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原創 檢票小哥,芋泥 3號廳檢票員工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挺意外的。


我是公佈第一時間看的提名名單,看到易烊千璽提名新演員的時候,覺得還挺欣慰,也希望他最後拿獎。


但往上翻發現他又提名了影帝的時候,我也愣了一下,湊近確認了才相信。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最近因為疫情微博熱搜都是“去娛樂化”的狀態,這算是唯一一個娛樂新聞了吧,引爆的聲音不少。


一邊粉絲當然開心極了,歡天喜地。


另一邊則也沒少有質疑,認為他是流量、年紀太小、資歷不夠,什麼聲音都有。


畢竟,19歲,流量偶像,銀幕一番處女作就提名金像雙料表演獎,聽起來都有些像是網文小說亂寫的感覺。


到底配不配,聊聊吧。



先回答簡單的問題吧,


易烊千璽,提名金像雙獎,配不配?


首先,我們要糾正大家一個誤區。


我們不應該討論易烊千璽配不配金像獎,我們要討論的是易烊千璽配不配“這一屆”金像獎。


金像獎一直都是華語電影的最高獎項之一。


它是從香港這塊土壤上生出來的香港文化的一個代表,帶有地域性的。


電影報名及入圍標準都會直接寫明“影片中必須至少6個項目部分的工作人員是香港居民”。


它確實有過全盛,那是一個大家都經歷過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


而那個黃金年代都被濃縮在了金像獎這三個字上,那是誰也抹殺不掉的東方奧斯卡。


所以去談易烊千璽配不配金像獎,等於是把易烊千璽放入《無間道》或是《重慶森林》的那幾年,去和劉德華還有梁朝偉來進行一番比較,既不現實也不公平。


在現在香港電影人青黃不接的式微背景下,我們應當是個橫向比較。


只是通過對比這一屆其他提名者,來判斷易烊千璽到底配不配得上才比較合理。


這次影帝提名一共五個。


除了易烊千璽,還有《犯罪現場》—古天樂,《叔.叔》—太保,《金都》—朱柏康,《麥路人》—郭富城。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很幸運,因為我2019年下半年一直在臺北,得以在金馬影展看了《叔·叔》和《金都》,《犯罪現場》也已經上線流媒體,也補了,除了《麥路人》,算是大部分都看到了。


現在正好可以對比聊聊。


《犯罪現場》因為電影本身質量並不高,也有相當多的人物設定問題,不管是對比古仔上一部《殺破狼》,還是這次四位提名演員,都遜色了一點,就不列入討論了。

在角色的詮釋難度上,LGBTQ電影《叔·叔》對演員的挑戰最大的,在選角上就比其他片子要來得難些。因為電影講的是兩個老年男人的愛情故事,這是太保第一次演同志,對他來說是個突破。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太保也用湧動的眼神、剋制的肌膚之親、尋常且瑣碎的日常捕捉,詮釋出了人在原始慾望和社會期許之間的掙扎拉鋸。

《金都》則是部純港片,飾演男主角的朱柏康是舞臺劇演員出身,在裡面飾演了一個到了適婚年齡的普通香港青年,看似尋常的港男港女故事裡有著對婚姻、自由、陸港關係的思考,這要求朱柏康在生活化的同時去傳達深度,


他完成的也很好,將一個有點大男子主義,又有點孩子氣的人物演得細膩且有層次。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而易烊千璽面對的挑戰,其實不比其他幾個前輩小,需要在內心架構一個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痞子男孩,這需要在短時期內的暴風積累和成長。


另外,我覺得他能拿下這個提名的很大原因,在於他很會“收”。在他身上沒有觸影的新演員常會有的控不住度的通病。


小北隱忍中的決絕,複雜情緒之下的單純心性被他消化、交織、精準散出。


夠渾濁,也夠皎潔。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雖然我還是覺得最後他拿下影帝的希望不大,也還不夠說服力,相比太保和朱柏康都還差了點。


但你要說論表演拿提名,真的還是說得過去的。



聊完配不配,我們再回答另一個聲音:


按照易烊千璽的年紀和資歷,提名影帝是不是過譽?


我們先看2016年的金像獎。


當時23歲的名不見經傳的春夏,憑藉《踏血尋梅》打敗了湯唯,楊千嬅,張艾嘉拿下了金像影后。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這意味著毫無資歷可言的春夏演技比湯唯,楊千嬅她們更好?


當然不。


那為什麼她會拿下影后?


