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的诗?妙在何处?

一绿浮芳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僧人志南的诗句,全诗如下:


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strong><strong>

志南是南宋僧人,生平已不可考,但他留下了这一首诗,让他的名字永垂诗史。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短篷是指带篷的小船,诗人将小船系在古木的树荫下。杖藜是指用藜木做的拐杖,本来是诗人拄着拐杖过到桥的东边,但诗人却说是藜木拐杖扶着诗人过到桥的东面。诗人将拐杖拟人化,描绘出一幅充满意趣的画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是早春的雨,杨柳风是早春的风。这两句诗以精细腻的笔调,写出早春物候的意趣。早春的雨是若有若无的,这样的雨是细微地飘在空中,沾在衣服上,欲湿不湿;早春的风也是清微温暖的,吹在脸上,微冷而不寒。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对于诗人细腻地写出了早春清风微雨给人微妙的感受。我们常说诗和远方,仿佛诗总是跟远方联系在一起,其实诗在生活的细节是,当我们能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细节,我们的生活也就充满了诗意。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谢小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全诗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将带篷的小船系到岸边泊船处,藜做的拐杖扶着我,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二月里杏花开放的时节,蒙蒙细雨丝丝点点,好像在跟我开玩笑似的,故意沾湿了我的衣衫,迎面而来的杨柳扶风带着春日里的清新,没有丝毫寒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古诗,描写了诗人一次春游的光景。拟人手法用得极为巧妙,“短篷”、“杖藜”、“杏花雨”、“杨柳风”在诗中都被人格化,它们是乖巧的、贴心的、淘气的、暖心的。由此表现出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这首诗与其它写春的诗词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描绘花开如何、鸟鸣如何、青草如何、树木如何,而是写了春风和春雨。两者本是春日里最是常见的现象,在诗人的笔下却有生命、有味道、有性格,格外真实,尤能打动人心。

另外,这首诗还让我们熟知了春日里两个唯美的意境,那就是“杏花雨”和“杨柳风”。杏花雨成为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雨的代名词;而杨柳风则成为“二十四花信风”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风代名词。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两个意象已在诗中使用,但真正成为熟词,还要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


【小知识点延伸】


关于花信风,南宋文学家程大昌在其撰写的《演繁露·卷一》中记载:“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叫做这一节气中的花信风,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花信风始于小寒,终于谷雨,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五天,一气分三候,每五天便用一种花为代表,共二十四候。

南宋学者周煇在其撰写的《清波杂志·卷九》载:“江南自初春至首夏有二十四番风信,梅花风最先,楝花风居后。”楝(liàn)花开放时,初夏已悄然而至。


小寒:一候梅花 二候山茶 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 二候兰花 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 二候樱桃 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 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 二候棠梨 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 二候梨花 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 二候荼蘼 三候楝花




花月白


南宋无名僧人,用28个字描绘出一幅画面,最后两句话令人回味无穷

开卷有益,诗词阅古今,人生本该充满诗意。且看《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绝句》的后两联非常有名,相信很多朋友见过,以上是整首诗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描述一下这首诗的情境。

“我”将一叶篷舟系在老树浓荫里,倚扶着藜杖穿过了小桥。这满目的春色多么令人惬意啊!浸透了杏花如雨几乎要打湿了衣裳,而穿过杨柳拂来的微风不带丝毫寒意。

这是一首描写早春的诗,不带一个“春”字,却尽显春季的空濛轻嫩。前两联是在叙事——系好小舟,走过桥东。精妙之处在颔联的一个“扶”字。不是“我”扶着藜杖,而是藜杖像随行的一位小童一样扶着“我”。一处拟人化的手法运用,使得整个叙事妙趣横生。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那个“东”字。为什么是走过桥东,而不是桥西呢?这里带点约定俗成的意思。在古诗词中,“东风”象征春天,而“西风”代表秋天。如果您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经验,看到“东”字,会自觉得有关于春天的联想,而触发读者联想,让读者自己在脑海中构建意境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联是一组对仗句,描写了走过桥东后对春天的具体感受。先写了雨,又写了风。是什么样的雨呢?是几乎要打湿衣裳的杏花雨;是什么样的风呢?是不带丝毫寒意的杨柳风。虽然只写了风和雨两个事物,却用了“杏花”和“杨柳”两组别开生面的限定词来加以修饰,以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美景。我们似乎看到了云蒸霞蔚的杏花,带着淡淡清香摇曳在如丝的细雨中,而凉爽的微风又拂动着岸上嫩绿初点的杨芽柳花。色彩缤纷,动静相宜,图画般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而欲湿未湿、吹面不寒的细节刻画又浸透出一种水墨般的朦胧美。

