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平天國的北伐為什麼失敗?

戀丄緦淰


太平軍北伐由林鳳祥、李開芳兩個人帶領,所帶領的部隊是金田起義的老底子,大概有兩萬人。林鳳祥和李開芳號稱太平天國的干將莫邪,雖然只有兩萬北伐軍,但是不要小看了這兩萬人,他們作戰勇猛、信仰忠誠,而且紀律嚴明,尤其擅長野戰,在野戰中從未有過敗績,在北伐的過程中,所到之處勢如破竹。

當時的清軍已經在安逸中降低了戰鬥力。在和北伐軍作戰的時候,不堪一擊,清軍的精銳部隊和北伐軍一接觸也是隨機潰敗。林鳳祥和李開芳帶領著北伐部隊向東、向西、向北三面出擊作戰。經由江蘇、安徽、河南、山西進入直隸,直接威脅京師。此時,北京告急,慈禧太后緊急調各地兵馬前來阻擋太平軍,其中有一支部隊,他的名字你肯定聽說過——僧格林沁。

而此時,北伐軍已經糧草無多,孤軍深入遭遇重重包圍,兵員損失而得不到補充;更沒有援兵趕來。有的只是他們自己的戰鬥意識和頑強不屈的精神。

僧格林沁是一位蒙古小王爺,他的祖先是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榮華富貴並沒有讓這位小王爺放鬆了訓練,他手裡的五萬精兵堪稱一絕。可是,在和北伐軍作戰的時候,僧格林沁的部隊一觸即潰,雖然他的人數多於北伐軍,但是在野外作戰的時候,面對北伐軍的大陣,他也無可奈何。

僧格林沁祭出來了一個戰法——他把重裝騎兵排在前面,後面是弓箭兵,其後是步兵。重裝騎兵負責衝陣,後面的弓箭兵射出的箭會越過前面的重裝騎兵,先來一輪箭雨。在太平軍陣腳亂的時候,重裝衝陣騎兵剛好殺到。然後步兵趕來解決殘餘戰鬥。

戰鬥開始了,僧格林沁的這個方法起效了,太平軍十幾個大陣迅速被僧格林沁擊破。最後林鳳祥、李開芳被生擒,押往京城被處以極刑,最殘忍的刑法。兩個人真是條漢子,從頭到尾沒有吭一聲。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人數太少

北伐軍的戰略目標並不是十分的清晰。太平天國的大本營在江南,北伐的過程中還有太平軍的西征。所以北伐軍的目標任務並不是十分的清晰。北伐軍一路攻城略地,但是又不能分兵把守,形成穩定的後方。所以攻下的城池很快就又成了清軍控制的地方。北伐軍也就成了一隻孤軍,被清軍團團包圍,不斷的損失兵員消耗殆盡。

2、後勤補給

北伐軍的後勤補給不穩定,由於北伐軍過於深入,已經和大後方切斷了聯繫。所有的軍需都需要自己解決,這大大的降低了部隊的戰鬥力。在北方的寒冷氣候裡,士兵的衣服、糧餉都得不到充足的穩定的供給。基本上全部靠繳獲。而清軍又不停的攻擊。

就在此時,太平天國的高層開始了內部分裂鬥爭。

3、戰術策略失誤

嚴重的忽視了距離問題,孤軍深入,離開大本營將近上千裡,而且又沒有形成穩定的根據地。在被圍困的時候,幻想著援軍趕來裡應外合的擊潰清軍。

而且在北伐過程中,毀壞廟宇佛像、逼迫老百姓信奉上帝教,導致了原本反對清政府的老百姓出現了迷惑。加上幾次不理智的屠城行為,清軍大肆宣傳後,使得北伐軍失掉了老百姓的支持。

總之,北伐軍的失敗,原因很多!


嘟嘟讀讀


我是日航君,為你解答。

在太平天國的歷史中,北伐和西征無疑是其中光輝燦爛的一段。西征擊破了湘軍大營,曾國藩幾乎被逼得自殺,北伐一直殺到直隸一帶,引得整個清廷震動。那麼,為什麼這麼氣勢澎湃的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呢?下面請聽我來為您分析。

一、戰線過長,彼此失衡

率領北伐軍的林鳳祥和陳開芳可以說是不錯的將領,兩人率領兩萬餘人一路北進,殺到天津附近的靜海縣城和獨流鎮,離北京僅僅有二百餘里。北伐軍輾轉數省,兵力擴充至四萬人,行程達四五千裡。

在北伐的同時,西征和天京外圍的反包圍戰也同時展開,這就使得太平軍的戰線過長,導致他們的機動兵力不足,彼此失顧,其中受影響最大的便是北方戰場。

本來按照原計劃,應該有一支援軍來支援北方戰場的,但是因為戰線過長,難以為繼,這支援軍成為了空談,最終林鳳祥和陳開芳等人只得在獨流鎮、靜海一帶防守,以進攻轉為防守之勢,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也使自身喪失了進攻的最好時機。

