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前些天,一句对仗工整又很暖心的诗句,在网上传递。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唐朝时候,日本高官在赠给大唐僧人袈裟上绣的偈诗。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日本方面支援中国湖北的防疫物资,外包装上写着一千多年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句

有人说,这句一千多年前的文案,瞬间秒杀当今互联网新媒体千万名小编的文案水平。不仅文艺,而且还把中日两国文化纽带展现出来。

不是本星君为中日友好泼冷水,只是想讲一讲自己的认识,古代中日两国,并非一直是“风月同天”。


一 、汉魏时期,中日初交

日本出现在中国史书上,最早是汉武帝时期。当时的史书对日本的记载十分简单。乐浪海中有倭人,分百余国。乐浪海,指得就是今天的渤海。乐浪郡是汉武帝在灭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建立的一个郡。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汉武帝时的东北亚局势

从这点来看,那个时候中国对日本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朝鲜半岛传来的信息。乐浪海有倭人,从侧面体现了日本在公元前就有海上游猎的能力。

两国真正交往是到东汉时期。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日本派出使者来到中国。当时,东汉政权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来说,外国来朝,很是令人开心。于是光武帝对倭使进行了赏赐并且颁给日本国王一枚金印,一千多年后这枚金印在日本被发掘出来,成为了两国交往的见证。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东汉光武帝刘秀赐给日本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现存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

有趣的是,日本出土的金印和我国云南省出土的汉朝金印,都是一样的蛇纽。在古代,皇帝的印的修饰物是龙纽,而蛇纽是诸侯王的象征。当时候云南的滇王在被汉朝征服后,选择俯首称臣,成为了汉朝的诸侯王。

以此来看,当时候东汉是把日本当做诸侯国来看待的。对于日本,在刘秀眼中和滇国一样,不过是番邦。

也就是两汉三国时期,汉字传入日本,才有了几百年后能写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文案的日本人。而这一路径,也是经过朝鲜半岛的。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王仁,朝鲜半岛的儒教家,传说中是他将汉字传入日本

时间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曹魏册封日本卑弥呼为日本王。卑弥呼也因此得到中原的肯定,统一日本。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曹魏的册封是有政治目的的。当时,中国三分天下,魏蜀吴三足鼎立,三方互相抗衡。作为继承汉朝正统的魏国在册封日本王时,更多的是用来制衡吴国。

据史料记载,吴国水运十分发达。海上贸易繁荣昌盛,与海外的高句丽、日本、琉球等国都有往来。如果此时,日本和吴国进行联合或者对吴国进行援助。那无疑对魏国是极其不利的。当时,通过册封来向外表明倭国是魏国的属国,那么吴国也就难以有外援。魏国也便能安心对付吴蜀两国了。

对于日本来说,当时候诸王林立,卑弥呼通过受封魏国,消灭诸王,统一日本,这是不赔本的买卖,当然乐意为之。卑弥呼心理很清楚,就算与吴国交好,吴国非正统,无法进行册封,并且本身国力较弱,难以支持日本统一。而强大的魏国即是正统,同时国力强大。从利益考量,日本选择了曹魏册封,也是明智之举。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对日本人(当时称倭人)的记载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公元2世纪前后日本列岛上小国林立,各国占据的位置史学家尚无定论,本图采取其中一种说法绘制(黑体字为当代日本城市位置),也有说法是邪马台国位于今天的大阪市以南

后来的历史印证了卑弥呼的选择,卑弥呼死后,诸王争夺王位,日本陷入混乱。卑弥呼之女壹与遣使魏国,希望魏国帮助复位。于是曹魏遣使去往日本,稳定了局势,壹与登上王位。

日本通过结交中国,稳定了国内局势。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日本出土的拥有曹魏年号的三角缘神兽镜

其实,整个古代史中,中原帝王常常担忧或者期盼日本搅局东亚政权纷争,而日本则常常从中华文明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二 、朝贡中国,师华抗华

随着三国统一,晋朝昙花一现又迅速垮台,中国进入南北朝。当时,中原混乱,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加上北方航海业不发达,日本逐渐和北方的政权失去了联系。

然而,日本却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往来密切,多次向其请册封。后世的辛弃疾词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就是他家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

当时的日本,随着卑弥呼女王时代的结束,男性开始掌握更多政治权力。倭王,成为了第一个向刘宋遣使朝贡的倭王。后来他的弟弟倭王,眼看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被刘宋政权封为“镇东大将军”,爵位高于倭王,心中羡慕嫉妒恨,于是更加频繁地向刘宋政权献媚,不能让自己地位比百济国王还低。

日本的倭王如此在乎自己的爵位,刘宋王朝自然是心花怒放。在几番“胡萝卜加大棒”的讨价还价后,倭王珍的名号晋升为“倭国国王”和“安东大将军”。珍在接受册封后,在日本半岛建立了稳定的统治。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由梁元帝萧绎绘制的《职贡图》,图中描述了三十五国使者的形象和特征,在此截取的是倭国和百济国的使者。(《职贡图》原图已不存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职贡图》为宋人摹本的残卷)

这段倭五王时代结束后,日本进入了奈良时代,中日蜜月期到来了。但是这个时候日本虽然以中华为师,但同时也想在东亚世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国书事件就说明了这点。

日本在给中国隋朝皇帝信上写出了那句“日初出之国致日末之国”,这使得隋炀帝十分愤怒,对日本使者严加斥责。这从另一方面反应出,日本自大的民族情绪和对于中原王朝有了轻蔑之意。

