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在东北陵墓,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碰?

shenwenyuan


谁吃饱撑的,会花34亿买件寿衣回家??

文物这东西,本来就是无价的。只有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才会有人买。而且,到目前为止,被拍卖的中国文物中,拍价最高的是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拍卖价: 5.541亿元!也没有超过十亿大关!

这个价值34亿是怎么算出来的?有人出价买吗?把这件寿衣放银行,银行能给批二十亿贷款吗?谁要是有这本事,赶紧联系我,我这有一副齐白石画的虎啸山居图,需要他给炒作一下。

最后,这是一个标题党的问题,真要这么值钱,不可能没人拿走。萧太后满嘴金牙都敢给她敲了,更别说价值34亿的黄金宝石寿衣了。

对了,我还有一副徐悲鸿的八骏图,18亿诚出。





<strong>


勇战王聊历史


萧太后在东北陵墓,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碰?

在考古界,除了一些珍贵的珠宝值钱以外,那些名人的寿衣,其实也很值钱。曾经有一件汉朝的那一件金缕玉衣,被人估价为24亿元。但还有一件寿衣,被人估价为34亿,这件寿衣就是萧太后穿的那一件寿衣。为什么她的这件寿衣会有这么高的估价?主要这是因为这件衣服制作材料特殊,款式也特别的新颖。这是一件用黄金来打造成的短袖上衣,放眼现如今,这样的衣服也是找不到几件的。



更何况,在人们思想这么保守的古代,居然出现了短袖款式的寿衣,这也算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件物品。而且看一看这件寿衣,它的设计还比较的新潮,短袖上面绣着凤凰逐日、缠枝莲等图案。这些绣工也特别的精美,款式的设计在古代算很新颖潮流,一看就非常的贵气大方。但这都不是这件衣服最值钱的原因,最值钱的是因为这种刺绣方法。衣服上面的刺绣方法,是早就在国内失传的古绣刺绣。也是因此,这件衣服的考古价值,制作手艺,都是衣服值钱的地方。再加上这又是一位太后穿过的衣服,有着这么多年的历史价值,所以开价几十亿,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在60年代初,萧太后的墓就已经被盗贼光顾过了,等考古工作者发现时,也只能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墓中的大部分珍宝都已经被盗贼偷空了,但这件金丝寿衣却还在萧太后的墓地中。这样一件宝贝,盗墓者其实并不是不敢偷,只是他不识货。以为这就是一件普通的陪葬衣服,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地方。想必当他听到了考古专家们给出的估价后,肠子都已经悔青了吧!



盗墓人们在偷墓之时,都是悄悄的,只敢选择在夜晚进行。而且墓地中的光线暗,他们也不敢开太明亮的灯光。不像专家们发掘,都是正规的挖掘,使得墓地中灯光明亮,能将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盗墓者只是晃眼一看,看见这件穿在尸体上的寿衣,出于晦气,他们并不会想上手去摸摸。自然也就不知道这件衣服是用金丝制成,更加不可能知道这件衣服的刺绣是那么的珍贵。再者来说,墓地中那些耀眼的珠宝们就已经快闪瞎盗墓者们的眼,他们又怎么会分出心神,去关心这一件毫不起眼的寿衣呢?也是因此,这件珍宝才能逃过一劫,没有落入这些不法分子们的手中。


江上孤舟


盗墓贼不识货呗!

寿衣与其他文物不一样,寿衣长期埋在地下,初见天日时,跟一坨坨破烂儿似的,很少有人能将刚刚发掘出来的寿衣,与宝贝联系在一起。

在地下被埋了千年的寿衣,长啥样呢?请看图

这种图片,是明朝的一具古尸(无意冒犯)。出土时,基本上还保持下葬时的状态,身上的寿衣和裹尸布都还在,只是有些破旧——看起来,似乎是某个垃圾坑里捡来的棉被裹在身上一样。

盗墓贼下墓,所图为财,对于这些衣物的处置方式,往往都是扒掉仍在一旁。

这些被拔下来的衣物,积年累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看图

这种图片,也是考古现场的照片。

墓主人的棺椁已经不复存在,墓主人的衣物也遭到破坏。如果没有考古清理、后期保护处理,墓主人的衣物哪个盗墓贼会惦记?

