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2 月 7 號,美劇《難以伺候 / High Maintenance 》第四季第一集上線,豆瓣評分開局就達到了 9.6,比之前評分最高的第三季 9.1 分還要高。

那個騎著單車在紐約城裡賣大麻的人回來了。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稱他為“社會學家”,倒不是因為他真的有社會學的學習背景,而是他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觀察的視角。

The guy——男主的名字始終沒有出現,我們只能像劇裡的顧客一樣,稱呼他“ the guy ”——每天有大把時間穿梭在城市中,給住在布魯克林各個角落的顧客送“貨”。因此,他有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同性戀、開放性關係、裸體主義、女權主義、暴露癖……他不自覺地進行著他的田野調查,串聯起城市中的眾生相。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這部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內容結構上的隨機性——每集故事之間並無明顯的承接關係,甚至單集 30 分鐘的內容都會分為兩三個小故事講述,其中的關聯可能只是主題上的,而非人物關係上的。

《難以伺候》像一部短篇小說集,一份城市生活圖鑑,探索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時代的關係,展示我們不熟悉的另一種生活,或者我們熟悉的生活的另一面。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在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的成人學習中心,從中國來的中年女人跟著老師學習如何使用智能手機。

平時工作時是醫生,夜晚酒吧裡變身變裝皇后的男人,在便利店裡救了一個噎住窒息的男孩。

母親過世後,獨自生活的兒子積攢了一牆的汽水易拉罐,並且按顏色將它們排列整齊。

陷入抑鬱情緒的獸醫想要藉助大麻營造虛偽的快樂,卻在 high 了的時候錯誤操作手術,害死了一隻貓。

在這些吸引人眼球的人物選擇之外,更多的是普世故事。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一家瓷磚店鋪的主人是位上了些年紀的女士,她衣著不俗,舉止優雅,因此被邀請作為模特參與廣告拍攝。但廣告拍攝者們其實並不真正欣賞她的美。

他們還邀請了一位胖乎乎的女性,一個在臉上文身的男人。這些模特在拍攝者眼裡只是一個個符號,所以最終張貼出來的海報上,女士的牙齒被 P 得亮白,臉上的皺紋幾乎全不見了。諷刺的是,海報上還寫著這樣的 SLOGAN:age-less(歲月無痕)。

這其實就是假裝追求個性化和自我的審美趨同以及標籤化。

還有跟我們更相近的,對於網絡與生活的討論。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機;無論在餐廳還是書店,都不忘記拍照配上毫無關聯的文字上傳社交網絡;假裝忙碌其實無法投入任何工作,因為每隔 10 分鐘就要拿起手機檢查剛才發出去的狀態有沒有新的點贊和評論;然後再在一天結束時,感嘆自己一事無成哭泣著入睡,第二天依舊如此循環往復。

又或者是發誓要戒掉網絡的男人,拿出了十年前的非智能手機,屏蔽了電腦上的所有社交網站,決定進入一種不被網絡綁架的生活,結果卻被這種思維綁架,陷入其中洋洋自得。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這麼多人的生活被攤開在我們面前,但並不讓人覺得窒息。因為本·辛克萊爾(他是《難以伺候》的導演、編劇,同時也是 the guy 的扮演者)沒有用沉重的敘事去包裹這些內容,每一集的故事仍然是輕鬆的。

我們會看著這些故事發笑,然後觀照自身。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在第二季的中期,the guy 骨折,不得不託付一個 Uber 司機小哥幫忙送貨。小哥會在每個顧客下車後,自己叨咕兩句對他們的評價,比如小丑、怪人。但是我們從來不會聽到 the guy 評價他的顧客。

在這一點上,the guy 和本·辛克萊爾保持了一致。

我們會發現《難以伺候》從不輸出觀點,只描繪人物和故事。

一個騎單車賣“貨”的社會學家的迴歸

本·辛克萊爾與卡蒂婭·布里希菲爾德

這不是 the guy 和本·辛克萊爾唯一的相似點。

劇中,the guy 和妻子正在準備離婚,因為妻子出櫃了,有了一位女友。現實生活中,本·辛克萊爾與 卡蒂婭·布里希菲爾德已經離婚,同樣的原因。 當然,他們的關係也如劇中一樣,仍然是會互相關心的朋友,第四季也還是兩人合作編劇完成。

現在,《難以伺候》是 HBO 的招牌單元喜劇,而它在 2012 年只是一部在 Vimeo 首播的網劇,是這對夫妻自籌資金創作的項目——他們當時還是夫妻。

卡蒂婭·布里希菲爾德 作為一名選角導演認識許多演員,他們的才華從來沒能被充分利用,這正是《難以伺候》的起點。

" The ethos of the show has always been that it exists out of a desire to lift up overlooked and underutilized people. "

“這部劇的精神主旨一直是為了激勵那些被忽視和才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的人。”這是《難以伺候》的選角導演接受 GQ 採訪時的一句回答。

這句話原本是送給所有演員的,但看完這部劇,你會發現它也是送給所有角色和觀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