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停課不停學”,父母孩子患上“網課焦慮症”,煩躁不安怎麼辦?今天我來教你。@薄荷薇

教育部2月10日,提出延期開學期間,全國中小學“停學不停課”,已經有數日,對“網課綜合症”的吐槽聲此起彼伏:

  • 假期中,孩子起床太難,想用踹,吼;
  • 作業千頭萬緒,一會兒釘釘,一會兒微信,各個時間段,多平臺。家長們分身乏術;
  • 娃坐在電腦跟前,一會兒就走神,不是忘了知識點就是不清楚作業是什麼,家長一急,雞飛狗跳;
  • 好傢伙,美術、體育、音樂全上,孩子們不亦忙乎;
  • 疫情當前,父母家裡出不了門,擔心著出去買菜,出門條。買口罩,不知道哪家藥方有;
  • 看著疫情數據,父母心理焦慮,不知道啥時候復工,已經開工的,還得在家辦公。

身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遇到這些難題呢?家長們把寒假上網課的懈怠歸咎於“網課焦慮症”,紛紛感嘆“美好的假期終究要結束,出來混,早晚要還的”,這屆父母太難了。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寒假後遭遇孩子“起床難,聽課反應慢,不想動筆”是網課必然出現的嗎?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寒假結束之前做好提前準備,及時調整適應呢?“網課綜合症”能不能成為千載難逢的機會,使得孩子與父母,父母與老師的狀態從“焦慮”轉為“相促共生”呢?

那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正確面對孩子和老師的“網課綜合症”呢?這就要了解“路徑限制”。因此,本文內容大致分為下面三部分:

  • 什麼是“路徑限制”?它在疫情下的父母和孩子身上具體有哪些體現呢?
  • 在生活中,為什麼要了解“路徑限制”?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新啟發?
  • “路徑限制”影響如此之大,那我們到底如何走出“網課綜合症”呢?
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01

什麼是“路徑限制”,它在疫情下的父母身上具體有哪些體現呢?

什麼是路徑呢?

不難理解,這裡的路徑就是思維路徑(pathway thinking),就是我們人腦中根據先前活動積累的經驗、習慣,形成的認知傾向。簡單說來,就是我們的常規思維方式。

心理學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創新者的路徑》一書中提到:

路徑限制,我們按照按照過去積累的常識、經驗、教訓,不假思索的反應行為和適應行為,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從而影響後來的分析、判斷,形成造成限制影響。

為了更好地理解什麼是“路徑限制”,我們先來了解下 “路徑限制”如何影響父母和孩子的狀態,大致分為如下三階段:

  • “路徑限制”放鬆階段:散漫輕鬆,導致大人小孩神經放鬆
  • “路徑限制”改道階段:短時間消息過載,導致注意力下降
  • “路徑限制”塌陷階段:網課開始,節奏變化

① 大節前的精神放鬆

期末考試一結束,父母和孩子的繃緊的神經都徹底放鬆下來,大人們躍躍欲試,想趁著假期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增長孩子的見識,春節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外出旅遊,拜訪親戚,奧數補習,一個都不拉。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偶爾零星聽到的武漢有類似SARS肺炎的病患出現,心裡一絲警惕,但看到專家講“不會人傳人”,常規的路徑思維讓我們徹底放下心來。

消息紛至沓來,承受力超限運行

20日鍾南山提醒:“近期沒事別去武漢,存在人傳人”,23日武漢封城,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心中的警鈴大響,徹底激活生存危機。短時間內,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精神壓力。一個一個消息接踵而至,全國醫護工作者除夕夜萬里馳援武漢,口罩防護服告急,全世界掃貨。這一個個消息,一步步改變著我們的思維路徑,從“正常平和態”轉向了“生存焦慮態”。

“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大量分泌,整個人就像打了雞血,控制不住地想上網刷消息,看確診人數,疑是人數,逐漸增加,心情低落,看到無數醫務工作者和志願者無私付出,堅守崗位又生出無限希望,在心情的高高低低,來來回回的波動中,我們的自控力也消失殆盡,緊張下的疲憊,啥都提不起精神去做。情緒跟著疫情被動的在走,而我們在生存危機前,毫無察覺!

短時間內的,消息量的過載,使得思維模式發生改變,進入整日焦慮的路徑限制。

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停課不停學,導致父母緊張

疫情持續時間的加長,疊加上孩子網課開始,父母們進入第二波的焦慮,也就是“疫情路徑限制”直接切換到“網課路徑限制”。看到孩子上網課不認真,又沒有老師監督和指導,擔心學習受到影響,這可是孩子的將來呀,於是,父母們不假思索的投入到新一輪焦慮中。

02

“路徑限制”的狀態是怎樣產生的?他會給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新的啟發?

