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岁小孩,怎样跟她解释生死?

我的小号来了


我认为孩子在啥年龄应该知道啥,不能过早知道不该知道的事,孩子小的时候知道太多就没有天真就没有快乐了,四岁孩子叫孩子知道生死干嘛?


阳光丽女


死亡教育的文章之前写过很多,直到有一天,我在跟一位朋友聊天中,才真正意识到了孩子生命的脆弱,和对孩子及早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名9岁的女孩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杀,起因竟是和妈妈闹脾气。

12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早晨趁父母熟睡跳楼自杀,女孩的遗书表达了对父母的不解和自己读书好累。

14岁的中学生只因早上睡懒觉被父亲批评了几句,一怒之下而跳楼自杀。

一名初二男生因为抽烟挨老师批评,从教学楼5楼一跃而下。

重点中学一位保送生,一直是三好学生,因老师一句批评,先割腕后跳楼。

……

这些令人心痛和扼腕的消息,深深触动着每位父母的心。不要总觉得这些都是别人家的事,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是时候该引起所有父母的关注了。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更该给予孩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因此应运而生的一种对策。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

在美国,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

在英国,尊重生命是英国人眼中最基本的素养。英国的教育机构会开发很多关于尊重生命的故事和教案供教育者选择。教育者会教导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还应该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幼儿园里,你就会听见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他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在德国,“短寿展”作为德国联邦卫生教育机构的项目,每年在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里定期进行。“短寿展”上会展示2000多名短寿者的档案资料,且每一位都有为什么短寿的详细说明、照片和生前使用物品。这些短寿者的平均年龄不到29岁。

在韩国,各个城市会定期举办“模拟葬礼”,主要环节有专家讲座、书写遗书、进入棺材模拟死亡等,让参加者通过体验更加珍爱生命,并以更积极健康的姿态面对生活,进而降低韩国的

自杀率。

那么,在中国呢?

就拿我们来说,有多少父母在小时候接受过正规的生命教育,或者从父母那里获得多少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反正我没有接受到。你呢?

对于生命教育,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可以是“热爱生命”;可以是“珍惜时间”;可以是“学会保护自己”;还可以是“安全教育”等等。这些只是生命教育中一个又一个被细化了的微观部分。而我认为,真正该传递给孩子的,应该是敬畏、尊重、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不要整天抱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还记得之前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那句话吗?“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可以说,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成长范本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自己有怎样的关于生命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的也是一样。

孩子从母亲的眼中看到自己,一层意思是对于孩子来说,和自己最亲密的人是怎样看待生命的,孩子也会受此影响,模仿和习得去怎样看待生命。

另外一层意思是,母亲眼中看到的孩子,对于孩子有怎样的期待或判断,也同样是孩子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的讯息,并按照母亲的期待去成长,去发展自己的生命。

比如,一个热爱生活的母亲,平时看到了很多生活、生命当中的美好,这份美好就会传递给孩子,诸如带孩子去看看花草、探索世界、或静心体会慢下的时光等,都是对于生命的美好体验。

再比如,一个成天抱怨自己怎么那么命苦的埋怨型父母,如果整天把不如意、不开心、低落的情绪和怨天尤人的抱怨传递给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诸多不美好。这样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怎能对生命有美好的期待,并朝向积极的方向去成长?

很多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让孩子了解如何认识死亡,但这只是侠义的、局促,或者说是过于功利的教育方式。父母把生命教育看做是贯穿一生的教育,才会更加宏观和持久地把生命的能量传递下去。

因为每个人从出生一直到生命结束,整个过程的经历、对每一件事的态度等,都成就了不同的生命。父母要做的和要教的是告诉孩子,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活出更好的自己,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世界。

孩子看到、感受到的美好生命和世界,来源于父母

绘本,温和、形象地向孩子渗入对于生命的认知

绘本,是一种很特别的媒介,站在孩子的视角,使用孩子的语言,通过丰富的画面,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这种形式,启蒙孩子的生命教育,绘本可以让成年人和孩子更容易沟通,孩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形式。

