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记载的最严重的瘟疫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区别在哪里?

疯狂奶奶


不请自来

说起中国历史中最严重的瘟疫,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但中国古代最出名的乱世想必大家都知道。

东汉末年,洛阳城外,一场席卷大汉朝的瘟疫在这里初露峥嵘。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节选

哪怕是一代枭雄,面对这样肆虐横行的瘟疫,也是束手无策,只得作壁上观。东汉末年除了混战的军阀外,加上了这次大瘟疫对奄奄一息的王朝进行了二次打击,大汉帝国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在位时期,大大小小的全国性瘟疫发生过数十次,这爆发的一场又一场瘟疫被统称为“伤寒”。患者往往高烧喘息,气短而绝。发病快,致死率高,传染性强。当时各地父母官纷纷上呈朝廷急报瘟疫横行,但是由于当时汉帝国执政者的昏庸无能,朝廷根本无法有效的遏制疫情,甚至作壁上观,导致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没有得到及时管控,疫区不断扩大,死伤者以万数记。

尤其是在瘟疫初期,人们对这种瘟疫束手无策,只能等死,恐慌笼罩着神州大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写道,他的家族原本有二百多人,在瘟疫期间,有将近三分之二死去了,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这场瘟疫。曹植也曾描述过“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疫情最严重的当属瘟疫爆发地,人口稠密的大汉帝国腹地——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甚至达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给孙权的信中写道:赤壁之役,值有疫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确虚获此名。信中指出火烧赤壁的火是曹操自己放的,同时指出曹军中大疫横行,曹操不得不放火烧船撤退。

而且这场瘟疫还导致了太平道的兴起,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趁乱假冒方士广施符水,并声称符水可治瘟疫,普通民众纷纷响应,不到十余年间,信众发展到了十数万人,随后,张角高举大旗裹挟民众为他的野心买单。

这次瘟疫在史书上只不过是几个字罢了,但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

而和新型冠装病毒的区别,其实哪有什么区别不区别,我们只是生活在了一个好年代,有一批批的天使在护佑我们罢了。

天佑武汉!天佑中华!

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哦。


叫我李白把丶


回答前先普及一下瘟疫的种类,瘟疫只是中文词汇里对传染病的一个模糊说法,通过现代医学,我们知道了细菌、病毒,二者的特点以及治疗都不一样,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细菌性病症,而抗生素对病毒却无效,细菌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结核等等;病毒的种类繁多,目前对病毒有效的药物并不多,病毒性传染病有:非典、埃博拉,艾滋病、乙肝,甲流,包括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

在中国历史上,离我们较近的一次有记载的瘟疫应该是明末崇祯后期的一次瘟疫,根据资料记载,从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山东青州,济南,德州,泰安相继发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蝇大如枣,凤阳府,安庆府,庐州府相继被瘟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达到90%,于是庐州府,就是现在的合肥一带,民有绝户,繁华大街如同静夜,无人行走。按照历史人口计算,光京城以及周边地区就死亡二十万人左右,加上京杭大运河沿线省份死亡估计超过百万人。

说到与现在冠状病毒的区别,当时我国现代医学尚未萌芽,一切以中医诊疗,又或者根本无任何治疗手段,当时来说,缺少现代医学的支撑,就无法弄清楚是什么原因,致病因素,传播途径等等都是一无所知,当时有一名中医叫吴又可,他发通过阳光照射发现空气中有漂浮物,才明白呼吸可能是传播原因,并创出了中医传染病名方《达原饮》,此药方在03年非典时候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有很多患者是中药治好的。而现在的冠状病毒,虽然没有公布任何明确的特效药,但是医疗手段以及用药治疗的种类已经很多了,得益于科技以及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我们至少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怎么治,怎么防,而古代的瘟疫,缺少技术手段,当时一无所知,只能看天意吧!

四百多年后,通过现代医学才发现崇祯年间的瘟疫是鼠疫,因此说古代的瘟疫只是统称,具体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在古代是毫无认知的!


平原小卒


假如本次新型肺炎强度的传染病出现在古代,后果会是什么样

疾病,与人类如影随形。我们看着确认病例逐日攀升、为正在发生的疫情揪心的时候,不妨设想这样的情形:如果今天的情况发生在古代,会是什么情景。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面对本次疫情,减轻焦虑、恐慌等情绪的积聚。

一 本次疫情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1月起,自武汉扩散至全国乃至国外,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乏力,干咳、呼吸困难。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感染,体弱者、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较重。潜伏期为3-7天,最长可达14天左右,潜伏期可传染他人。

政府方面、社会方面都对此次疫情做出反应。政府方面,到1月25日,30省市自治区都已启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Ⅰ级响应,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最高级别,所能采取的紧急措施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紧急措施包括划定控制区域(封锁疫区);采取强制措施,限制或停止聚集活动;管理流动人口,对传染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信息发布;开展群防群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各种企业和个人也行动起来,包括捐赠、提供物资、场地,减免房租等,以期共渡难关。