李開芳想象圖

二、新兵紀律散漫,戰鬥力低下

在不斷的戰爭之中,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相繼陣亡,於是林鳳祥和陳開芳只得補充新兵。然而新兵紀律散漫,不服管教,戰鬥之時怯弱,破城之後往往搶劫財物然後成群結隊的潛逃。

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林鳳祥與陳開芳的北伐軍中,在秦日綱的支援軍中一樣存在這種情況。新兵遇到敵人阻擊之時往往掉頭南撤,然後在清軍的追擊下潰不成軍,損失殆盡。隨著秦日綱的支援失敗,援北計劃夭折。

林鳳祥劇照

三、清軍的戰術與天氣相配合

清軍面對著咄咄逼人的太平軍,採取了“堅壁清野”與“鐵壁”相結合的戰術。斷絕了太平軍的糧草補給,並且將太平軍分割為一小塊一小塊,逐步吞食,並且依靠僧格林沁的騎兵隊進行追擊與殲滅。

而此時,嚴寒的天氣給太平軍又增添了困難,在嚴寒之下,太平軍缺衣少食,戰死與凍死的人高達萬人,最後只得靠野菜和樹皮為生。戰鬥力大大削弱。

最終,林鳳祥被俘,受凌遲而死,李開芳戰死。但是這次北伐給了清軍以強大的心理震撼,但是此後,太平天國開始專心經營南方,再也沒有進行過北伐了。

清軍大將僧格林沁

四、總結

這次北伐之中,太平軍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僅僅是為戰而戰,歷時兩年最終全軍覆沒。其中有著戰略方面的大問題,也有著戰術方面的小問題,綜合起來,才導致了這一場北伐的大敗。


日航通鑑


太平軍第一次北伐軍,連同沿途招兵有6萬人,第二批北伐軍加上沿途招兵有5萬人,並且名將雲集,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等都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名將。

第一次北伐太平軍出兵的時候就有5萬人,范文瀾《中國近代史》記載:張維城的口供也證實了這一點:“過河者約三四萬人,未過河者亦有兩三萬人,在鞏縣住下,經官兵殺死兩三千人,因此鞏縣那一半賊都逃散了。也就是說,第一次北伐軍在黃河沿線,遭到了清軍的嚴重殺傷,才突破黃河防線。

2次北伐軍,太平軍總兵力在11-12萬人。但是,據《復生錄》記載:“北人強悍,不易擄掠,有一、二人在家守屋者,必伏暗處,俟賊入門,突出擊死,有賊看見,甘心送命,如無賊見,即將屍匿屋內,仍伏原處捕殺,謂為獲利。”

太平軍在北方遇到了從團練,鄉勇,到白蓮教,八卦教在內的各種武裝的堵截和襲擊,民眾基礎不好。而在清軍方面,僧格林沁,西凌阿,勝保帶領的2萬清軍,基本都是八旗,蒙古馬隊還有火器營。在戰鬥力上不弱於太平軍。

其中在第2次北伐軍進軍到臨清的時候,一個晚上就5萬太平軍勝保的吉林和黑龍江八旗馬隊沖垮。隨著冬季來臨,太平軍的困難更多了。在深州,林鳳祥太平軍出戰,結果在11月19日的夜襲當中,數千太平軍反被勝保的馬隊衝開,只能退回營地。在靜海,太平軍幾次突圍都被清軍馬隊趕回來。

最後林鳳祥,李開芳幾次突圍,相繼據守連鎮,高唐和馮官屯。但是始終無法甩開清軍的追擊。畢竟這裡是平原,清軍馬隊有速度優勢。

在平原激戰,太平軍無法取勝清軍,在2批北伐軍的多次戰例都可以看到,清軍馬隊的野戰能力超過太平軍。但是在防禦的時候,清軍也不敢強攻,但是等到包圍圈內的太平軍糧彈耗盡的時候,也就不可避免的失敗了。


深度軍事


關於【太平天國】北伐失敗的原因。深度探索地話,應該是決策高層對“北伐”沒有相應高度重視,並沒有一整套與之相匹配的勤務保障制度和策略,以達到最大可能讓所制定目標得以實現,所得戰果得以鞏固,並且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前進,以最後取得勝利。戰略上的短視,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毫無應對之策,轟轟烈烈的戰略行動,只能失敗。上面可以說是失敗的內因。


失敗的外部因素。(一),由於渡船數量不足,人員未能全部過河。太平軍1853年5月(咸豐三年四月)初,由李開芳,林鳳祥等率領二萬多人從揚州出發,踏上了“北伐”遠征之路。經安徽,進河南,轉入山西,折而進入河北。可惜在渡黃河時,由於船少人多,一個星期才過去了一萬多人,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員在南岸受到清軍阻擊,餘部只能退回天京。過河人員成為事實意義上的孤軍。嚴重削弱了戰鬥力,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二),北方寒冷氣候,增加了極大困難。1853年10月底(咸豐三年9月),這時正是北方隆冬季節,北方天寒地凍,北伐軍隊缺乏禦寒衣服糧草,再加上生活在南方,氣候所至,導致凍死,凍傷非戰鬥減員。加大了極大的困難。


