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八一棉紡廠規劃建設紀實

石河子現代工業是在發展軍墾事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56年,兵團邀請國家計委、石油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和自治區有關部門組成的選廠組到石河子選點建廠。1958年,根據中央和自治區將石河子規劃建設成新型工業城市的決定,兵團和農八師先後在石河子建成19個工廠,如八一棉紡廠、八一毛紡廠、八一糖廠、石河子織染廠、石河子造紙廠等等。到1966年,以上工廠生產的產品產量在自治區已佔相當大比重。其中糖佔99.6%,紙佔68.88%,呢絨佔53.29%,毛線佔33.83%,棉紗佔31.25%,棉布佔20.89%。1961至1966年,石河子工業年產值以平均14.1%的速度增長,形成了以輕紡工業為主體、能源基礎工業相配套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石河子八一棉紡廠規劃建設紀實

20世紀50年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墾區戰士人拉耱平地


八一棉紡廠規劃與第一期工程

石河子在解放初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葦湖荒灘。部隊初進荒原,生產工具嚴重缺乏,連國家調撥來的小麥、菜籽等給養都無法加工。當時,駐墾區的26師(現兵團農八師)廣大指戰員發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開展了種子加工、農副業生產。1951年8月,農八師在南山開採了年產2萬噸的煤窯,從那時起,墾區才陸續建了一些小型工業企業。

瑪河流域地處高緯地區,歷史上沒有種過棉花。1950年,兵團首次在被稱為“植棉禁區”的北緯45°11′的瑪納斯地區試種棉花,並獲得成功。1953年,在蘇聯專家迪托夫的具體指導下,農八師取得聞名全國的2萬畝棉花平均畝產皮棉超50公斤的大面積豐產後,棉花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為發展棉紡織工業奠定了基礎。1955年,農七師、農八師在瑪納斯河流域種植的8.2萬畝棉花,創造了全國大面積棉花豐產的紀錄。

1956至1957年,農墾部指示兵團先後派劉學佛等植棉能手和八一農學院的技術人員21人,分成4個組分赴河南、河北、江蘇、甘肅等省推廣先進植棉經驗。農業部還組織13個省和華北、華東、西北三大區農業科技所植棉幹部來兵團考察、學習。

石河子八一棉紡廠規劃建設紀實


根據兵團黨委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紡織工業發展規劃的精神,確立石河子為中國紡織工業基地之一、植棉基地之一。兵團黨委決定於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石河子建設一座20萬錠規模的紡織印染聯合廠,由農八師負責在規劃期內建設完成,分期投入生產。

1956年,由國家計委牽頭,石油工業部、紡織工業部、機械工業部及自治區有關部門參加的中央聯合選廠組到石河子選擇廠址,擬在石河子規劃安排煉油、機械、紡織、製糖、發電等14個廠址。1958年1月,根據兵團對石河子城區規劃的要求,確定城西為工業區。城西有靠近原料基地、協作條件好的優勢。最終,確定八一棉紡廠廠址在距市中心兩公里、糖廠之北、烏伊公路之南的三李莊地區。

在選擇八一棉紡廠廠址的同時,建廠的籌備工作隨之展開。1958年8月,八一棉紡廠籌建處成立,下設辦公室、計劃組、財務組、技術組、人事組、供應組和保衛組。同時,兵團黨委任命農八師副政委晉懷榮兼任八一棉紡廠廠長和政委。1960年4月,經兵團黨委批准,設立中共八一棉紡廠委員會。

1958年8月8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紡字(58)第0094號批文,批准了由兵團建設工程處研擬的《八一棉紡廠初步設計說明書》(代初步設計),並指示,工藝由自治區七一棉紡織廠協助八一棉紡廠籌建處解決,土建及輔助設計由兵團工程處負責。

《八一棉紡廠初步設計說明書》如是說明:

石河子農八師墾區,在兵團黨委正確領導下,經過八年的締造經營,已成為北疆的糧棉基地,紡織原料資源豐富,至第二個五年計劃期末,皮棉生產可達6萬餘噸,約可供40萬以上紗錠之需;羊毛年產達6千餘噸,約可供15000錠之需,紡織工業大可發展。加之地區氣候溫溼適宜、地勢平坦、地質優良、地下水源豐富、水質清澈透明、無硬度,不含鐵。電源由新建的紅山嘴及油煉廠供應。據瞭解,這兩個電站於1959年三、四季度分別投入生產,供電可獲保證。燃料由紅溝煤礦供應,蘭新鐵路通車後,可輔軌運輸,煤價成本低於烏魯木齊。因此,兵團在“二五”期間,重點在石河子建紡織工業,為第三個五年計劃內兵團各墾區紡織工業遍地開花,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根據上級精神及地區資源情況,初步擬定農八師石河子棉紡織印染聯合廠規劃期內建築計劃如下:建設總規模,遵照張仲瀚副政委1958年7月15日的會議指示,棉紡織廠規劃期的三個分廠從1958年起至1961年,分期建設。規劃在石河子分三期建設一個擁有20萬紗錠、5516檯布機及年可加工棉布150萬匹印染設備的棉紡織印染針織聯合企業。其中,第一紡織全能廠(第一期工程)先建5萬紗錠、2016檯布機;第二棉紡織印染聯合廠建紡錠7萬枚、布機2700臺,印染加工年產150萬匹;第三棉紡織廠建3萬全能、5萬單紗(附針織)計紡錠8萬枚、布機800臺。

1958年8月17日,八一棉紡廠舉行了開工典禮。兵團司令員陶峙嶽、副政委張仲瀚等各級領導和全體職工揮鎬破土。自此,八一棉紡廠(簡稱“八棉廠”)全面進入第一期工程的建設時期。

石河子八一棉紡廠規劃建設紀實

1964年,上海支邊女青年在麥田留影


困難重重的“三邊”時期

八棉廠“三期工程,三年完成”的建廠規劃,由於受兵團財源物資不足,又逢三年困難時期,不僅第二、第三期工程無法實現,就連第一期工程也處於下馬的邊緣。兵團各級黨委針對這一嚴重局勢,自籌資金,說幹就幹。八棉廠黨委採取“少花錢、早生產、邊基建、邊安裝、邊生產,以生產保基建”的建設方針,以確保第一期工程全面投產。

從破土動工興建到1959年上半年,八棉廠基建正處於施工高潮中。本來就未被列入國家計劃的八棉廠,不但資金無源,國家連設備都不供應。於是,當時兵團向中紡部、國家計委等部門反覆申明兩點:一是八棉廠建設全部投資由兵團自籌解決,不要國家一分錢;二是目前基建廠房已封頂,如下馬損失太大。就這樣,一邊千方百計地克服重重困難加緊施工,一邊積極向上反映,主動爭取,八棉廠經受住了全國性大批工程調整、下馬時期的嚴峻考驗,贏得了中紡部的支持,並將八棉廠工程列入了國家計劃,批准提供5萬紗錠的配套設備。於是,各種設備於1960年7月陸續到廠。

“三邊”(邊基建、邊安裝、邊生產)時期,八棉廠和施工單位領導及全體職工共同努力,克服了無數困難。在供應無源、基建停工待料的情況下,經與施工單位研究,八棉廠決定採用“代用品”的方式保證正常施工:將廠房用的泡沫水泥磚,改為磚空半坪鋸屑;廠房的天窗、鋼窗改用木窗。僅此兩項,共節約鋼材17噸、水泥110噸。

1960年第三季度,八棉廠生產車間陸續開始調整試生產。8月1日,紡出了第一批紗;9月20日,織出了第一批布。到1961年底,廠房主體工程基本建成,l008檯布機全面投產。當年共生產棉紗3943.78噸、棉布1634.19萬米。

