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是怎么样形成的?

野性难改6


一般情况下蝗虫或者大部分害虫受限于自然条件,数量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如果环境条件突然变的有利于它们生长,那这一年肯定就突然数量变多。譬如干旱就极容易引起有些地方蝗虫暴发,以及中科院康乐院士课题组研究发现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含氮量降低,而低氮有利于一种蝗虫的生长和发育等等。中外科学家Science发现含氮量下降有利于蝗虫生长关于蝗虫的聚集成群行动,比较有意思,因为蝗虫平时都喜欢独居,当某种条件满足了之后,会突然聚集成群,造成更大的危害。聚集的原因也是许多昆虫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可能还没有共识,一些研究说与体内一种化学物质的改变有关。Science:5-羟色胺吹响蝗虫集结号也有研究比较有意思,说是蝗虫如果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变得喜爱群居


野区温柔鬼ih


蝗虫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形成蝗灾的主要蝗种具有繁殖速度快、生殖后代多、食性广、食量大、扩散迁飞能力强等生理学的生态学特性。东亚飞蝗1年可发生2~4代、雌雄飞蝗交配后的雌性成虫每代可产卵多次,一般一生可产卵4~5块,最多可产12块,每块一般含50~80粒卵,一生平均产卵总数在300~400粒,个别夏蝗与秋蝗最多可产卵总数达1013粒和592粒。沙漠蝗的卵块含卵20~100粒,散居型雌虫最多可产120粒。群居型成群产卵可达1000块/平方米。还应指出,东亚飞蝗和沙漠蝗均能孤雌生殖,即雌蝗不经交配亦能产卵,孵化的后代均为雌性,其成虫可交配产卵或继续进行孤雌生殖。东亚飞蝗的食料植物约20多种,一生食量约60~80g,成虫期食量为蝻期的3~7倍。其蝻群均可做短距离扩散,群居型的成虫均可做长距离的迁飞。沙漠蝗迁飞可达1500~5100km,其飞翔实验表明,他可连续飞翔17h。又如新疆发生的意大利蝗蝗卵可达140块/0.5平方米,西伯利亚蝗蝗卵高达486块/平方米,这两种蝗虫的蝗蝻和成虫亦均有群聚和迁飞的习性。

2)世界性和区域性气候异常、旱涝频繁,水利工程兴衰不当或突变等,会有利于某些蝗虫适生条件的生成、存在或重视,草场管理不善、过渡放牧、草场退化以及人类不适宜利用土地资源等不当活动,均有利于某些农牧交错区的蝗虫猖獗发生。

3)全球气候变暖,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炎热,冬季暖冬,致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发生期普遍提早,东亚飞蝗发生世代有北移趋势(1~2代区与2~3代区均已出现发生2代与3代的情景)。

4)对蝗情、水情、旱情和气候变化动态发展的侦查监测有所忽视、掌握不足、不及时、甚至失误以及测报防治结构及其专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对蝗害治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5)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流量变化(流量大小、持续时间长短、水位涨落、淹滩面积等)与断流变化(时间频繁、早晚、久暂、河段长短等)以及蝗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沿海的水位涨落等,均对飞蝗发生区的范围大小、发生密度的多寡有极其显着的相关与影响。


精剪一刻


大家好,非常高兴回答蝗虫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

蝗虫又名“”、“草螟”、“ 蚱蚂”、“ 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

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 资料来源:奇摩知识+ 蝗虫是草食性的昆虫,从卵孵出来的幼虫,和成虫有相似的体形,经常潜入草丛中,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幼虫的绿色体色,是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在绿色的植物中可以隐藏自已,使敌人不易发现,但在白天活动时,还是常遭小鸟的捕捉杀害、因此,没有翅的幼虫,在草丛中甚少活动,并多在不显眼的地方单独生活。幼虫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常常用后足突然跃起,跳入草丛深处。 出现在草原中的蝗虫成虫 草食性的蝗虫幼虫,身体的保护色是绿色 ; 但到了成虫时期,由於在产卵和交尾时,必须到植物稀疏的地面进行,所以羽化后的体色,通常变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时候,成虫的体色也会跟著变为近似枯草的颜 色。 同样是草食性的昆虫,也会因生活栖所和成长期的不同,而改变体色。 蝗虫类的交尾与产卵 以视觉寻找雌虫的蝗虫 在开阔的草原上活动的蝗虫类,眼睛非常地发达。 如果在草丛上投掷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虫,会突然跃至木片上 ; 这是因它将木片误认为雌蝗虫,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虫可以用眼睛,来寻找区别异性。 蝗虫的成虫,常在草丛中出没,并在绿草稀疏、视野广阔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侣交尾。 的交尾 负蝗要在广阔的平原上寻找交尾的对象,并不是很容易的。 雄虫也是利用眼睛寻找伴侣的,但为了确实寻找交尾的对象,在较早时期就必须先确认对象的体色、头和触角的形状等。 待确定是同种的雌虫时,雄虫就骑在雌虫的背上,并维持看这种姿势,在交尾期来临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采取这种寻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实进行同种交尾,防止杂交。 以鸣叫声呼叫雌虫的蝗虫 在隐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虫类中,也有白天以鸣声呼叫雌虫的。此类蝗虫利用后脚摩擦前翅的锉,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势力范围、呼叫蝗虫外,还有恐吓其他种蝗虫的意思。因种类不同,鸣声也不同。 相同种类的雌虫,在听到雄虫的呼叫时,就会应召前往雄虫的势力范围,然后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茎中产卵的蝗虫类 交尾完毕之后,蝗虫的雌虫就把产卵管插入地中产卵 ; 没 有产卵管的蝗虫类,也会把腹部插入 土中,产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种类也将产卵管插人草茎或树干中,把卵产在 裏面。 直翅类的昆虫,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间发生 ;然后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茎内产卵,并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种类,足以幼虫和成虫来过冬的 。

