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梨泰院class》视频截图

女主手撕校园霸凌,网友齐呼暗黑人设“太爽”

最近网络上开始刷屏一部叫《梨泰院class》的漫改剧,这部1月31日才开播的韩剧,开年就受到了热烈追捧。

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一个全新的女主人设:外表十分漂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反社会人格,善于利用高智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是网络几百万粉的网红。

凭借这样的人设,第三集开场在校园遇上区政厅厅长女儿霸凌其他同学后,嫌她们吵,索性录下过程,放到网上博取舆论。

之后厅长妈妈找上门来想“修理”女主,又被女主提前洞察,录下来放到网上。让人感慨现在网络舆情的透明度,也被女主的决断和不择手段给震惊到了,后面有了男女主的相遇。


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梨泰院class》视频截图

年前去看了《误杀》,有段类似的故事情节,男主的女儿也被高官儿子侮辱录下视频,由此展开一段反杀与被反杀再反转的精彩故事。

如我们所见,传统影视剧中被欺凌的女孩,因为弱势总是处于等待救赎的位置。而救赎她的,如果是女主角,往往是一身正气但能力偏弱的,能做的也只是站出来痛骂对方,再等另一个主角(通常是男主)来救她们。所以这种遇神杀神遇魔杀魔的女主,简直就是英雄剧集中的一朵奇葩,哦不对,是傻白甜女主中的一股清流。

一般的女主都没有如此大的杀伤力,但由于编剧给了女主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设,一切就开挂起来。

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梨泰院class》视频截图

操纵和欺骗:暗黑人格惯用的伎俩,背后是一种情感障碍

而反社会人格障碍可不简单,通过各种反社人格导致的恶性社会案件和影视作品的熏染,很多人都会感到害怕恐惧。像女主这样的容貌俏丽的可爱天使,只是为了顺应剧情需要而“坏”,招来了不少粉丝的追捧,如果现实中真拥有这种病态心理,难免会是另一种样子,不是可爱,而是相当可怕。

2017年上海发生了一例“冰柜藏妻”的案件,凶手杀害自己新婚妻子后藏尸冰柜3个月,过程经过了严密的筹划,冷血异常,行凶后的凶手镇定地与尸体生活了3个月,还用手机伪装成妻子与亲友联系。日常行为与往常一样,最后死者父母找上门来后,凶手才毫不在意地打开冰柜跟他们说“你们女儿被我杀了”。

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恶性案件“冰柜藏妻”

甘肃白银市曾于1988年至2002年发生连环杀人案,有11名女性惨遭入室侵犯、杀害并虐尸的案件,后悬赏20万寻找线索。最后在警方的不懈追查下,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卖部逮捕了凶手。

于是我们一般都会将反社会人格障碍跟连环杀人狂、冷血杀手或暴力罪犯联系在一起,其实它也分暴力心理变态型非暴力心理变态型,前者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并且很可能会真实实施,往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但是非暴力型则相对较为隐秘,不会公然犯法,平时会很注重掩饰自己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

两种类型的共性在于他们外表可能十分正常且讨人喜欢,但是具备社会破坏性,会在亲情、爱情中操纵、控制别人,为了自己的目的毫不犹豫地利用他人,且永远不会觉得内疚自责。

他们可能智商高,外表迷人有魅力,但是却没有良知,不会对别人产生感情

。所以电视剧里设定女主“可能”真正爱上男主,说明她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社会人格,可以说只是为了剧情需要设置。


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梨泰院class》女主告白场景

上帝给人打开了一扇门,就会给人关上一扇窗。现实中许多取得社会成就的反社会人格患者,也会苦于自己

拥有情感障碍,缺乏共情,或者需要抑制自己破坏与攻击的本能,担心自己一旦忍不住破坏社会规则和秩序,那就会影响他们的目标。但是他们内心绝不会认为破坏社会秩序是不好的,只要是遇到阻碍他们的人和事,他们还是会想加以铲除。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有以下6个诊断标准:

1. 人格功能受损:同时出现自我功能(如自尊、自我中心等)和社会功能(如无法共情、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等)的受损情况;

2. 心理病态人格特征:对立与敌意(如操控他人、欺骗、无情冷漠、攻击性)和去抑制化行为(如无责任感、易冲动、追求刺激与冒险);

3. 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长期稳定出现,不因情况和对象不同而变化;

4. 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不被认为与个人发展年龄、阶段或社会文化背景相关;

5. 上述受损情况和特征不是单一疾病(如剧烈头痛)或物质滥用(如毒品、药品)引起的;