“三邊”時期,職工的衣、食、住、行都較困難。“糧食不夠瓜菜代”。八棉廠黨委發動職工利用廠區的空閒地種菜養豬,以戰勝困難時期。食堂是用樹木蘆葦搭成的簡易工棚,職工一般都在露天就餐。大部分職工居住在帳篷、倉庫裡,直到1961年才分期分批遷居集體宿舍樓。

1961年底,廠房主體工程基本建成,生產規模紗錠50752枚、布機1008臺,總投資2562.82萬元。廠區佔地面積292460平方米,其中,生活區佔地330.736平方米。

從1960年8月1日開工試產,到1961年底全面投產,八棉廠總產值達2163.1萬元,共生產棉紗4694噸、棉布1725.6萬米,上繳利稅528.47萬元。至此,八棉廠第一期工程終於在認真貫徹執行“三邊”建設方針的過程中基本完成。

向“八一”獻禮

1960年7月,八棉廠黨委號召全體職工向“八一”獻禮,要求必須在8月1日開工生產。

在主廠房尚未竣工的情況下,由八棉廠組織的安裝隊已先期投入設備安裝。前紡車間的職工為了不拖兄弟車間的後腿,吃、住在車間,三天三夜不下火線搞安裝;清花車間的保全工們加緊安裝清花機,甚至用手扒棉…在安裝G142型漿紗機時,技術人員發現該機是第一批試製的新機,設計上還存在缺陷。為此,八棉廠黨委決定,邊安裝、邊試驗、邊改進。設備安裝完畢後,累計改過的部位多達17處。在安裝機電設備時,因缺少低壓配電盤,技術人員大膽製作,結果不但製作成功,解決了當時的關鍵問題,而且還提高了工人的技術水平。在鍋爐尚未建成,不能供汽,漿紗不好烘乾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大膽設計,只用一個多月時間便製成了一臺簡易的小鍋爐,解決了漿紗供汽問題,順利地織出了布。

終於在“八一”這一天,八棉廠一條線,1萬紗錠投入正常運轉,日產棉紗6件。在石河子這片古老的荒漠上開天闢地響起了悅耳的紡車聲。

隨著試生產規模一天天擴大,天氣也一天比一天寒冷。一入冬,各車間溫度都在零度以下,三九天常常降到零下10攝氏度左右,全廠只好採用生火爐加溫的方法。加油工加油時,加著加著,油結成了冰,需要到爐子上烤化了再加。成品車間因機器轉速低,機器散熱量小,因此溫度比別的車間更低。有的驗布工凍得直髮抖,個別有遺尿症的女工褲子上的尿水結成了冰,皮肉都被磨破了,但她們仍照常堅守崗位,認真驗布,沒有人叫一聲苦。建廠初期,棉布疵點較多,加上當時驗布工技術不熟練,當班的布驗不完,造成布輥積壓,需要經常利用業餘時間義務加班兩小時。可驗布機就那麼幾臺,只夠當班的使用。於是,她們就用木凳把布輥架起來,用手拉著驗。連續一二年布輥積壓的問題就是這樣解決的。就連當時一些過慣城市生活的男女青年,雖身臨艱難困苦,但一個個都是有說有笑的,哪兒有他們,哪兒就有歌聲。全體職工共同懷著一個崇高的信念:為邊疆人民造福,再苦再累也不怕。

1960年底,全廠一條龍的生產線初具規模,分清花車間、前紡車間、細紗車間、準備車間、織布車間和成品車間。廠房沒有結頂,大部分門窗不全,車間溫度冬季降到零下10攝氏度,夏季高達35攝氏度以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八棉廠職工堅持了兩個年度的生產,並且全面超額完成了國家的生產計劃。

