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是为了时尚吗?

龙波基尼


中国古代服装是指中国古代的各种衣裳、冠帽、鞋袜等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古代服装存世不多,在研究中除依据实物外,古代雕塑、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代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玉佩,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汉服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
春秋战国
这时汉服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所以叫深衣。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
秦汉
秦汉时期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而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形式都采用深衣制。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汉服服饰风格可以用“丰富多彩,南北交融”来进行概括。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下衣”是指裤服到胸,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着长裙。

隋唐

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作为大礼服的法服仍是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在鲜卑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唐代服装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代服装
可随意脱戴,与唐初必须临时系裹的软脚幞头大不相同。宋代妇女也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起于五代时的缠足,至北宋晚期已逐渐流行。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元代服装
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
明代
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汉服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清代服饰

由于满族贵族的“剃发易服”、“十从十不从”、““剃头令””等强制手段,造成了汉服传统的衣冠的消亡。这种强制式的变革,是汉服传统服制的唯一一次变更式的发展,是历史上唯一一次明显的突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 是突变的满族的旗装,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体态优美的旗袍,挽回了满服缺少美感的一面。旗袍马褂是清代满族男女的典型服饰。

从中国古代服装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服装基本上都有等级区分,也有官服、礼服和常服之分,服装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根据穿的人的不同,也是有区别的,所谓的衣服长的拖到地上的,基本上是贵族在穿,或者是作为礼服的时候穿,并不是日常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所以,不用担心是否会脏或者不方便,古人也是很聪明和很讲究舒服的,因为这不是他们经常穿戴,他们平时穿的常服是舒服的,长度一般不超过脚踝。而且能穿长至地面的人,一般都是贵族,是有人专门给他们洗衣服的,他们当然不怕脏了,他们唯一难受的是不方便而已。


天使飞翔11111


在影视剧里,很多江湖中的女豪杰或者皇宫中的后妃、公主,穿着的衣服都很长,长到有很大一部分拖到地上了。这时候,女子的走路姿态给人一种仙气飘飘的感觉,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古人穿这种衣服,难道不担心会弄脏衣服吗?

其实,这一切源自很多人对古代社会认知的不彻底。

衣服自由

提到“衣服自由”,很多人首先会想起清朝统治者禁止天下百姓穿明朝服装。但实际上,自古以来,由于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缘故,历朝历代对于不同层次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深受封建法权的保护,而违反者,是要受到打击的。

换句话说,影视剧里裙摆很长的那种仙气十足的衣服,不是平民百姓有资格拥有的。

平民服装

在我国古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从事一线的体力劳动——在农村,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的生活模式;在城市,服务业和工匠占主流。

对于这些劳动者来说,他们所能穿的服装,都是粗布短衣——之所以古人用所谓的“布衣”来形容老百姓,就是因为这一点。古代劳动者为了劳动方便,不会穿太长的衣服——因为一来这种衣服不利于劳动,二来,对于古代劳动者来说,布料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资料,古代劳动者不会平白无故浪费布料。为此,这种长裙摆衣服,和古代劳动者是毫无交集的。

贵族服装

对于贵族来说,他们并不面对长裙摆衣服是否会被弄脏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来。过去贵族的服装分为常服和礼服,根据不同场合穿着不同的服饰。比如《红楼梦》中,贾娘娘回娘家探亲,先后换了三套衣服就是例子。对于穿长衣服可能带来不方便的情况,可以换其他规格的服装来避免;

二来。贵族的府邸乃至皇帝的宫殿的保洁工作做的很好。每天都有专门的下人乃至宫女太监不停地打扫卫生,保证府邸乃至宫殿保持一尘不染的状态。并且,古代贵族府邸的地板,也都十分考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裙摆衣服虽然不断和地面接触,但是,所能接触到的灰尘较为有限。