❶ 死亡主题

听起来有些骇人,但却又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更适合用绘本来向孩子诠释。一些亲子绘本以死亡为主题,讲述一段生命从生到死的整个历程,并且读起来暖暖的。

比如《当鸭子遇见死神》:讲述一只无忧无虑的白色鸭子和死神的故事。初见死神时,鸭子大吃一惊,但知道死神一直都在身边后,鸭子恢复平静。在忘记死神的身份后,鸭子竟也觉得它十分友好、亲切,最后鸭子和死神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它们一起玩耍、休憩。一个严寒冬天,鸭子停止了呼吸,死神抚平了它的毛,将它放进水里,鸭子渐渐从死神的视线消失,死神也不禁难过起来……

另如《一片叶子落下来》:书中讲述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该书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

❷ 生命主题

生命教育除了让孩子认知和了解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死去、消亡”这些事,更重要的还是向孩子传递积极正向的生命价值感。

很多自杀或者走向犯罪道路的孩子,都是内心自我价值感很低,感觉自己是不被看见、不被爱、不被尊重的,才会选择结束或用别的形式去获取这些内心中匮乏的东西。

所以,爱自己,是孩子最该学会的。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来就有价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两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一些非常不错的绘本,引领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童年不再来,帮孩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宝贝,你要记住,你是独一无二的

多接触大自然的孩子,多会热爱生命

家有宠物的孩子,都对生命有美好的期待

生命教育除了帮助孩子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还在此基础上,教孩子学会珍惜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孩子与动物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看见动物,总会试图去摸摸它的毛发,拉拉它的尾巴,这是他对其它动物和自然充满爱的表现。

而养宠物是一次最好的生命教育过程。在养宠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参加到照顾宠物的过程中,这也是教导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和尊重生命的一次实践课堂。即便是不能给孩子养宠物的家庭,也应该让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

比如,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接触和感受不同的生命。在碰到小狗时,可告诉孩子:“狗狗是我们的好朋友,你看它多可爱啊,和它做朋友好吗?”再不济,和孩子来共育一些花花草草也是好的。

有生命力的东西都会让自己更具活力,更加热爱生活,内心多一些柔和,少一些戾气。


燕子姐姐vlog


我家儿子四岁半的时候,曾因为担心我会死掉,所以拒绝吃饭。他的理由是,我不吃饭,我就不会长大,我不长大,妈妈就不会变老。妈妈不变老,就不会死了。。。。

我当时是这样跟儿子说的:宝贝,你记得你两岁时候跟爸爸妈妈去内蒙草原旅游的事情吗?其实我们活着,也是一场旅游。在某个时间,爸爸或者妈妈,要提前结束旅游,先回家。而你要继续旅游,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直到你也可以回家找我们。

人死了,就是回天上的家了。而活着的人,要继续自己的旅游,直到他也回天上的家的那一天。

当时听我如此说的儿子,继续跟我说,“爸爸妈妈你们都回天上的家了,我不想自己继续旅游,我要跟你们一起回天上的家。”

我跟儿子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回家的时间。虽然我们都会伤心,不舍得,但是我们只是换了一种陪伴的方式。你要继续在内蒙旅游,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该吃就吃,该玩就玩。好好的过属于你的日子。然后等你回了天上的家,才能跟我们分享很多你旅游中好吃好玩有意思的事情。


土里的种子


我家小男孩上中班就自己和我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等我长大了,上大学了,你们就会变得和爷爷奶奶一样老了,等我长到你们那么大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变成一个石头(指墓碑),他们会在天上看着我们,我们想见他们的话就要去他们的石头那里看他们。。。。这差不多就是他自己说的原话,我们没有教他,是有一天聊天时他自己说起来的,估计是学校老师有说过。我觉得他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希望对你有用。


爱逛商场的老男人


其实我们有时候会低估小朋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生死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我记得我女儿5岁的时候,有一天她一路得吧得吧,说人去世后,人的灵魂会像风一样飞上天堂,这些灵魂在天堂里会分工作,有的负责吹泡泡,有的负责把小婴儿放进泡泡里,最后这些泡泡里的小婴儿会往下飘啊飘啊,飘进妈妈的怀抱里,小朋友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就是生友轮回呀,小朋友懂得更美好地形容这一切!


