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豪族社會研究》馬彪著 中國書店

豪族作為一個外來詞,首先發源於日本,後傳入中國。

早在二十世紀初,何士驥氏《部曲考》的發表及楊筠如《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的出版成為了中國學界豪族研究的先驅,受到刺激,日本逐漸也對秦漢時期的豪族研究重視起來,其中宇都宮清吉《劉秀與南陽》就是在楊氏研究基礎上的”深化研究“。作者認為漢時期豪族社的存在會是一個時代特徵,社會脫離了宗法氏族制的束縛,下啟六朝貴族制度,豪族制度的形成必然與社會的發展以及統治者的意志有關。地域特徵與庶民晉升是豪族社會的一個風向標,代表著毫無官職品秩也可以通過通經入仕進入官場,以至於累世經學,達到累世二千石的情況。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豪族社會研究》


《東漢文壇點將錄》徐公持著 中華書局

受胡文輝《現代學林點將錄》影響,我有一段時間特別愛看點將錄形式的書,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和汪闢疆《光宣詩壇點將錄》的出名自不必贅述,徐公持《東漢文壇點將錄》也當為一顆耀眼的新星。此點將錄與上述點將錄體例不同的是,作者並非羅列一百零八將,而是按照漢光武帝中興二十八將之說,設為四七之數,從桓譚到禰衡,大可一覽兩漢文壇之盛況,亦可作為消遣。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東漢文壇點將錄》


《漢代財政史》馬大英著

中國目前為止,對秦漢財政史研究成果最豐富者是高敏先生,高先生去世後,秦漢財政研究這一領域亦是百家爭鳴,成果迭出。作者這本書梳理了兩漢時期財政收入及支出的原因和過程,其中關於稅收的有田租、徭役、更賦、算賦等,關於商業的有鹽鐵、酒的專賣等,具體參考桓寬《鹽鐵論》,可一觀西漢的商業經濟。還有比如鬻爵賣官、贖罪等不合法收入。支出包括俸祿、軍費、民生、教育、祭祀、賑災、皇室等,對兩漢屯田和漕運也做了梳理。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漢代財政史》


《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研究》楊玲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當初入手這本書的時候,蘭州大學萃英班的龍飛宇學長就曾在我說說底下評論,說作者是他的老師。如今龍學長保研復旦了,不愧是銀河學者......

咳咳,正經點,這本書是一本論文集,作者在後記中也說了,是她二十年來的研究心得和成果。既然是論文集,那就不同於專著一般成體系,卻包羅了兩漢文學與文化的內容。我撿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論文講講。現在學界有一個不成文的現象,即研究做的好,同時標題也要取的好,而近年來關於取名的文化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作者一篇《從中國古代女性作家名、字、號與文集名看的傳播與接受》脫離了男性為文學創作主體的影響,羅列、歸納了了幾十種詩文集名,以及作者的名、字、號,總結出“蘭”字的出現頻率最高,達32次;蘭之外,入名較多的是蕙字;芷的次數僅在蘭與蕙之下,並由此得出結論:自古以來,花花草草給人纖弱、柔靜之感,與古人對女性的審美要求恰好吻合。同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兩句堪稱《離騷》“香草比興手法,在詩文中被頻繁引用或化用,還頻頻以之起名字、字、號。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先秦梁漢文學與文化研究》


《漢代士風與賦風研究》王煥然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煥然的名字對我來講很陌生,翻開第一頁,我靠,導師詹福瑞,大佬,他的弟子肯定也差不到哪去,趕緊細細品讀一番。本來以為皇皇鉅著,結果一讀下來大失所望,用辭就不談了, 挺差的,嚴謹性方面待商榷的實在太多,並且對於西漢年間“辭賦不分”的現象直接含糊過去,導致我糾結了好久屈賦在漢初是否應該被稱為“賦”。

但不能因噎廢食,蘭艾同焚,其博士題目為“士風與賦風”,從士人心態入手進行研究,還是有一定建樹的,至於什麼建樹,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第四章東漢前期和第五章東漢中期,寫了讖緯與宗教傳播對士風與賦風的影響,還是有可參考的地方的。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漢代士風與賦風研究》


