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從美國各地大學走出的初創公司,都發展得怎麼樣了


伴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技術創新對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利用各大院校在科研領域的優勢,將其技術成果轉化成產業並繼續擴散,進而提升不同領域內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社會焦點。近日,一篇關於美國各地大學衍生的生命科學初創公司(university-licensed startup,ULS)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上。創鑑匯今日將同大家一起分享下這篇論文的精彩內容。


《自然》子刊:從美國各地大學走出的初創公司,都發展得怎麼樣了


自1990年以來,ULS公司的數量增長了十倍以上。但是對於大眾而言,想要了解其成功率,以及其成功與大學之間有何聯繫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花了八年的時間收集了各個生命科學初創公司的技術轉讓記錄,風險投資公告,註冊信息等相關數據,最終概述了這些ULS的發展情況。


整體趨勢如何?


作者先是根據1969年至2008年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中排名前50位的美國專利生產高校進行了調查。如果以這50所大學作為研究對象,那麼則會發現這些學校的專利佔據了所有大學專利的69.7%。在1980年至2013年間,這50所大學中有47所建立了初創公司。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大學建立的公司佔三分之一(32%),排名前十位的大學建立的公司佔一半左右(49%),而排在最後七位的學校只建立了其中的3%。


發展得如何?


《自然》子刊:從美國各地大學走出的初創公司,都發展得怎麼樣了


在這些ULS中,13%的公司最終由其它公司收購,且其中10%的公司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這些公司或許可以代表這類初創公司中商業化發展較為成功的例子。此外,根據Dun&Bradstreet公司登記系統(公司註冊信息最為全面的系統之一)中的數據顯示,有30%的初創公司目前沒有被收購,或者IPO的明顯跡象。而18%的公司似乎只有一到兩名員工。22%的公司雖然註冊過,但並無跡象表明它們仍然存在。另外,據不完全統計,還有7%的公司從未在該系統中註冊過。總的來看,大約有23%的ULS發展順利的跡象非常明顯,47%的ULS可能已經失敗了,另外還有30%的ULS仍在繼續發展中。值得一提的是,各大風險投資公司在ULS的投資方面似乎做得相當不錯,其投資活動集中在那些最終被收購或上市的ULS中。


《自然》子刊:從美國各地大學走出的初創公司,都發展得怎麼樣了


地理位置對發展有何影響?


該篇論文的作者收集了1990年至2011年間498家ULS的地理位置數據。其中,有23%的公司建立在波士頓/劍橋,舊金山灣區,或聖地亞哥附近成熟的生物技術集群中。總體而言,68%(340家)的ULS創立在了離創辦大學60英里以內的範圍,其餘的則創立在更遠的地方。位於經濟集群中的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公司和生態系統中與其他公司之間的緊密物理距離。這種親近感促進了人們之間廣泛而豐富的互動,有助於解決技術問題並加強商業活動發展。相比而言,在成熟生物技術集群內創建的公司更容易獲得風險投資成功所需的關鍵本地資源。例如,當一批企業家和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最先進入這些ULS時,則有可能帶來更多的潛在合作伙伴和風險投資機會。


《自然》子刊:從美國各地大學走出的初創公司,都發展得怎麼樣了



美國是最早產生大學衍生公司的國家,同時也是大學衍生公司發展最好的國家。作為企業的衍生母體,很多大學在激勵,幫助研究者創辦企業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類ULS的發展是大學與企業間交替作用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採取不同的策略或將是推動技術和研發成果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最後,我們感謝這些大學和初創公司的不懈努力,並祝願他們可以成功將新技術轉化為讓人們受益的科研成果。



參考資料:
[1] What Happens to University-Based Biotech Startups – And Why,Retrieved February 13,2020,from https://blogs.sciencemag.org/pipeline/archives/2020/02/13/what-happens-to-university-based-biotech-startups-and-why

[2] Godfrey, P.C., Allen, G.N. & Benson, D. The biotech living and the walking dead. Nat Biotechnol 38, 132–141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19-039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