零零的碎碎念


去年我的狗狗去世了,我跟三岁的宝宝说妞妞去了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孩子直接反驳我妞妞是死了,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成熟的比较早,他们的接受能力跟以前的我们不一样,更快更直接,所以我觉得他能理解的,就直接跟告诉她就行了。


汤圆妈妈的幸福生活


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调查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死亡的认知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程度不一,应该有差异地与孩子谈论死亡。

在0—4岁该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少主动提出疑问。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因此这个阶段最好不要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更多的关注点应该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建立其安全感。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问到关于死亡的问题,父母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比如像前文提到的:“奶奶去天堂啦”“狗狗睡着了,要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死亡就像玩具坏了,不能恢复了一样。”

目前情况下,尽量避免让外公外婆与孩子聊到关于死亡的问题,建议把孩子接回来一段时间自己照顾,摆脱孩子对死亡的感知。让他感受到温暖和爱护,就会增加安全感,淡化对死亡的疑惑和畏惧。

在5-7岁该年龄段的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但经常会问及与死亡相关的问题。他们会认为“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他们还会对死亡充满幻想,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会死亡。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是“生命教育”,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他们学会珍爱生命。家长要坦然面对死亡,不应表现出恐慌,更不能吓唬孩子。家长的坦然会让孩子认为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长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忌讳,就可能让儿童把死亡与可怕的意象联系起来,使儿童产生恐惧。

此外,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类的生命历程,让孩子知道生命的诞生是美好的,生命的成长是神奇的,生命的消亡也是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观察植物的枯萎,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一些欧美国家的“生命课”会要孩子为自己写一个墓志铭,甚至躺到棺材里体验死亡,借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李美吕


如果孩子还很小,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楚,那么说死者去天堂了,是个很好的回答方式,并告诉孩子有时间再慢慢说。

值得注意的是,别过分美化天堂了。

因为如果把天堂说得太好了,说不定孩子会向往去天堂,反而收到反效果。

但用讲故事方式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解释更合适,解释时还可告诉孩子一些逝者生前的小故事,

切忌把过度悲伤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至于孩子懂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

4—5岁的孩子

大一点可以懂得一些状况的孩子,父母可以从科学方面来解释,比如细胞老化、新陈代谢减缓等等,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过程。面对这类问题时,

家长要很坦然地告诉孩子,不要躲闪孩子的问题

,因为这样反而更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生命的价值所在:教导孩子正确面对死亡,学会惜福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

家长对孩子生死观念的引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对生死问题的敏感期不同,当孩子的话语中经常出现“死”的字眼或开始提出相关问题的时候,就是对他们介入生死教育的时机了。过早,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过晚,恐怕已形成某些固着的观念。所以如果孩子问你什么是生死时,请各位父母认真对待哦!


明明影视剪辑


给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释"生死"的大人

"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每个孩子有一天都会问到这些问题,爸爸妈妈们,如何回答孩子所有关于生命的疑问呢?

今天推荐给大家一个关于生命的童话,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文字简单,寓意深刻,最适合用来做生命教育的教材。这本书叫做《一片叶子落下来-关于生命的故事》

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个发人深省的童话寓言温馨简洁,充满智慧,1982年出版以来,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好好对待生死问题,一直让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动。

1.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春天已经过去,夏天也这样走了。叶子弗雷迪长大了。他长得又宽又壮,五个叶尖结实挺拔。春天的时候,他还是个初生的嫩芽,从一棵大树树顶的大枝上冒出头来。