这玩意儿,拿在手里嫌沉,拖到家里晦气;关键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东西根本就不值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慈禧下葬之后,她的坟墓被孙殿英给光顾了,盖在她身上的陀罗经尼被就被孙殿英等人给扒下来,将被面上的珍宝拽走,将被子扔在一边,成为无人理会的“垃圾”。

2008年,在一场拍卖会上,乾隆皇帝下葬时所用的陀罗经被悄然进入拍卖会,被一个买主以9万元的超低价格买走!可见,不仅很多藏家不识货,连常年经手文物的拍卖行,都有打眼的时候。更不用说,整天在地里钻来钻去的盗墓贼了。

回到主题,辽国萧太后的坟墓,虽然经过多次盗掘,为何她的寿衣无人理会呢?

公元1117年,辽国的乾州、显州二州投降金国,这里,恰是辽国皇陵墓葬区,萧太后的陵寝也在这里。

此时,距离萧太后去世(1009年),已经过去了108年。埋在黄土之下的萧太后,早已化作一抔黄土,覆盖在她身上的丝织品,也成了“破烂”的模样。

辽国降金之后,金国对辽国的皇陵采取大规模盗掘,萧太后也没能逃过此劫。

正是这一次官倒,原本穿在萧太后身上的寿衣,被“官兵”扒下,仍在墓室一角,成了人人嫌弃的“垃圾”。此后,虽然历经多次盗掘,这件“垃圾”因为实在不起眼,一次又一次躲过盗墓贼的贼眼。

上世纪90年代,辽景宗、萧太后两人生前所用遗物,惊现锦州!

这些文物包括:萧太后凤袍、萧太后黄金寿衣、景宗皇帝手令背‘宜速’金牌、景宗皇帝令铜牌、大辽承天皇太都统金铜牌等等,每一件,都足以轰动当时。

学界不禁发出疑问,如此多的重器同时出现,除了辽国皇陵被盗,还能有别的情况?

但是,考古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辽国的皇陵区并未发现新的盗洞,这也就意味着萧太后的墓葬,并不是当时被盗,而是在更早,甚至是解放前被盗。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发掘、交易。但是,文保法有个时间界限——解放前后,解放前所发现的文物,并不在此列。

萧太后的陪葬品之所以能被如此明目张胆地拿出来拍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并无证据可以证明,这些东西是解放后被盗掘之物。

萧太后的陪葬品与乾隆的陀罗经被不一样,陀罗经被一问世,只卖了9万元的“高价”,而萧太后的这些衣物,竟被专家估价34亿之多!

至于这个价格是如何估算出来的,只能去问那些估价的专家了。

不过,萧太后的遗物历经千年,期间无数盗墓贼来了又走,她的遗物能始终躺在墓里,真真说明一个情况:盗墓贼的姿势水平还是不够啊!


祗树


辽国萧太后的陵墓被盗不下五次之多,墓中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你觉得萧太后死后穿的寿衣——“金缕衣”,后来被专家估价34亿的宝贝会没人碰吗?

首先咱们了解一下萧太后这个人,萧太后本名叫萧绰(953~1009年),小名燕燕。是辽国第五个皇帝辽景帝耶律贤的皇后。

如果你还不明白,直白的说,她就是整死杨六郎的老爸杨继业的女人,金刀令公杨继业金沙滩一战,被她逼的撞死在了李陵碑。当时辽国、金国和宋朝三足鼎立并不断进行着战争。



萧太后是和历史上的武则天、吕后、慈禧一样的人物,辽景宗35岁上就死了,当时萧绰才29岁,她和景宗生的儿子刚刚12岁。

儿子还小,萧绰开始了临朝听政,她的儿子耶律隆绪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讲真萧绰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当政期间不断发动侵略宋朝的战争,著名的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就是萧太后指挥辽军一直攻打到了北宋皇城根签订的条约,这是大宋耻辱。

萧绰做了四十多年的实际“女皇”,和历史上的慈禧当政时间差不多。1009年归政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



她觉得太累了,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什么权力财富,身体好才是根本”!萧绰想开了,她要好好休息,过好自己的余生。

然而天不假年,同年的十二月,萧绰因病去世,享年57岁。

辽圣宗,也就是她的儿子十分难过,把母亲隆重葬在了父亲身旁,据说陪葬品十分丰厚,堪比清朝的慈禧墓。


萧绰和丈夫辽景宗合葬墓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富屯乡龙岗子村,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不过这个地方现在很荒凉。为什么呢?

原来辽乾陵(景宗和萧太后合葬墓)很荒凉,因为这个墓已经被盗掘不下于五次,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说起来萧绰生前很风光,但死后很凄凉,比慈禧死后惨多了。不知道和厚葬有没有直接联系?