(三)清政府精銳軍隊的圍追堵截和地方地主團練武裝的阻擋。當太平軍前鋒進抵天津西南數十里的楊柳青時,清政府極度震驚,皇帝打包財物,準備逃跑。對於插入統治者心臟的利劍的太平軍,深入到京輔地區。感到恐慌,動員優勢兵力和地方武裝進行阻當。


(四),楊秀清的對時局的認識不足。對於北伐軍在北伐的險境沒有深刻的認識。當北伐受阻的不利消息傳到天京,而楊秀清應該泒遣優勢兵力,可是隻派了二萬人去增援,形成了“添油戰術,”。並且當援助到達山東臨清州時,遭到各路清軍堵截而失敗。


(五)處於不利形勢下的李,林的分兵導致各個擊破而全軍覆滅。分兵後的林鳳祥在山東高唐州的連鎮,遭到僧格林沁的引河灌城戰術,林鳳祥率軍重圍被俘,被處以極刑而殺害。李開芳也於突圍中被俘,1855年6月,在北京被殺。全部將士壯烈犧牲。北伐戰爭走向了失敗。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行動,在沒有強大的物質保障和完備的應對措施支持下,以劣勢兵力遠征,在前無接應和根據地的基礎上,沒有其他戰略策應,只能算是一場毫無勝算的賭博。這種冒險必將失敗,血本無歸。因為失敗的種子早已種下,慘敗將成為必然結果。


歴史的軌跡


1853年初,對於清政府來說,顯得很不太平;而對於太平天國來說,卻是非常幸運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的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為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朝抗衡的政權。為了奪取全國的政權,在定都天京之後,當年5月約2萬人的太平軍在李開芳、林鳳翔等人的率領下從揚州出發北伐,一度逼近天津。8月,進攻天津失利。輾轉兩年之後,林鳳翔與1855年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於1856年6月11日被殺死在北京,太平軍北伐至此失敗。為何太平軍的北伐會失敗呢?這應該從軍事、政治、經濟、自然環境、通訊聯絡等方面進行考慮。

傳統的觀點認為太平天國北伐的失敗是因為這這是一支微不足道的偏師而已,太平天國對這次北伐並不重視。如果主力北伐的話,結果可能將會改變。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2萬人的北伐軍是太平天國中最為精銳的部隊,並且在北伐的兩年之間,牽制了大量的清軍,創造了太平軍西征和東征的勝利條件,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持和呼應作用。總體來說,太平軍北伐的戰略意圖和作戰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太平軍北伐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政治上來看,此時的太平天國政權還未穩定,政治條件還不成熟。雖然太平軍攻克了天京,建立了農民政權,但也只佔據了揚州、鎮江等地,還不足以左右全國的形勢。太平天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但也只是部分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和礦工,更多的人對太平天國的主張還不甚瞭解,還處於正統觀念的束縛之下,這也導致了北方人民很難接受拜上帝教的觀念。北伐軍對這些不信任拜上帝教的群眾態度又比較粗暴,再加上清朝統治者的歪曲宣傳,導致了北伐軍很難發動群眾工作。

其次,從兵源和兵力上來看,明顯不足,攻堅能力十分弱。舉個例子來說,懷慶一戰,太平軍從1893年7月7日打到9月1日,在將近60天的圍攻裡面,岌岌可危的清軍誓死守城,區區數千之眾就能力拒數倍於己之北伐軍於城外。

第三,太平天國經濟力量脆弱,補給困難。太平軍在攻克天京之後,又攻克了揚州和鎮江,但並未攻克整個長三角地區,而且太平軍在攻克南京、揚州等地之後,還經常遭到清軍的襲擾。太平軍採用的方法是因地籌款、籌糧、籌械,這種方法短期有效,但是如果長期相持的話,就會後勤補給不足。林鳳祥就曾多次提到“糧料甚難”。而清朝方面,掌握著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稅收,再加上清政府有一套制度,能夠保證財政的收入,從而有足夠的力量去消滅太平天國。


第四,自然環境惡劣,使得北伐軍的戰鬥力下降。太平軍將士多數來自南方,不能適應北方的氣候,恰好那一年的北方特別寒冷,缺少禦寒衣物的北伐軍在冰天雪地裡與清軍作戰,手腳都已凍裂了,戰鬥力自然下降了。寒冷又使得糧草減少,北伐軍由於缺少糧草,無法及時補給,所以北伐軍陷入了清軍的包圍之中。


最後,通訊聯絡不暢,缺乏信息溝通,也是導致北伐失敗的一個原因。


略懂歷史


太平軍北伐和西征其實是同時進行的,當時北伐出發時是二萬二千五百人,到靜海時,也不過四萬人。雖然這隻軍隊是當時太平軍的精銳部隊,但是兵力實在是太過於單薄,當時的中國北方清政府的控制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一直遊蕩在北方。

當時的太平軍是四月出發,五月度過黃河,在懷慶府竟停留了三個月,居然就不能北進,而不得不西入山西,企圖從西面進攻北京。但是到了山西又被清軍阻斷,只好折回河南,從河南突入直隸,企圖從河南直逼北京,當時的太平軍的前鋒已經到了保定,但是軍隊太少不敢直接攻打北京,只好繞道從東面進攻北京。但是太平軍到靜海後,清軍以重兵結集楊村,太平軍就就無法前進了。