弗雷迪的身旁有成百上千的叶子,都跟他一模一样——看起来是这样。不过,他很快就发现没有两片叶子是真的一样的,尽管大家都长在同一棵树上。弗雷迪的左边是阿弗烈,右边的叶子是班,他的头顶上是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克莱。他们一起长大,学会了在春风吹拂时跳跳舞,在夏天懒洋洋地晒晒太阳,偶然来一阵清凉的雨就洗个干干净净的澡。

弗雷迪最好的朋友是丹尼尔。他是这根树枝上最大的叶子,好像在别的叶子都还没来的时候就先长出来了。弗雷迪还觉得丹尼尔是最聪明的。丹尼尔告诉大家说,他们都是大树的一部分,说他们生长在公园里,说大树有强壮的根深深埋在地底下。早上飞来枝头上唱歌的小鸟、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阳,还有季节的变化,不管什么东西,丹尼尔都有一套道理解释。

弗雷迪觉得当叶子真好。他喜欢他的树枝、他轻盈的叶子朋友、他高高挂在天上的家、把他推来推去的风、晒得他暖洋洋的太阳,还有在他身上洒下温柔洁白身影的月亮。

2.生命存在的理由

夏天特别好。他喜欢漫长炎热的白天,而温暖的黑夜最适合做梦。那年夏天,公园里来了许多人。他们都来到弗雷迪的树下,坐在那里乘凉。

丹尼尔告诉他,给人遮荫是叶子的目的之一。“什么叫目的?”弗雷迪问。“就是存在的理由嘛!”丹尼尔回答。“让别人感到舒服,这是个存在的理由。为老人遮荫,让他们不必躲在炎热的屋子里,也是个存在的理由。让小孩子们有个凉快的地方可以玩耍,用我们的叶子为树下野餐的人扇风,这些,都是存在的目的啊!”

弗雷迪最喜欢老人了。他们总是静静坐在清凉的草地上,几乎动也不动。他们喃喃低语,追忆过去的时光。小孩子也很好玩,虽然他们有时会在树皮上挖洞,或是刻下自己的名字。不过,看到小孩子跑得那么快,那么爱笑,还是很过瘾。

3.任何东西都会死,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

但是弗雷迪的夏天很快就过完了。就在十月的一个夜里,夏天突然消失。弗雷迪从来没有这么冷过,所有的叶子都冷得发抖。一层薄薄的白色东西披在他们身上,太阳出来就马上融化,变成晶莹的露水,搞得大家全身湿漉漉的。

又是丹尼尔告诉他们:他们刚经历生平第一次降霜。表示秋天到了,冬天也不远了。

转瞬之间,整棵树,甚至整个公园,全染上了浓艳的色彩,几乎找不到绿色的叶子。阿弗烈变成深黄色,班成了鲜艳的橙色,克莱儿是火红色,丹尼尔是深紫,弗雷迪自己则是半红半蓝,还夹杂着金黄。多么美丽啊!弗雷迪和他的朋友把整棵树变成如彩虹一般。

“我们都在同一棵树上,为什么颜色却各不相同呢?”弗雷迪问道。“我们一个一个都不一样啊!我们的经历不一样,面对太阳的方向不一样,投下的影子不一样,颜色当然也会不一样。”丹尼尔用他那“本来就是这样”的一贯口吻回答,还告诉弗雷迪,这个美妙的季节叫做秋天。

有一天,发生了奇怪的事。以前,微风会让他们起舞,但是这一天,风儿却扯着叶梗推推拉拉,几乎象是生气了似的。结果,有些叶子从树枝上被扯掉了,卷到空中,刮来刮去,最后轻轻掉落在地面上。

所有叶子都害怕了起来。“怎么回事?”他们喃喃地你问我,我问你。“秋天就是这样。”丹尼尔告诉他们,“时候到了,叶子该搬家了。有些人把这叫做死。”“我们都会死么?”弗雷迪问。“是的。” 丹尼尔说。“任何东西都会死。无论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我们先做完该做的事。我们体验太阳和月亮、经历风和雨。我们学会跳舞、学会欢笑。然后我们就要死了。”“我不要死!”弗雷迪斩钉截铁地说。“你会死吗,丹尼尔?”“恩。”丹尼尔回答,“时候到了,我就死了。”“那是什么时候?”弗雷迪问。“没有人知道会在哪一天。”丹尼尔回答。

