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蝗蟲”或來襲? ——小小蝗蟲背後的故事


今天,一條#蝗災到6月或再增500倍#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


網上甚至還有#4000億隻蝗蟲逼近中國邊境#的預警。不少網友開始擔心蝗災距離侵襲中國,是否只有一步之遙,要不要儲備糧食。


然而,專家回應:國內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那麼蝗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國曆史上有沒有鬧過大型的蝗災?面對蝗災,如何對治?


1.小小蝗蟲如何成災?


蝗蟲在我國也被俗稱為螞蚱,一隻螞蚱的體長不過20毫米,重量更是不會超過10克。


大家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小時候都抓過螞蚱,這種小小的食草蟲子,為何能與水災,旱災相提並論,被稱為農業的三大災害呢?


首先,不少蝗蟲有翅膀,且喜歡群居。造成蝗災的蝗蟲一般都是由飛蝗組成的,這是一種移動性非常強的蝗蟲種類,它們可以長距離飛行遷徙。在乾旱地區,為了維持較高的體溫,它們必須群居,彼此擁擠,以防止熱量流失。


而且根據研究表明蝗蟲集體行動主要是因為兩方面原因,第一與蝗蟲的排洩物有關,蝗蟲聚集在一起不是因為更好的覓食,而是因為繁殖的需要。這就像滾雪球一樣,雄性和雌性蝗蟲的相互吸引,它可以順著排洩物,慢慢的聚集到了一起,這樣就容易形成蝗災。


第二是因為當蝗蟲的數量到達了一定數量級後,比如說幾十萬只,那麼蝗蟲就會因為相互感覺而形成條件反射。群居的蝗蟲會顯得焦躁,容易激惹,他們的顏色會因群居而發生改變。在溫暖乾燥的日子裡,它們的體溫會升高,從而引起群體性的飛行。


“瘋狂的蝗蟲”或來襲?  ——小小蝗蟲背後的故事


2、“瘋狂的蝗蟲”有哪些危害


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被譽為全球“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一個規模為1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中吃下的食物相當於3.5萬人的日進食總量。而現今4000億蝗蟲,每天吃掉的糧食猶如一隻大型軍隊。


蝗群主要啃食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所過之處,寸草不生。


本次非洲蝗蟲在已知的三個月內已增殖近20倍,如不進行阻止,將會持續製造災禍直到六月,屆時數量會擴張至500倍。


“瘋狂的蝗蟲”或來襲?  ——小小蝗蟲背後的故事


3、中國歷史上的蝗災


“整個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災荒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被迫“以農為本”。而蝗災是古代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其對農業的影響往往難以估量。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蝗災,有唐朝的“姚崇治蝗”。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唐玄宗時候,有一年,河北、河南鬧蝗蟲。蝗蟲多得成了片,一飛起來,像烏雲一般,遮天蔽日;停下來密密麻麻,把田裡的禾苗吃得一乾二淨。地方上的官員和百姓都說蝗蟲是神蟲,不敢捕殺,反而燒香跪拜,求上天快把蝗蟲收回去。


宰相姚崇得到報告,連忙下令各地官員帶領百姓捕殺蝗蟲。他說:“田裡的禾苗都是有主人的。只要向他們說明利害,誰還不肯出力捕殺呢?大家一齊動手,一定能把蝗蟲撲滅乾淨。”他還提出了捕殺的方法,派人到各地去督促官員撲滅蝗蟲。


有個大臣叫盧懷慎,他勸姚崇說:“蝗蟲是神蟲,人怎麼好去撲滅呢?外頭的人都說蝗蟲殺得太多,要得罪上天滴。您還是考慮考慮吧!”


姚崇絲毫不為所動,他又派了許多人,到各地去檢查官員是不是盡力滅蝗,檢查禾苗生長得好不好。由於姚崇辦事徹底,這一年,河北、河南一帶才沒有鬧成大災。


在明代蝗災尤為頻繁,幾乎明代的歷代皇帝在位期間都曾遇到,並且隨著小冰河期的到來,交替出現的大旱大澇和現實社會中的內憂外患,每次蝗災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關乎生死存亡。


徐光啟曾言“惟旱極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或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水旱”,如何和治理蝗災自然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在治理蝗災的具體措施上,大都採用綜合治理的方式。比如有源頭治理法——針對蝗蟲產卵多在“涸澤”,乾涸的湖泊,水邊等地方,提前派人前去消滅,或者修建水利工程,開墾荒地已達到減少蝗蟲滋生區和增加種植面積,又或養鴨以食蟲卵;又比如夜間燃火誘殺蝗蟲人,製造工具以進行人工撲殺等等。另有祭拜土地廟等則不述。


在明代早期,地方長官會根據災情輕重或自行組織滅蝗,或者上報戶部,情況嚴重者經由戶部可直接上奏天聽;成祖曾做《捕蝗令》以督促官員防治蝗災,有辦事不力者輒罪之,對於治理有效者予以獎勵提拔。但到了明朝中後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以致各級官員和地方紳民對蝗災的治理和應對也逐漸轉向消極,蝗災帶來的影響也是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壓垮大明王朝一個重要原因。


“瘋狂的蝗蟲”或來襲?  ——小小蝗蟲背後的故事


4、如何應對蝗災?


到了現代,我國對蝗蟲進行嚴防死守。各地設有專門的監控機構,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除用農藥外,還有生物防治方法。一些地方專門培育出滅蝗能手,如鴨子,狼蛛,中華蜂虻,椋鳥等等,讓蝗蟲有去無回。


在新疆,粉紅椋鳥是滅蝗主力。2019年4月新疆發生蝗災,數萬粉紅椋鳥大快朵頤。一隻粉紅椋(同涼)鳥一天能吃120只蝗蟲!


同時,新疆還大量養殖鴨子和雞。2001年報道顯示,新疆有70萬隻滅蝗雞鴨。為了消滅蝗蟲,浙江省曾經一次性支援10萬隻鴨子空運到新疆,參加滅蝗戰鬥。


當然,如果雞鴨和粉紅椋鳥吃不過來,我們還有大殺器:植保飛機。


此外,此次沙漠蝗猖獗發生的最大擴散區為緬甸、尼泊爾和印度。春季發生區的蝗群遷飛方向為印度—尼泊爾—緬甸—西藏南部和雲南西部。


考慮到我國邊境地區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阻隔,蝗蟲將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