為什麼呢?北伐的太平軍屬於孤軍深入,與當時的南京的後方實際上是隔絕,南京根本無法向北伐的太平軍運輸糧食和後勤。行軍無糧食,必敗之道。北伐軍過臨淮關後,就已經感到「糧料甚難」。過黃河後,雖然暫時得到河南、山西人民供應的糧食,但是隻能夠維持了一個時期。到屯軍靜海、獨流時,就因為沒有大村莊供給,糧盡不得不退卻,以致於全軍覆沒。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南方攻打北方勝利的例子就是駐守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勝利過。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南以後,與當時的大臣們北伐。常遇春就提出了直搗北京的建議,但是朱元璋認為「懸軍深入,饋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他定策「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離,拔潼關而守之,扼其門檻,天下形勢人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他動員兵力二十五萬人,先攻打山東,平定山東以後。再攻取河北和河南,攻破潼關,然後守住潼關,最後大軍合圍,直接攻破北京。照他的計劃平定了中原。朱元璋的戰略思想,就是兵法上說的「致人不致於人」。在元末北方政權已呈解體的時候,朱元璋還不能直搗北京,要先立於不敗之地,並且還要用到二十五萬人的大兵力。而楊秀清在清朝政令還統一,政權比元末牢固得多的情況下,卻要以二萬二千五百人北伐,還取北京,怎能免於敗亡。


人者仁義也


太平天國的北伐失敗是必然的,為什麼會失敗?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就開始不思進取了,洪秀全楊秀清派軍北伐戰略目的不明確,表面看是要直搗京城,可是北伐軍出發時只有幾萬人,就靠幾萬人就能直搗京城嗎?所以這就註定了不可能成功。

第二,從戰術上來說,太平軍也是犯了大錯的,太平軍北伐剛開始時,北伐軍是勢如破竹,北伐軍統帥李開芳林鳳翔也是驍勇善戰,雖然說也佔領了很多地方,可是北伐軍一共才兩萬多人,多數地方都是佔一地扔一地,也就是補給後就放棄了,隨著北伐軍離天京越來越遠,北伐軍戰線越拉越長,傷亡也越來越大,補給也越來越困難,而清軍確是越來越多。這時擺在北伐軍面前只有兩條路,第一是趁著還有戰鬥力往回打退回天京保存實力以圖再戰,第二,找個地勢險要的要地固守待援。後來李開房選擇了固守待援,可太平軍並沒有派出主力援救北伐軍,派出的援軍竟然被清軍擊潰了,等不來援軍的北伐軍最後全軍覆滅。

太平軍北伐失敗是很可惜的,當時北伐軍都是太平天國的精銳,結果白白全軍覆滅了卻沒起到太大作用,這是洪秀全楊秀清的重大失誤。

最後多說句,如果定都天京後,由楊秀清率主力北伐,洪秀全做鎮天京,目標就是直搗京城,那很可能成功,而且那樣還能避免洪秀全和楊秀清的衝突,可惜的是洪秀全和楊秀清都不是顧全大局的人。


天宇的文史情懷


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北伐就註定了它的失敗,大概其戰略意圖也不是為了直搗黃龍攻取北京,否則也不會只派兩萬多人北伐,最終天津慘敗,北伐軍全軍覆沒。

太平天國北伐失敗的原因很多,我簡單總結為這幾個方面,僅供各位參考。



1.清王朝根基牢固

雖然此時的清廷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但其統治根基仍固,依然佔有天下多數城市、人口、糧倉、 賦稅,而且有著數量可觀裝備精良的軍隊(尤其是東北、蒙古地區的武裝力量)。



2.孤軍深入,缺乏後援

攻克天京(今南京)後,太平軍就膨脹了,缺乏對形勢正確的判斷,孤軍遠征,長驅六省,跑到敵佔區腹地搞事情,也不準備預備隊也沒準備好退路,洪秀全是在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後,才著手組織援軍,準備不足啊。

3.北伐軍水土不服

北伐軍清一色的廣西兵,吃不慣喝不慣北方的飲食,再加上北方入冬後天氣寒冷,這些廣西兵可不習慣。



4.北伐軍士氣不振

太平天國北伐軍的這兩萬部隊雖然說是太平軍的精銳主力部隊,戰鬥力強但是士氣卻並不高漲。自從攻克南京後,這群農民義軍整日裡只知道享受酒色,從欠發達地區跑到江南富庶之地,左手抱著妻妾,右手喝著美酒,都享受的走不動道了誰還想著繼續玩命?誰還會記得一統天下的宏偉理想?

(不知您怎麼認為,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納蘭談史


太平天國北伐失敗以後,李開芳被天京追封為“請王”,林鳳翔被天京追封為“求王”,這兩個王號其實就已經道出了北伐失敗的直接原因:“請”援軍快來吧,“求”求你們了。

可一直到最後,北伐援軍也沒有與北伐主力會合,是命運?還是註定?

