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鋒?筆鋒扁了,彎瞭如何處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毛筆的構造,毛筆的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是鋒,周圍裹著的短一些的毛叫做副毫,形成圓錐體的形狀。寫字的時候,我們要把毛筆當作圓珠筆一樣來用,圓珠筆與鋼筆最大的不同是,圓珠筆前面的筆頭是可以隨意轉動的,可以做到米芾所說的”八面用鋒”,而鋼筆卻只能一面用鋒。


知道了毛筆寫字的原理之後,當毛筆在行走的過程中,筆鋒會改變,要想保持住筆鋒圓錐體的形狀,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運腕來調整筆鋒,其次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每一筆結束的時候(如果是有連筆的情況除外)要收筆,做到米芾所說的“無往不收,無垂不縮”,使被壓扁的筆鋒重新站立起來,重新回到圓錐體的形狀,恢復毛筆的彈性,以便我們繼續寫下去。


容易出現的誤區有二,一是把毛筆當作鋼筆來用,把筆鋒壓下去寫一筆,筆鋒扁了就轉動筆桿用另一個面來寫。二是當筆鋒扁了之後就在硯臺上舔筆。如果養成這種習慣,當你想要一氣呵成,沾一次墨寫一整幅作品的時候,就非常受阻礙了。運腕調鋒示範如下圖:


書法學習秘籍


筆峰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變化,如果不及時調整,便會出現偏峰,絞峰,散峰等。這樣會嚴重影響下一筆起步乃至整個筆畫的準確性和美觀性,所以需要及時調整筆峰。

怎麼調峰,我覺得我們先應該好好體會一下“永字八法”的發力點,和起筆位置,以及毛筆狀態。

測法—如鳥之翻然側下

勒法—如勒馬之用韁

弩法—用力也

ti法—跳貌,與躍同

策法—如策馬之用鞭

掠法—如用篦子掠法

啄法—如鳥之啄物

磔法—裂牲為磔,筆峰開張也

好好體會運筆行筆的動態感覺,體會筆峰在行徑中產生的重力感,以表現線條準確度和美觀性來調整。要表現出不同的觀瞻效果,就需要不同的調峰技巧,比如澀,飛白,漏峰,出峰等。

還有寫字需要連續性,不要為了為了調峰,而寫一筆去磨合潤筆調峰,這樣寫詞的字絕對有缺陷。











袁文止戈


!!

!!


木水林森


調鋒是寫好毛筆字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書家和學書者常嘆中鋒運筆難。中鋒運筆之難究竟難在哪?難在調鋒。書法家劉小晴把中鋒運筆的調鋒技巧歸納為提按、衄挫、往復三種方式,確可效法。

提筆與中鋒運筆的關係。

所謂提筆,就是在筆鋒著紙時(按筆後)隨即把筆肚抬起來一點點,讓筆尖大體直立於紙面。如此可以讓散開的筆毫從新裹束起來。為什麼需要讓筆毫重新裹束起來?目的在能順利調鋒。提筆何以能調鋒呢?

為了敘述的方便和明晰,我們分別從每一筆畫的起筆、中段、收尾三個階段來細說提筆對調鋒的作用。先說起筆階段。根據“橫畫直下、直畫橫下”的鐵則,除個別捺畫形態外,無論什麼點畫,一落筆鋪毫對於即將要行筆的方向(筆畫的中段)而言,筆鋒就已成偏側之勢。此時的起筆線段和接下來的行筆方向路徑已成90度至135度的夾角。起筆之後如果不把筆肚或多或少提起來一點點而往筆畫中段強行拖筆,則轉折處便成偏鋒,其筆畫形態將會浮腫而少韻味。所以,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所謂“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我的理解是:落筆(按頓)處,要有提筆意思,不能瞎按蠻按,要穩得住筆;更重要的是,按後隨即提筆,提筆後又或衄或挫或直接按筆運行,才能達到中鋒運筆的理想狀態。此時提的功能,就是利於筆鋒的轉向,也就是所謂的調鋒。

再說中段行筆階段。起筆過後,就進入中段行筆過程。起筆和中段連接處怎麼運筆,隨即怎麼中鋒運行,上一段已有涉及。如果中段再遇到轉折處(如橫折鉤、戈鉤關節處),更需要提筆以利調鋒轉向。如果不提筆而硬性旋動轉向,將筆毫臥伏紙上,平鋪而過,其筆畫形態必臃腫如墨豬。所以清人周星蓮沒能忘記告誡後來者說:“筆鋒隨倒隨起,自無僵臥之病矣”。

次說收筆階段。起筆與行筆要有提筆意思,那收筆也不能例外,並且收筆時,只需提筆微帶側勢運行就成。此時的提筆運行有兩個好處:一是讓收筆處形態飽滿、勁利;二是方便在書寫下一筆時,立筆尖鋒入紙,好向任何方向行筆。清人劉熙載說“辨提尤當於止筆(收筆)處”,就是這個意思。


太平大司馬


不要為寫字而寫字,古人怎麼寫誰都沒見過,只要能寫好咋寫都對。



問墨


寫字時注意捻動筆桿。隨時調整書寫角度,筆鋒才能轉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