“沾衣欲湿”的潮而未湿,“吹面不寒”的凉而欲酥,使得整句诗又从视觉感受深入到了触觉感受上。我们不但看到了娇艳的杏花、碧嫩的杨柳,而且感受到了雨的迷蒙湿润和风的柔和凉爽。这不但丰富了描写层次,也使得意境更为立体可感。因此,也让这两联成为了千古名句,广为流传,以至于“杏花雨”、“杨柳风”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名词,分别代表清明前后的雨和这个节令的花信风 。

让人意外的是,这首清丽爽艳的绝句居然是一首宋诗。我们知道,宋诗多以说理为主,难免难免显得“枯瘦”,而这首诗却非常的丰润细腻。诗人是南宋的一位僧人,法号志南,该诗被记录在《宋诗纪事》里。志南的生平已经不可考证,但这首《绝句》的精美却让他的名字永远的载入了诗史,而这首小诗也被传诵至今。

你也跟我一样喜欢这首诗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每天读宋词


这是南宋诗人志南的一首绝句,此诗孤篇成名,描写早春二月之景,淡雅而细腻,是宋诗的代表作品。

志南是宋代的一名诗僧,诗僧就是擅于作诗的僧人,即既是诗人,又是僧人。志南生平不详,名字也不识,"志南"只是他的法号。在南宋文坛上,志南并不是什么风云人物,但这首诗却广为传颂,也是孤篇留名之作。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全貌: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宋诗的代表作品。为何要说宋诗呢?因为宋诗和唐诗是不同的审美路径。唐代无疑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几乎把诗歌都说遍了,因此清代蒋士栓说:"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

宋人为了不被唐诗掩盖光辉,或者不因循守旧摹古拟古,只能另辟蹊径,开创了以"平淡美"为最终审美追求的宋诗风格。著名的宋诗研究大家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这就较为准确地区分了唐宋诗的不同风格。

题中的这首诗,就体现了宋诗之美。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自然本真之乐

首先,这首诗的意思很好理解:诗人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古树树荫下。然后拄着拐杖走过桥东。春光正好,杏花微雨中,"我"在花瓣中漫游,花瓣沾上衣服,落了一片片花儿,仿佛要打湿我的衣裳,风早已褪去了寒气,杨柳春风拂面而过,温和淡然,一如此诗的春日美景,令人沉醉。

古树林、杏花雨、杨柳风,这都是自然界的景物,这些事物一组合,本身就有诗境,而诗人的路径也是自然而然,停下小船,扶着拐杖去到桥东,沿途赏春日美景,不知不觉间落了一身杏花雨,吹了清爽的杨柳风。平平淡淡的经历,毫不独特的景象,却看起来如此的美好,是因为这本就是春意盎然的自然之美。

二、炉火纯青的诗艺

其次,虽景本身就美,但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写得妙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以简单平常的景物写出如此的情致,主要还是归功于诗人诗艺的炉火纯青。

先来看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本应该是"我"扶着拐杖,诗人却写"杖藜扶我",一方面语序颠倒,打破常规,给人新奇之感,一方面又把藜杖(即杖藜)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态,使得整个句子生动起来了。