《魏晉南北朝官員懲治與復起研究》付開鏡著 學苑出版社

大晚上的我就稍微放蕩一點了,這本書是從咸陽職院圖書館流出來的,輾轉到我手上,專著的價值一向都是隨出版年代和出版數量而上下浮動,本書的切入點我以前從來沒想過,可以說是耳目一新。作者拋開以往從法制史、政治史、犯罪學的角度去剖析去研究魏晉南北朝官員的懲治,從而闡釋這一時期法制的運行規律,但作者另闢蹊徑,專門從政府懲治官員的程序、政府對懲治決定執行的管理、被懲官員復起等問題入手,進而達到對司法決策程序和執行情況、具體運作與特點、官員失官後重入仕途等問題的一個深入和完整的研究,尤其是復起,學界很少有人涉及相關問題,而作者專門羅列復起的時間、品級即效應,以達到條縷清晰的效果。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魏晉南北朝官員懲治與復起研究》


《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童嶺編 中西書局

本書和我算是有很深的間接淵源,本書主編童嶺老師是南大文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我朋友李點的導師。點君上個學期也推免本校南京大學了,我再蹭一波熱度祝福一波。然後一月份去袁老師家蹭飯,袁老師拿著這本書問我看過沒,說這本書是當下學術的頂尖,我說19年年初就買了,因為既要潛心做學問,也要密切盯緊當下學術潮流。

本書是一部論文集,或者更確切點說,是集領域內的中國學者之力,對海外學人之巨擘翹楚成果的譯作集。本書之目的與當下南大文學院一貫的學術方向:域外漢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童嶺老師在京都大學宇治宿舍寫的編後記當中有這麼一句話“遠承江俠庵的《先秦經籍考》,窺一斑而見全豹,讓恪守‘段王之學’的日本經學家重新進入中國方興未艾的經學史研究之視野。”

按照慣例,我擇一篇進行簡短的介紹。田原利國著,馬雲超譯,陸胤校的《俠氣與復仇——的研究》的標題最為新奇,我至今仍記得當初把公羊傳的“十世之仇猶可報”當邪教來看,本文卻從俠氣的禮讚入手,重新利用史料組合史實,並與《左傳》的內容進行條文對比,從兩傳衝突之處,從主客觀兩方面竭力剖析公羊傳要表達的俠氣的禮讚與對復仇的認可,並認為司馬遷對任俠的讚美一方面源於自身不幸遭遇的特殊情感,同時也繼承《公羊傳》樸素感性的要素。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秦漢魏晉南北朝經籍考》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研究史略》曾昭聰著 語文出版社

對詞語、語法的研究興趣源於當初看吳金華的《三國志校詁》,堪稱檢索奇才,又看了他弟子王彤偉的博論《同義詞研究》,驚為天人。後來這本書也出版了,還是硬精裝的,我買了一本收藏,刺激。

這本書脫離了訓詁學史、漢語史的範圍,把在我國一直滯後的詞源學史單獨拎出來進行研究和梳理,開創之功是可以肯定的,尤其魏晉隋唐的經注罕見詞源研究的成果,爾後冒出的”右文說“又成為異類而不太被重視,作者想的是溯本清源,詞源學作為西方的產物流入中國,導致中國的詞源學研究也被全盤西化了,他要宣揚傳統詞源學的研究,從郭璞注到中古三部農學雜著中的詞源,一直到徐楷《說文解字系傳》中的詞源探討,每一章都是專題研究,且每一章的研究成果都堪稱一流。吹爆曾昭聰了。同時作者總結出如果要研究詞源學,應當注重音義關係,名實論,連綿詞、外來詞的詞源、漢字形聲意的關係、目驗等方面。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詞源研究史略》


《漢魏法律與社會——以簡牘、文書為中心的考察》 韓樹峰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不可謂不大,拙作《漢文帝時期刑律之改革——以出土簡牘為中心》在18年上半年成稿,就是受本書影響。

我之對於學術的態度也與作者大抵相同,他說:”拘泥於傳統的思路和方法繼續研究證實只是,可能不會有大的突破和創新,更多的只能是亦步亦趨、因循守舊。”因此對老本行政治史心生厭倦,未見異,先思遷。我也秉承著類似的態度。我是自學制度史和社會史出身,大談完方法論後就想脫離條條框框的束縛,給自己定位於某一領域並從一而終未免過於無趣,因此近年興趣方向從制度史、社會史慢慢移步到法律史,再到民俗學、近期熱衷於飲食史,一邊開闊視野嘗試新的東西,一邊精深自己的學問豈不美哉?青年人就應該朝氣蓬勃並且放肆一點,不用害怕世俗的眼光和帶來的責罵,積累越深,年歲越久自然能做出舉世側目的成果來,學問考究眼光那是天才的事情,在此之前更多的應該是保證基本功的紮實。

