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筆畫粗細變化很大,是作者隨心所欲變化,還是有固定的規律?

致虛守靜5


在學習書法和書寫書法的過程中,我們都會注意到這樣一種狀況,也就是說,很多書法作品,他們在書寫的時候,有些筆畫寫的是非常細嫩的,而有些筆畫是顯得非常粗壯的,那麼這樣的筆畫到底是出自於書法家個人的風格安排,還是有必然的一個規律呢?

我認為之所以會造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某些書法家在一個字中,筆畫會有不同的粗細變化,這是因為它的書寫風格讓他變成這個樣子的,並不是有固定特殊的規律。

我們可以以楷體書法作為例子來,詳細的說明這個問題。

在楷體書法中,歐陽詢和顏真卿的書法是有著鮮明的對比的,歐陽詢的書法就是在在一個字中筆畫的粗細大小是基本上一致的,沒有特別大的對比,或者說起伏變化,但是在顏真卿的書法中,對於一個字的筆畫安排,粗細變化,就非常的大。

比如說在顏體中,一般而言,橫向的筆,它就非常的細,而在豎向的筆畫中,這些筆畫相應的來說,就書寫的較為粗。

而之所以會造成書寫書法過程中,呈現出這樣的兩種不同的筆畫形態的原因,就是他們所信奉的書法美學以及書法審美形態有非常多不一樣的地方,歐陽詢遵循的是二王一派的書法風格,所以他的書法就體現出了二王中正秀美的一面。

但是,顏真卿不同。顏真卿除了繼承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之外,他還加入了許多北魏石刻、摩崖拓片等碑學書法的風格,體現出較為寬廣的視野,所以在他的書法中,篆書碑石書法的特徵就顯得非常明顯。

在書法中,一些筆畫的粗細變化往往是由書法家的書法風格所決定的,唐代的孫過庭在他的書法理論著作《書譜》中就非常詳細的闡述了這一個問題,他說到筆劃的時候,就曾經打過這樣的一個比喻,重若崩雲,輕如蟬翼。

所謂重若崩雲,就是說這個筆畫如果寫得非常的厚重,那麼就會像天上那些將要下雨的時候烏雲,而如果這個筆畫顯得非常的輕盈,那麼它就會像那些昆蟲身上薄薄的翅膀一樣。

而在一個字中,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輕重變化,實際上就是為了營造出一種非常具有張力和對比力的藝術效果,這樣的話,就會使得我們的書法書寫產生一種非常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一個狀態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決定書法中筆畫的粗細度這一個因素上,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書法家個人的書法審美追求,他對書法審美的一個看法,或者說總的觀念,會影響到他在書法上的表現。

如果我們從書法風格的差異以及書法表現形式這兩個不同的側面來看,筆畫粗細的變化,以及他們筆畫的對比程度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兩種不同的書法類型和兩種不同的書法審美風格,一般來說,碑學書法的一個筆畫粗細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他們筆畫和筆畫之間的對比度不是很高,而帖學的筆畫一般是非常細的,但是他們筆畫的粗細對比度卻非常的高。

在帖學這一個書法大類裡面,顏真卿和王羲之他們開創了不同書法身美風格,對於筆畫粗細度的要求會有不同的表現,以王羲之為代表的二王一派的書法審美風格,他們的筆畫是較為細的,而歐陽詢就是追隨二王一脈的書法風格的代表人物,而顏真卿則是處於二王書法審美風格相對立的一方面,開創了筆畫較為粗獷,風格較為渾厚,氣勢較為磅礴的一種書法審美風格,那麼它的筆畫就是非常的粗壯。


松風閣書法日講


書寫的最佳的狀態是心手合一。點畫的粗細濃淡、結構的正斜疏密,既有毛墨由多及少自然耗散的原因,也有書者筆墨章法技術取捨的成分,因此它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同時也存在即興發揮的偶然因素。