前面讲了,宋、金、辽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到后来宋朝皇帝很弱智,竟联金灭了大辽。我觉得宋朝皇帝没仔细读《三国》,让任何一方做大做强都对宋朝不利,到后来宋朝终于尝到了苦果——“靖康之耻”,北宋最后被金国灭了。这是后话,暂且放下不提。

回到话题,宋金联手灭辽,在辽国灭亡前夕,即辽天庆九年(1119年),萧太后死后100余年,金兵为了报复辽国,把乾陵盗掘,然后把墓内的金银珠宝抢掠一空,这是辽乾陵首次被盗。

辽国被灭后,当金国占领汴京无暇他顾时,南方的盗贼乘虚而入,对辽乾陵又进行了一次洗劫。这是第二次乾陵被盗。



1912~1915年间,即民国初年。辽乾陵被当地的饥民挖掘了一遍,这是第三次被盗掘。

1931~1939年,日本打着调研之名把辽乾陵挖掘了一遍,这是第4次被盗掘。

1994~1999年间,被以东子为首的盗墓集团拉网式的盗掘了一遍。这是辽乾陵第五次被盗掘。

2003年,辽乾陵再次被盗,这是我目前知道的最后一次被盗掘。

行文至此,我估计亲们明白了吧?

萧绰死后穿的“金缕衣”,被估价34亿不是无人敢碰,其实是第一次早就被金人盗掠走了,即便不是第一次,它的命运不会逃过第二次,第三次……



事实确实如此,到了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乾陵的陪葬品出现在了市面上,首先出现的是金银珠宝,到后来一些宝贝随之出现。

1995年,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出现在了辽宁。“金缕衣”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它的出现使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考古队在河北省满城县,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里的“金缕玉衣”黯然失色。

“金缕玉衣”估价24亿,而萧绰的“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做工更加精细,它是由10,730克黄金和上百枚大小不一的宝石制作而成。著名的文物专家裴元博先生估价至少34亿,比金缕玉衣贵了足足10个亿。想想看,盗贼怎么能不敢碰呢?


秉烛读春秋


萧太后在历史上的名声,是和慈禧、武则天等人名声一样响亮的女人。曾两败宋军,还割下杨业的头颅,送到边关振奋士气。


死后不得安宁,墓穴被盗多次!

1971年,富屯乡龙岗子村何有成书记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深挖洞搞防空的运动。偶然之间挖到了辽国第五位皇帝的孙子的墓穴。随后算是捅了马蜂窝,一连挖出来十几个墓穴。

等到专家闻讯赶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晚了。难道是村民监守自盗?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专家发现这些墓穴基本上全部是空的。就算是不是空的,也基本上被盗墓贼盗过不少。

其实专家看到的时候,只是根据部分残破的文物得知这里是辽代墓穴,具体是谁的就不清楚了。尽管这处墓穴被破坏殆尽,但是专家还是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看看到底是谁的墓穴。

回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这里是辽代皇帝墓穴不假,而且还埋了四个皇帝一个太后,这里的太后就是萧太后。专家还有个意外发现,这处墓穴被盗了四次。

第一次是公元1119年,金兵攻打辽国,皇帝墓葬群也跟着遭殃。皇室陵墓表面的建筑群被毁坏一空,还有两座皇帝陵墓被盗。

第二次是因为金国迁都,对于原先辽国的这处墓葬群管理不到位。南方的盗墓贼闻讯赶来,又是一顿大清洗。

第三次是民国初年,又是天下大乱。这次倒是没有盗墓贼,是生活在本地的民众,他们联合起来把这处墓葬群翻了一遍。只要是好东西,可以卖的都卖了。

第四次是在日本侵华时期,他们打着研究辽国墓葬群的幌子,开始了所谓的“盗墓式”考古。这次比之前狠,完全就是拉网式盗。

至于说第五次算不上盗墓,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一群人本来是想着来盗墓,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好东西都没了。唯独盗走的一部分,也只不过是残破文物。

辽代皇室墓穴惊现古玩市场,萧太后寿衣价值34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些古玩市场突然涌现出来了大量的辽代皇室陪葬品。而且还煞有介事的说是金国时候盗墓所得,后来偶然传下来的。先不管理由真假,但是确实在国内引起一股热潮。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辽代萧太后的寿衣,只不过这些寿衣还不是一次性出现的。分别是在1991年出现的萧太后凤冠,1993年出现的萧太后凤袍,1995年萧太后全身寿衣。


至于萧太后全套寿衣价值34亿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先来看下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多是出土于汉朝墓穴,据说价值是24亿,为何萧太后的衣服这么贵?