迁移的蝗虫 蝗虫通常在广阔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气候适宜,植物生长茂盛,天敌较少的地方,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蝗虫的数目和食物的量就会渐渐不能平衡,而慢慢诞生出身体带黑色的蝗虫。黑色的蝗虫逐渐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变 成具有较长翅膀的蝗虫。 这些蝗虫为了寻求有丰富食物的地方,就会一齐飞出,成群迁移。在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见到大群蝗虫突然飞过,遮蔽天空。此时,同类的气味会刺激蝗虫的脑,使体中的荷尔蒙发生作用,而改变身体的构造。 因此,脱皮后的蝗虫,体色就变成黑色,并羽化成具长翅的迁移型蝗虫。


人体的奥秘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蝗虫的大爆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

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

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

因此,凡是遇有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


重庆云强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够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下图)。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


帝师最牛直播


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

生活习性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暖冬后蝗灾易泛滥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fangzhao1982


质解答

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灾引起的.

生活习性

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

(1)它有群居的习性.

(2)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3)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4)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5)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暖冬后蝗灾易泛滥


硬汉突击


一般情况下蝗虫或者大部分害虫受限于自然条件,数量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如果环境条件突然变的有利于它们生长,那这一年肯定就突然数量变多。譬如干旱就极容易引起有些地方蝗虫暴发,以及中科院康乐院士课题组研究发现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含氮量降低,而低氮有利于一种蝗虫的生长和发育等等。

中外科学家Science发现含氮量下降有利于蝗虫生长

关于蝗虫的聚集成群行动,比较有意思,因为蝗虫平时都喜欢独居,当某种条件满足了之后,会突然聚集成群,造成更大的危害。聚集的原因也是许多昆虫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可能还没有共识,一些研究说与体内一种化学物质的改变有关。

Science:5-羟色胺吹响蝗虫集结号

也有研究比较有意思,说是蝗虫如果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


经济科技与未来


蝗虫作为一大害虫,可以说是许多种植户都怕的一种虫害,一出现就是规模庞大的虫群,所过之处,寸草不留。像这样的虫害种植户肯定是不想经历的,那么蝗虫这个东西是怎么形成虫害的呢?它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下蝗虫出现是什么原因吧。蝗虫1干旱。干旱时最容易出现蝗虫灾害的,因为蝗虫是一种喜爱干旱的生物,当干旱季节来临的时候,其繁殖速度和存货效率都是惊人的高。这样的环境下,蝗虫可以到处产卵,且基本不用担心存活率,因为都能大多数都能活下来。加上干旱情况下的植物也是比较受蝗虫喜欢的,环境条件优越,又有着充足的食物,加上蝗虫本身的高效繁殖效率,可以说短时间内蝗虫就能泛滥起来,所以干旱的时候多注意蝗虫的数量是否增多,要准备防范。2无天敌。蝗虫的繁殖速度很快,可是却很少有蝗灾的出现,这是为什么呢?这要是自然界有太多的蝗虫天敌了,许多动物都会进食蝗虫,大多数时候各个地方的蝗虫根本就繁殖不起来,还没长大就被吃完了。而如果当地大肆捕杀青蛙这类大量捕食昆虫的动物,那么蝗虫就会慢慢多起来的,最后就会形成蝗灾。青蛙的繁殖速度不比蝗虫,恢复起来比较困难的,而这类又基本是抑制蝗虫的主力军,天敌减少是其容易泛滥的一大原因之一。3没有及时抑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很多的蝗虫天敌的,蝗灾比较多的地方基本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失衡性,为其提供了优质的孕育场所,最后才导致了蝗虫的出现。针对这样的地方,就要做好人工预防,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采用药剂进行防治,抑制蝗虫种群的发展,这个见效快,适合在蝗虫较多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使用,二则是引起其天敌,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切要持续性引进,还要考虑生态平衡问题,但是可以长久抑制。以上就是关于蝗虫出现是什么原因的简单介绍了,大家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针对性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一旦发现了蝗灾,那可不是自己一个人可以解决的,大家要多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