雖然有運氣不佳的成分,但這次北伐,從一開始就是極其錯誤的戰略,失敗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

1、沒有開闢並鞏固根據地的戰略思路。

太平天國北伐軍從天京浦口出發,到北京縱深達1000多公里,不開闢根據地是絕對不可能達到佔領北京這樣的戰略目標的,偏偏東王楊秀清在佈置戰略目標時,對林鳳翔等主帥強調:“師行間道,疾驅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糜時日”,意思就是你們要從敵人薄弱處進攻突擊,直搗老巢燕都,不要貪圖攻城奪地,這樣只會浪費時間。

可是,如果不開闢根據地,兵源如何補充?糧草怎麼解決?如何避免對方主力,攻擊“薄弱”?

事實證明,當北伐軍一路北上,很快就陷入了孤軍作戰。讓我們跟著當年的北伐軍走一遍征途,體會一下他們遇到的困難和痛苦。

↑圖1 北伐軍連戰連勝

如圖1所示,紅色線路表示北伐軍進軍路線圖,粉紅色線路表示第二批援軍的北上路線。

進程一:開局順利,受阻渡河

交代一下這時北伐軍的兵力情況:

北伐軍主帥林鳳翔,李開芳以及吉文遠,分九軍,共計兩萬五千多人

戰略目標:攻克天津,靜等援軍。

梯隊後援軍1,主帥朱錫琨,許宗揚,黃益芸,兵力不詳

戰略目標:跟上主力部隊,合併作戰。

梯隊後援軍2:主帥曾立昌,陳仕保,許宗楊,兵力六七千人

戰略目標:與北伐軍主力會和

主力軍出發時間:1853年5月初

後援軍1出發時間:略晚於主力軍

後援軍2出發時間:1854年正月

楊秀清和天京高層決策者的決心不可謂不大,一下子派出了五虎將其中兩員(林,李),再加上堪稱精銳的兩萬五千多來自廣西和兩湖的老兵。

北伐軍從揚州集結後,先到了天京(今南京)浦口,從浦口出發一路北上,在烏衣鎮一帶打了第一個勝仗,一路連克安徽滁州,臨淮關,鳳陽,懷遠,蒙城後,到達了亳州市,再攻克河南歸德府城(今河南商丘),一路上林鳳翔嚴格遵照東王楊秀清的指示,不佔領城市做逗留和經營,而是俘獲戰利品以及糧食槍械彈藥後,以戰養戰,同時吸收會黨分子,捻軍部眾以及各路積極入伍的地痞流氓分子,一路北上。

攻克歸德府的戰鬥,不但殺傷清軍五千餘人,還繳獲了火藥兩萬餘公斤以及大量的火炮,清軍不堪一擊,北伐軍完全就是“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一片形勢大好的樣子,可是攻克劉家口之後,北伐軍遇到了第一個真正的困難,而且是無法克服的困難。

北伐軍想從劉家口北渡黃河,取道山東北上,這條路最快捷,將大大節省時間和戰備損耗,但此時清軍已經派出大軍,在劉家口渡口嚴密佈防,徹底打消了北伐軍從此渡過黃河的打算。

除了清軍嚴密佈防的原因,還有個尷尬的原因就是北伐軍無船可渡!清軍早已提前把渡口船隻全部毀掉或者帶走。沒辦法,那就一路沿著黃河往西走吧,看看能不能找個地方繞過黃河去。

進程二:艱難渡河,前堵後追,以及豬隊友發力

↑圖2:北伐軍被迫向西

北伐軍轉向西進攻,很快就攻克了寧陵,睢州,杞縣,陳留,這時候才是五月中旬,北伐軍進軍速度不可謂不快,但是在攻擊重城開封的時候遇到清軍強勢反抗,為了避免更多犧牲,林鳳翔決定不打開封了,繞道朱仙鎮,一路殺到汜水。

到了汜水之後,北伐軍吸取教訓,先派數百人沿河搶集船隻,一共找到了幾十只小船,然後開始北渡黃河,人多船少,足足用了七天時間大軍才全部渡過黃河,此時留在大部隊後面保護渡河的衛隊約3000人,在完成掩護任務之後,無船可渡,被追擊而來的清軍打散,部分陣亡,部分自行返回天京。

這時候豬隊友發力了,朱錫琨率領援軍從天京出發,誤入安徽六合,在當地宿營的時候,被清軍偷襲燒燬了軍火庫,引起爆炸,死傷慘重,主將黃益芸當場被炸死,許宗楊帶領部分軍隊折返天京,朱錫琨帶領部分軍隊繼續追尋林鳳翔,並最終會和。

但是六合這一戰,被清軍大肆渲染成“紙糊金陵,鐵鑄六合”,導致清軍士氣大漲。

對北伐軍來說,雖然援軍自殘,衛隊又失去3000人,但由於沿途大量吸收捻軍和淮北群眾,聲勢反而更大了,但是隱患也就此埋下:真正的精兵越打越少,新兵戰鬥力嚴重不足。為什麼?因為缺乏修整和訓練,只顧一味冒進,這也是不開闢根據地的另一個嚴重後果。

這裡牽扯出北伐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2、精兵不斷消耗,新兵不足以彌補,導致戰鬥力越來越弱。

精兵為什麼會不斷消耗,因為戰略縱深太長,導致攻堅戰不可避免,而且會反覆遭遇攻堅戰。林鳳翔等人雖然在開封府之戰中及時撤退,但是很快他們就遇到了繞不過去的攻堅戰——懷慶之戰!