“路徑限制”狀態讓我們在過去跟未來之間打轉,感到壓力,因為我們在“這裡”,卻想到“那裡”去,本來在當下,由過去的焦慮,幻想出未來的不安,形成恐懼。加強了虛假自我感覺,通過在心理上焦慮不斷累積,加速身體老化。

人類進化學專家研究發現:

人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閾值,當累積到一定程度,人會從安全舒適狀態啟動切換到焦慮應急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或“逃”。

在本次疫情中,我們隨處可見處於路徑限制的父母和孩子,往往表現出,焦慮不安,心煩意亂,瘋狂上網。這種“網課綜合症”路徑限制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① 思維原因:思想上的“遊離”狀態

現階段大家一直宅在家裡,意識上,還處於寒假狀態。放寒假嘛,可以放鬆下,不用早九晚五的起床上學了。沒有開學典禮,沒有班主任的嚴格教導,思想上依然在外放著羊。放鬆的狀態一旦形成,很難立刻恢復。

資源原因:學習效率低,跟跟不上網課節奏

長時間的宅在家裡吃吃喝喝睡睡,輕鬆加自在的狀態,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態打亂。父母看著焦慮呀,都上課了,怎麼還這種狀態呢?不行,得肩負老師的責任,小皮鞭揮起來,“該做的作業一樣不能落下,預習抓緊時間學習,什麼,沒書,電子書頂上”,對孩子身心造成影響。

方式原因:生活不規律,動作太慢,磨磨蹭蹭

連續30天的寒假,不同於往常假期爸爸媽媽帶孩子游山玩水,或者爺爺奶奶家裡節日團聚,面對疫情,孩子只能在家宅著。晚上不睡,白天難醒,老師又天高皇帝遠。想吃吃,想喝喝,在家已經習慣了自由散漫的狀態。

總而言之,我們大人因為疫情,宅在家中二十來天,不要說孩子,成年人也會受到疫情閉關壓抑的影響,很難一下子回到節前的上班工作狀態。

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03

“網課綜合症”對父母和孩子影響如此之大,如何跳出“路徑思維”,使家庭轉入正軌?

一般而言,“網課綜合症”會在疫情解除短時間內逐漸恢復,如果能及早意識到當下狀態,及時調整心態,跳出“路徑思維”,改變做法,迅速使家庭轉入正軌。

這裡提供三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 定位多層次學習,方式的靈活性
  • 盤活現有資源存量,挖掘契機下的“特殊學習”
  • 設置自己的“時間表”,投入行動

這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其實每個方法都有一系列的技巧和步驟,下面一一說明:

① 定位多層次學習,方式靈活

網上教育最大的優點是跳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非常合適現階段下的知識傳遞,減輕復工後孩子知識的學習壓力。劣勢則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很高。

對於小學低年同學,學習的自主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飄蕩,學習效果難以保證,同時也容易讓小朋友產生手機、電腦依賴。所以,更推薦低年級的孩子限時限量開展網課,每天不超過20分鐘。

更多的讓孩子參與課本外的學習,幫媽媽擇菜,洗碗,乾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陪陪家裡的老人聊聊天等。

對於高年級的同學,大人主要對孩子的網課學習效果表示擔心,產生焦慮。不過這點現在可以放心,教育部說:

網上教學不能取代開學後正常教學活動;“網上教學”是特殊時期的一種輔助教學性安排。

開學以後,學校會對孩子的知識情況進行精準分析,根據同學不同的學習程度,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和複習。當下,孩子們在家跟上學校網課的節奏,儘快渡過前面的不適應期。

父母和孩子帶著焦慮,心神也就亂了,反而把呼吸調平,心態調靜才容易出工作或者學習狀態。唯有如此,我們才在規律的行動和平和的心情中,重新蓄積奮鬥的勇氣。

清點現有資源存量,挖掘契機下的“特殊學習”

“停課不停學”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上網,聽課看視頻,也不只是學校課程的學習,而是一種廣義的學習,當前特殊疫情作為契機給孩子上好人生中的重要課程。

第一課:責任與擔當

什麼叫“挺身而出”,什麼叫“義不容辭”。

面對大災大難,一個個逆行者,勇敢的人,或是是身邊普通醫生,或是我們的社區工作者,或是我們的民警交警,他們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護他們所珍視的東西,或是生命,或是家人朋友,或是生活的城市,或是國家。大多數人骨子裡確實有著被歷史和文化所影響的信念和情懷,心懷大愛,願意為同胞做出犧牲,願意以兼濟天下為己任。

“所以我時常害怕,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魯迅

基辛格在他的《論中國》中這樣寫道:

中國人無疑是幸運的,一直被他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哪有什麼天佑中華,不過是勤勞的人民自強不息,靠著自己雙手出來的奮鬥出來的大國強國!