需要把握的規律,主要有以下幾點,也比較籠統,抱庸將其歸納為“三不”。

一是不要違心,不能刻意佈設安插、矯揉造作。書法講究自然真誠,墨隨緣生,情到筆到。粗細疏密的變化,不是數著字數去隔三差五,也不是故意“顯山露水”地去描字畫字,否則就會損減天性、失於自然。

二是不可遏勢,不能孤立突兀,阻滯割斷行書的自然流暢。古人一筆通常寫5―9字,這中間墨量墨色是依次遞減的,再加上筆法著力與點畫形狀耗墨的不同,自然而然呈現出濃淡粗細枯潤滑糙的豐富變法,從而形成行雲流水的狀態。“來勢不可擋,去勢不可遏”,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般的截然陡頓,阻滯了書法的氣脈順暢。

三是不宜逾度,點畫大小、墨色濃淡、結構疏密的對比變化不能隨心所欲,是有度有底線的。古人碑帖裡也常見一些“鶴立雞群”的字,但只是在字幅上稍有出入,一般不會數倍於它字。今日許多“江湖書法”,為增加作品的動感變化,有的大字數倍甚至十倍於它字,這顯然是有違和諧的。

“書畫同源”往深處挖根源,書還是書,畫即是畫,如果將其理解為書法就是畫字,只要“美觀”,像繪畫一樣搞也未嘗不可,那就大錯特錯了。行書的變化,始覺脫不得筆墨章法,功夫主要還是在筆法章法上。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行書筆畫粗細變化很大,是隨心所欲,還是有規律?

當然有規律!

粗細,其實就是提按。分兩個層面來說。

一是技術層面,或者是形式層面。

二是情感思想層面。

一,形式層面。

寫文章要求豹頭、虎骨、豬肚、鳳尾。

書法也一樣。“首字”要豹頭,力貫全篇,“尾字”要鳳尾,餘音繞樑。

虎骨之法,要有起承轉合框架,有主有次,要有文眼書眼,全篇至少要有一核心之字。豬肚之法,要能變化豐富,氣象萬千。

對於單字來說,有主筆次筆。主筆是重點。

對於字群來說,筆畫少的字必須與筆畫多的字保持平衡,筆畫少的字是重點。

對於筆畫。一般來說,筆速快則線條輕,筆速慢則線條重。圓筆輕,方筆重。順筆輕,逆筆重。折筆輕,轉筆重(除非臂腕法靈活)。

一般來說,腕旋處重,腕盡處輕。臂盡處重,指盡處輕。

對於同一筆畫,一般來說,起筆輕則收筆重。

重輕粗細大小的對比存在,所有歸宿終點就是為了保持動態的平衡變化之美。

二,思想情感層面。

由於每個人的偏好不同,筆鋒的高度維持不同。

顏真卿喜肉,筆沉。柳公權喜骨,筆浸。

而且,由於每個人書寫之時情感思想狀態不同,重輕會產生變化。

一般來說,怒則字重,憂則字滯,喜則字輕,逸則字靈。

一般來說,匠則字工,顫則字拙,拼則字堆。





urna風之度0


筆畫的粗細是由提與按兩種動作,產生的輕重不同的書寫效果。

粗細看似隨心所欲,其實是有一定規律的。

1、筆畫多的字一般稍細,筆畫少的字一般略重。

如王鐸巜憶過中條山語軸》中,“中條”二字,一重一輕。

2、一個字中,筆畫茂密、交叉較多處,用筆略重。

如上面王鐸作品中的“憶”字,“忄”和“心”略重,“意”較輕。

3、一件作品中,出現大面積較重筆畫時,以幾筆輕細的筆畫穿插,以形成“透氣”。

如王鐸草書軸局部。

4、一般而言,字的主筆等實處用筆稍重,筆畫連接處、轉折處等虛處用筆略輕。

書法線條的粗細是輕對而言的,不必刻意追求。線條粗細變化不大並不表示藝術性不強。

比如王羲之的線條,粗細變化就沒有王獻之強烈,但它的不徐不疾,更表現出其悠閒逸散。

又如八大山人的書法,線條類似硬筆,粗細幾無變化,但正因如此,表現出八大內心的寧靜和無慾無求。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行書是各種書體中書家最喜歡的一種書體,因為行書相對容易來表現書家的性格和情緒。行書書寫的時候速度相對比較快,因此那些粗細變化的線條更多地是隨性所做,但是在這種隨性的狀態下也有書家的匠心所在,是有意與無意之間的一種安排,並非是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規律。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