進程三:不得不說的懷慶之戰,徒勞無功的損耗

↑圖3 糾結的懷慶之戰

北伐軍從汜水渡過黃河之後,很快佔領了溫縣,並完成了對懷慶的包圍。

懷慶是黃河北岸的軍事重鎮(今屬河北境內),駐守此地的懷慶知府餘柄燾只有三百人部隊,但餘柄燾早有準備,他事先徵集了上萬名壯勇,協助清軍守城,又釋放了監獄裡的囚犯,命令他們在守城戰中立功贖罪。

懷慶其實是一座小城,地勢西高東低,沁河經城北蜿蜒而過,與丹河匯合後注入黃河。北伐軍團團包圍了懷慶,但遭到清軍頑強抵抗,一時攻克不了,但林鳳翔不甘心,志在必奪。

之所以要拿下懷慶,是因為林鳳翔和李開芳等人打算把懷慶作為臨時的修整屯兵之地,當時的北伐軍已經孤軍深入,與金陵大本營的聯繫完全被切斷,根本不知道朱錫琨的援軍部隊大部分已經損失掉了,而且林鳳翔還抱有幻想,希望殿後的3000多人衛隊能夠渡河而來,為此在這裡等一等他們。

最重要的是,林鳳翔在等天京的進一步指示。實際上,東王楊秀清在朱錫琨部隊大敗而歸之後,確實及時對林鳳翔的北伐軍主力發出了指示:“爾等速急統兵起行,不必懸望”,意思是林鳳翔你就別等後援了,急速北進,應該說這個指示是正確的,但是這份指示半路被清軍截獲了,未能送到林鳳翔手裡,林鳳翔就一直在懷慶附近等消息,等一個永遠不會來的消息。

具體懷慶之戰我就不多展開了,我們只需知道北伐軍在此地逗留了足足兩個多月,一直尾追的清軍陸續趕到,懷慶仍然不克,這時清軍尾隨而來的幾路兵力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人,應該說,困圍懷慶,是北伐軍失利的第一步,不光是在此地攻城戰中損耗了很多老戰士骨幹,而且讓清軍形成了規模化集結。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損失老戰士骨幹對北伐軍會那麼傷。北伐軍的老戰士們,基本都是廣西起義後從湖南湖北等地加入太平軍的,這些人已經收到拜上帝教教義的洗腦影響,打起仗來不顧生死,而且對天國特別忠誠。

可是新加入的捻軍,會黨分子和各地流氓地痞,全都是見風使舵,錙銖必較,一旦劣勢就望風而逃,所以,儘管懷慶之戰的開始,北伐軍擴充到了四萬多人以上,但是新兵逃散率很高,打仗完全就是拖後腿,後來北伐軍吸取教訓,只讓這些新兵做粗活,不讓他們出陣打仗,打仗基本靠老戰士,這就增加了老戰士的損耗,導致北伐軍戰鬥力不斷下降。

懷慶之戰,北伐軍和清軍打了一個平手,北伐軍打不下懷慶,清軍包圍不了北伐軍。期間林鳳翔多次派人潛回天京,希望得到天京的戰略指示,然而始終沒有任何音訊,而且後援軍也遲遲不見身影。

不能再拖下去了,林鳳翔李開芳等人於1853年7月26日,偷偷撤圍,清軍一直等到北伐軍離去兩三天後才得知撤圍,而此時北伐軍已經進入山西,越過太行山,開始直奔直隸了。

雖然北伐軍進軍神速,可是他們馬上就迎來了最終失敗的第三個因素:因為懷慶延誤兩個月,北伐軍錯過了進軍北京的最佳季節,當他們千辛萬苦到達靜海時,北方進入冬季。

3、進軍的終點遇到了錯誤的季節

直接說後果:北伐軍的戰士都是南方人,很少經歷過北方的嚴寒,由於北伐軍不開闢根據地,後勤無法保障,導致凍死的戰士甚至都多於戰死的戰士,而且季節的影響對士氣打擊非常大。

↑圖4:北伐軍遭遇強弩之末

進程四:北伐軍長驅直隸,清廷調集大軍

北伐軍放棄懷慶之後,進入山西,一路連勝,最終於八月下旬經河南進入直隸,攻克軍事重鎮臨洺關(武安與順德之間),擊潰訥爾經額率領的清軍萬餘人,九月下旬到達張登鎮,離保定僅30公里,震驚清廷朝野,咸豐帝把訥爾經額革職,任命勝保為欽差大臣,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三人會同進剿。

此時林鳳翔按照既定戰略目標,沒有進攻保定,而是一路向東,連克獻縣,交河,滄州,直達距離天津城5公里的稍直口村。

北伐軍佔領靜海的當日,勝保已經率軍趕到,勝保此人並非名將,但是他率軍的特點是行動迅速。僧格林沁率領的八千鐵騎也趕到了天津西北的楊村,配合天津知府錢忻,知縣謝子澄率領的7000多人兵勇,對北伐軍形成了三路合圍。