黄金上衣: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的背襟;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的前襟;两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短袖,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衣无领,只有宽18厘米半月形弧颈。半月形弧颈口,袖口,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都有或窄、或宽金片锤嵌的金边。颈口,袖口,嵌有宽0.5厘米的窄边;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锤嵌的是宽5-3厘米錾花金边。对襟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缠枝莲纹……(内容来自网络)

上面的内容,只不过是对于萧太后寿衣的一部分描述。实际上简单的几千字的话,是描述不了萧太后衣服的华丽与细腻。

就拿这件衣服的制作手法来说,这件衣服的材质是金丝,但是空隙均匀,排列的非常紧密,看不到任何的接头。也就是说,要么是一根金丝做的,要么是特殊手法,把接头全部隐藏了。

一根金丝确实不可能,就算是现代的工艺也难以实现。最后经过了专家研究发现,这件寿衣用了将近万根一米长的金丝,但是直径只有0.1mm。

这是材质上面的内容,如何把这么“细腻”的金丝缝合在一起,还保持不断,这里面使用的就是早已经失传的刺绣手法。专家估计光是手工费和材料费,加起来可以要价十几个亿。

这加起来才只不过是十几个亿,距离34亿还是有点距离的。但是如果仔细看一下图片,你会发现这些寿衣上面是绣有花纹的。这些花纹的价值和刺绣手法,专家又给他估价几个亿。

最后就是历史价值了,因为这件衣服曾经穿在了萧太后身上,所以专家给他一个十几亿的历史价值。七七八八加起来,这件衣服就被估价34亿。

我们再说回萧太后的墓葬穴,因为经历了这么多次的盗墓,里面陪葬品基本上是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了。所以我们国家干脆就地划地保护,基本没有任何开发,所以看起来比较荒凉。


史之策


在考古界有一件赫赫有名的珍宝,那就是萧太后穿的寿衣。这件寿衣全名叫做“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它的款式十分新颖、特别,而且是用金丝制成的。这些金丝重约一万克,上面还镶嵌了一百多枚奇珍异宝,十分珍贵。这件一千年前的寿衣,如今被考古学家们估价为34亿元。

据说,萧太后的墓被盗了至少五次。直到六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才对它进行抢修。当这些考古工作者进入墓里时,发现了一件很令人惊讶的事,很多陪葬的奇珍异宝都被盗墓者拿走了,唯独这件价值连城的金寿衣却原封不动地穿在萧太后身上。

这件金寿衣,为什么能在一千年里,顺利躲开众多盗墓者的魔爪呢?

  • 第一个原因:古人认为寿衣不吉利


盗墓行业在我国已经盛行了几千年,出于行业的特殊性,很多盗墓贼都会有意无意地遵守着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讲究,其中就有贴身衣物不盗的约定。他们认为寿衣含有“寿终正寝”的意思,如果拿了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再加上盗墓者进入墓中时,第一时间就被五光十色的珠宝吸引了,根本就无暇顾及萧太后的尸体。即使有人注意到尸体,出于忌讳,他们躲开还来不及,更不会去触摸,自然就不会发现金寿衣的存在,更不会知道它是用金丝做成的。

  • 第二个原因:这件寿衣属于内衣类,被萧太后穿在里面,容易被盗墓者忽略。

萧太后的尸体上最里面是一件白色的内衣,然后才是金寿衣。金寿衣外面还穿着其他衣服,最后还戴上一件斗篷。所以,如果不把外衣扒掉,根本没办法发现里面的金寿衣。加上盗墓者盗墓时都会选择晚上,那时墓里光线昏暗,他们怕被人发现,又不敢开强光灯,所以这件寿衣就更容易被忽略了。

结语

终上所述的原因,这件寿衣得以保存下来,如今我们才能完整地一睹它的风采。想必当年有份参与盗取萧太后墓的人,现在肠子都已经悔青了吧!


点史成器


价值34亿寿衣没人碰?盗墓贼是太正直了还是太胆小了?

在我国的考古界,最值钱的寿衣,莫过于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这件衣服因为制作精美、品质一流被文物界估价24亿。很少人知道的是,其实在辽宁出土的萧太后寿衣,全套总价超过了34亿,这是著名文物专家裴元博给出的估价,应该基本属实。

一,为什么萧太后的寿衣那么贵?