扯的稍微有點多了,我再簡略介紹一下本書的內容以及對我研究帶來的影響。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系統化的研究了漢承秦制後,漢朝各種刑法的演變過程,並且提出“複合刑”這個概念,即最基礎的完刑、耐刑與徒刑幾種基本的刑法,根據定罪和爵位,可以疊加複合,比如說髡鉗城旦舂,加刑後服刑時間也相應加長。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剖析刑法類型,下篇則研究法律與社會的相互影響,主要是根據出土簡牘的內容,比如說長沙走馬樓吳簡、睡虎地秦墓竹簡等。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漢魏法律與社會——以簡牘、文書為中心的考察》


《魏晉南北朝刑法體制研究》薛菁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這本書與韓樹峰教授的書最大的不同是,韓教授是研究具體法律的具體概念、內容及使用範圍,而作者這本書主要是從體制、體系入手,去構建一個型制體系,用來證明自己“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刑法發展史上關鍵的時期”這一觀點。可以瞭解的是,韓樹峰教授是在研究過程當中發現一些問題然後進行深入研究,而作者則是已具備刑法原則、刑律體系這些基本概念,然後再一步步利用材料去填充自己的體系。

作者構建體系還是按照傳統的方法,從刑律體系的演進,社會、制度對明文法的影響到刑法的沿革及改革,潤色鴻業,蔚為大觀。其中還對魏晉南北朝刑法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了探討,比如肉刑復廢之爭、儒家化的刑法原則、封建五刑體系等問題溯源探流,廓清體系,不乏真知灼見。通過立法頻繁這一歷史現象牽一髮而動全身,亦可謂大家氣象。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魏晉南北朝刑法體制研究》


《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 李小樹著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從制度史的角度進行研究,考察中國古代監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從發軔到逐步成熟的階段,因此釐清這個時期監察制度的形成及演變確該是當務之急,不去梳理就無法深入瞭解這數百年監察的理論與實踐,也無法瞭解這其中帶來的豐富教訓和深遠影響。

作者分六章對監察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省略了學術回顧,第一章為中國監察制度的建立,對先秦時期監察職能的出現和監察制度的萌芽、監察機構的建立於監察制度的創建進行了簡單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題,二到五章是以時間順序進行研究,從西漢到南朝與北朝,梳理了一遍各個朝代、時期監察制度變化、機構的調整,以及監察的興起、強化、衰弱。作者認為世家大族強盛對兩晉監察的式微有很大影響,一旦權力落在世家手上,那麼即使監察制度多麼完善,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的監察機構對他們的橫行無法都無力限制,監察很難發揮其本該擁有的作用。作者有一個坑點我無法忍受,就是這一節裡對世家、士家不加以區別,概念模糊且混為一談,不是搞政治史、社會史的,這個錯誤雖能理解,無法原諒。

第六章對秦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監察人物進行了梳理,水字數的,可看可不看,但也勉強算是一番成果吧。比較出名的比如諸葛豐、虞詡、李膺、劉毅。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


《魏晉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張鶴泉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張鶴泉,大佬;本書,代表作;牛逼!

這本書唯一肉眼可見的缺陷是沒有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及其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但是無傷大雅。作者對曹魏時期都督的設立及其職能不同進行了劃分,分為征伐都督、鎮戍都督、州都督三種,曹仁為征伐都督,作為征討軍最高軍事統帥,為臨時設置,不常置。而鎮戍都督、州都督都是常置的,鎮戍都督主督外軍,鎮守一方佔領區的防衛,沒有設置具體地區,但卻有一個屯駐地點。州都督負責一州防衛。漢魏嬗代後,魏文帝曹丕正式建立都督諸州軍事制度,劃分了各自都督區。具體內容參考本書。

我只能說牛逼,作者分十九章,對魏晉南北朝所有國家,沒錯所有國家,都進行了研究,對都督的設置、稱號、相關職官、權力職能、具體都督區、與將軍職的結合,乃至到行臺幕府僚屬的設置和徵召都進行了研究,尤其是對三國時期一直很模糊的持節、使持節、假節、假節鉞這種節制與都督制結合進行研究,堪稱天人,吹爆。

內容太多我就不細講了,經典的學術專著需要自己去感受,最後再次推薦一波,研究魏晉制度史,尤其是官制的人必看,必看!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魏晉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 汪清著 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本書探討的問題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是能創出新意的人很少,作者就是很典型那種推陳出新的學者。比如他對“州“、”部“混同的社會原因進行考察,提出了東漢州制呈階段性發展的觀點,對三國兩晉南朝的州制也做了研究,並且提出了”東晉世襲領州制“這一命題並進行了初步的論證,對東晉的典型門閥政治研究從新角度理解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本書第四章可配合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起看。