再看第三四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

杨柳风。"诗人写杏花雨似乎沾湿衣服,用的是"欲湿"两字,写杨柳风吹拂着诗人,用的是"不寒"两字。

"湿"写出了杏花的密,因此给人"雨"的感觉,这写出了这情景的真实,并非为了将杏花形容成雨而故意夸张成"杏花雨",而是这杏花纷纷扬扬落下的情景,的确就像极了下雨,这样的场面给了诗人这种下雨的错觉,这种观感写在诗里,才显得真切动人。而""则更妙,点名了杏花雨的实质:看似是雨,,实则不是雨,因此不可能真的打湿人的衣裳。

而"不寒"也有类似的妙处。诗人本可以直接说春风"温和",而用"不寒"这两个字,除了在格律平仄上的考虑之外,还是从反面着手,用不寒冷形容春风,恰巧写出早春二月刚刚退寒,而如今温度刚巧温和"不寒"的这样一个情况,可见诗人心思之细,观察之深

此外,三四句还以对偶精工闻名,且用"杨柳风"代替春风,也是情态宛然,和王昌龄《闺怨》中以"杨柳色"代替春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平和中庸之美

这还要回到诗的三四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还请读者再次凝聚目光到中间这两个词上——"

欲湿"和"不寒"。

"欲湿"是将湿未湿,"不寒"是不冷不热,都是刚刚好、恰好、正好,正巧在那个"度"上,就像这早春二月的天气和诗人此诗的心情一样,都是平和淡然无欲无求。而这,正符合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正平和。这和宋诗所追求的平淡美,也是不谋而合。因此笔者才说这首诗是宋诗的代表作。

注意宋诗并不是指宋朝的诗,而主要是指宋人开辟的这种平淡自然而内含玄机的风格,因此就算在宋朝之后,清朝也有宋诗派和唐诗派,这并不是完全按朝代划分的。

志南的这首小诗,虽笔者分析了这么多,也只是令大家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妙处而已。其实哪怕根本不注意其中的这些小技巧,我们仍会觉得这首诗读起来很妙,这就是长期的诗歌阅读经验给予我们的基本诗歌鉴赏修养,也归功于这首诗本身的自然气质。

宋代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志南的这首绝句,就可称得上是"自然高妙"。哪怕你什么诗艺都不了解,单纯读这后两句,都会觉得这一定是名句。这就是"自然高妙"的代表。(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学



路上有心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宋初诗人.僧志安(宋诗纪事作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诗句。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小船;我拄着拐杖,迎着春风,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蒙蒙细雨中,感觉不到衣衫的湿寒;杏花在雨中,显得更加清纯艳丽。那拂动杨柳的微风,轻拂着我的面颊,感到无比的舒爽惬意。

诗句中的“欲湿”和“不寒”,表达了作者完全陶醉在醉人的风景中,感觉不到衣服湿和面颊的寒。也暗含着雨的细小和春风的和煦。其意境深远,妙手天成。

诗句中“杏花雨”和“杨柳风”更是妙笔生花,雨似乎专为杏花而下,风好似专为杨柳而吹。也暗喻雨的细,风的微。原来这雨、这风是“杏花”和“杨柳”的陪衬。作者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这迷人的春景里。


戈壁滩上的驼铃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时期的一首《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是南宋时期的一名僧人,法号志南。

这首诗简洁明了,写了诗人撑着小船,一路欣赏春天的景色。“杖藜扶我过桥东”,这句中诗人把杖藜人物化,比做扶着他的游伴。后两句诗人用“杏花雨”和“杨柳风”来表现春天的和风细雨,给人感觉很有诗情画意。“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形容了春雨绵绵似有似无,春风拂面不觉得有丝毫寒意。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春日出游。





牛博多


这是南宋僧人志南和尚的诗。志南和尚生平不详,写诗的名头也不大,但因为这一首诗,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的诗史。

这两句诗,妙就妙在作者对春天与众不同的感受。

写早春的诗有许多,对早春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志南和尚以一个僧人的身份,对春天的感受充满了禅意,这才是这两句最妙的地方。


绝句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的 开头两句写诗人的行踪,首句,斑驳的古木、浓密的树荫,潺潺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这幅画面,不由让人心生清凉,幽静,忘却尘事,禅意油然而生。

第二句,虬曲的藤杖、古朴的小桥和悠闲的老僧,构成一幅悠然自的的游春图。

“杖藜扶我过桥东”,我与拐杖物我两忘,融为一体,这不正是禅宗崇尚物我合一的禅境吗?