因为它包含的部件比较多,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上世纪90年代,萧太后的寿衣多个部件流入各地古玩市场。1991年萧太后生前皇冠饰件出现,1993年出现,1995年萧太后黄金寿衣出现。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便是黄金寿衣。

黄金寿衣其实和金缕玉衣一样,都是代表着死者生前尊贵,死后保佑她身体不服精神进入天堂。不过,和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不一样的是,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居然是短袖短裤,难以想象,尊贵的萧太后,辽国女主人,居然穿着短袖短裤上天堂,那时多么滑稽的现象?

其实,更有可能的是,这只是外面一层,萧太后寿衣的其他部分已经被破坏了。

先来看看上衣:

这个黄金上衣,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看起来就是平常的短袖;背襟有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前襟也是两只,各长21厘米,宽15厘米。这些大都是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这件衣服没有衣领,只有宽18厘米半月形弧颈。颈口,袖口,都嵌的是宽0.5厘米的窄边;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锤嵌的是宽5-3厘米錾花金边。对襟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缠枝莲纹。

不管怎么说,这件通体黄金制成的短袖上衣,放到今天都是十分崭新。可见用料之精细,制作之精美。在短袖上绣着的“凤凰逐日”、“缠枝莲“也是极其精美。

这件黄金寿衣,用金丝编制而成,孔隙匀称似机杼,排列细腻象锦缎,未见丝毫断头接结。重3240克,共抽取近万根长约一米、径约0.1毫米的金丝织布状织成。

更为罕见的是,这件衣服的绣制方法是早已失传的古刺绣方法。仅仅耗费的10000克黄金,就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再加上制作技术、考古价值、以及萧太后名气的加成,卖个几十亿一点也不例外。

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说这个黄金寿衣可能是假的,因为没人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因为萧太后墓曾经遭遇过多次盗掘,黄金寿衣到底在哪一次被带出墓葬,又是哪一次流入了市场,谁也说不清。

二,萧太后墓的命运。

我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女强人,汉朝有吕雉、唐朝有武则天、清朝有慈禧。鲜为人知的是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一起出现了女主天下的局面,辽国是萧太后掌权,宋国则是刘太后掌权,两人互相称呼对方为“女中尧舜”,真是一片祥和的局面。

吕雉死后200年,被绿林军盗掘陵墓,汉书中记载绿林强盗们还发生了侮辱尸体的行为。慈禧的墓葬在死后20年被孙殿英盗掘,孙殿英极其部下把慈禧全身剥光只剩下一个裤衩。萧太后因为知名度不如吕雉和慈禧,所以她的墓葬,被破坏的尤其严重。

萧太后是和辽景宗耶律贤合葬在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富屯乡龙岗子村,被称作“乾陵”,和武则天墓一个名字。辽国墓葬大都无人管理无人保护,人人破坏,这里至今没能申请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辽乾陵也不例外。

辽国末年,被东北崛起的女真政权打击的不像样,1117年,乾州、显州投降金国,随后,乾陵和显陵就被洗劫一空。历史记载,“金兵毁乾陵、显陵凝神殿、安元殿并皇妃子弟影堂,地面建筑焚烧殆尽,两陵均被挖开,内中金银珠宝被盗掠一空”。这是乾陵的第一次被毁。

辽国被是被宋金联盟灭掉的,金国又是被宋元联盟灭掉的。在蒙古人的打击下,金国先丢失了龙兴之地东北地区,又丢失了黄河以北,最后被压缩在开封城周边。金国岌岌可危之际,大量盗墓贼乘火打劫,在辽国的陵墓群中发起抢劫,就在此时,乾陵遭遇了第二次浩劫。

清朝灭亡后,东北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乾陵再次遭遇了当地饥民的盗掘。多灾多难的东北人从地底下挖出一些宝贝来换口饭吃,留下一条贱命,也许可以理解。但是意料之中的是,大多数的饥民在盗掘过程中抢夺财物被同伙杀死,这是最为令人痛心的。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有打着调研的旗号,把辽国所有的陵墓盗掘一空。日寇这种有组织犯罪,相比前面所说的盗墓贼、饥民来说,更有专业性,更有针对性,破坏力也更大。日寇在中国抢劫文物的事情没少干,可是偏偏有杨立新这样的华裔瑞典人为他们洗白。

上世纪90年代,乾陵遭遇了第五次浩劫,这一次的凶手是以东子为首的盗墓集团。改革开放大潮下,太多人利欲熏心,发死人财,这些经过他们手的文物,大都会流入外国收藏者手中,永远没有回归祖国的机会。