1962年,八棉廠正式投產。

周總理來到八棉廠

八棉廠職工吳世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1965年7月5日,敬愛的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從國外訪問回國,不顧長途跋涉的勞累,風塵僕僕地來石河子視察工作。這天,我們全廠職工聽說敬愛的周總理要來廠裡視察,都高興極了。天剛矇矇亮,我們就起床了,戴上新的工作帽,穿上了白生生的盈腰,進了車間,把所有的機臺擦得鋥亮,織布機開得整整齊齊,真是人人在歡笑,機臺把歌唱,多紡優質紗,多織優質布,迎接敬愛的周總理。

下午6點,敬愛的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披著彩霞,風塵僕僕地來了。周總理在離我們廠房很遠的地方就下了車。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向敬愛的周總理問好,周總理就先向我們問起好來了。他親切地對大家說:“同志們,辛苦了!”同時,他伸過溫暖的手和同志們握手。我們頓時感覺心裡熱呼呼的,每個職工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們目不轉睛地望著總理那慈祥的面孔、魁梧的身體、樸素的衣著,激動得不知說啥才好,只是說:“總理好!總理辛苦了!”

敬愛的周總理邊走邊問我們廠的領導,從生產問到生活,從工人問到幹部。周總理和藹地對黨委書記說,一個黨委書記,應當對一天紡多少紗、織多少布,都要掌握好,對工人的生活情況也要掌握,經常關心。走著講著,時間不早了,周總理還要到別的地方去視察。敬愛的周總理在視察八棉廠時,沒顧上喝一口水,也沒顧上坐一會。想到總理已是67歲的老人,我們多麼希望他老人家休息一會兒再走啊!可是敬愛的周總理為了多看些地方,最後深情地對我們說,“同志們,時間不早了,我們就不進去了。你們就作為代表,代表我們向同志們問好!”我們又一次被感動得熱淚往下淌。我們懷著萬分激動的心情對總理說:“請總理回到北京,代我們向毛主席問好!”總理高興地回答說:“好!好!”

敬愛的周總理親切地揮手和我們告別了,但我們紡織工人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沉浸在無比的幸福之中。

艱難的旅程

八棉廠職工於文瑜、毛秀娟這樣回憶過去的建設歲月:

我們原在上海國棉十七廠工作,1958年秋末,奉調支援邊疆建設。當年10月25日,我們告別大上海,踏上了西行的征途。當時火車才修通到紅柳河,從上海去新疆的火車只能直達蘭州,到了蘭州要重新換車,列車到紅柳河之後再換乘汽車進疆。為了減少在紅柳河的等車時間,當時我們的領隊唐建新決定讓大家在蘭州修整,等到與接我們的車隊約好到達紅柳河的日期後再上路。大約等了一星期左右,我們再次登上西行的列車。記得當時和我們同路的除了從十七廠調來的肖達榮、顧永清和楊鐘聲等同志外,還有烏魯木齊紡校的部分老師和學生。在列車上,大家有說有笑,有時還唱起歌來,不知不覺便到了終點站。下車後,看到的是茫茫的戈壁灘,一眼望不到邊,沒有人家,只有幾頂帳篷,幾輛“解放牌”大卡車停在旁邊。近處,只見地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綠色小草;遠處是高高的天山,山頂上覆蓋著白雪…

不知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被這片荒涼的景色驚呆了,同伴們沒有了歡聲笑語,臉上掛滿了愁容。晚上,我們胡亂吃了點乾糧,又花錢買了一杯水,水很渾濁。在帳篷裡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乘大卡車又上路了。經過三天三夜起早帶晚地行車,一路上顛簸搖晃、風塵僕僕,終於在11月7日傍晚到達烏魯木齊市七一棉紡織廠。後經新疆紡織廳籌備處分配,我們到了石河子八棉廠。前後半個多月,行程4900公里,這是我們有生以來頭一回經歷這樣的旅途。

八棉廠的建設者們都是這樣進疆的。有的人吃的苦比我們經歷的還要多得多。個人旅行尚且如此艱難,建設一個工廠的困難就更可想而知。首先要從內地運來眾多的器材和物資,再加上幾百臺設備。物資運到紅柳河還要再中轉,改由汽車運輸。設備材料到廠後,還要組織人員不分晝夜及時搬卸並分類排隊進行堆放。可以想象當年的建設者們付出了多麼巨大的勞動代價。

