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近日,李兰娟院士的一句话,又将有关“明星天价片酬”推至风口浪尖上。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自2018年以来,有关明星片酬合理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去年的大半年期间,从国家层面再到行业内都采取了严格措施。

先是将明星、编剧、导演工作室等影视相关方的收入税率从原本最低6.7%左右,直接升至40%,随后又有“限薪令”,规定“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片酬不得高于制作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同年的8月份,优酷、爱奇艺及腾讯三大视频平台和六大制片公司发布联合声明,直接将出演人员片酬封顶: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总片酬(含税)不超过5000万人民币。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这些举措,无疑显示出解决“天价片酬”乱象的紧迫性,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明星片酬的热烈讨论。

我综合网友的论述,总结出以下三点:

1、演员的社会贡献无法与创造智力成果和社会效益的科学家想比,收入不成正比。

这种对于整个娱乐圈无差别的攻击,我也不是很赞同。因为我认为,艺术和科学同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又如何有贵贱之分呢?它们同样需要专注、需要苦工、需要十年磨一剑。

民国时期,将“戏子”视为三等职业,或许是如今,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饱暖思淫欲。每个行业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同,因而不适合比较“社会贡献”。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2、明星,需要用全部隐私孤注一掷,的确有道理换取多于常人的报酬。

诚然,明星是个抛头露面和曝光的职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大众的视线之下。高知名度带来高收入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压力。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绑架”,一旦陷入,几乎终生难以逃脱。但我无法定义多少报酬才能与其全部隐私相匹配,至少在目前的行情下,有些明星一部电影的片酬。普通工薪阶层是穷尽一生也难赚到的,收入差距很难“合理”。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3、明星需要以德配位,好演员可与高片酬相配,应与流量小生抠图明星区别对待。

这一点,我认为无可厚非,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实打实的业务能力以服众。作为演员,不精进演技,不打磨自己,只凭蹭热度炒绯闻来博取关注,却能拿高片酬,这才是社会大众声讨的靶心。

如此,“唯流量论”才是罪魁祸首,不仅助长了部分明星贪图享乐,也压缩了真正敬业的演员的生存空间,妨碍文艺市场的良性发展。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早在粉丝经济入侵国内市场之前,演艺界还是“唯实力论”的行业;在网络媒体还在野蛮生长之前,演员还是凭借“国民度”拿片约论片酬。

2008年时,新闻曝光的陈道明、斯琴高娃这样的艺术家单集电视剧的片酬也不过20万,而如今毫无演技的“小鲜肉”报价都可达到八九千万。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唯流量论”还有另一个弊端:

往往资本难以分清“流量”与“国民度”的区别,观众的口味难以预测。这类“流量明星”并不能成为票房保障,甚至常常是票房毒药。在此情况下催生了另一种模式:对赌协议。

即影视公司为了保障自己的收入,定下投资的预期回报,如未达到则员工自掏腰包来补。如此一来,倒逼演员和导演更加急功近利,降低选戏的门槛,逐渐丧失初心。

明星的“天价片酬”,究竟谁动了谁的奶酪?

所以我希望资本冷静,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创新和提升节目质量;市场能提高审美,为从业人员提供韬光养晦的环境;从业人员也能自觉摆正心态,提升素养,演戏或是做综艺,都能保持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