2003年,盗墓者再次光顾了这座千年古墓,这是乾陵的第六次被盗掘,会是乾陵的最后一次被盗掘吗?这是留给读者的问题,也是留给文物保护部门的问题。

期待有关部门能够重视辽乾陵的保护工作。

三,萧太后其人。

萧太后这个人,多数人第一次认识他,是从《杨家将》系列故事中的。岳飞的死对头是金兀术,杨家将的死对头就是萧太后。

萧太后出身辽国大家族萧家,和《天龙八部》的萧远山萧峰是同族,不过时代比他要早。萧太后的父亲是萧思温。

辽穆宗被刺杀,意外之下,萧思温设法立耶律贤为帝。投桃报李耶律贤把萧思温封为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还娶了他的女儿萧燕燕。耶律贤的爱好是打猎,不理朝政,萧燕燕顺势接管了朝廷,到耶律贤35岁病死时,29岁的萧燕燕临朝称制,成了辽国的女主人。

萧燕燕要求朝中重臣发誓效忠小皇帝,耶律斜轸、耶律休哥、韩德让等大臣都对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她还颁布“诸王归第,不得私相燕会”的命令,杜绝了辽国长期以来内讧争位的现象。

最令人诟病的是,萧燕燕毒杀韩德让的妻子,和韩德让出双入对,甚至让小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叫韩德让爸爸。在韩德让的帮助下,萧燕燕母子地位更加巩固。

对宋战争上,萧燕燕在雍熙北伐中御驾亲征,辽军士气高涨,打败曹彬、俘虏杨业,收回了被宋国侵占的土地。澶州之战时,萧燕燕再次御驾亲征,这一次宋国皇帝宋真宗不怂了,也御驾亲征,两军打成平手,达成了“澶渊之盟”。

萧燕燕的儿子耶律隆绪和宋真宗结为兄弟,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的嫡母刘娥就是被称为“女中尧舜”的那位。所以,宋辽两国的女主,其实算是婆媳关系。


历史知事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凭借盗墓手段来追求荣华富贵的人,虽然当时的政权也都在严厉的打击这种行为,但实在是太过鞭长莫及了,许多大墓还是被盗墓贼光顾了,墓室被破坏了,里面的陪葬品能带走的他们也都带走进行变卖了,这让许多有价值的国宝流落民间,甚至传到了海外,可以说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有传言说坐落在东北的萧太后,她的陵墓虽然多次被盗墓贼光顾,里面的陪葬品也被多次带走,但有一件价值连城的镶满珠宝的寿衣却没有人碰,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这个陵墓不得不提的就是萧太后其人,她在杨门女将的故事之中是不可缺少的最大的敌人。这些故事虽然是后人编造出来的,但萧太后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她的本名叫做萧绰,她的父亲在穆宗死之后,帮助耶律贤登上了皇位。

辽景宗十分感激,把作为父亲最宠爱的女儿的她封为贵妃,不久又成为了皇后。只是皇上身体一直不好,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处理朝政,历史上女人的地位一直不高,也不能参与政事,但她的丈夫却默认了这些,于是朝中的政务都开始由她与重要大臣商议后再做出决定。

她的丈夫景宗不久还是去世了,在临终的时候还留下了诏书,说国家的大事都听皇后的,可见她的政治才能是被认可的。她年仅十二岁的儿子继承了皇位后,她被封为太后。她十分担心,因为自己儿子的年龄太小,虽然朝中有自己和曾经被自己的才能所折服的大臣,但难保会有宗室亲王会起兵谋反,而且宋、金两国也会趁机攻打。所以她一边下令严加管理边防,防范外来入侵,另一方面又颁布诏令将亲王的兵权都收了过来。

她执政和摄政时期可以说是让辽国进入了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她在内重用了许多有才能的大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游牧社会转向了封建社会。对外她还联合了金与宋朝抗衡。在宋辽的战争之中她多次亲自上阵,指挥大军多次打败了宋的军队,不仅收回了本该属于自己国家的土地,还将辽国的疆域也扩大了不少。

虽然杨门女将的故事是假的,但杨业却是确有其人的,他就是死在萧太后亲自上阵指挥的战争之中,这一仗打的大宋开始有些忌惮辽军,最终选择了退兵与大辽达成了盟约,宋辽也达成了暂时稳定的对峙局面。