艱苦創業時期的工程技術人員

八棉廠職工石富山、金鳳華撰寫的回憶錄這樣記載:

1958年10月,我們從青島國棉一廠調到八棉廠工作。基本建設工作由副廠長張桂洲負責,技術工作、設備訂購及申報

設計等均由孫本炎工程師負責,具體工作由青島調來的曹智鴻、殷裕生、石富山、金風華、耿靖民和李宇麟6名技術人員分頭去抓。稍後從上海調來於文渝、陳昌庭、陸榮和、朱德超、唐維民、李介熙、劉秀玉,從青島調來姜國遠和從天津調來於德崇等同志,他們是八棉廠艱苦創業時期最早的一批工程技術人員。我們這批工程技術人員,當時都身兼數職。白天,是廠房建築中的施工員,如從紡部到織部的每根屋柱都是由我們用經緯儀、水平儀核准,油漆標記的;對機臺的劃一排列,縱橫一條線,對車間整齊美觀起了關鍵作用。夜晚,我們又是繪圖員、描圖員、安裝編制的計劃員、材料員,每天工作到深夜,遠遠超出了八小時工作制。

進入安裝階段後,所有工程技術人員都有分工,既是安裝工作隊,又是組織、檢查者。為了讓從上海、天津、西安和烏魯木齊等地調來的技術工人統一操作,我們只用很短的時間加以整理後就提出系統的要求,便投入到緊張的安裝工作,終於在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於1960年8月1日經試運轉投入了生產。

在艱苦創業時期,八棉廠工程技術人員和全廠職工一樣,參加了大量的義務勞動。當時,廠裡沒有任何運輸工具,從建築材料蘆葦、麥草、木材,到辦公、生活用的文件櫃、桌椅、床架床板等等,都是通過人搬肩扛運回來的,近處幾公里,遠處十幾公里。另外,還要經常參加平整場地、植樹、打土塊、蓋房以及支農活動等等。每到秋收農忙季節,三班生產人員,抽出一個班支農,剩餘人員照常每天堅持24小時生產,實行兩班制,一直堅持到秋收結束,才改回三班制。無論是支農人員,還是堅持生產人員,既沒有補貼,也沒加班費,但大家一個個相互比,看誰幹得歡!

那時,我們住在剛建好的三層樓裡的單身宿舍裡,住了人後才裝上門和無玻璃的窗,外牆沒勾縫,內牆未抹灰,從牆縫可以看見牆那邊的人,床鋪上總是一層灰。食堂只搭了一個簡易棚子,就算開飯的地點,大家都在露天排隊買飯,炒土豆絲就是較好的菜了。我們就地三個一圈、兩個一夥,邊吃邊樂,一個碗,飯菜全在裡邊。

生產正常了,規章制度建立了,一切走上正常,但我們在正常之中不能正常。每到月末月初,各種計劃、統計報表必須按時報出,加班加點是常事,最忙的時候,還要通宵達旦,因此有不少工程技術人員得了胃炎或胃潰瘍。

隨著生產逐步發展,工程技術人員的隊伍不斷壯大,工作、生活各方面條件逐步有了改善,但是通過艱苦創業時期培養和鍛煉出來的奮鬥精神一直在發揚光大。八棉廠工程技術人員,不僅為建設八棉廠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為支援本區和內地的一些兄弟廠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研製紗球機

回收廢紗,本來不是保養工人的事。可是八棉廠織布車間保養工趙海容和他的同伴們卻不這樣認為:“廢紗也是國家的財富。回收廢紗是我們份內的事,我們有責任愛護它。”他們看到車間裡的廢紗被白白扔掉很可惜,就決定做一部紗球機,用來回收廢紗。