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第二課:生與死

引導孩子體會生命的無常,討論看待死亡。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面對死亡,都會恐懼和害怕。正因為如此,才讓人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34歲吹哨人“李文亮醫生”用言行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向死而生。當他敏銳發現疫情的苗頭,第一時間通知周圍的同事朋友,當被勸誡談話後,沒有逃離危險的“戰場”,心繫病患,投入“戰鬥”,直至感染新冠肺炎,離開人世。他用自己的生命生動的詮釋了什麼叫溫度,悲憫,和責任。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

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他們我們的祖國的醫務工作者,現在正在怎樣和的死神賽跑,和疫情作鬥爭,爭分奪秒的搶救病患,挽救生命。

第三課:敬畏自然,教會孩子健康衛生習慣

敬畏自然,我們是地球上的高等生物,但也是地球中的一份子。儘管我們上可以入天探索宇宙奧秘,下可以潛水深究海底奇蹟。然而這是有限度的,在自然規定範圍內,可以創造文明,但是不可能完全征服和支配自然,肆意不遵守地球的規則,會遭到自然的懲罰。

看起來只有納米大小的新冠病毒,小到1納米的物體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個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為什麼如此貌不驚人的病毒,它可以把14億的泱泱大國在舉國歡慶的春節期間,按下暫停鍵,停業停學停工?病毒的傳染能力太強了,潛伏期長,且悄無聲息,待患病後無特效藥可醫,只能依靠人體自身免疫力抵抗!人類對此病毒的感染束手無策。

和孩子一起學會對大自然的尊重,出門帶好口罩,進屋要洗手,洗手按照科學的方法和順序,從一點一滴中獲得成長,這些行為,都將伴隨孩子,受益終身。

改變路徑思維,果斷投入行動中,防止自我限定

這個時候,對於高年級的孩子和需要工作的父母而言,想要終止著看無休止的日夜焦慮狀態,可以按照下面步驟進行操作:

step1:用行動來牽扯思維路徑的改道。理清思路以後,就立刻,馬上行動來,千萬別問你大腦裡的那個“自己”想不想幹活兒。

在惰性狀態中的那個“自己”,十有八九都會回答“哦,今天不太舒服,下次在做吧”、“這件事情看起來有點難,沒有準備好”、“哎,好累,打不起精神”、“過十分鐘再去做吧”。就這樣,泡湯了想法,拖延症發作。

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step2:規劃好時間,開始學習。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著規劃每日的工作和學習周計劃,舉個例子:

1、今天重點完成語文閱讀練習;

2、明天重點完成數學行程問題分析;

3、後天重點解決英語的過去式時態問題;

不把孩子學習完全放手給網課。網課質量也存在良莠不齊,我們家長可以先篩選一下,質量太差的就不要提供給孩子,浪費孩子的時間了。

如果可以,我們也要研究回顧一下教材,整合網課的內容,把網課沒有講到的東西通過各種方式給孩子們講一下。這也是良好的親子互動。陪伴是最長情的對白,父母不急不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對孩子言傳身教,同時又靜待花開,與孩子共同成長。

step3:行動量化行動,防止“磨洋工”。

孩子可以每天給自己設定量化的目標。比如學生第一週而言,一天之內:

1、記下第一課10個單詞,熟讀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閱讀練習2篇;

3、數學解決複雜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做每件事情,按任務的難度和工作量給自己設定一個完成時段。如果計劃上午8:00-9:00用來記單詞和跟讀英文課文,那麼這兩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把手機設為靜音,放在看不見的地方,若非特殊情況,絕不去觸碰。

待手裡的工作告一段落,再給自己10-20分鐘時間放鬆一下。

慢慢堅持上兩天,自然會過渡到工作狀態。只要開始行動,人內心的焦慮狀態會大大減輕。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教育,讓孩子萌生會學習,善於學習,會生活,樂於實踐探索未知領域。

總而言之,克服路徑限制的核心就是理清當下的情況,脫離焦慮情緒的掌控,確定哪些事是關注的,哪些事是需要行動起來的。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執行才能完成。否則,我們還是會陷入固有的路徑限制,困在焦慮的泥裡徘徊不前。


父母想逃?“網課焦慮症”?跳出“路徑限制”,才能帶娃迴歸常態


每次假期結束,無論父母還是孩子都會面臨生活節奏向學習節奏的轉變。這次疫情的發生,本身讓人揪心和牽掛,網課的開展,孩子沒有上課的概念,待在家中,還沉浸在假期的氛圍中,父母更是為此焦慮,雙重焦慮下,路徑限制由此發生,過度的焦慮情緒會使父母和孩子身心受到負面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的同時,注意意識到自己思維路徑的限制,摒除焦慮,踏踏實實認真活在當下。我們介紹了三種方法來克服路徑限制,第一,定位多層次靈活的學習方式;第二,盤活現有資源存量,挖掘契機下的“特殊學習”;第三,設置自己的“時間表”,投入行動。


《事實》、《混亂》、《非暴力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