几年之后她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将朝政还给了自己的儿子,几个月之后就去世了。去世之后她与自己的丈夫合葬在了乾陵(辽宁省北镇县富屯乡龙岗子村)之中。这座陵园自从大辽灭亡之后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曾经许多的盗墓贼造访这里,带走了许多值钱的东西。

她在下葬之时最珍贵就要数穿在身上的金缕衣,著名的文物专家裴元博,他的估价为34亿,但是这件衣服在以前并没有现身,直到上世纪的九五年才突然在辽宁出现,可见曾经的盗墓贼都没有拿它,但却无人能说出它是如何出现的,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挖出来的。脱别人的寿衣在古代是要折寿的,是不是盗墓贼担心被折寿呢?但是他们做的挖坟的活儿本来就是天理难容,遇上这么一件金丝绣的、上面还镶了许多宝石的衣服怎么会将它弃之不顾呢,最起码也是要抠几颗宝石的。

其实在历史上这个墓并不是只被盗墓贼造访过,在萧太后过世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辽的国力开始日渐衰退,曾经交好的金也开始与宋结盟,最终两国联手将大辽灭亡。虽然曾经金与大辽曾经缔结了友好之盟,但却因为国力长久的居于辽之下,尤其是在萧太后时期,这让他们国家的人对大辽都非常的仇视,所以就闯入了陵墓之中进行了洗劫,所以这件金缕衣也很有可能是那个时候就被带出陵墓重新埋藏了起来,而之后进入的盗墓贼也不曾碰过,更不会出现无人敢碰的情形,无非就是早已经被盗墓贼带走,先下手为强而已。

御史馆


这件萧太后寿衣的正式学名叫“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

它是由一片长60厘米,宽51厘米,肩宽39厘米的背襟;两片各长27.5厘米,宽25.5厘米,上弧颈9厘米的前襟;两只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短袖,用金丝线缝制焊接而成。衣无领,只有宽18厘米半月形弧颈。半月形弧颈口,袖口,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都有或窄、或宽金片锤嵌的金边。颈口,袖口,都嵌的是宽0.5厘米的窄边;前对襟边,衣服下摆锤嵌的是宽5-3厘米錾花金边。对襟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缠枝莲纹;衣服下摆金边錾刻的是两旁金珠纹中间莲叶纹。为突出女性曲钱衣服胸宽放至51厘米,而衣服下摆竟渐缩至42.5厘米。 全衣均为金丝编织,孔隙匀称似机杼,排列细腻象锦缎,未见丝毫断头接结。全衣重3240克,共抽取近万根长约一米、径约0.1毫米的金丝织布状织成。前襟在对襟金边两侧,用现已失传的一种类似缂丝与叠绣的方法,绣了浮雕状的两只飞腾对舞的金凤,外环围十朵缠枝莲图。领口斜向中心亦用同样针法叠绣两枝缠枝莲与两只飞凤。两只短袖上各叠绣一枝缠枝莲图。金衣背襟中心位置,也用缂丝兼叠绣技法叠绣光焰喷薄的太阳一轮,太阳左右两边各绣一只尾羽高飘,两翼劲展,腾挪舞蹈的飞凤。围绕中心图案,亦360度环布十组缠枝莲纹图。左右两只袖上亦各绣一组缠枝莲花纹。前后两组图案富丽堂皇,光彩耀眼。动中有静,静蕴通达。大开大阖,气度万千。



可以说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绝对是一件稀世之宝,其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它采用了太多早已失传的技艺,比如前襟的两只飞腾对舞的金凤,就用一种已经失传的类似缂丝与叠绣的方法编织而成的。

但是说白了,这件“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的值钱只是对于那些收藏家而言。对于那些盗墓者们来说,这只是件衣服,远远没有那些发光的金银财宝值钱。



就好比被誉为“织中圣品”的“缂丝陀罗尼经被”,最初的成交价格也只是9万,谁人想到它最后能拍出1.3亿的天价呢?其实一件古物是否值钱,是取决于市场,而不是取决于年代。如果市场认为它值天价,它就是天价,如果觉得它一毛不值,它就是一毛不值。



而“黄金花丝镶嵌四凤纹寿衣”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这件衣服在当代的确值天价,因为它的制造工艺有些早已失传,可谓是孤品。但是在古时候,这件衣服却还不是啥特别名贵的东西,相对于那些实实在在的金银财宝,它还真的引不起盗墓者的欲望。