說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做紗球機,一不懂機械構造原理,二沒有材料。可是,這一切都沒有難住趙海容和同伴們。

他們請來廠裡的工程師、技術員幫助設計圖紙。為了解決材料問題,趙海容東奔西跑,四處收集舊零件、舊部件。為找一個過橋輪,趙海容把幾個車間都跑遍了,可大家都說沒有。他就到機修車間的廢料堆裡找。事真不巧,由於晚上下了一場大雪,廢料都被雪蓋住了。趙海容不顧寒冷的天氣,拿著掃帚,邊掃雪邊找材料。整整打掃了一個多小時,才找到一個和過橋輪大小相仿的牙輪。他顧不上休息,高興地拿起來就跑回車間去加工。

所有的零件都找齊了,可趙海容和他的同伴們又遇到了新的問題:沒有機架,也不會安裝。於是,他們又請來鉗工房、木工房、材料室的工人們幫著做機架,共同討論安裝問題。只要研究出辦法,哪怕是在深夜,他們都興奮得忘記了疲倦,馬上跑到車間進行試驗。

經過一個多月的辛勤勞動,紗球機制成了,機件運轉情況良好,每小時可繞紗兩公斤多。從此,廢紗可以派上大用場了。

革命精神不能變

張致新是八棉廠的政委。1942年,抗日戰爭艱苦的年代,敵人企圖以經濟封鎖餓死困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那時候,張致新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她和200多名女同學一起,積極響應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守在小豆油燈旁,夜以繼日地用手搖紡車紡紗,每人日紡紗約400克-500克。為了節約一點燈油,她們常常把紡車搬到窯洞外面,趁著月光紡。張致新的愛人李光,當時也在抗大學習,他一手握槍,一手荷鋤,生產、戰鬥在豹子川最前線…

到了23年後的1965年,張致新夫婦仍然“男耕女織”。李光是石河子總場的政委,他領導的這個團場以棉花高產而聞名全國。張致新領導著一個有著5萬紗錠的現代化紡織廠,日處理棉花2.5萬公斤。每個直接參加生產的細紗工人,日平均生產細紗149公斤,比她當年用手搖紡車的工效提高了幾百倍。張致新說:“雖然生產的規模、生產的設備、產品的質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延安的革命作風,南泥灣的革命精神,是永遠不能變的。”

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八棉廠黨委教育全體職工,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傳統,要求全廠職工精打細算、勤儉辦廠。1964年,當瑪納斯河兩岸的棉花獲得大豐收後,八棉廠不忘勤儉節約,從愛惜一絲棉、一寸紗做起,11月份節約的棉花,可織成5萬多米布。

石河子八一棉紡廠規劃建設紀實


驚人的數字

八棉廠的工人和幹部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他們進廠時,大都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和大姑娘。1963年以後,他們相繼成家立業。

紡織廠職工的特點是女工多。全廠3000多名工人中,女工佔一多半。隨著職工結婚人數的逐年增多,女工很快到了生育的高峰期。由於廠裡重視衛生保健工作,從建廠之初就建了衛生所,分設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並附設了小病房。衛生所後來擴大為職工醫院。因此,廠裡的醫療條件是很好的,一般廠礦不能與之相比。儘管如此,廠職工醫院婦產科還是忙得不可開交,有時一天可以接生七八個孩子,有一年曾創下接生600多個小孩的記錄。

1988年6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王恩茂為八棉廠題詞:發揮先進棉紡企業的作用,帶動全疆棉紡工業發展。

從1958年開始建廠至1988年,30年間,八棉廠共生產棉紗22.9185萬噸(其中出口紗1.2374萬噸)、棉布9.9146億米(其中出口布1.246億米)、染色布8945萬米、印花布832萬米(其中出口花布54萬米),創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13.3387億元(其中出口創匯8603萬美元),實現利潤1.841億元、稅金1.8583億元,折舊基金1267萬元,利稅、折舊基金合計3.826億元,為國家投資時的15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