本書就分為四章,沒錯,很薄的一本小冊,也是時間線順延,從漢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開始進行辨析,並且對“異體”監察、西漢中後期刺史越權現象以及西漢後期刺史州牧反覆罷置進行研究探討,然後到東漢州牧制的分裂,三國時期三國不同的州制與遙領州制、兩晉南時期“罷州郡兵”、“軍州分置”對中央集權的影響,最後以南朝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州地位的下降作為一個結束,總結出從兩漢到南朝的制度史發展、沿革、演變,到南朝各代對州刺史內削其權,從而使州地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剝離了兩晉世襲領州制的束縛,導致皇權衰弱的特徵漸不明顯, 對隋唐強大的中央集權統治帶來了歷史經驗。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兩漢魏晉南北朝》


《魏晉宗王問題研究》魯力著 武漢大學出版社

作者是牟發鬆先生的弟子,武大三至九研究所出身,這個課題是所長唐長孺先生給了作者以啟發,唐先生認為:“魏晉南北差歐式宗王勢力特別活躍的時期,想西晉那樣重用宗室的情況,既不見於秦漢,也不見於唐以後,但卻在不同程度上通行於南北朝,甚至延續到唐初,可能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結構有關。

作者立足此論,由此而闡發出與魏晉南朝宗王有關的若干問題所作的相關探討。他概括總結魏晉南朝宗王的政治活動主要體現在四方面:宗室分封、宗王出鎮、宗王入輔、皇位繼承。其中最能體現宗王政治作用的是宗王出鎮,作者結合萬斯同、吳廷燮、秦錫圭等人編的魏晉南北朝各代的方鎮年表,結合史料進行研究。

其中有新意的還是曹魏的研究,他認為曹操設立的四等爵主要是承襲漢代的“列侯制”,從淵源上看曹魏爵制分為三類十六級,宗親的封爵和都督地方也有一定關係,這是由於特殊的歷史環境導致的,具體見書,茲不再贅述。但是隨著司馬氏設立五等爵以來,司馬炎削弱州實力以達到中央集權,當時皇權與世家親近、靠攏,導致藩王的權力在一段時間急劇膨脹,宗王出鎮是以血緣關係作為維繫政權的紐帶,與都督制相結合,導致地方實力過剩,當中央決策者無法統籌局面,藩王又擁有一定實力時,就產生了“下克上“,”八王之亂”,就是由於宗王出鎮導致的。

除了宗王出鎮之外,作者還通過對南朝劉宋的方鎮格局、南朝“行事”的設置對皇權的影響、藩王僚佐與南朝政治等問題的研究,呈現了一個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深刻的研究成果。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魏晉南朝宗王問題研究》


《三國志叢考》 吳金華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近幾年從事課題研究的一部分成果,由十篇文章組成。作在愛弁言中提到了易培基的《三國志補注》,這部書在大陸見不到,在臺灣能見到,我當初託在臺灣上學的朋友找這本書,在臺灣的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能見到館藏本。臺灣的很多學術研究成果都沒有流入大陸,這是一個很令人惋惜的事情。

作者當初被我戲稱為“檢索大師”,其實中國的檢索大師當為洪煨蓮先生,因為最早的中文古籍庫就是洪先生帶著學生們在哈佛一個字一個字錄入的。當然,當然,這也是稱讚作者學識之博,用力之深,他的“晉寫本《魏志 臧洪傳》殘卷初探”一文是利用出土寫本和中華書局陳乃乾點校本三國志進行對校,發現語句文字方面的諸多不同,並一一進行解釋研究,對以後出土殘卷與通行本比對研究校勘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參考貢獻。其《斠議》參考易培基《三國志補注》會校的方法,易氏以吳氏西爽堂本為底本,通校明南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的通史,上溯宋元刻本,古寫本殘卷,而作者則以陳氏點校本為底本,結合百衲本、殿本,進行正文與註文的比照進行一些校勘,也算是成果。我最早的版本學啟蒙就是看作者的《三國志校詁》,雖不敢說精通,但也能知曉中日十幾種三國志的版本,此書亦可當做研究三國曆史的入門書籍看,如果真的對校勘確實有需求的,不妨去看趙幼文《三國志校箋》,如對校勘方面還不滿意,巴蜀書社2014年推出的《今注本三國志》利用各類三國志版本、類書進行字句匯校,大概可以滿足要求。《三國志集解》雖好,也僅是毛氏汲古閣本與局本互校,盧弼功在羅列前人學術見解,博採宋元明清學者論說,拾遺補缺,但在校勘方面並不存在優勢。


兩漢魏晉史學術研究書籍整理(1)

《三國志叢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