弗雷迪发现其他叶子不断在掉落。他想:“一定是他们的时候到了。”他看到有些叶子在掉落前和风挣扎撕打,有些叶子只是把手一放,静静地掉落。

很快地,整棵树几乎都空了。“我好怕死。”弗雷迪向丹尼尔说,“我不知道下面有什么。”

“面对不知道的东西,你会害怕,这很自然。”丹尼尔安慰着他,“但是,春天变夏天的时候,你并不害怕。夏天变秋天的时候,你也不害怕。这些都是自然的变化。为什么要怕死亡的季节呢?”

4.生命是为了相遇每个快乐时光

“我们的树也会死么?” 弗雷迪问。

“总有一天树也会死的。不过还有比树更强的,那就是生命。生命永远都在,我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死了会到哪儿去呢?”

“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大秘密!”

“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回来吗?”

“我们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生命会回来。”

“那么这一切有什么意思呢?” 弗雷迪继续问。

“如果我们反正是要掉落、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来这里呢?”

丹尼尔用他那“本来就是这样”的一贯口吻回答,“是为了太阳和月亮,是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是为了树荫、老人和小孩子,是为了秋天的色彩,是为了四季,这些还不够吗?”

那天下午,在黄昏的金色阳光中,丹尼尔放手了。他毫无挣扎地走了。掉落的时候,他似乎还安详地微笑着。“暂时再见了,弗雷迪。”他说。然后就剩弗雷迪一个了,他是那根树枝仅存的一片叶子。

5.知道自己曾经是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天清早,下了头一场雪。雪非常柔软、洁白,但是冷得不得了。那天几乎没有一点阳光,白天也特别短。弗雷迪发现自己的颜色褪了,变得干枯易碎。一直都好冷,雪压在身上感觉好沉重。凌晨,一阵风把弗雷迪带离了他的树枝。一点也不痛,他感觉到自己静静地温和地柔软地飘下。

往下掉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整棵树,多么强壮、多么牢靠的树啊!他很确定这棵树还会活很久,他也知道自己曾经是它生命的一部分,感到很骄傲。

弗雷迪落在雪堆上。雪堆很柔软,甚至还很温暖。在这个新位置上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他闭上眼睛,睡着了。他不知道,冬天过了春天会来,也不知道雪会融化成水。他不知道,自己看来干枯无用的身体,会和雪水一起,让树更强壮。尤其,他不知道,在大树和土地里沉睡的,是明年春天新叶的生机。






启真晨


你好,我是舒钦亲子教育,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3-6岁的孩子已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基本的是非。此时的他们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还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

这时父母首先要告诉他们,死亡很危险,生命是第一重要的且只有唯一的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可能重新再来,并努力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比如告诉孩子,家里窗户等高处很危险,掉下去非常非常痛,而且可能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会“死去”,让他们看到这类地方就有敬畏,不敢随意靠近。

如何向4岁孩子解释死亡?有哪些具体方法呢?

1⃣️ 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为逝去的宠物举办一场小小的葬礼,将猫猫埋葬在小树下,在庄严又充满回忆的仪式上,让孩子尽情宣泄自己的悲伤。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再也见不到猫猫,但它却可以化作肥料滋养小树的成长。”

2⃣️ 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将要诞生了”。

3⃣️ 与孩子一起读关于死亡的绘本。

翻开图画书,读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一些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獾的礼物》《爸爸的围巾》《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

4⃣️ 说个家族故事。

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老照片,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他们从哪儿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孩子?他们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人世,也仍然有人会记得他们,缅怀他们。

最后给家长推荐一部适合解释生死的优秀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生者世界和亡灵世界的转换,最后领悟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