三来。贵族乃至皇族拥有帝国大部分资源,他们可以拥有无数套衣服,并且有专门负责浣洗的人每天清洗贵族们换下来的衣服,高频率的换洗衣服,也让贵族不用担心衣服不干净的问题——只是,苦了劳动者了。


藤树先生


现在我们的衣服都讲究简洁时尚,怎么舒服怎么穿,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仍然还能见到拖地长裙,比如很多宴会中的晚礼服,比如明星走红地毯,再比如结婚的时候,很多新娘会选择那种拖地婚纱,看起来高贵又美丽。不过这种衣服也只能在特殊场合穿一会,穿时间长了只会折腾它的主人,让人产生一种被绑架了的感觉,你只能抬头挺胸、姿态优美的扮演某个角色,但它又非常的不方便,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丑,比如裙摆被什么钩住了,比如地上有积水或者脏东西等被裙摆扫了,还要当心自己把自己绊倒。可以说,穿这样的衣服愉悦了别人却让自己很难受。

而在电视剧或者是古代的一些雕塑、画作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的裙子都是那种裙摆拖地的样子,尤其是越远的古代,似乎裙摆就越长,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农耕时代,男耕女织,如何穿着拖地的长裙来操劳呢?这里就要说到古代的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它也是有等级的,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包括衣料、颜色都有规章制度。

通常皇宫中的女子和贵族女子才有资格穿上拖地的长裙,这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财力的象征,要知道古代的那种裙子做起来是很繁琐的,普通的老百姓是买不起的,即便买得起也没法穿,毕竟普通妇女是要干活的,所以即便古代贵族女性的服饰多有变化,但是普通妇女的服装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的,就是上衣下裳,上面穿短衣,下面穿长裙,这个长裙的长度最多到脚踝。这样一来,不管是在家中操劳家务,还是到田里去干活,人都不会被衣服束缚住。

再说这个贵族妇女穿的拖地长裙,其实很现在的情况差不多,这个拖地的长裙并不是常服,它也是有场合要求的,比如出席一些重要的宴会、参加宫宴、参加祭祀活动、举行婚礼等,这个时候人们都要按照标准选择服饰,务求高贵大方,能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既然要穿这样的衣服,那么拖地后会不会弄脏呢?

首先一直保持绝对的干净是不可能,只能说保持基本的干净,因为本身这种衣服拖地的机会不多、时间也不会太长,就拿参加宴会来说,贵女们打扮好了,然后出门,上提前准备好的马车或者轿子,到了目的地下车去参加宴会,裙子与地面接触的时间大约只是在自己家中和别人家中,而不管是谁家,一般庭院都会收拾的很干净,毕竟奴仆都不是摆设,该干的活一样不落。

在贵女们行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脏的地方,也会有丫鬟帮忙提裙子等等,总之,不用担心裙子会在和大地接触的时间段内被弄得很脏。而那些祭祀穿的礼服能接触到的地面就更少了、也更干净。通常这个衣服在身上呆的时间不会很长,等完成一项任务就回家脱下来。即便弄脏了还有奴婢去清洗。

而在平时,贵女们穿的衣服也是上衣下裳,裙子到脚踝,也就是说,在平常的日子里,贵族女子们也不远穿的太繁琐,拘束着,连动一下都得思考会不会影响美观。

而我们通常看到的那些大唐仕女穿着拖地长裙的画,多是刻意为之,或者真的是参加宴会穿上了那样的拖地长裙,或者就是专门穿上用来画画的,就像如今,人们到摄像馆拍照,为了拍出好看的照片,会穿一些看起来好看但不实用的衣服。所以画作能看出一个朝代的风貌,但仅凭画作研究一个朝代的具体的事物,就跳过以偏概全了。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一个普通妇女是不可能穿着拖地长裙在家里纺织喂猪、生火做饭的,更不可能拖着这么个裙子到田里去扛锄头。再比如民国时期的旗袍,它仿佛就是女性肚子里的蛔虫,能将一个女子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普通老百姓会穿着旗袍在干活吗?很明显能穿旗袍的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至少自己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存在。