北伐軍本來想攻克天津後,直指北京,但是由於清軍三路兩萬多人已經佈防完畢,這個戰略目標實際上已經不能達成了。於是北伐軍在靜海,獨流鎮兩地駐紮下來,林鳳翔和李開芳各自率軍固守,築壘挖壕,同時派人報告天京,堅守待援。

此時的北京城內人心惶惶,有錢人紛紛逃亡,咸豐皇帝也做好逃竄熱河的準備了。誰知道北伐軍卡在了天津這裡。時間已經進入十月末,天氣很快冷了下來,北伐軍雖然此時人數已經達到十多萬,但是臨時加入軍中的會黨成員及社會流氓沒有受過信仰教育,在嚴寒和飢餓的形勢下紛紛潰散,來自南方的骨幹老兵很多都凍死了。

就在這樣嚴峻的條件下,北伐軍在這兩地堅守了100多天,勝保等人愣是攻克不下。最終林鳳翔和李開芳決定不等援軍了,於1854年年初突圍南走。這時候就出現了北伐軍失利的第四個因素:援軍來的太遲太遲了!!

4、援軍來的太遲,導致北伐軍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

↑圖5:南下突圍的北伐軍與遲遲不來的援軍(粉紅色是援軍北上路線,臨清是其終點)

進程五:南下撤退,不斷被包圍,援軍終究沒來

北伐軍一路退卻,勝保和僧格林沁率領騎兵緊追不捨,特別是僧格林沁的騎兵來自蒙古,是清軍正規軍裡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而且機動性比北伐軍好太多了。

在北伐軍撤退到河間府的東城鎮時,僧格林沁的騎兵就把北伐軍再次包圍了起來,清軍設置木柵欄,鹿砦,深挖壕溝,防止北伐軍突圍,想把北伐軍困死。東城是個小鎮,北伐軍補給非常困難,在此堅守一個月後,北伐軍於1854年2月10日乘大霧再次突圍,到達阜城,在此地北伐軍又被清軍三萬多兵力包圍,戰鬥中吉文遠受傷陣亡。

這時北伐軍的後援軍渡過了黃河,勝保分出一萬多兵力去堵截太平後援軍,阜城壓力頓時減輕,北伐軍得以在此堅守兩個月,可見,要是後援軍早點趕到和北伐軍主力會和,天津能否守得住還真不好說。

那麼,後援軍為什麼來的這麼慢呢?一是因為出師不利,朱錫琨等人的部隊在六合遭遇偷襲,大部分或亡或退。本來楊秀清打算繼續派人北上支援,可是由於天京外圍以及西征戰場吃緊,一直無法派出援軍,一直到1854年正月,太平軍攻克安慶之後,楊秀清才又派出了曾立昌,陳仕保以及許宗楊統帥的北伐援軍。

這支援軍兵力不多,分成十五路,共七千多人,師出安慶,經過皖北,在蘇北豐縣附近渡過黃河,直撲山東,一路吸收大批捻軍和遊民,隊伍壯大到六七萬人,由於魯西地區清軍兵力空虛,北伐援軍如入無人之境,連下金鄉,鉅野,鄆城,陽穀,冠縣,於三月初攻克臨清,此時清廷忙派勝保率領萬餘清軍南下,屯兵臨清以北進行攔截。

試想一下,如果北伐援軍早點和北伐主力合兵一處,不但人數可達十來萬人,更重要的是可以極大的提升士氣,帶來豐厚的糧草供應,那樣的話,北伐的結局未必不會是另外一番局面。

↑楊秀清派曾立昌統領援軍其實是個失誤,曾立昌威望能力不足以擔當重任

可惜的是,北伐援軍終究還是沒會和北伐主力,為什麼?原因恰恰是之前提到的,新加入的各路新兵動機不純,成分複雜,利則合,不利則散,由於一路急行軍,不建立根據地,所以無法及時對新兵進行思想改造和正規訓練,結果北伐援軍一路上大肆劫掠民財,那些搶夠了金銀細軟的士兵們手頭有錢之後,就不想再賣命了,於是在臨清駐紮的時候爆發了一次嚴重的內訌,大部分士兵潰散逃亡,連帶著老兵軍心動盪,曾立昌的威望和能力根本無法約束部眾,不得已放棄臨清,一路南撤。

南撤途中,勝保及地方團練不斷侵擾襲擊,曾立昌本人在渡過黃河的時候落水而死,陳仕保率領餘部退至安徽鳳臺縣後,與清軍交戰陣亡,許宗楊隻身逃回天京,後被楊秀清處決。

至此,儘管北伐軍主力還在苦苦堅持,但是已經註定了敗亡的結局。

此時的北伐軍主力已經逃出阜城,撤退到連鎮,繼續苦苦等待援軍,在此地,林鳳翔李開芳聽到了援軍北上到達臨清的消息,大喜欲狂,五月初二,被清軍團團包圍的北伐軍主力決定派出一支部隊接應北伐援軍,李開芳率領千餘精兵再次突出重圍(清軍的重圍太不靠譜了,總是被突破),到達山東高唐之後得知北伐援軍已經慘敗,於是李開芳攻克了高唐縣城據守,至此,北伐軍主力被截斷在兩地,直到最後覆亡,也沒再會合過。