这在日后的白江口之战中体现出来了。白江口之战体现出日本对当时的东亚世界秩序有所不满,日本很想进行调整,希望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663年的白江口之战。此战是倭国、百济国联军,和唐、新罗联军在朝鲜半岛西侧发生的大战。此役之后,日本对华服服帖帖,开始效法中原

但是随着战争的失败,日本也随后更改态度,向隋唐继续派遣使者,学习先进文化。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上海世博会仿建的遣唐使船和1917年的历史画卷

随着唐朝的没落,加之日本效仿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衰落,以及遣唐使本来是个高度危险的活动(四分之一的遣唐使批次会遇到海难),日本也不再向中原派遣使者了。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遣唐使来华路线中,南路用时比北路要少,但海难事故次数较多。


三 、宋元时期,抗衡中国

隋唐在没落,日本也同样在更新换代。奈良时代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进入了镰仓幕府时代,天皇失去了权力。这时候的中国也已经是宋朝了。此时的两国关系,并非朝贡国。只是两国正常邦交,商业贸易也非常繁荣。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南宋时期东亚局势

而此时的宋朝,面对北方的辽金,还有后来的蒙古,其统治也是岌岌可危。在如此危机下,宋朝开始和日本进行正式官交,希望将日本作为一个折冲之地。

再者,由于失去了北方领土,善于创造财富的南宋人,更加注重与日本的海上贸易,

可以用与日本的贸易来补缺宋朝北方领土的资源。

日本当然也从与南宋的贸易中获得好处。最明显的好处是,南宋为日本经济提供了流通货币。由于当时日本自己不铸造铜钱,所以国内流通的主要货币是在与宋朝贸易中获取的宋铜钱。极度缺钱的日本人,每年到南宋卖货的大货船就有四五十艘(船员在100名以上的大船)。

随着蒙古的兴起,南宋的衰亡,日本与中原的交流也少了。但民间贸易很是发达,在蒙古灭宋后,很多南宋遗民都漂洋过海来到日本。日本对于这些中原遗民很是款待,同时对于宋被灭亡也表现出十分痛惜。

蒙古忽必烈时,本着华夷秩序的日本,对于忽必烈的元朝十分鄙夷。对两次来日本的元朝使者十分粗暴,第二次则直接斩杀了使者。从侧面也反应出日本对宋的认同,也反应出中华文化圈,在诸多东亚国家中,宋朝才是中心。

元朝对于日本如此行为,十分愤怒。两次发兵日本,日本也因此受到很大损害。不过蒙古铁骑最终还是未能踏上日本国土,随着元朝的失败,日本的民族自信心更加强大,认为这些胡虏不堪为上国。两国之间从此就断了来往。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1846年福田大香所作的蒙古人入侵日本(今熊本县松本市)的画卷,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

宋元时期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日本对于中原王朝不再有憧憬之情。日本也积极谋求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

元朝末年的倭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日本的倭寇对朝鲜半岛进行了多次袭扰,这对东亚秩序产生了冲击。


四、明日战和,援助南明

随着元日战争的结束,日本当权派镰仓幕府虽然胜利,但自身力量受到沉重打击。不久日本就发生了动乱,一个叫足利尊氏的武士建立了幕府。这就是足利幕府。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足利尊氏

到了明朝,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所谓不征之国,也就是没有宗藩关系。直到永乐时期,日本将军足利义满为了经济贸易,向明朝主动靠拢。

由于当时明朝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日本如果想发展对外贸易,就必须依靠明朝。于是日本名义上成为了明朝藩属国,却是十年一贡。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足利义满

随着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日本全国没有统一领导,诸藩林立。很多藩主为了利益加入了倭寇组织,参与对中国和朝鲜的劫掠。明日两国关系又跌入冰点,朝贡随绝。

到了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咱们这里叫“万历援朝”,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更是令明朝对日本产生厌恶。据史料记载,当时国人邻居互相谩骂都用倭寇之语。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

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建立,明日之间邦交又趋于正常化。明灭亡后,满清入主中原。南明在与清朝对抗的过程中,一方面整修兵备,一方面将目光投向了日本。

于是南明的军事首领郑芝龙向日本发出了求援信号,日本幕府则分为两派,一派是出兵的支持者,以拒绝为耻,纪州、尾州、水户之藩更竟欲出任总大将。在这三藩的眼里,明朝是中华文化圈的中心,与明朝关系密切的日本,不能在明朝危难之际束手旁观。他们很愿意出兵抗清,认为这是恢复中国,同时使日本在道义上得到荣耀。

另一派以御三家德川赖宣为首,他认为出兵中国,如果失败了,将会与清朝结仇,这对日本是不利的。纵使成功,到时候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日本的经济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民生凋敝。所以拒绝出兵。

在随后的历史中,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再次派使者前往日本,希望借兵抗击满清,这次日本同样是拒绝了。但是日本却提供了火炮、倭刀、铜器给郑成功。

1658年,郑成功认为北伐中原时机已到,再次求援日本,并在对清檄文中称已经获得14国的帮助。这次日本依然是拒绝了,只是提供了武器的帮助。第二年,郑成功北伐失败,从此很难有大的作为。

等到清朝时期,日本则完全和清朝是对等国家了。因为此时双方都采用闭关锁国的政策,二者贸易甚少。

如今,当中日两国又从共同使用的汉字中找到诗意文字,来拉近彼此关系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原来中日两国彼此在历史上还有那么多值得回味的点滴。


古代中日:并不总是风月同天,山川隔阂也多见

▲扬州大明寺的一方石刻,寺内设鉴真纪念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