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為何都用木頭箱子裝子彈?

軍武視界


在一些戰爭題材的影視劇,特別是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裝子彈的木頭箱子。有人就比較好奇,為什麼在戰爭期間,要用木頭箱子裝子彈呢?


需要注意的是,子彈的包裝有好幾層,而木頭箱子只是最外面一層,即便是在一戰或者二戰時期也同樣如此。子彈的第一層包裝是一層紙,之所以要用一層紙包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紙不導電,能防止靜電的產生,從而消除某些不必要的安全隱患。

子彈的第二層包裝是一層鐵皮,這層鐵皮的作用在於防止子彈被雨水打溼。還有,當子彈存放在陰暗處時,這層鐵皮也能防止子彈因受潮而失效,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而最後一層包裝才是木頭箱子。至於為什麼子彈的最後一層包裝要用木頭箱子,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這裡金兔簡單聊聊吧。

第一,木頭箱子的重量較輕。

戰爭中,子彈的消耗量是一個天文數字。一場戰爭可能需要消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發子彈,而一個箱子大概只能裝幾百發或者上千發子彈,這時候,木頭箱子就比一些金屬箱子更有優勢。例如,如果用金屬箱子,太厚的話重量太大,不便於運輸;而如果金屬箱子太薄,其保護效果還不如木頭箱子。


第二,木頭箱子的保護效果較好。

子彈在運輸過程中,不可能一直走在平坦的大路上,有時候還可能遇到崎嶇的山路,再加上又是處於戰爭期間,這時候不僅存在擠壓碰撞的可能,還存在打翻的風險,所以就需要一個堅固的外殼保護子彈。

第三,木頭箱子的造價比較便宜。

在過去,木頭的價格是比較便宜的,所以木頭箱子的造價自然比金屬箱子便宜。


因此,考慮到箱子的重量、子彈的保護和造價等問題,在塑料彈藥箱還沒有出現時,木頭箱子就成了裝子彈的最佳選擇。

但現在不一樣,隨著環保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有了保護森林的意識,加上木頭的耐腐蝕性和阻燃性太差,而且還容易被蟲蛀,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開始採用塑料彈藥箱。


金兔歷史


首先要澄清一個流言,子彈包裝其實只是外層使用木箱,內層還是用鐵盒的,而外層不用鐵盒也不是怕什麼靜電火花!以我國的56式7.62毫米步槍彈為例,它一般採用的就是木箱內置兩個鐵盒的裝運方式,在不使用橋夾的情況下,56式步槍彈通常每20發分裝一個紙包,每個鐵盒36個紙包,720發子彈,每個木彈藥箱就是1440發的裝彈量。那麼子彈為什麼要使用如此複雜的三層包裝呢?其實每一層都有其必然性!
(56式7.62毫米子彈彈藥箱)

最裡層的十幾發或者幾十發為一組的子彈紙盒,這樣做的好處是戰時便於計算每個人的攜彈量,另外紙盒不導電,能夠隔絕外界金屬摩擦產生的靜電對發射藥造成安全隱患。紙盒一般採用的是柔韌結實、抗拉強度大、不易破裂的牛皮紙製成,牛皮紙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含水量小,比較乾燥,因此不容易對子彈造成腐蝕。

在紙盒外面則是一個鐵盒,鐵盒一般採用的是0.5毫米左右的冷軋低碳鋼板,為了防鏽,上面還鍍了一層鋅,表面呈現出銀白色,其實就是俗稱的“白鐵皮”。



之所以不直接使用木盒,是因為木盒不能夠完全隔絕外界空氣和水分,而鐵盒不僅密封性更好,在包裝完畢後通常還能進行封鉛處理,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大號罐頭盒,這玩意兒打開時甚至還要使用專門的鑰匙,類似於易拉罐的拉環,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子彈被雨水打溼,在陰暗處存放時子彈內部發射藥也不至於回潮失效。

鐵盒固然能夠防潮,但是薄薄的鐵盒在運輸搬運過程中容易磕碰變形,而且鐵盒表面太過於光滑,在堆放運輸時還容易打滑,不方便固定,所以必須給鐵盒加個套子,而木頭這玩意兒便宜,取材又方便,還便於加工,集各種優點於一身,所以就成了彈藥箱的首選了。

