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孩子,从来不需要改变

内向的孩子,从来不需要改变

阿豪是儿子的同桌兼好友,白净斯文,话语不多,性格腼腆。

  阿豪的母亲私下里跟我提及好多次,说阿豪假期基本猫在家里,一个人看书、写作业、玩游戏......跟家里人也不怎么爱说话。

  阿豪过于内向的性格令她担忧,都高中生了,还不善于与人交往,将来怎么适应社会啊!

  在豆瓣上,有一个关于“内向者”的帖子,里面有大概几百条内向者们的回复,最高的一条达到了3000多个赞。

  随便拎出几条,都能感受到内向者的无奈。

  用户A:我是偏内向的那种,跟不熟的人不爱说话,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主要也是不太想说。

  用户B:整个社会就是对内向的人很不友好,好像内向就是一种性格缺陷。尤其是找工作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外向大方。

  社会上,内向者似乎不受待见。阿豪母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而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作者苏珊•凯恩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向理想型的价值系统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的、健谈的,即使在聚光灯下也谈笑自如的。换句话说,我们被社会系统告知,好的性格就是要勇敢、快乐、善于交际。

内向的孩子,从来不需要改变

  毫无疑问,人际交往中,外向性格备受推崇。难道,就没有内向者的一席之地吗?

  如果你的孩子是性格内向者,请告诉他以下这几点。

1

内向&外向

  在这个商业经济社会,无疑,人们推崇的是善于交际,外向的性格。内向性格的人似乎并不讨喜,他们被贴上“害羞,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的标签。

  实际上,外向和内向不是割裂二分的,心理学家荣格说过:“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他必然是疯子。”

  人是复杂的个体,是内向与外向的成分与我们其他的性格特征及个人经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性格迥异的各种人。

  我们身边内向者并不少,只不过有人有意无意伪装成了外向者。调查显示,美国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具有内向的性格倾向。

  也就是说,两个到三个人中间就会有一个性格内向的人。美国被誉为最外向的国家尚如此,何况我们这些传统国家呢?

  武志红曾经说过:“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外向者的嘉奖。两者只有差别之处,绝无是非对错之分。”

  然而,由于偏见,人们下意识把“内向”看做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木讷、不合群......其实不然,对于内向的人而言,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

  不可否认,外向者健谈,善于交际,确实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中,要说外向的人是鲜花,那内向的人是绿叶也未曾不可。而世界正因有了性格迥异的人而多姿多彩。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外向者有属于他的光芒,而内向者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性格内向者可别忘了——内向者也有自己的竞争力。

2

别试图改变内向性格

  性格外向的人在社交圈中光芒四射,引人注目,讨人喜欢。如果内向者努力想改变自己的话,会变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吗?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自曝是个典型的性格内向者,成长过程中,他也曾为自己的内向性格苦恼过。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尝试改变自己性格。

  他强迫自己和他人多交往,刻意使自己谈吐变得幽默风趣。确实,表面上,他变得外向了,人缘越来越好,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

内向的孩子,从来不需要改变

  然而,“幽默外向”的武志红也就持续那么四五个月的时间。他觉得好累,觉得那完全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彻底断了改变自己的念头,重新做回真实的内向的自己。

  其实早有研究发现,内向是一个人伴随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据圣雄甘地的自传描述,他是个绝对腼腆安静的人。这种内向的性格从儿时开始就伴随着他,即便做了领导人,在出席的会议上,他仍旧羞于启齿。

  虽然他花了很长时间控制自己的羞涩情绪,但他从来不曾真正克服它。他无法即兴发言,尽量避免演说。直至晚年,甘地还是不喜欢跟朋友一起谈天说地。

  最近一期《奇葩说》里有个辩题是:我不合群,我要不要改?

内向的孩子,从来不需要改变

  辩手颜晶如很明确表示自己会遵从内心,绝不会因为迎合别人,让自己看起来“合群”,而让自己内心孤独。

  她认为内向,不合群的人有行使“不合群”的权利和自由。如她所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而合群是内心的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被孤立,显得不合群。于是,默默地委屈,默默地退让,默默地牺牲,成为了表面不孤独,而内心孤独的那一个。

  苏珊.凯恩说得好:“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以。”

  对内向者而言,有效利用自己的禀赋,比如坚韧、洞察力、专一、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最为重要。

  只有坚守内心真实的自我,你的优势才能慢慢展现出来。

3

内向性格的优势

  武志红曾经说过:“外向的人会通过和别人的交际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喜欢独处,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从独立的思考中获取能量。”

  独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内向的人会通过关注内在、反躬自省,真正投入到所谓的“刻意练习”,从而取得杰出成就。

  沃兹尼亚克,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也是个人电脑的发明者。他性格内向,通常独自一个人工作。

  在写出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运行流程之前,沃兹尼亚克寻常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6点半到达办公室,独自度过一上午,读一份工程杂志,研究芯片手册,活动大脑,为设计做好准备。下班回家后,做一份简易的晚餐,之后再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

  正是他的孤独,他的专注,成就了他的非凡事业。

  他在回忆录里,给那些想获得伟大创造力的孩子们提出的建议是:独立工作,活在自己的思想里。

  《时间的皱纹》的作者马德琳·英格,她有60余部作品流传于世。她说:“如果不是因为小时候把时间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她根本不可能成为如此胆大的思想家。”

  美国有一项长达30年对社会英才的研究发现,内向型性格的英才是外向型性格英才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越强烈。

内向的孩子,从来不需要改变

  许多伟大的思想.艺术还有发明——从进化论,到梵高的《向日葵》,再到个人电脑,都来自安静而理智的人。比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肖邦......

  即使实在一些内向性不明显的领域,如金融,政治和社会运动中,许多伟大的飞跃也是内向者完成的。如戈尔、巴菲特、甘地.....可以这么说,是他们内敛的性格成就了他们。

  内向者无需羡慕外向者,而是要发挥自身的内向优势,尽最大可能地展示个人的潜能。

  正如圣雄甘地所言:“不必强硬,亦无须强暴,你可以撼动整个世界。”

  正是甘地的羞涩安静,成了他独有的品牌力量。甘地坚信,克己是他最大的资产之一,而这种克制源于他的腼腆。

4

遇见更好的自己

  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提到:内向者要思考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并为其做出贡献。如果这需要你做公开演讲或是构建人机网络,抑或参加让自己不自在的活动,也要硬着头皮参加。

  这意味着,内向者虽然用不着刻意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社交达人。但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去完善,挑战自我。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十足的内向者,他潜心独立工作,但是,难以想象,就是这么一个超级内向的科学家。后来,也开始参加一些小型的社交聚会。

  二十几岁时,他发起了“奥林匹亚科学院”,一个他与几个好朋友定期讨论问题的俱乐部,26 岁时,爱因斯坦重新改写了物理定律;42 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性格,也没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的人。

  大家熟知的易烊千玺从小就是典型的内向性格,不怎么爱说话。

  刚出道时,他在TFBOYS三人中,最不被看好,有人质疑他性格太内向,不适合演艺圈。

  易烊千玺自己也曾在节目中坦言:“我是个特别慢热的人,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最舒服。”

  面对质疑 ,他没有退却;面对挑战,他全力以赴。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一直努力超越自己。

  如今,18岁的易烊千玺吸粉无数。已是娱乐圈的“顶级流量”,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更是刷屏朋友圈,获赞无数。

  约翰森·里根曾说:“生命中的挑战并不是要让你陷于停顿,而是要帮助你发现自我。”

  内向者只要用好身上的禀赋,直面挑战,就会更强大,更有力量。

  成长路上,愿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