尚宫女史


在讲述幕府时代将军“后宫”的电影《大奥》中,出现了一种特别“奇葩”的服装:裤腿比正常长度多出一半,长长地拖在地上,走路的时候是踩着裤子走的。为了防止走急了摔跤,走路几乎慢如蜗牛。
用今天人的眼光来看,这种衣服缺点多多:除了浪费布料、容易跌倒受伤之外,走来走去地“拖地”衣服脏得未免太快了。

这种衣服被称为“裃”(ka,一声),在江户时代的武士中十分流行。

“裃”的上半身是一件造型略显夸张的肩衣,前后通常还要绣上代表身份的家徽,下半身是一条宽大的裤子,即“袴”。

在日常穿着的过程中,“袴”的长度基本和上衣等长,行动起来并无不便。
但在一些大型祭祀、拜见将军等正式场合上,就要穿上“长裃”,其中“袴”的长度为上衣的1.5倍左右,只能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走路了。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女性着装上,比如平安时代贵族女性的经典服装样式:十二单。
所谓“十二单”,又称为“晴装束”,包括唐衣、长绯袴、外衣、表衣、裳等数层,由于衣服十分复杂,所以穿着的时候通常要由侍女协助,还要根据季节、年龄等调整着装的颜色。

在清少纳言《枕草子》中,就有过对“十二单”的描述:

皇后穿着面红里紫的花纹衣料,其下又层层叠叠地穿着三件红色有光泽的丝衣。
十二单穿着完成后,华美的衣料与精致的刺绣相得益彰,特意露出的袖口呈现出色彩的渐次变化,拖曳至地的长发和裙裾更是增添了背影的魅力。
无论是江户武士的“长裃”,还是平安贵族女子的“十二单”,这些古代的着装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穿此类服饰的大都是贵族阶层。

只有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价格不菲的衣料,延请匠人精心制作,甚至穿着时都要有专人服侍。
至于衣料的材质、刺绣的花纹、设计的细节、与发型等的搭配等,则是个人品味的精妙呈现。

第二,“不便”是故意而为之,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从表面上看,“十二单”有许多层,衣料自身的重量就不可小觑;武士们的“长裃”,则极大地限制了行动的自由,确实是十分“不便”。
但这种“不便”却巧妙地把他们和平民、侍从等区分开来,正是因为地位高、不需要从事繁重的劳动,才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大量时间花在穿着复杂的衣服,并且慢吞吞走路上。

第三,“长裃”的设计还有另一重用意。

在江户时代,幕府将军为了限制各地大名的势力,设计了“参勤交待”制度,地方大名每隔一年就得前往江户,协助将军处理各项公务。
华丽的长裃既是个人财力的彰显,同时保证了在拜见将军时,只能小步缓行,极大地避免了刺杀的可能性。

第四,关于“弄脏”的担忧,在古代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在场合上,它们主要适用于祭祀、朝贺等正式的隆重场合,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并不是无时无刻都这样穿着。
另一方面,作为贵族阶层,有大量专门服务于他们日常生活的人群,居所内的清洁、衣物的清洗和熏香等都有专门的人负责。

樱汐笔谈


很多人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古代的妃子和公主小姐们都穿着长长的的拖地裙,不管出门还是在家,都是一身长长的裙子,难道不怕弄脏了那么漂亮的衣服吗?还是为了时尚?

