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東晉王、庾、桓、謝四大家族的興衰情況是怎樣的?

青年史學家


東晉政權,按照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一書裡的說法,是“典型的門閥政治”時期。這種政治體制,用古人創造的一句俗語來說,就是“王(庾、桓、謝)與馬,共天下。”


東晉時四大家族是: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

一、琅琊王氏家族

東晉初,琅琊王氏家族的首腦人物是王導(276年—339年,字茂弘),王導是王覽(就是維護同父異母哥哥王祥,使王祥多次避免被繼母,也就是王覽的親生母親害死的那個王覽)的孫子。西晉時,王導只不過擔任過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的職務,地位不算顯赫。當時司馬睿(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被封為琅邪王,不過是皇室中很疏遠的一支而已。司馬睿與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傾心推奉,司馬睿也很器重王導。


後司馬睿出鎮下邳,請王導擔任安東司馬職務,軍謀密策,知無不為。成為司馬睿的重要支持者。洛京傾覆,雖然晉愍帝、晉懷帝多次徵召司馬睿率軍入京勤王,但司馬睿為保存實力,屢屢尋找藉口搪塞。中州士女十之六七避亂江左,王導勸司馬睿錄用其中的賢人君子,與之圖事。當時荊、揚地區和平安寧,人口眾多,王導執政,務在清靜,屢屢勸諫晉元帝剋制自己的慾望,要有遠大的抱負。司馬睿和文武百官及百姓們都很尊重王導,甚至稱他為“仲父”。晉國建立,王導被任命為丞相軍諮祭酒。王導始終居中央策劃,王導的族兄王敦則總軍權,職掌征討大權,王氏家族親屬居內外要職者人數甚多,因此,晉元帝司馬睿登基稱帝時,執意要拉王導共登御座。時人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諺。

司馬睿稱帝后,王導任侍中、司空、錄尚書事,領中書監,居中輔政, 王敦任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荊二州牧,掌握強兵,坐鎮武昌(今湖北鄂城)。與王導相比,王敦因為掌握重兵,更具政治野心。

晉元帝雖然倚重王導及王氏家族,但幾乎被王導、王敦兄弟架空,時間一長,晉元帝也不甘做傀儡,於是任命心腹劉隗為侍中、丹陽尹,刁協為尚書令,分王導之權。劉、刁二人力主伸張皇權,排抑權貴,遭到王氏的嫉恨。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王敦以誅劉隗、刁協等奸臣為名,起兵東下建康。刁協在逃亡途中被殺,劉隗投奔石勒,戴淵、周玘、司馬承等不肯依附王氏的宗室官員,皆被王敦誅殺。王敦攻佔建康後, 殺戮異己,劫掠財物,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 錄尚書事。他改置百官及州鎮長官,不肯依附王氏而被轉職及貶黜者達百餘人,王敦將王氏子弟及黨羽安插至各要害部門,將相嶽牧悉出其門。

同年,司馬睿懷恨而死,子司馬紹(公元299—325年)即位, 即東晉明帝,王導受遺詔輔政。王敦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兼領揚州牧,就近控制朝政,他大肆殺戮、排斥異己,民怨沸騰。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四月,王敦謀劃再次舉兵,篡奪帝位。次年六月,晉明帝命王導為大都督,領揚州刺史,與丹陽尹溫嶠等共守石頭城,又召流民武裝首領豫州刺史祖約、臨淮太守蘇峻等入援建康。 王敦派軍攻打建康,遭到大敗。王敦氣憤交加,病死,其黨羽盡被誅殺、逃亡。王敦第二次起兵失敗,琅邪王氏元氣大傷。王導一支幸而保全。

太寧三年五月,晉明帝任命陶侃為徵西大將軍、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琅琊王氏掌握重兵,威脅皇權的局面,徹底被打破。

太寧三年(公元325年)閏八月,晉明帝病逝,遺詔命太宰司馬伷、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壺、車騎將軍郗鑑、護軍將軍庾亮等輔佐年僅5歲的皇太子司馬衍(晉成帝,公元320年—公元342年)即位。因庾亮是晉成帝的舅舅,所以庾氏家族的勢力迅速崛起。王導後人雖繁衍綿延,但再沒有恢復至東晉初在政壇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二、穎川庾氏家族

東晉初穎川庾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晉明帝穆皇后的哥哥庾亮(字元規,公元289年—公元340年)。