我們都知道,宋代的書家是最喜歡行書的,創造了“尚意”的書風。蘇軾就提出了“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意思就是不要刻意安排的書法才是好書法。而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也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的說法,米芾作書的時候崇尚天真自然,任意恣性,厭惡刻意作為。

但是,書法創作的時候的這種隨心所欲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基礎是需要有深厚的書法功底,拋開這一點談所謂的隨心所欲的變化那就是耍流氓。米芾就曾經說過:“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那麼這裡的“貯”是什麼?就是書法的經驗,靠的是長時間的書法學習的累積。

“書到用時方恨少”書法創作又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你的學養不夠,而只顧隨意落筆,結果不是刻意做作,就是狂怪野俗。

明代以後的書法作品裝飾性增強

明以後的書法,因為中堂、條幅類的大尺寸作品多了起來,因此在章法上書法線條的粗細變化加大了對比,這樣更加具有裝飾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鐸,特別是他的漲墨法作書。剛蘸完墨的筆寫出來的字多比較粗,然後有洇水性,形成一小片墨痕。再往後寫則慢慢的線條越來越細,也比較幹了。等到下一次再蘸墨後,有重新形成一組這種粗細變化。

這中間並沒有刻意的固定套路,必須寫幾個字蘸一次摹,或者什麼字應該粗什麼字應該細,這些沒有固定的說法。但是,也有一些小規律,例如一些詞組最好是一次寫完,如“明月”二字,最好是一筆寫完,或者一句詩寫完,然後再去蘸墨。不然給欣賞者的感覺像是一句話說到一半而戛然而止,甚是彆扭。

現代書家的刻意而為,徒增笑柄

但是,現在的某些書家卻刻意安排這種粗細變化。我在頭條也經常看到某些自我標註的是某某著名書法家的人物,這些人寫的行書作品倒也是有幾分功力,但更多的是這種可以安排下的表現。故意把行書寫成幾個字組粗一點,幾個字組細一點的用筆,整幅看起來頗為可笑。然而自己和不自知,自以為高明的不行,還到處賣作品,真是可笑。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行書筆劃的粗細變化反映書者的控筆能力的高低,變化越大越精美,說明你的控筆的能力就越強。

時常看到一些寫毛筆字的人,書寫起來如行雲流水一般瀟灑超脫,叫好的人很多,提出質疑的人也存在,這就可能是提按出現問題了,也就是所謂把軟筆書法寫成了硬筆書法了。提按不過關,粗細變化不明顯,確實很流暢,很瀟灑,可是,失去了毛筆的屬性書法還是軟筆書法嗎?

在書法的行進過程中時常會提到節奏兩個字,節奏其實就是快慢結合,產生一種類似於音樂的韻律感,讓人感覺到音樂,舞蹈的美感!書法提倡節奏不僅僅是美感那麼簡單,她還有更高深的筆法理念存在,那就是提按頓挫!什麼地方需要頓?什麼地方需要流暢?需要每個書法人深思!

我一直提倡書法需要速度,即使是楷書都需要速度,至於行書與草書更是如此,在高速行進中的頓挫就像賽車的急切變向,漂移一樣,需要你有高超的控筆技巧,也最能顯示書者的書寫能力。

很多人說書法沒有高低,沒有標準!真是無知,無能的話。按照提按的粗細變化,筆力強弱分析去評價書法,是可以評判出高低深淺的。


一笑貫長天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行書作品,都會有粗細和大小的變化,這些變化是作者隨心所欲的書寫的還是有著一定的規律?