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查找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到:在古代,衣服的穿着是有严格的身份区分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身份地位穿什么样的衣服,就连服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定的。不同身份的人穿不同款式及材质的服装。而且各个朝代还有些不同的。但是,我认为穿拖地裙,在彰显地位的同时,还有表现美的一面,所以还是有表现时尚的可能性的。


据记载,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的发现,这是一位身高1.6米的女性,随身穿的服饰是2米长的裙子。这完全违背了《礼记》中的明文规定,:“短毋见肤,长毋被土。”这也是楚国女子的随性的表现吧!在当时,或许就是为了表现我们现在所说的时尚了呢?这个无从作答,连考古学家都给不出答案。



当然,从宫廷剧里面可以了解到,只有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才能穿拖地长裙的,它能让反衬出女子的娇柔与秀丽,走路更加婀娜多姿,后宫佳丽更是把它穿到了极致,彼此间争奇斗艳,才能吸引皇帝的目光,这也是属于宫廷里的一种时尚吧!。其他底层的宫女都是穿刚刚好盖住脚面的裙子,这样可以避免艳压主人也方便干活。



当然,古时候到贵族,在家里是有下人伺候的,屋子各个角落也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所以在家里她们是不怕弄脏的。出门的时候都是以马车代步,就算是需要走路的人,身后也是跟着随从,为她牵着裙摆,防止沾到灰尘。就算脏了,也有衣服及时更换和清洗。所以她们是不怕弄脏的。

穿拖地长裙还是为了彰显地位及表现美丽,也和我们现在说的时尚有相似之处。只是现代的时尚没有分等级,比较大众罢了!


嫣然时尚穿搭


一、在古代,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穿拖到地上的衣服。

现在,汉服流行起来,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穿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觉得汉服华丽精致,风度翩翩很好看。事实上,在古代,服饰也是有阶级之分的。现在大街上的汉服,在古代就是富贵人家穿的,富贵人家的小姐姐,都是不出门的,庭院有佣人打扫,可能连灰尘都没有,就是弄脏了,洗了就是,反正也不是自己洗,而且衣服多啊,坏了都是不存在的。而普通百姓人家,穿的最多的是衣裤制的服饰,或者短打。一是要干活,而是贫穷。




二,并不是所有朝代的服饰都是拖地的

比如秦汉的曲裾,齐腰等,还有唐代的男士圆领袍,明代的袄裙等,都是不容易拖地的。除了各个朝代的礼服容易拖地,就是唐代的齐胸襦裙了。著名的《簪花仕女图》就可见一斑。


城南一隅



古人穿的衣服确实是拖到地上的,这是古代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但这并不是所以的古人都这样,一般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穿拖到地上的长袍,一般的平民都是穿粗布制作的衣服。
那穿长袍脏吗,答案肯定是脏的,但达官显贵,有身份的人自然有很多的下人来服侍,而且贵族得人几乎都不用下地走路,地板被下人打扫得很干净,自然不怕弄脏衣服。
阶级森严的古代,连衣服都是地位和经济的象征,衣服不能乱穿。古代衣服有很多都是长袍,这种衣服在周朝就开始流行,但平民事不能穿的,倘若穿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衣服出门,很容易就引来杀身之祸。
平民就算不要命就要穿,那他也得考虑下自己的经济,平民之所以穿短袖是需要从事体力劳动,长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万一庄稼减产,就没有收入,有可能令全家人吃不饱饭。而且在古代衣服的长短和价格有很大的关系,稍微长一点就会多加一些银两,所以一般人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口袋有多少钱。

长袍确实穿的不灵便,但这是地位的象征,何况上流社会的人根本就不用从事体力劳动,也因为地位问题,所以在周朝时期就要求不同层次的人,长不一样长度和款式的衣服。

所以也就有看“衣”识地位层次这一办法。

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同“庶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

青衿:亦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比如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苍头:战国指乡党青巾裹头的青年,汉代指奴隶,魏晋之后,就纯为私家奴仆。


缙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搢),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


青衫:“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


赭衣: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


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


除了日常的服装有等级的限制,古代官员的朝服同样限制严格。


首先不同级别官员朝服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青绿色官服通常是六品以下的官员,紫红色的官服,通常是五品以上官员穿的。


其次,官服上的纹饰也是体现官员等级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皇帝的龙袍上面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草、火、粉米、黼、黻,取九五之尊之意,这是最高等级的纹饰。