在满眼满心都是禅意的老僧眼里,早春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第三句,走到小桥的东边,诗人看到了杏花在烟雨中悄然绽放,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真是令人无限惬意;

第四句,堤岸两边的杨柳,在和风中摇曳,那杨柳和风,吹在人脸上清凉而不觉寒冷,真是善解人意。

这两句,以一个禅者眼光看到早春的美景:早春的杏花烟雨、杨柳和风,沾人衣而不湿人衣,吹人面而不寒人面,真是善解人意。大自然把最美的给了人,可惜的是,人往往被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占据了思想,结果处处都去追逐、去较真,是发现不了这个世界的美的,人只有超脱尘世的外物利禄杂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最美馈赠。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感受美的一颗禅心。现在正是杨柳婀娜,杏花娇娆的季节,让我们也放下世俗中的尘世烦忧,用一颗充满禅意的心,感受一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最美早春吧。


烟花三月09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僧释志南写的一首绝句。诗如下:

古木荫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此诗记述了和尚志南春游时情景与乐趣。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前后照应,情景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如入其境之感。

试想之,花香鸟语,绿波腾欢,一上人驾舟穿行古树绿荫之下,系好船缆以后,手扶藤木拐仗,踏板登岸赏春而行。这里要注意地是诗人用了拟人化的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而不是我拄藜仗过桥东,″扶我"二字活灵活现突显了诗人的欢愉情怀,即俏皮又幽默,由不动而动,给人以活的空间灵动之感,如同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同等之效。诗人过桥东干啥呢?应该是踏青赏春,这里所指桥东不仅仅是一个方位词,而是点明了春天美景。东为东君,主管花草树木繁延生灭的仙君,泛指春天,东君一到,滿园春色。东不是西也不是南北,由此,可见诗人遣词造句之不凡功力。

在这东风拂面的暖春之季,空间飘着似有若无的丝丝细雨,似沾而又末湿衣衫,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杏雨芬芳,总让人遐思无间,情思绵绵。雨意怜人,那风呢?这风不是″黄云万里动风色",也不是″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更不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依依,蝶舞蜂鸣,芳草萋萋,风轻云舒,让人沈沈欲醉,完全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间,聆听享受那诗情画意般地如处子之手拂摸地触感。

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泊舟遊春赏春的感情触摸,语句清新浪漫自然亲切,意境十足,极富生活气息,是历代写春游之景最佳诗篇,历代受到人们的吟颂喜爱。

上人解作风骚话,云谷书来特地夸。

楊柳杏花风雨后,不知诗轴在谁家。


百昧人生4


古往今来,描写“春天”的诗句也非常之多。有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有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还有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等。读之无不欣喜,又有一种明快、喜悦之感。

但是以作者之见,以上诗句虽然各有妙处,也各有境界,但是也不能称之为写春的“妙极”之作。唯独有这么一首诗,并非出自名家大家,但却有非常独到的艺术价值。

那便是出自南宋诗人志南笔下的一首绝句,诗的名字也没有,目前考证的只有“绝句”二字。诗人一生作品非常之少,传世的只有这一首。但是也正是这仅存的一首,奠定了他的地位。

严格意义上讲,志南并不是一位诗人,他是南宋的一位僧人。志南生平不详,名字也无从考证,志南是他的法号。志南的生活状态也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

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以及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也成为后世公认的,描写“春天”最美的古诗。

南宋·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诗人行踪,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

尤其是“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其实是诗人拄着拐杖过桥的动作,却被诗人比喻成“杖藜”扶着他过桥的场景。

这首诗最为人称道的是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造语疏清,给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

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宋朝著名词人姜夔,在《白石道人传说》中有记载:“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而纵观志南这首绝句,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志南的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由不得宋朝理学大家朱熹,也十分喜欢,对其也有高度赞赏。

读者们,关于志南的这首“绝句”,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