尾聲:

李開芳去接應北伐援軍之後,林鳳翔率領六七千人在連鎮苦守,僧格林沁竟然不敢強攻,而是率領兩萬多人清軍團團圍困,就這麼一直到了咸豐四年(1854年)年底,林部完全陷入飢餓,僧格林沁趁機誘降,先後誘降3000多人,咸豐五年(1855年)二月五日,僧格林沁發起總攻,林鳳翔受傷後導致北伐軍失去指揮,很快覆滅。林鳳翔被抓,械送北京後凌遲於菜市口。

↑林鳳翔死後被追封為“求王”,求援軍而不得,堪稱悲壯

↑圖非李開芳,但林李二人最後都被凌遲處死,李開芳被追封為“請王”。

李開芳在得知林鳳翔部覆滅後,決意突圍南返,此時僧格林沁突然神來之筆,估計把包圍網撤出一個口子,誘使李開芳部隊突圍,李開芳果然中計,突圍到茌平縣馮官屯的時候再度被清軍包圍。

僧格林沁還是攻不下,於是強迫大量農名工,用一個月時間挖了一條60多公里長的水渠,把京杭運河的水引至馮官屯,導致李開芳部隊的彈藥全部浸溼,李開芳部逐漸陷入絕境。

1855年五月份,李開芳率領幾十名太平軍從清軍薄弱環節突圍時被俘,也被械送北京殺害於菜市口。

至此,北伐軍徹底失敗。

太平天國的北伐軍英勇作戰兩年多,橫掃六省,轉戰幾千公里,連克數十城,起初的兩萬五千人大部分陣亡,堪稱軍事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壯舉。

然而,北伐軍的失利,早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的,無非時間早晚,東王楊秀清要對這場征戰負總責。

注:前面五幅地圖均來自貼吧網友“大明左良玉”整理,侵刪。


我見青史多嫵媚


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以後不久,便派軍北上,想徹底打垮清朝的統治,爭取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

咸豐三年四月(1853年5月)初,由李開芳、林鳳祥等率領的二萬餘名太平軍從揚州出發,太平天國史的北伐戰爭正式開始。

北伐軍在初期進軍非常順利,幾個月內,經安徽、河南,渡過黃河,轉入山西,折而進至直隸(河北),但是在渡黃河的時候,由於船少人多,一個星期才渡過一萬多人,還有三分之一的軍隊在南岸受到清軍阻擊,只得退回天京。北伐軍沒有全軍渡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戰鬥力量。

咸豐三年九月(1853年10月)底,北伐軍克靜海、獨流,前鋒進抵天津西南數十里的楊柳青,清朝政府非常震驚。咸豐帝甚至把財物都運往熱河,準備逃跑。同時,大小官員也紛紛出城逃避,可以說,北京亂成一團。但這並不意味著北伐軍的勝利,相反,這時正是隆冬季節,北方天寒地凍,太平軍缺乏寒衣糧草,給北伐軍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咸豐四年(1854年)初,北伐軍進攻天津不下,便南下阜城,等待天京的援軍。

當北伐軍在天津受挫的消息傳到天京,楊秀清又未抽調足夠的援軍,而只派了二萬人去增援。北伐援軍於咸豐四年正月初七(1854年2月4日)從安慶出發,二月在江蘇的豐縣搶渡黃河,進入山東境內。因為受到清軍沿路堵截,援軍未能和北伐軍會合,即遭失敗。

咸豐四年四月(1854年5月)初,李開芳、林鳳祥組織兵力於從阜城突圍,到達直隸東光之東西連鎮,並決定由林鳳祥留守連鎮,李開芳率馬隊二千多人進入山東高唐州迎接援軍。李開芳到這裡才知道北伐援軍已經失敗。他們不但得不到支援,反而使林、李兩軍從此分開,各自孤軍作戰,力量更加單薄。清將僧格林沁在連鎮周圍四十里築圍牆,挖深壕,包圍連鎮,又挖開河水灌入城內。太平軍彈盡糧絕,最後以吃樹皮充飢。咸豐五年正月(1855年3月)林鳳祥率餘部突圍,被俘被殺。李開芳在高唐州也一直抵抗清軍的圍攻,後來突圍到荏平縣的馮官屯。清軍在攻破連鎮後,使集中全力進攻馮官屯。僧格林沁又用老辦法引運河水灌入城內,李開芳在突圍中被捕,1855年6月(咸豐五年四月)在北京被殺。與此同時,北伐軍全體將士也所剩無幾,北伐戰爭失敗。

北伐軍經歷了江蘇,安徽、河南、山西、直隸、山東六省,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又沒有根據地、還缺乏糧食軍火,轉戰幾千裡,最後,北伐軍以極微薄的兵力,守孤城達一年之久,才在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情形下宣告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