而且木頭屬於軟質材料,磕磕碰碰的可以起緩衝作用,並且表面粗糙,不易打滑,在木箱上下兩側還經常會釘上橫著的兩根防滑木條,堆放時互相卡位,更加牢靠。(防滑條卡住疊放)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環保觀念的深入人心,木材也已然成為了稀缺品,而且木材這種材料耐腐蝕性和阻燃性太差,還容易被蟲蛀,損耗太大,也不利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因此也就催生了新式的工程塑料材質彈藥箱。(5.8毫米小口徑子彈外箱)

我國新式的5.8毫米小口徑子彈很多已經開始使用1500發塑料彈藥箱,這種彈藥箱外層使用工程塑料加鋼板內襯提高強度,內部子彈除了紙盒外,還在外面套上了一層類似於紡布之類的防潮包裝袋。從整個世界來看,塑料彈藥箱逐漸成為主流,木質材料將逐步被淘汰。

(5.8毫米子彈內包裝)


軍武吐槽君


好多電視劇裡,要開戰前,士兵們在戰壕愣位上擺好裝子彈的木箱和手榴彈。這基本上沒啥問題。但是一打開那木箱,問題來了,裡面全是散裝的子彈,然後抓一把就這麼用。


其實這裡面少了一個程序,那就是開戰前,要把子彈拆散。因為子彈原本並不是直接散裝在木頭箱子裡。

包裹子彈的是一層油紙;再外面一層是鐵皮盒子;最外層擺是木頭箱子。


油紙一般都比較堅韌,需要割開或者咬開。曾經英國人為了防止子彈生鏽,還用牛油和豬油密封。結果包子彈的油紙袋,而士兵們習慣用牙咬開紙袋。當英國人把這些塗有牛油和豬油的子彈發給印度的印度教徒、穆斯林士兵後,最終引發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因為牛油、豬油觸犯了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忌諱。

所以很顯然,用木頭箱子做子彈的外層盒子,裡面其實用到鐵盒子,甚至油紙,這就不是因為木頭最經濟的原因了。


其實做物流包裝行業的最能理解為什麼用木頭做最外層箱子了。以前很多比較重的貨物,比較易碎怕顛簸的貨物,通常也會在貨物已有包裝外,打個木頭框子。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木頭框子並不能起加固作用。

但是他可以保證這個貨物在發生磕碰或被拋扔的情況下,保持整體不變形。這對於子彈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安全才是首選。

因為鐵盒子再堅硬,遇到磕碰或者被拋扔的情況下,必然會變形。鐵盒變形,就意味著隊裡面所裝的子彈有所擠壓。子彈受到擠壓,就必然會觸發底火,引起爆炸。


但是木盒子不破是不會使得內部受到擠壓的,所以我們也會發現用的基本上都是櫟樹、杉木、橡木、樟木這類硬質木柴,而非桐木這類軟木。

木頭箱子裝子彈,也因此更方便運輸,成本更低。據說在戰場上木頭箱子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用途,那就是必要時可以當劈柴用。



炒米視角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有此一問的,這全是被電視裡邊的橋段給誤導了。一聽說要開打了,士兵扛著木條箱子,擱戰壕裡邊壘,撬開箱子一水的黃澄澄的子彈?

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您以為子彈是咱家山藥蛋?隨便整個長木條箱子整進去就完事了,壓根就不是那麼回事。

就這裡邊跟那俄羅斯套娃差不離,一層套一層,每一層都有他自己的作用。

畢竟子彈雖然是消耗品,但這東西如果使用不當的話還能殉爆,誰負責咱就不說了,這後果可沒人擔當的起,吃槍子都來不及。

所以咱先得了解一下,這子彈是如何包裝的。

第一層

他這包裝分三層,這最裡邊緊貼著子彈的這一層一般是是紙殼子的。就這一層到現在都是這樣。當然要是愣抬槓的話,啥黃金子彈,這種百無一用,光看不中用的除外。

所以您別管是啥大廠子還是小廠子,都這麼幹,給子彈套這麼一層內襯。他的一個作用就是把子彈按照一定數量進行切割擺放,所以粗糙一點,沒人說你啥。

咱就用二戰時期日軍那子彈包裝來簡要的說明一下。

日軍這紙殼子是用膠水粘起來的硬紙板,他也講究,在上面還粘了倆布條條,畢竟他那帽子還裝倆屁簾不是。

當然他這打到後期的時候,就他擱太平洋那破島上,資源短缺了,炸彈都是用陶瓷做的,所以這倆布條就換成了紙條,功能沒有變,就是為了方便打開著紙殼子。

咱就說了日軍腦子也軸,你弄一卷紙片子裝上不就完了嗎?廢這勁?

