早有媒體報道,西貝將有1000多名上海西貝的員工去盒馬“臨時上班”。除了西貝以外,蜀大俠、奈雪等30多家餐飲企業的員工都可以到盒馬上班。而盒馬由於訂單量激增,人手不夠,餐飲企業員工剛好閒置,這樣一來,互相幫助對方解決了問題。


其實,“靈活用工”、“共享用工”的概念早已被多次提及,但過去不少企業對靈活用工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靈活用工等於“零工”、“散工”,實際上對靈活用工應用普遍不高,組織形態和用工形式單一,往往是全僱傭勞動,而這次疫情或直接刺激了企業在用工思維上進行根本性轉變。


特殊時期,共享用工能最大程度有效減少損失

世界經濟論壇在2018年發佈的《未來就業2018》中預測,未來工作的內容、地點和形式將會產生巨大改變,穩定的全職工作機會將越來越少,公司更傾向於選擇臨時工、自由職業者或專業承包商,而其它的大部分工作則可以自動完成。根據《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17》數據,近年來,我國靈活用工僱傭方式的增長有加快趨勢,隨著新業態經濟的發展,靈活用工應用的領域和涉及的範圍會越來越廣。


靈活用工得到推廣和應用,是因為它代表的生產組織方式既貼近了個人的就業需求,也切合了企業用工需要,是時代經濟發展的結果。通過靈活用工,個人在就業時可以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能追求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實現個人收入結構的多元化,不斷提升個人價值;對企業而言,靈活用工打破了傳統的僱傭勞動制,企業在用人上,不用再考慮“養、育、用、留”的問題,而是通過靈活用工平臺,根據人才的工作經驗、職業技能,匹配與工作任務相合適的人才,雙方達成合作。靈活用工平臺的出現,日結、周結結算方式的多樣化,進一步推動了靈活用工的發展。


此次盒馬與餐飲、酒店和百貨等行業聯合行動的跨行業“共享員工”模式,無疑也給其它企業分流員工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這種臨時 “共享員工”用工模式既解決了自身業務激增帶來的人手短缺現狀,也緩解了實體餐飲企業無力負擔員工成本等困境。但這種企業間相互“共享員工”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用工風險,可能涉及到勞動爭議、勞動糾紛等問題,而這些都可以通過靈活用工平臺解決,合規合法進行靈活用工。


這次疫情給不少企業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同時,也給企業帶來用工方式的新思考,通過調整自身的生產組織結構,讓靈活用工為經濟社會賦能,為經濟發展注射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