庾亮本人因儒雅而善談玄,為當時人推重。晉成帝即位後,明帝皇后庾氏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聽政,庾亮改任中書令,與錄尚書事王導共同執政。庾亮進一步排除司馬宗室。庾氏家族一時地位顯貴。對王導、庾亮維繫的門閥政治的最大威脅是蘇峻、祖約等流民帥,他們在平定王敦叛亂中立有軍功,又手握重兵,蘇峻又頗具野心。雙方矛盾日漸尖銳。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庾亮不顧王導等人勸阻,召蘇峻入京任大司農,意在解除其軍權。蘇峻聯合祖約舉兵反叛。次年二月,蘇峻、祖約率軍攻陷建康,尚書令、領軍將軍卞壺等戰死,庾亮與諸弟乘船狼狽逃奔江州刺史溫嶠。王導留京陪伴小皇帝司馬衍。蘇峻、祖約掌控朝廷。庾亮、溫嶠等推景州刺史陶侃為盟主,舉兵平叛。蘇峻戰死。咸和三年(公元329年)二月,晉軍徹底消滅叛軍,收復建康。庾亮因引發蘇峻之亂,聲望大損,以平西將軍、領豫州刺史等職務出鎮蕪湖。庾亮雖外鎮蕪湖,仍遙控朝政,與以侍中、司徒之職居中輔政的王導對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病死,庾亮任徵西將軍、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遷鎮武昌,掌控軍權,對王導形成威脅。。

成帝鹹康四年(公元338年)五月,王導由司徒升任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六月,又 升任丞相,以示在名義上獨攬軍政大權。鹹康五年,庾亮宣稱北伐,欲起兵攻打建康,剷除王導勢力。因眾臣僚勸諫而止。

鹹康五年(公元339年)七月,王導病死,庾亮的弟弟庾冰任中書監,居中樞執政,權侔人主。次年正月,庾亮病死,庾冰的弟弟庾翼代領其職,庾氏兄弟內外呼應,掌控了東晉的政權、軍權。鹹康八年六月,晉成帝司馬衍病逝。成帝臨終前,庾冰為繼續以帝舅身份輔政,力勸司馬衍不要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為太子,應立長君,以鞏固政權,對抗強敵。成帝遂遺令同母弟司馬嶽(公元322年—公元344年)繼承帝位,即晉康帝。司馬嶽在位僅兩年,於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九月去世,其年僅兩歲的皇太子司馬聃即位,即東晉穆帝。同年十一月,庾冰病死,次年七月,庾翼亦去世,潁川庾氏家族後繼乏人,迅速衰落。

三、譙國桓氏家族

譙國桓氏家族始興於東漢初的桓榮。桓榮因精通儒學,為漢明帝師,官至太常,東漢一代,子孫爵祿不絕,為當時望族。

三國魏曹芳時,桓榮後裔桓範任大司農,因系曹爽黨羽,被司馬懿所殺,滅族,故西晉時,桓氏地位卑下。

永嘉之亂爆發,桓範曾孫桓彝過江,任司馬睿丞相中兵屬。桓彝交遊渡江名士,與謝鯤、王澄、羊曼等號稱江左“八達”,又與庾亮、溫嶠等被稱為“中興名士”。蘇峻之亂爆發,桓彝被叛軍殺害。桓彝子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依仗桓彝的名望,娶明帝女南康公主,逐漸崛起,操縱東晉政權。

桓溫少年時,勇武有氣概,後手刃殺父仇人,頗受時人稱讚。庾翼對他特別賞識,認為他是平定天下的人才。庾翼臨死,上表朝廷,請求以其子庾爰之為荊州刺史,接替他的職務,以保持庾氏家族的地位。遭到拒絕,。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八月,桓溫被任命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鎮江陵(今湖北江陵),掌控了東晉長江上游的軍力、權力。