他這裡邊裝著三個五發彈夾,這一點和其他國家是不一樣的,包括咱大華夏這紙包裡的子彈這都是散裝的,目的就是為了多裝點子彈,咱一包就能裝三十發,日軍這才抵得上一半的量。

日軍的目的其實也簡單,就是為了方便作戰,因為大傢伙都知道,這日軍為了追求彈藥通用,他那一成不變的三八大蓋和他那著名的作死系列歪把子,都是按照五發一個彈夾設計的,當然他那歪把子一口氣能裝六個彈夾,要命的是這東西容易卡殼。

當年咱繳獲這歪把子,都嫌棄的不要不要的,整個就是一坑,丟了吧,這好歹是一挺機槍,不丟哇,關鍵時候總是和你扯犢子。

又說遠了,咱接著聊。

一般的國家這一層用牛皮紙裝,這其中另一個作用是防止產生靜電,這東西對彈藥的危險有多大,不用俺說,大傢伙也明白。

在有一個,這牛皮紙含水量小,比較乾燥,畢竟您弄人容易吸水的,好端端的子彈生鏽了,這就不好了。其實在很多軍用領域當中,咱都能瞅見牛皮紙的身影,利用的就是他本身的乾燥不吸水的特點。

現在這重機槍為了裝彈方便,這一層使用的是掛包,將這一層的子彈直接套到機槍上邊使用,當然這包就不能是紙的了。

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

那麼第二層,大傢伙絕對想不到,這是一層鐵殼子。這層鐵殼子是密封的,就和咱吃的午餐肉罐頭差不多。

要想使用,您就得拿開午餐肉罐頭那樣的鑰匙去打開,這絕對費勁。

咱都知道,這玩意要命的很,鑰匙卷半天,一不小心就斷了,鐵皮盒子可就撬不開了,這就得上暴力手段才成。

後來就又改進了,當然罐頭的性質沒有變,變成了像開灌裝啤酒那拉環方式,一拉就開。

當年意大利軍隊因為撬不開他們的彈藥箱,沒辦法向英國人投降了,可愛的意大利人估計就是難到這一環節上了。哈哈!

(其實意大利人是不願意打戰,當年意大利向一支英國裝甲部隊投降,結果英國人拒絕了,是的你沒有看錯,拒絕了。因為英國不想要俘虜,想要一個極為漂亮的可以掛到胸口上的殲滅戰。憤怒的意大利人開始進攻,將英國人打了稀里嘩啦,潰不成軍!所以說道根子上他們是不想打戰!)

好吧又跑題了,咱接著聊。

這一層為嘛是鐵皮罐頭呢?他作用是保持子彈的溫度和溼度。大傢伙知道子彈裡邊裝的畢竟是火藥,這東西達到了一定的溫度,殉爆都有可能。

據可靠的資料顯示,您這溫度達到了五十一度的時候,這火藥可就開始吱吱吱的洩露氣體,這比過期了都可怕。

這是一點,還有一點,這子彈在運輸過程中,根本不可能走在平坦的馬路上,崎嶇的山路,蜿蜒的小路,這常有的事。所以在運輸過程中,這子彈就不可避免的要發生碰撞,這彈頭容易遭到意外的損傷,您這應該打胸口的子彈結果打腳面子上了,這就造成了精度的損失。