遥想孙殿英盗清东陵的时候,多少的字画,多少的名人真迹毁在了他的手中。他为什么不要?还不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不值钱,他只看到那些闪闪发亮的金银财宝。孙殿英就觉得金银财宝值钱,那些字画没啥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萧太后的遗体旁有这价值34亿的寿衣却无人拿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这件衣服根本就值不了什么钱,在那些盗墓者的眼里它一毛不值,而对于那个时候的市场,它也引不了什么关注。所以盗墓者没兴趣拿这件东西,在那些金银财宝面前,谁会注意这么一件破衣服呢。


澳古说历史


1971年,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富屯乡龙岗子村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深挖洞搞防空的运动,竟然无意间挖出来十几个墓穴。惊讶之下,他们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

考古专家闻讯第一时间赶来了现场,之后,根据部分残破的文物得知这里是辽代墓穴,因为现场破坏严重,具体是谁的墓穴一时还下不了定论。

回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这里是辽代皇帝墓穴不假,而且还埋了四个皇帝一个太后,而这个太后不是一般的人,是和武则天、吕后、慈禧一样的牛逼女强人——萧太后。

萧太后是是辽景宗的宠妃。而辽景宗35岁早逝后,她和景宗生的儿子耶律隆绪刚刚12岁,年幼的儿子继位后,萧绰以太后身份摄政,徽号“承天皇太后”。

萧绰是位铁娘子,她把持朝政期间,兴利除弊,大张挞伐,带领辽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为了“强国”,对宋朝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征调20万大军,发动雍熙北伐。萧太后派耶律休哥抵御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派耶律斜轸抵御老将杨业率领的西路军,同时带着情人韩德让和儿子辽圣宗御驾亲征,戎装上阵,大败曹彬。之后,在金沙滩一战大败金刀令公杨继业,逼的杨继业撞死在了李陵碑。萧太后砍下首级,传首边关,使辽国士气大阵。杨继业就是《杨家将演义》中的杨令公,佘太君的夫婿。

公元1004年,萧太后率领20万辽国精锐南征大宋,一路势如破竹,仅两个月时间抵达澶州,宋军妥协,签下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向辽国支付30万金帛,双方退兵休战。萧太后的铁腕取得了良好成效。

公元1009年, 57岁的萧绰因病去世。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对其进行了厚葬——把母后与辽景宗合葬于辽国乾陵。据说陪葬品十分丰厚,堪比清朝的慈禧墓。

萧太后不会知道,她死也不得安息,其陵墓四次遭受被盗的大劫难。

萧太后死后100余年,宋金联手灭辽,金兵为了报复辽国,把乾陵盗掘,陵墓表面的建筑群被毁坏一空,然后把墓内的金银珠宝抢掠一空,这是辽乾陵首次被盗。

第二次是因为金国迁都,对于原先辽国的这处墓葬群管理不到位。南方的盗墓贼闻讯赶来,又是一顿大清洗。

第三次是民国初年,又是天下大乱。这次倒是没有盗墓贼,是生活在本地的民众,他们联合起来把这处墓葬群翻了一遍。只要是好东西,可以卖的都卖了。

第四次是在日本侵华时期,他们打着研究辽国墓葬群的幌子,开始了所谓的“盗墓式”考古。这次比之前狠,完全就是拉网式盗。

同时,在建国初期的时候。一群人本来是想着来盗墓,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好东西都没了。唯独盗走的一部分,也只不过是残破文物。因此,严格来说这次算不上盗墓成功。

上世纪九十年代,乾陵的陪葬品出现在了市面上,然而,这些金银珠宝及古董都不如这件宝物——金丝寿衣。

原来,尽管萧太后的墓就已经多次被盗墓贼光顾过了,但等考古工作者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时,还是收获了意外,在没有发现任何珍宝的前程下,地发现了件宝贝——萧太后的金丝寿衣。

这件宝贝,盗墓者其实并不是不敢偷,只是他不识货。以为这就是一件普通的陪葬衣服,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地方。也是因此,这件珍宝才能逃过一劫,没有落入这些不法分子们的手中。

1995年,萧太后的黄金寿衣出现在了辽宁。“金缕衣”一出,立刻引起了轰动,它的出现使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考古队在河北省满城县,发现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陵墓里的“金缕玉衣”黯然失色。

“金缕玉衣”估价24亿,而萧绰的“金丝寿衣”做工更加精细,它是由10,730克黄金和上百枚大小不一的宝石制作而成。著名的文物专家裴元博先生估价至少34亿,比金缕玉衣贵了足足10个亿。

当年的盗墓贼如果能听到了考古专家们给出的估价后,肯定会悔青肠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