在明清朝廷上,官员的品级也可以通过纹饰来分辨。 在古代,有地位,金钱的人满足了生活所需,又不用体力劳动,当然选择长袍一类的衣服,好看又时尚,衣服就算脏了也有奴仆洗。


论史者


古代衣服长吗? 先带你领略一下各个朝代的衣服。

各个时期的衣服式样不同,长度也不相同。

原始时期:

相传黄帝的老婆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并染五色衣。此后制衣技术长足发展,衣被天下,颜色是上玄(黑)下黄。,此时衣服不长:


山顶洞人已会用骨锥和骨针,缝制衣服,以兽皮为主,遮住身体敏感部位。

夏商周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右衽交领服(衣裳分开,袖窄,腰部有腰带,有“蔽膝”)、弁[biàn]服、深衣(衣裳相连)。以黄红为主,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不用担心干活的问题。

冠冕:

服:


春秋战国时期:

深衣(右衽交领)发展成为大众服装,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衣服开始变长,袖口肥大。但老百姓大部分穿短裾装,胡人衣服简洁,出现合裆裤。

曲、 直裾:


秦汉:

富贵人家聚会时,君臣上朝时穿深衣礼服,日常穿襦裙。衣服紧窄,露出里衣,用绸带系在腰间,纹样精美华丽。比较显瘦,裙子很长,拖在地上,有的腰带长垂,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秦汉以黑色为主,裤子形式得到改进,东汉以后,以直裾为主。

南北朝:
贵族男子以宽衫大袖的袍裳为时尚,大部分时候不得穿短衣和裤子外出的;妇女服装:对襟,束腰,衣袖宽大,流行衣饰、飘带。裙长曳地,裙为多折裥[jiǎn]裙,下摆宽松。干活的平常百姓,穿裤子和短上襦,合称襦裤,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不会拖在地上,方面干活。


隋唐:
衣服和思想一样开放,男子一般着圆领襕lán衫、戴软角幞[fú]头,晚唐五代,已由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女子一般着艳丽大袖衫,披帛、帏帽盛行。


唐代女子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

头上花髻[jì] ,出门可戴幂[mì] ,大巾谓之幂。——《小尔雅·广诂》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也称为齐胸襦裙。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齐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女子喜欢画妆,头饰繁复,民间妇女的短襦小袖,长裙。


宋朝:

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bèi]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


元朝: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以长袍为主,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质孙服」,颜色多为红色。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骑射:



明朝:

男子装束以青色与黑色宽松袍服为主,戴儒巾;官员戴乌纱帽。贵族女子讲究戴凤冠、披霞帔[pèi] ,民间女子穿直领对襟小袖、水田衣和比甲等。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明代穿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清朝:

清朝入关后,服饰变化很大,男子以剃发梳辫、长袍马褂的满族服饰为基本装束,官员服制以“补子”为饰。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有一种为“马甲”或称“坎肩”,男女皆着。一般穿在里面, 样式较窄小。一种多钮扣的马甲,四周镶边,正胸钉一横排钮扣,共十三粒,俗称“一字襟”马甲,或称“十三太保。

有钱阶级:

穷家女:

整个封建王朝,富家小姐足不出户,长年养在深闺中,出门做轿子,富家子弟同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无论他们的裙子长不长他们都不担心弄脏。

干活的老农穿的往往很简短,根本不担心会脏。所以电视上面长的可以扫地的衣服,别信。


刚日读史


趣谈答案:只有极少数的古代人才会穿衣服能够拖到地上的那种,很多人穿的就是一个长衫短袖。

古代的贵妇人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镜头,楚汉之争里面的吕雉最后一集,她穿的那个衣服就长袍的。