所以這一層就用鐵皮罐頭來裝用。

當然這一層如果用鐵皮罐頭來裝,這到了戰場上,士兵哪有時間開這罐頭,所以在上去的時候,一般都是由輜重兵把這層開了,將子彈運到戰場上去的。

第三層

那麼最後一層,這就是擱最外邊的包裝,這就是咱最為常見的木條箱子。

咱就說了,您要是直接使用中間那成的鐵皮罐頭運輸,也湊活。但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鐵皮罐頭他不防撞,軍隊裡邊的東西那個物件不是重量級別的大傢伙,這要是發生碰撞,這鐵皮罐頭就容易發生變形。

而且這鐵皮罐頭表面也光滑,指不定這東西往那一擱。你這打著打著沒子彈了,這麼一摸,子彈盒子早劃出去百八十米遠的距離,這可不成。

而他這特點在運輸過程中你也不好固定,畢竟容易打滑不是,所以這就得需要在這鐵皮罐頭外邊,再套一層。

哎!木頭就是一種很友好的材料。首先這玩意表面足夠的粗糙,摩擦力夠了,而且相對於金屬,他還輕便。

最重要的是價格還便宜,只要有伐木場,加上幾枚鐵釘,弄倆木匠,這活就能幹。當然現在也有用工程塑料來製作這最外一層的,但您也得點開這科技樹進行解鎖,有了啥煉油廠,塑料廠之類的東東才能幹。

而且要命的是,塑料這東西,這時間一長,他容易發脆。這子彈要是壓底下時間一長,你就不能抬,一抬全散了。

而木頭壓根就不需要這麼費事不是,您就算擱倉庫裡邊放上半個世紀,他也不會出現上面那毛病,所以木條箱子這就成為了子彈包裝的首選材料。

而且木頭質地軟,您磕一磕木頭是一坑,不影響裡邊的形狀。

咋說呢?戰場一切以實用為準繩。日軍到了二戰後期,他是直接將這第二層去掉了。

要俺說,這第一是為了實用,這第二主要還是因為他打光打窮了,這第二層多少他也是鐵不是。

那麼再往後,日軍乾脆這木頭盒子裡邊直接裝那五發彈夾了,連硬紙板都不願意放了。

所以日軍的失敗是必然的,他撐不起那麼大的場面。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我國56式自動步槍彈,也不是單純用木箱包裝。

大家看過電影《軍火販》就知道,外面是個木箱子,裡面則是薄鐵盒,薄鐵盒內裝著子彈。

而AK自動步槍子彈就有所不同。

有的子彈,則是直接採用木箱子的散裝。

大家看過《戰爭之王》就知道,蘇聯子彈生產完全流水化,只是最後裝入木箱需要工人釘釘子而已。

為什麼採用木箱裝子彈,原因大體這幾個:

第一,重量相對比較輕。

木頭的質量當然比金屬要輕得多。

戰爭中,子彈消耗量巨大,前線哪怕是火線補充,都是以十萬甚至百萬為單位進行補充。

一個箱子大約裝幾百到1000多發子彈,大家算算這一次要多少箱子。

如果採用金屬箱子,太薄會導致意外碰撞損壞子彈,太厚則造成重量太大。

所以,採用木質箱子是必然的,在塑料彈藥箱出現之前木頭就是最輕的。

第二,木質彈藥箱比較結實。

上面也說了,薄鐵皮箱子並不可靠,遇到積壓或者碰撞,就很容易變形。

而既然是打仗,不要說積壓碰撞,恐怕彈藥運輸車輛和軍艦被打翻了都可能。

有些時候緊急空投子彈補充,子彈從高空墜落也非常容易變形。

如果想要解釋,鐵盒子就比如做的比較厚,但重量就太大。

所以看來看去,就是木頭最合適。

木頭厚一些可以有些避免這些問題,重量增加卻比較小。

第三,價格便宜。

今天傢俱價格高昂,很多人認為木頭很貴。

其實,木頭在以前價格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值錢。

以蘇聯為例,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森林,木頭在森林裡確實是一文不值。

開採木頭唯一就是伐木工的工資以及運輸木頭的費用,但也不會很高。

一個伐木隊一年的成果就非常驚人了,而伐木場一般都有小貨車,運輸成本也不高。

相反,鐵盒造價就高的多了,畢竟需要採礦、冶煉、製造。

對於世界大戰來說,彈藥箱在當年採用木頭幾乎是必然。



其實,時至今日各國軍隊都開始採用塑料彈藥箱,逐步會淘汰木頭。現代工程塑料比木頭要好得多,成本更低廉。


薩沙


其實這個木頭箱子僅僅是彈藥箱的一個外包裝,內部還是有分裝的子彈的。

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彈藥箱裡面放著的都是散件的子彈,這個純屬臆想,或者是影視劇的誤導,打開箱子裡面全是散裝子彈。實際上,彈藥箱除了外包裝,裡面還有分裝好了的一包一包的子彈,並不是打開就是散裝的子彈。結構大概是,一個木箱,然後裡面小的鐵皮箱,裡面分裝一包一包的子彈,要麼是一個大箱子裡面,都是小包的子彈。這個,根據具體是什麼子彈決定。



至於為什麼使用木頭箱,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木材好弄,便於生產,而且還便宜。二戰不比現在,現在彈藥箱工程塑料居多,那會兒你生產個大鐵箱子容易,還是直接拿木板釘幾個箱子容易?而這個木箱裡面還有一層鍍鋅板,防潮的。
至於一些答主說的,使用鐵皮箱會因為發生碰撞會產生火花,這點純屬扯淡了,裡面幾乎不會產生什麼較大的碰撞,箱子大小都是正好的,裡面的子彈整整齊齊擺放的,怎麼碰撞,拆了的彈藥箱,拆開之後,仗打完基本就用光了


▲要是會因為碰撞產生火花,估計跑幾步子彈就自己打光了

德軍的MG42彈鏈都是放在鐵皮彈藥箱裡的,如果會因為碰撞產生火花,估計幾百萬德軍還沒開到前線,就有一半死在火車上了,而且機槍手和副射手居多。


軍武文齋


子彈使用的包裝不是隻有一層木箱子,它也是一層層的“精包裝”,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作用,因為木箱的密封性不是很好,在戰爭中不能確保可以給子彈一個適合存儲的條件,如果只用木箱的話,不及時使用,子彈很容易生鏽,這樣的話就報廢了,所以它最外層是木箱,裡頭其實是用鐵盒裝的一包一包的子彈。



而每小一包子彈都是用牛皮紙包的,因為這種紙質量好,比較結實,不容易產生靜電,避免發生意外,隔水性好也不容易腐蝕子彈,當然,這麼包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精確地計算子彈數量。



那麼可不可以不用木箱,直接用鐵盒裝呢?如果直接用鐵盒裝的話,在運輸過程中非常顛簸,那個時候可不像現在公路這麼多,都是些凹凸不平的土路,如果是鐵盒的話,很容易磕碰壞,而且不容易堆疊,但是如果加上一層木箱,就可以對鐵盒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木箱外面還有兩根木頭是用來做防滑木條的,就是為了在堆砌時能夠穩當,而且用木箱子比用鐵盒在抗彈藥的時候更容易。

▲美國工廠生產子彈

當然,在那個戰爭時代,鐵的生產量有限,製造符合運輸標準的鐵箱子太浪費,為了避免鏽蝕,還鍍了一層鋅,成本太高,而木箱顯然要更容易獲取,價格也比較低廉,不像現在樹木這麼珍貴,而且一個大木箱裡頭分盒包裝,也有利於攜帶,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的子彈想將會被更加輕便結實的塑料箱所取代。




琅琊利劍


小雪歷史微鑑:在影視劇中,常常有這樣的橋段,就是在兩軍對壘的時候,都是用木質的盒子來裝子彈,除了子彈以外,手榴彈、手雷、小型炮彈等等,都是用木質盒子裝的。這樣的情形是不是符合歷史事實,小雪今天就帶大家來聊一聊。

木質盒子的多種優勢是鐵質盒子所無法比擬的

綜合來看,戰爭年代,都用木質盒子裝子彈等軍需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列舉三條原因:


首先,木質的盒子質地便宜,且方便實用。在抗戰時期,軍隊最需要的其實是彈藥,但並不是盒子,木質盒子價格非常便宜,且取材方便,易於加工,這種純天然的優勢是鐵質盒子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取材上的適宜性是首先考慮的。

