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銳評」“老人捐款”的蝴蝶效應

「正義銳評」“老人捐款”的蝴蝶效應

“貧苦老人為防疫工作捐出畢生積蓄”這樣的標題,或許是疫情相關的眾多新聞中,最讓人心情複雜的。

第一次出現這類新聞時,輿論還是一邊倒的感謝和感動。或許是發現大家愛看這個,類似的宣傳開始接二連三,捐款人從貧困戶到拾荒老人,越來越“慘”。於是不同的聲音響起了:一再宣傳這種事,鼓勵這些本就一貧如洗的群體來傾囊相助,真的好嗎?國家差這幾千幾萬塊錢嗎?網友們開始呼籲有關機構,不要再收這種令人心酸的捐款。

高曉松特意為此事發了條微博:“建議這些老人尤其是貧苦老人的捐款,能婉拒儘量婉拒……以這些老人的年齡,基本上沒過過幾天好日子。我們愧對他們,謝謝他們。”

當然也有中立一些的說法:一律不收老年人捐款,對老年人也是一種不尊重。他們想用自己的方式做貢獻,是他們的權利。

有關部門面對這類捐款,也在努力做出合適的處理。2月12日,黑龍江雙鴨山民警執勤時,婉拒了一位生活並不富裕的80歲大娘5萬元的捐款,民警表示:“我們當時特別感動,但這錢我們不能收!”

這件事的責任當然不在老人,也不在收下捐款的相關部門。因人而異處理這樣的捐款並不是一件難事,可以婉拒為主,無法拒絕的給予回報或補償。

簡而言之:捐款可以收,但最好不要白收。

也想對這些無私的老人說,來日方長,做貢獻不在此一時。我們十分感動,然而還是無法心安理得地接受。

只是對這類事情大張旗鼓反覆宣傳的媒體,應該反思一下。

疫情兇猛的當下,各種好的壞的消息幾乎都讓全國人民的心情跟著起起伏伏,一天之中數次在感動與憤怒中反覆橫跳,媒體的每一條相關報道彷彿都在挑撥大家敏感不已的神經。此時任何有傾向性的文字都有可能掀起公眾的強烈情緒,這場災難也是對新聞人的考驗。

媒體在客觀真實報道的基礎上追求關注度無可厚非,但在引導公眾情緒上,責任也格外重大。現在不是“哪類消息流量大就跟風報道”的時候,舉國奮戰疫情的關口,各行各業都一副豁出去的架勢在拼命,媒體在發聲前最好也先考慮社會效應。

謊話重複三遍就有可能被相信,何況真實的事件被一再宣傳。以此事為例,不少網友都認為,媒體是在鼓勵貧困老人傾家蕩產去捐款,甚至在對沒有捐款的老人進行道德綁架——哪怕媒體並沒有這個意思。

文字一旦發表,解讀的權利就全在讀者。文字工作者的責任,就是讓誤讀降到最低。一句質疑會演變成大型聲討,幾行讚美也會演變成煽動。文字的蝴蝶效應有時不可預知,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公眾情緒敏感的非常時期,請慎用我們的鍵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