6. 对象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

符合上述三点及以上较大程度判断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引用自:知乎@简单心理

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复杂且终身无法治愈

反社会人格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确实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概率。有研究表明,罪犯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容易产生新的犯罪行为,而作为罪犯的孩子,也会受很多社会环境的影响,如:幼年的不利环境、不适宜的收养安排、低下的社会地位等。

这类人更冷静沉着不易激动,他们大脑的兴奋水平较一般水平低,所以更加偏爱刺激惊险的冒险;他们在面临恐怖事件时,也只是稍微感到害怕或是完全不怕。

举个栗子,同样看一部恐怖片,反社会人格看了丝毫无感,甚至还有点想笑;和他们一起去蹦极,他们会很开心但是不会觉得很惊恐,一般人估计会吓得不轻。这与每个人的神经网络不同有关,不同的人对特定事件产生的化学反应也不同。

此外,小时候父母的抚养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反社会人格较多在童年遭遇暴力与情感缺失,他们或许有一对情感障碍的父母,也可能经历过不安和混乱的童年。

"《沉默的羔羊》中恐怖的食人魔汉尼拔,其原型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历过父母去世,在一段时间内和妹妹相依为命。后来外人入侵了他们的栖身地,把正患肺炎的妹妹杀害分食。有这样沉重痛苦的过去,使得汉尼拔在成为一名杰出医生之后,走上了杀害无辜生命,并敲开脑壳食用人脑的可怕道路。”

罗伯特.黑尔等理论家认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文化,更容易催生反社会行为,且更易隐藏。所以美国在此类疾病的发生率远高于中国等其他讲求合群化的国家。

孩子教育中如何避免养成反社会人格

哈佛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的书《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中表明:在美国约有4%的人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即平均25人中就有1个人是反社会人格者。

但是在中国等亚洲地区比例则相对较低,以台湾地区为例,反社会人格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约为0.03%-0.14%(Stout, 2005)。

反社会人格在18岁以前是不能被确诊的,如果孩子在儿童期,就有情感冷漠、漠视规则、喜欢追求刺激且不容易害怕,善于伪装欺骗大人等行为出现,需要在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指导孩子,知道用惩罚的方式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面对这样的孩子,更需要大人无尽的关爱和看护,以免孩子对别人造成影响。

普通人如何鉴别并避免反社人格的伤害

目前,已被确诊的反社会人格仍旧“无药可医”。传统的心理疗法和生物电击法疗效都较小,行为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攻克难度依旧很大。

反社会人格在生活中还存在很大的隐蔽性,不轻易被察觉,虽然他们不懂情感,却是学习模仿“深情人设”的高手。被欺骗后的人往往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所以要警惕身边出现的是否只是假装笑脸的人。反社会人格通常惯于欺诈,如果他总是骗你,三番四次屡教不改,甚至还会用装可怜和扮柔弱博取同情,那就十之八九需要谨慎看待了。

如果害怕自己被伤害,就要及时看清,远离他们。请记住,心理治疗师也未必能搞定的病人,你也不行,别欺骗自己对方会改变,只能被进一步的控制和伤害。

还要记住,他们推给你的道德谴责不必过度去承担,往往是毫无依据的指控,也是他们操纵别人的大招,时刻明白自己的底线和行为准则,不去盲目听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内心,让自己远离这种负面环境。

1944年,美国导演乔治·库克曾导演过一个惊悚片。故事中的丈夫是个外表英俊,待人有礼的钢琴家,为了新婚妻子所得的遗产,他开始串通佣人,利用他对于人性和心理的权谋,一步步让妻子失去自我,最终只能依附于他的恐怖故事。

剧说心理学:看女主手撕霸凌好爽?真实的反社人格可能没那么可爱

电影中丈夫他的操纵手段包括:

1、反复和妻子强调某一信息,说她记性不好,总是丢三落四;

2、对外宣称妻子患病,最后大家都说她生病了,妻子就以为自己生病了;

3、制造情境让妻子对自己吃醋,自己却装无辜责怪她;

4、封锁妻子与其他人的联络,把她禁锢在家里;

5、制造煤气灯忽明忽灭的情景,跟妻子说一直都亮着,让妻子开始自我怀疑

......(套路还有好多,读者可以自行去搜索电影《煤气灯下》)

我们必须知道人群中反社会人格是真实存在的,既然避免不了,也不用过度担心,有良心和有道义的人依旧占据社会的大多数。

虽然反社会人格是个实在可怕的存在(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觉得,甚至觉得玩弄别人很好玩),但这部剧的一个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正在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用更加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去看待更多的性格和价值观,去包容更多迥异的文化,而且依旧向往真善美的存在。如果女主真是一个自私冷漠让人感受不到温度的人,就不会收获这么多人的喜爱,也和自私无情的财阀反派没什么区别了。所以就算披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外衣,虽然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奋斗故事,也依然温暖鼓舞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