第二,從製作盒子的工藝來說,當時鐵質塑形工藝並不完備,如果除了軍需品,還要鐵盒子,那麼軍隊的成本無疑將翻一番,在那個時代,這種想法不符合客觀實際,因此,鐵製品的難塑性是導致人們更喜歡用木質盒子的原因。

最後,從實用性來說,木質盒子更加輕便,且不需要考慮成本,從方便實用的角度來說,冬天如果是鐵盒子,一定非常冷,且重量大,非常不適合一線部隊。

綜上所述,木質盒子比起鐵質盒子種種優勢,讓裝盛子彈的容器只能選擇木質的。

鐵是稀有資源,因為鐵資源是軍隊所嚴格控制的

眾所周知,鋼鐵是直接和軍隊掛鉤的,很簡單,很多軍需品都是需要鋼鐵的鍛造的。


因此,在戰爭年代,鐵是非常稀缺的,而且是明令禁止的,從這個道理上來說,鐵製品的盒子不流通且其弊端,讓人們只能選擇木質盒子。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戰爭期間,普遍用木頭箱子裝子彈,其實裡面包含的門道還是比較多的。說到底就是細節方面的處理,一切都是為戰爭服務的。

首先就是安全性

子彈這東西,屬於高危的武器,跟煙花炮竹一樣,必須要遠離明火。

子彈在運輸過程中,顛簸是在所難免的,相對於鐵質的箱子,木質箱子在發生顛簸碰撞的過程中,不容易產生火化,這樣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危險情況發生。

同時子彈在運輸的過程中,如果是鐵質的箱子,很容易產生擠壓的狀況,一旦鐵皮都擠壓變形,是沒有辦法做到自然恢復的,而裡面的子彈也很有可能被外力發力擠壓變形,子彈還好一點,如果是炮彈、手榴彈,隨時會發生爆炸。而木質箱子就可以很好地避免了這種安全隱患。

其次是成本問題

木質箱子能夠普遍使用,因為它的經費成本比鐵質的要低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

戰爭期間,鋼鐵之類的材料是剛需資源,用多少就少多少。

而且鋼材都是拿去造槍、造船、造大炮等軍工業產品,為了一個小小的箱子,純屬浪費。

光從這點考慮,用木質箱子裝子彈,所消耗的成本完全可以忽略,沒有哪個國家是傻子吧。

再次就是從士兵角度考慮

子彈的運輸雖然都是機器運輸,但總歸而言也需要士兵的搬運。

戰爭本來就是很艱苦的事情,在士兵搬運子彈的過程中,如果是鐵質箱子的話,務必會消耗大量的體力,這很不利於士兵的日常作戰。

最後木質箱子還有隱形優點

第一,就是關鍵時候,木質箱子的材料還可以用來取火做飯。

第二,就是如果士兵受傷了,木板還可以用來給士兵固定骨折,甚至可以勝任做擔架之類的細活。

要知道,戰場形勢十分惡劣,醫療兵也不可能什麼裝備材料都是齊全,所以木質箱子也可以有醫療方面的作用。

所以,無論是從安全性、成本問題以及士兵的日常作戰方面看,用木質箱子來裝子彈是“一本萬利”的存在。


白衣青象


小時候在父親的單位(武裝部)所看見的子彈箱,印象中全部是長方形的鐵皮盒子,密封也是一次性的,打開很要費些力氣,這就跟個馬口鐵“大罐頭”一樣,肯定比木頭箱子更利於子彈的長時間儲存。所以子彈在出廠的時候,標準的程序一定是紙盒、鐵盒和木箱的三層包裝,分別起到方便定量、儲存和運輸的作用,但提問既然是戰爭期間,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



(沿用的日軍紙製包裝盒)

先說第一層,以小日本在二戰時期最常用的有坂6.5毫米口徑子彈為例,它的基本包裝是用膠水粘接的厚紙板,並且在上面粘上兩塊布條或硬紙條,以便容易打開包裝。每個紙盒裡裝三個五發彈夾(後期九九式步槍的7.7毫米子彈也是如此)。紙盒上面寫著漢字“彈藥包”,清晰的註明了子彈數量和出廠時間,而彈藥型號用彩色編碼來識別:粉紅色為普通子彈,綠色為曳光彈,黑色為穿甲彈。

