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击金门前3天,老蒋秘密视察金门,3天后炸死3个副司令

1958年8月20日,蒋氏坐着军舰来到金门,上岛视察。他顶着8月的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拄着拐杖拼命走,视察金门的各个角落,想给金门守军一点鼓舞。他还时不时对着大陆指指点点,声泪俱下,一些年轻军官被感染得潸然泪下。说到动情处,他还指着对岸的厦门喊“开炮”,胡琏便让炮兵随便打了几发炮弹意思意思。

炮击金门前3天,老蒋秘密视察金门,3天后炸死3个副司令

蒋氏远眺大陆

晚上吃饭的地点,设在胡琏的司令部,地名叫翠谷。吃完饭后,胡琏等人陪着蒋,围着池塘散步。蒋氏在军校读的是炮科,环顾一圈后就批评胡琏,说胡琏的指挥所设置得不合理,房间狭小且集中,一旦打起仗来,敌人一轮炮火或者一队轰炸机,就会让他们全军覆没。老蒋命令胡琏把指挥所移到地下防空洞里去。

胡琏等人只得连声答应,实际上却不愿搬迁。因为搬指挥所不像搬家,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还要给防空洞接上水电以及电话线,十分麻烦。最重要的是,防空洞里阴暗潮湿,极不舒服。胡琏磨磨蹭蹭,打算21日开始准备,24日、25日搬家。

不到三天,老蒋的话果然应验了。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30分,福州军区由20多个炮兵营组成的第一波打击群发出惊天怒吼,炮击金门开始。此时金门的高级将领正在翠谷的餐厅,准备为俞大维接风洗尘,开宴时间是下午6点。5时30分时,除胡琏外,有20几个军官已经就座。然而等来的不是大维,是炮弹。几颗152毫米榴弹炮的炮弹落在翠谷内,一瞬间遍地狼藉,满地残肢断臂。

炮击金门前3天,老蒋秘密视察金门,3天后炸死3个副司令

蒋军还击

金门守军副司令章杰当场被炸得粉身碎骨。另一个副司令赵家骧也当场身亡,不过他比章杰幸运,好歹留了个尸首。比他们好一些的是副司令吉星文,只是当场被炸得浑身是血。吉星文就是当年七七事变时29军37师219团的团长,是抗战的标志性人物,但他之后再无大的建树,只是蒋军败退孤岛后无人可用,才封了他一个副司令的职务。原本吉星文被送到医院后已经抢救了回来,但他肚子里的一块弹片没有被医生发现,3天后发炎身亡。

还有一个副司令张国英,则凭着专业技术逃过一劫。他和蒋氏一样,也是炮兵出身,一听爆炸声就知道是炮击不是轰炸,于是立即趴在地上,拉来几张沙发做掩体。他趴在地上抽着烟,等着炮击的间隔出现。等炮声稍微稀疏一点,他立即站起来,跑到地下防空洞里,捡回一条命。参谋长刘明奎和赵家骧站在一起,也被炮弹炸倒,但他反应极快,倒下后先给自己止血。其间还躲过一块飞向他的石头。被送到医院后,“缺心眼”的医生居然先把这个浑身是血的人送进放射科照X光。刘文奎挣扎着大喊先给我输血,A型血,说完就昏了过去。医生护士赶紧给他输血,刘文奎算是捡回一条命。

金门守军司令胡琏因为当时还未到达宴会现场,所以躲过了一劫。胡琏这人命挺大,淮海战役中那么多高级将领阵亡或被俘,但他却能逃出生天,这次居然又侥幸没被炸死。而俞大维因为同样还未赴宴,也躲过了一劫。

叶飞知道这些情况后懊恼不已,他回忆说,要是开炮时间推迟5分钟,胡琏必死。不过也有人说,要是俞大维不是22日去视察,或者早一天或者晚一天,胡琏他们也不会安排在23日下午准备晚宴。胡琏也为此懊恼不已,倘若他听蒋氏的话早点搬家,就不至于损失如此惨重了。还有人说,要是炮击提前3天,选在老蒋视察金门那天,那么历史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炮击金门前3天,老蒋秘密视察金门,3天后炸死3个副司令

金门防卫司令胡琏

历史不容架设,对于当时的我军炮兵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炸死了敌人的高级将领,只是想方设法把炮弹打到敌人的要害处。胡琏选择的翠谷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防炮地点,这里紧靠山崖,炮弹要想掠过山顶,击中下面的指挥部难度极大。然而胡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是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为了能击中山峰屏蔽下的敌人指挥部,我军炮兵特意建了一个模拟训练场,专门训练怎么让炮弹越过山顶,然后落在山脚。这对炮兵来说,是毫厘之间的差距,操纵火炮的炮手稍微抖一抖,炮弹就打不中。但苦练终归收到了效果,多枚炮弹神奇般地落进了翠谷,炸死3名敌人的副司令!

炮击金门前3天,老蒋秘密视察金门,3天后炸死3个副司令

我军炮兵正在装弹

更重要的一点是,此次炮击极为突然。金门方面的蒋军事先毫无防备,否则不可能还有心思聚餐。炮击前一个月,我军几乎未向敌人开一枪一炮,以麻痹敌人。同时在离金门较近的岛屿上秘密运输火炮,设置观察点,严格管控附近人员,确保没有混入敌人的特务。

炮击当天,我军没有试射,一上来就是疾风骤雨般的猛轰。且开炮时间极为保密,直到5时20分,我们前线的炮兵都还不知道到底打不打。同时,我军在马祖附近活动频繁,成功麻痹了敌人,让敌人以为我们要攻马祖,后来胡琏也因此大骂蒋军的情报部门“都是饭桶”。

8月23日是星期六,我军开始炮击时,蒋军士兵都在闲逛。炮弹落下后,才纷纷跑回自己的战位。这也是蒋军损失巨大、且还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