当时那个衣服我还仔细观察了一下,摁了一下暂停键,那样的衣服非常奢侈,应该也符合当时的衣着服装,那样的一件衣服不亚于龙袍的制作工艺。

但是如果大家回想一下,在吕雉出现在镜头的那前两集或者中间那一段吃苦受罪的日子里面,她穿的那个衣服是什么样子的。

好像穿的也就是那个年代穷苦老百姓穿的衣服并没有长袍,只是越简单越好,越朴素越好,因为她们还需要干活,她们需要吃完饭之后自己洗碗,需要去扫地、需要去耕种。

所以我们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古代只有贵妇人才会穿长袍,而且她们穿长袍的工作地点以及休闲场所和普通人是截然不同的。

穿长袍之后的待遇

古代女子穿长袍之后,很少有独立行走的,她们每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后面都会跟着4个丫环或者8个丫鬟。

这些丫鬟的作用是什么呢?当这些贵妇人走到平地上或者地面比较脏的时候,丫鬟们就得赶紧把这个长袍贵妇的袍子给掀起来。

当然如果是在宫殿里面或者比较奢侈的地方,地面一天拖24次的那种环境,她还得扶着自己的长袍。

此外中国的长袍有别于西方的婚纱,简单讲中国的长袍看起来更加性感,更加妩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女子穿着华丽的长袍,更能够吸引异性的注意。

而且长袍似乎是根据中国女子的体质特性量身制作的一样,甭管是谁穿上长袍总会亮丽几分。

而古代的那些贵妇人,为了吸引身边男子的注意,都会花费大的代价用在长袍上以及精美的鞋子上。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有疑问,每当看到古装剧里少爷小姐的衣服拖到了地上,我都不禁会产生疑问,他们的衣服不会脏吗?古时的地难道比现在的地干净吗?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要把衣服做得那么长?我曾经为了弄明白,还去研究了一下。

原来古时衣服的长短、材质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达官贵人和老百姓穿的衣服不同,尤其那种很长的拖在地上的衣服,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的。


这种长款的衣服从周朝时期就开始兴起,封建社会的等级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不同阶级的人,穿衣长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穿了不符合自己阶级的衣服,可能会有灭门之灾。

首先拖地的衣服都是用很高档的材质做成的,只有达官贵人们才穿得起。

正所谓绫罗绸缎和粗布衣服的区别,拖地的款式显得更加雍容华贵、高档大气。这种只有达官贵人或者皇亲贵族们才穿得起,他们所到之处都是骑马坐轿,有时会铺好了地毯迎接他们,有专人提前把卫生打扫好,所以就算穿着很长拖地的衣服,也不用担心会脏。

相反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穿短打的服装,我们从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那些老百姓穿的都是短打的衣服,包括女性也是一样,而且裤子的脚腕那里都要绑好。


拖地长袍大多是宫中的妃嫔才能穿,她们的服饰也不一样,代表着位分的不同。

她们所到之处都有仆人提前清理好,地上已经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有些地方都是红毯铺地,所以她们的衣服不会被弄脏,就算脏了的话也有人及时清洗,在一些重要场合和盛大的宴会上,皇上和妃子们都是要穿很华丽的长袍,那样华丽的衣服有时也只穿一次而已。

古代衣服的纹饰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

皇上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服饰上缝制的是龙纹,再往下的皇亲国戚和诸侯,只能用龙以下的8种图案,越往下的官员所用的图案的种类就越少。但是他们都要以长袍为主,不能穿普通老百姓那种短打的衣服。

他们所穿的长袍完全不用担心会弄脏,因为所到之处都会有人打扫的干干净净。比如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祭祀或者有重大仪式,皇上和所有妃嫔以及官员穿得都非常隆重。这个时候下人们早已把各处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完全不用担心会把衣服弄脏。

所以穿衣的长短既代表了阶级的不同,也标志着他们身份的差异,衣服是否会弄脏这种问题,是不需要我们来担心的。当时的统治者要的就是这种华丽隆重的感觉,自然会有人把善后的工作做好。(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