答案當然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書法有法,結構、粗細、大小的變化也是有一定的法則的,但是這種法則又不是固定的,不是1+1=2這樣的固定的法則,它是在遵循一定的審美規則的基礎上,讓欣賞者看起來合理、舒服的一種法則。

這些法則沒有具體的要求,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比如多個粗的筆畫或者字不能寫在一起,這樣整體上會顯得擁擠、雜亂,多個粗筆畫之間要加幾個細筆畫的字,這樣看上去章法上比較靈動、透氣。

還有一個種變化的規律是根據毛筆裡面墨汁的多少,從蘸墨到把墨汁寫完,出現的一種自然的大小和粗細的變化,這是符合毛筆自然書寫的規律的。

但是這些規律都不是固定的法則,如果非要找一種法則的話,就是是要“自然”,所以我們常說道法自然。

這種自然從哪裡去學習呢?很明顯是從古代的優秀的經典字帖去學習。這些留下來的經典作品,無疑都是最自然最符合書寫規律的,不然也不會被歷代書法家認可,學習這些作品,才是通向書法的唯一道路。

掌握了這些作品,其實書法裡的大小、粗細、長短變化,其實就是書法裡最小兒科、最基礎的技術了。



不二齋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了看,一方面,行書筆畫粗細變化很大,有一定的規則,這個規則就是“對比”,通過粗細的變化構成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對比關係;另一方面,上述規則又不是程式化、機械式地應用,在一篇當中需要隨心所欲,輕重任意由之,盡顯自然之態。


1、筆畫與筆畫的對比原則,常常一邊輕一邊重,一邊粗一邊細,或者部分筆畫粗、部分筆畫細;如下圖《晉 · 王珣 · 伯遠帖》從字(左細右粗),又如王羲之《聖教序》“苦”字,起筆粗重,其他筆畫輕細,變化任意由之。



2、字與字之間的筆畫粗細對比關係,往往體現在一個局部,有的字筆畫粗壯,而另一些字筆畫輕巧,形成“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孫過庭語)的境界。如下圖《聖教序》集字中的局部對比效果:

3、在一個篇章之中,要根據自己創作的風格特點,佈局輕重、大小、粗細的筆畫和字眼,不要刻意做作,要任意自然為妙。如王羲之《二謝帖》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節奏變化,簡潔明快: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每天干貨分享


麓風軒


題主所說的“行書筆畫粗細變化很大”,即書法線條的變化。書法是以線條組成的漢字及其形質的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線條是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行書筆畫的粗細變化,提按造成的,提則筆畫偏細,按則筆畫偏粗。一幅行書作品筆畫粗細變化豐富,這幅作品就比較耐看。

行書筆畫粗細變化既有一定之規律,又有創作者的主觀意識或稱為其書法欣賞意識的發揮。

以這幅局部《蘭亭序》為例。其用筆輕重,形成了筆畫的粗細。我們可以看到最基本的規律是對比:即一筆畫中有粗細,一字中有粗細,這就形成書法的變化美。如果線條都一樣,粗細不分,那就成什麼了?

再看《蘭亭序》中的“之”字,可謂變化無窮,同一筆畫同一線條,卻表現出不同的粗細。這既是王羲之當時創作為避免重複所需,也是書法中追求變化美所需。

但萬變不離其宗,書法筆畫粗細變化規律應先在楷書練習基礎上領會,然後在長期書法學習中掌握,最後在自身創作中發揮。


福鼎白茶妙逸茶者


一件優秀的行書、草書作品,一定是講究斜正、粗細、濃淡對比的,即使在一個字之中,也會有疏密、抑揚的處理,這是他規律的地方

然而,即使是同一個書法家書寫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心情中,以及不同的語境之中,對同一個筆畫的處理,輕重粗細也會千差萬別,這就是其"不規律"的地方

於"不規律"中見規律,最終詮釋出書法的美感,這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努力方向

一家之言,歡迎大家關注留言,批評指正,共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