因為演員獎,不止是頒給演員的,它同時也是在表彰導演。


電影說到底都是“集體創作”,演員是集體創作中的一


討論演員的演技發揮,是離不開對作品本身的探討,以及對導演調度的評價。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春夏那一年得獎,是因為翁子光對她的調教以及《踏血尋梅》為她量身定做般的人物設定給了她極其充裕也無比自由的表演空間。


我們不否認一個好演員可以一己之力成就一部電影(比如《小丑》和華金)。


但在更多時候,都是當一個導演強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去成就一個新演員。


翁子光和春夏是如此。


曾國祥和易烊千璽也是如此。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小北這個角色就是貼著他去設計的。


易烊千璽所保有的少年稜角、面對這個世界時的鈍和熱,遇上有傷痕的小北,這些氣質便都有了具形。


而曾國祥借《少年的你》拍出的大陸青春,又正好是易烊千璽當時正在經歷的東西。


還有他在《七月與安生》中顯露出來的對馬思純,周冬雨的“改造”能力,也同樣在易烊千璽身上體現。


所以說,易烊千璽被提名金像獎,不單單是對他演技的肯定,也是對曾國祥導演功力的側面褒獎。


我們完全沒必要如此單面地去討論他的資質,那就是個偽命題。



再深入一點聊吧。


這兩個提名對於流量演員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也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來回答。


第一,提名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流量明星。


第二,提名之後,流量明星該如何看待自己。


先回答第一個:“提名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流量明星?”


老讀者應該都知道,我們聊過很多次國內流量的生態,一直是以批評為主。


但請大家注意,這並不意味著“流量”是一個貶義詞。


它其實只是我們用來歸納某種時代現象的派生詞,在某種意義上和十幾年前人氣歌手,人氣明星這些古早稱呼沒什麼區別。


我記得我讀書那會,每個學校的校園十佳歌手都還要評個最佳人氣歌手什麼的,但你要現在給人家頒個最佳流量歌手,估計誰拿心裡都不舒坦。


那到底為什麼現在我們提起流量,都會下意識想起它的負面語義呢?


很簡單,汙名化。


當越來越多可以歸納在這個詞語之下的明星,以一種名不配能力,德不配位置的方式存在的時候,這個詞會連帶著被汙名化。


沒有實力,卻盲目地追求影視歌三棲,空有流量,粉絲靠控評遮醜。當飯圈文化拔地而起,流量便也從一箇中性詞變成一個貶義詞。


嚴苛的批評環境當然是好的,但我們不能忽視這種嚴苛所引發的偏見。


“流量成了原罪”


這句話你們應該從很多流量粉絲嘴裡聽到過。


雖然這話一定程度上也快被他們當遮羞布用濫了,但是它的原意一直都是沒錯的。


這種一概而論式的流量原罪,對那一小部分不願被流量舒適圈束縛,知廉恥,也肯努力的藝人是不公平的。(但用這句話的你們也要先搞清楚,你家偶像有沒有資格算這“一小部分”)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金像獎這次雙提名,不止是給易烊千璽的,同時也是給流量這個詞的一次平反。


更具體去說,就是給上面提到的那一小部分流量藝人的一次鼓勵。


“我們沒有因為偏見,將流量藝人隔離在主流藝術話語權構成之外。”


同時,這句鼓勵又不止是金像獎說給那一小部分流量藝人聽的,也是說給我們觀眾聽的,畢竟偏見永遠誕生於集體之中。


所以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這兩個提名之後,我們作為觀眾該如何看待流量明星?”


一分為二。


不思進取的那一批,請繼續不要吝嗇自己的口水,他們該被罵醒了。


但另一群“易烊千璽”們。


也請不要因為他是流量就在他付出同等努力,取得同等成就的時候,不給予同等表彰。


以偏見去盲目設限是不公平的。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再談第二個問題:“提名之後,流量明星該如何看待自己?”


我們從另一位流量藝人曾經的一張採訪截圖說起: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易烊千璽配提名影帝嗎?


這是鹿晗2018年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的說的兩段話。


劃線部分那些話的背後,其實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陸流量生態的普遍現象:


藝人多棲發展,自顧不暇,在流量的舒適圈裡也毫無野心,更沒有什麼危機意識。最後導致根本沒有什麼好作品出來,只剩一群粉絲在和他們自吹自擂,自說自話。


這也導致流量生態中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他們越是無野心,流量被他們汙名化的程度就越深,偏見越深,他們便也越懶得有什麼掙扎,懶得去做出什麼能夠證明自己的作品。


而易烊千璽的這兩個提名,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給出了另一種回答:


流量是可以靠實力留下什麼的。


要知道,這是大陸流量小生第一次在具有公認權威性的頒獎機構上得到表演類獎項的提名。


雖然最後他拿獎的概率並不大,但毫無疑問,這個回答,對於所有年輕流量藝人都是一種示範意義。


證明流量是可以脫離舒適圈存在的,另一條路是走得通的,甚至不僅是走得通,是走得更好。


至於流量藝人到底應該怎麼看待自己。


我相信,往後一定會有越來越多不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