本次新冠肺炎的流行,感染人数远超SARS,而2003年的非典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与疫情爆发的来势汹汹都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但事实或许并没有那么糟糕。截止到2020年2月10日下午6:00,已确诊病例40262例,疑似23589例,死亡909例,治愈3436例。到现在,新冠肺炎死亡率与重症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二 我国古代的疫情

《说文》对“疫”的解释为,“民皆疾也”。古人言“疫”,着眼于疾病的流行性,发病人群广泛、症状相似的,皆称为疫,这些说法所指代的未必都是传染病。所以对史书中记载的“疫”,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如饥饿等。

自西周以来,中国历史上瘟疫流行的高峰期有两段,一为西汉末年至东汉(公元1-3世纪),一为明末清初(公元16-17世纪),都处于地理环境突变时期,气候变迁异常激烈。

疫情一般在大旱、水灾、虫灾之后发生,季节失调或战争后也会发生。每次疫情会持续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摧残。在古代,人是重要的生产力,而人口繁衍也比现在困难,遇到大疫,造成大量的死亡,进而土地荒芜、人员流散,社会的道德伦理不复存在。

三 古人对疫情的反应

中国先民将疫疾称为疫气,认为疫疾是由一种不正常的气造成的,也有用鬼神迷信思想来解释疫情。一些文献中记载疫情与鸟有关,此外,古人认识到疫情与时间关联紧密。

历史上,每次大疫,都有一批医学经典涌现,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代吴有性的《瘟疫论》提到了有不同的“戾气”,有的人和动物身上都有,有的限于某些动物。

政府方面,如果疫情发生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政府会实施一系列举措控制、消除疫病,维持社会的稳定。统治者、地方官员都对此十分重视。统治者通常发罪己诏,改弦更张,安抚人心,中央派遣医官到民间防治,地方组织防治、准备医药。朝廷要求各地密切注意、及时上报疫情。这些时期的疫情记载、死亡人数记载等也会更详细。

古代还有隔离疫病的场所。“避疾”习俗很早就产生了,早期人们或者是出于本能,或者是出于对鬼神的信仰,达成了这样的事实上的病患与未感染者的隔离,主要是为了自保,而非防止扩散。秦汉时期的政府机构采取了一些隔离的强制措施,极端的甚至会杀死患者,但这是政府主导瘟疫防治的开始。后来有了政府层面的隔离治疗场所,还渐渐有了居家观察的做法。

民间自发防疫,包括中药、烟熏火烧等,后者是一种空气消毒方式,往往存在于日常习俗之中。此外,人们还从道术、鬼神信仰的方面防疫,比如“送瘟神”的习俗。

其他配套措施包括,减免田租,开仓放粮,赐致棺木等,保障人民的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国自古代以来,就有政府主导疫情防治的传统,隔离、治疗、保障生活的思路是一致的,配合医学方面的努力和民间自发防治疫病的活动,来抵抗瘟疫的侵袭。

四 假如发生?

根据新闻报道,本次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于普通流感,但相比其他冠状病毒并不高。患者中有很多是因为肺炎诱发了其他脏器的疾病导致死亡,因此死亡人群中也以患有慢性疾病或老年人为多。

古人平均寿命少于今天,现代生活习惯所助长的一系列慢性疾病发病率在过去也更低。本次新冠肺炎强度(自身直接致死少,诱发病症致死多)的传染病所威胁这部分人群减少了。

古代的医学水平与今天的差距,会让染病者的生命遭遇更大的挑战。一些被今人视为不严重的病,在古代就足以致命,在良好的医疗条件下自愈的机会减少了。有效防护的缺乏会让疾病更容易传染给医生、家属,尽管有隔离措施,病毒传播的机会也比今天更多,夺取人们生命的机会也更多。

此外,考虑到疫情发生时间,传染病的存在可能被冬天易发的其他病情所覆盖,以至于发现更晚。

从交通的角度来看,武汉为九省通衢,这是今天疫情扩散情况的一个重要背景。如果将假设中疫情的发生地设置在交通要道,以疫情发生地为中心,会沿着主要道路辐射出一定范围,形成一个不规则区域(考虑到各种交通方式、路况的差别)。但这一区域不会太大,也不容易造成全国性的传播。

在更多的地方,小农经济下流动性差,扩散范围可能更有限。

综上而言,这样的传染病在古代较安定的时期会在某地区盛行,造成该地区的破坏,最后的后果可能并不严重。至于动乱时期,瘟疫不过是夺取人们生命的死神之一,兵戈、饥荒之害或更甚。

现代医疗较之从前有了很多进步,我们能够更好更快的治疗更多疾病,死亡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都是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福利。但现代的医学绝非无所不能,我们看到今天的进步,对抗击疫情抱有信心,同时健康人群还是要以谨慎预防为主,尊重、爱护奋战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让“人祸”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杨银权

《当今“非典”防治与古代治疫经验》 于希贤

《古代_“瘟”“疫”“瘴”未必都是爆发流行的传染病》赖文

《试论中国古代的疫情与对策》王玉德

《中国古代防疫资鉴》梁峻

《中国古代辟疫思想的当代启示》康辉,柯资能,方晓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