鬼子這麼做是有自己道理的,因為戰爭初期他們追求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輕機槍的彈藥通用,步槍每次壓進一個五發彈夾,歪把子可以填充六個五發彈夾,都是以五發彈夾為基準量,所以乾脆在紙製子彈盒裡以彈夾為單位,拆開之後無論是步槍手還是機槍手拿來就用,確實比較方便。而像德軍或者國軍都是紙封的散裝子彈,每包30發。

包裝子彈的數量未必與彈藥基數完全掛勾,但一定有所考量,同時也要照顧單兵攜帶時的重量。

(日軍的小銃彈藥鐵盒)

第二層的作用是最大的,影響子彈儲存最大的兩個因素是溫度和溼度,研究表明,超過華式126度(攝氏51度多點)時火藥會有外洩氣體的情況發生。同時,紙製的軟包裝在多次轉運過程中,可能會對彈頭造成損傷,哪怕是細微的磨損,也足以影響子彈發射時的精度,因此普遍採用金屬大盒的第二層包裝方式。

比如我軍早期使用的“五四式”手槍彈,每個鐵盒裝有18個紙製小包裝,每包70發子彈,整盒就是1260發,二戰時期日軍的“小銃彈藥盒”也是混合鐵皮製作,前幾年經常有被挖出來的事發生。



(九二重機的彈板和紙盒)

鐵盒的打開方式一般有兩種,其一是在子彈盒上備有專門的鑰匙,類似於我們今天食用的一些食品罐頭,纏啊卷啊等等,其二是更簡單的拉環方式,一拽即開。但是在二戰期間工藝還比較落後,第一種方式較多,緊急情況下確實耽誤時間,不是發生過意大利軍隊因為打不開子彈盒直接投降的戰例嗎?以意大利人的性格,我個人認為靠譜。

第三層木箱是我們最常見的,不僅是子彈,其他彈藥比如炮彈、手榴彈也基本採用木製彈藥箱包裝,具有減震、易於搬扛、成本低廉、方便運輸等優點,比如前述的“五四式”手槍彈就是每個木製彈藥箱裡兩鐵盒,計每箱子彈2520發。木箱外面用噴漆的方式,註明彈藥類型、數量等等,一般為軍綠色。

二戰期間步兵子彈箱的盛裝量一般在1500到2000發,總得考慮士兵和輜重兵負重能力,太多了搞不動。

(機槍子彈攜行盒)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彈藥“儲存”方式,在戰爭期間尤其是在戰場上,子彈還有一個“分裝和攜帶”的使用方式,不拆封鐵盒而直接送到前線或者戰壕裡是愚昧的,士兵在紛忙的戰鬥中還有時間去耗時耗力打開鐵皮盒子?這麼會敵人都衝到眼前了。所以戰場上輜重單位和輜重兵必須事先拆封第二層鐵皮包裝,並且直接用木箱前送。

比如日軍配備標準的步槍子彈木箱,規格是長50.5釐米,高21釐米,寬12.5釐米,同時日軍還裝備厚帆布的彈藥袋,頂頭裝有攜行繩,方便士兵在戰場上儘量多的攜帶彈藥。而九二式重機槍乾脆是將30發的供彈板連同子彈一起用硬紙板包裝分發。

(德軍機槍子彈盒)

由此可見,二戰日軍在戰場上除一些特定彈藥(比如九七式反坦克槍彈)用鐵盒包裝攜帶之外,基本放棄了第二層的鐵皮包裝,直接用木製彈藥箱放置紙板彈藥盒,日軍有時在戰場上甚至直接將五發彈夾置於其中,戰場上一切要講究實用性,都準備使用了,還講究儲存個啥?從這一層說,本問題的描述是正確的。

對於耗彈量較大的機槍等速射武器,還有專門金屬製造的子彈攜行盒,但這不是一次性的。比如日軍的歪把子就配有可以盛裝24個彈夾120發子彈的彈藥盒,彈藥手拎著伴隨機槍前進,德軍的MG42機槍也有金屬的子彈攜行盒,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德軍機槍小組有個彈藥手拎著它,裡面可以盛裝250發的彈鏈。

而隨著新型材料的研發,現在部隊都使用合成的工程塑料來取代木製彈藥箱,既輕便又降低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