晉穆帝司馬聃年幼,皇太后褚氏臨朝聽政,皇太后的父親褚裒與名士殷浩等居中掌權。桓溫借北伐旗號,一步步攫取政權。他首先出兵,消滅了西晉末年以來割據今四川 46 年的氐族成漢政權。增強了桓溫在東晉統治集團內的聲望和地位。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五月,後趙皇帝石虎死。桓溫上書朝廷,請趁機求北伐。居中執政的司馬昱與殷浩等懼其勢力再度膨脹,不予批准。七月,徵北大將軍褚裒率軍北進,敗退而回,年底病死。次年初,殷浩主持籌劃北伐事務。永和七年十二月,桓溫再次聲稱北伐,殷浩被迫率軍兩次北伐,雖收復西晉舊都洛陽,卻屢戰屢敗,喪師辱國。永和十年,桓溫上表追究殷浩戰敗之罪,晉穆帝被迫貶殷浩為平民,桓溫趁勢盡掌東晉內外大政。

昇平五年(公元361年)五月,晉穆帝司馬聃病逝,子司馬丕(公元341年—公元365年)繼位,即晉哀帝。興寧元年(公元363年)五月,桓溫授意哀帝,進位侍中、大司馬、 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假黃鉞。弟桓豁、桓衝分任荊州、江州刺史,佔據長江沿線戰略要地。

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二月,晉哀帝司馬丕死,同母弟司馬奕(公元342年—公元386年)繼位。。太和四年,桓溫第三次請求北伐,藉此兼任平北將軍、徐州刺史,進一步掌控了長江下游地區。不過,桓溫此次北伐,被前燕擊敗。桓溫威望大跌。

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溫率軍進駐建康,廢黜司馬奕為海西公,立晉元帝子、丞相司馬昱(公元320—372 年)為帝,即東晉簡文帝。專擅朝政,誅殺異己。

鹹安二年(公元372年)七月,簡文帝病重,桓溫希冀簡文帝能主動“禪讓”皇位於己。位居中樞的王坦之卻與謝安合謀,立簡文帝10歲的兒子會稽王司馬曜為皇太子,同一天又立其為帝,即東晉孝武帝(公元362年—公元396年),由謝安、王坦之輔政。自稱為留名史書,即便不能留芳千古,也不惜遺臭萬年的桓溫雖痛恨王坦之、謝安,卻不敢鋌而走險,默認了這一結果。次年七月,桓溫於病中請求朝廷給自己加九錫殊禮,謝安、王坦之故意拖延不決。桓溫最終失望而死。

桓溫死後,弟弟桓衝生性恬淡,加之謝氏家族的崛起,桓氏家族勢力一度遭到遏制。值得稱道的是,這一時期的桓氏家族能以大局為重,與謝氏聯合,擊敗了前秦的侵略,鞏固了東晉政權,維護了江南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桓溫的兒子桓玄(字敬道,公元369年—公元404年)於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三月起兵,攻佔建康,總掌朝政,桓氏子弟各據州鎮,曾掌控中樞朝政的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及其黨羽或被貶黜,或遭殺戮。元興二年八月,桓玄自封相國、楚王,加九錫。十二月,逼晉安帝“禪讓”於己,自立為帝,改元永始,改國號為“楚”。這可以視為在皇權日漸強化,寒人逐漸崛起的時代大背景下,門閥大族們為恢復曾經的權力、地位而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桓玄後兵敗,被殺。


四、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家族在東晉初還不是門閥士族中的高門,其家族人物屢遭高門人士歧視。謝鯤(公元280年—公元323年)頻與玄學名士交往,得以躋身於“江左八達”行列,聲譽漸起。謝鯤的弟弟謝裒官至太常卿。謝氏家族地位因謝鯤、謝裒兄弟而逐漸上升。謝鯤子謝尚(公元308年—公元357年)、謝裒子謝安(公元320年—公元385年),憑藉學識才幹,在王、庾、桓 等幾個家族的角逐中異軍突起。

謝安字安石,以儒雅風流,有盛譽於朝野。早年謝安寄情於青山綠水,交遊名僧名士,不應徵闢,當時人竟說:“安石不肯出,其如蒼生何!”謝萬被黜後,謝安為保持家族地位,始踏上仕途,並迅速崛起,他與王坦之合謀,挫敗了桓溫希冀控制朝政,甚至奪取帝位的陰謀,在當時政壇上享有威望。在淝水之戰中,由謝氏家族領導的晉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前秦,鞏固了東晉政權。

淝水之戰的勝利,使謝氏家族的政治地位達到頂峰。但此時皇權逐漸崛起,君臣矛盾日漸激化。謝安為避免內訌分裂,主動辭去所任職務。不久,謝安去世,謝氏家族迅即跌落政壇。東晉門閥政治格局基本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