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程朱理學”到底說的什麼?為什麼會被推崇?

滄海筆墨生


理學的形成發端於唐末的“古文運動”,代表人物有韓愈和柳宗元。發展於北宋前期,代表人物有范仲淹、歐陽修、胡瑗、孫復等人;到北宋中期,形成了許多理論流派,出現了一批重要的理學家,主要有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等,他們掀起了理學的高潮,宣佈了理學的正式形成。

所以並非程朱一系的理論才稱為理學,北宋的諸多學說都是理學,只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程朱理學佔據了主要地位,併成為官方學說,到南宋確立了統治地位。

稱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說的是朱熹是北宋時期所有學說的集大成者,而不是二程和楊時的集大成者。

(圖為朱熹)

那麼朱熹的理學理論觀點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盤點。

第一,理與氣。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理氣論就是是朱熹學說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它討論的是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朱熹以二程思想為基礎,吸收張載關於氣的學說,提出了自己的理氣論。

他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不過“又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也就是說,理和氣構成萬物,理是決定氣的,所謂“理在氣先”正是如此。理是第一性的,氣是第二性的。

這是朱熹的理氣論的大致觀點。至於其他的諸如太極、陰陽、動靜等觀點,這裡就不提了。

僅僅是理氣論就能寫成一本書,他的觀點太龐雜,許多還充滿矛盾。

(圖為張載,世稱橫渠先生)

第二,心性論。

在朱熹的理論中,心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天理是無處不在的,人應該追求的事通過格物致知,將理放在心中,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這是朱熹的終極追求。

而心性論,討論的就是心與理的關係問題。朱熹認為“人之所以為學,心與理而已矣”,並提出了“心與理一”的命題。

心是“靈明”之心,來源於氣;“性即理也”,性來源於理。所以心和性的關係,就如氣與理的關係。

關於心和理的關係,朱熹提出了心是萬理的本源,也是萬物的本源。不過,他和王陽明的心學還是不同,沒有提出“心者具眾理而出萬事者也”的命題。(實際上,心在朱熹學說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有人就將朱熹的學說稱為心學。)

(圖為王陽明)

第三,格物致知學說

格物致知學說,是朱熹學說中最有特色的一個部分,它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貫穿於朱熹學說的整個體系。

格物,是“即物而窮其理”。物是指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凡有聲色貌象而盈天地之間者,皆物也。”所以格物,就是向外求知,認識世界。可見,這其中包含了唯物主義的因素。

致知,朱熹說:“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致知是“自我而言”。知,就是心中的理,與前面的心性說是相呼應的。

至於格物和致知的關係,格物是由外而內,致知是由內而外,最終達到“內外合一”。

(圖為程頤,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說,但沒有系統的理論)

第四,知行並進說。

在理學中,知與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時所有的理學家都很重視道德與實踐的問題,反應在理論上,就是知與行的關係問題。

朱熹認為,“致知力行,論其先後,故當以致知為先;論其輕重,則當以力行為重”,從此可以看出,朱熹對於知與行是並重的,他提出的“知行相須”,“知行相推”,“知行並進互發”等觀點也體現了這一點。

不過,朱熹的知先行後的思想是毫無疑問的,他大加批駁陸九淵的踐履之學,問“義理不明,如何踐履?”

這是學術思想上的爭論,其正確與否不予置評。

(圖為陸九淵)

這四點就是朱熹的主要思想。當然,朱熹的思想是個大雜燴,上面提到的四種思想,在朱熹的著作中都有自相矛盾之處。

這些自相矛盾之處也有共同點,那就是對唯物與唯心的關係分的不是那麼分明。朱熹的思想中蘊含著許多唯物主義的思想,偏偏這些思想是為了他的唯心主義的理學服務的,因此難免矛盾。

朱熹是個偉大的哲學家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他的著作晦澀難懂也是真的。古代的哲學著作都難懂,朱熹作為集大成者,將理解難度也集大成了。


飛奔而來的橙子


“程朱理學”到底說了什麼?為什麼會被推崇?
程朱理學:是由程顥和程頤兩兄弟同朱熹,對於理學文化繼承發展,整合儒學理學門類集大成者的總稱即“程朱理學”。
先回答說了啥?
問題是進入新時代,要用現實語言說明:
第一,平凡人生活好,也要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盡顯完美人格。
第二,真實世界要從本來到未來,從實行到實踐,再到實用。


第三,理學形成紮實基礎,主導自我心性革命。
第四,形氣走心,渾然一體,超脫自然。
最終道理是為階級政治服務。
“儒道克己復禮”是程朱理學的前奏和提綱——易學是程朱理學的典範,古宋代本程頤著(易傳),朱熹著(周易本義),張載著(橫渠易說),邵雍著(皇極經世)(梅花易數)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吳仁杰著(易圖說),楊萬里著(誠齋易傳)等足可證明。
程朱理學並非程朱兩家之學問,而是宋代元代諸多理學大家們共同發展創造出來的。
歷經八百多年經久不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專屬程朱理學體系,為歷朝代科舉考試,選修國課提綱時機械化的條條框框。直到清朝末期廢除科考制度才被中止。
現在的天理,易理,心理學仍然有專業人員追捧熱愛,程朱理學會後繼有人,繼續研究下去的。
野駱駝2020年10月18日
💧🖍🌴🎄🐫
部分網絡圖片侵權刪除!











野駱駝9777


這個問題,關注的人不多,我回答了可能也沒幾個人真正看。

但是,當我看了這所有的八條回答後,我則不得不來回答了。

我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感受:都2020年了,都21世紀了,大家的思想怎麼會那麼陳舊呢?動不動就是“唯物”“唯心”,動不動就是“封建社會”。難道說,這些回答的人都是60、70歲的老人家嗎?或者是年輕人,而意識上卻是老人家。

這讓我產生了一種時空的錯亂感!


下面我就簡要回答一下吧,不掉書袋了!

“程朱理學”,“程”一般指程頤,“朱”就是指朱子。將程朱合在一起講,應該是清代才有的說法。而實際上,“程朱理學”的說法是不成立,程頤是程頤,朱子是朱子,兩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之所以,能放在一起,明顯是政治上意識形態的的簡化所致。


所以,你問程朱理學到底講了什麼,只能分開回答,程頤講了什麼,朱子講了什麼,這才是恰當的。不可能一言蔽之,籠統說個什麼似是而非的觀點。


所謂的理學,其實在宋代叫“道學”,其實,理學只是北宋儒學的一個支脈而已,而且是影響很小的那一支。


北宋主要的儒學派別:

王安石的新學,荊公學派,新學影響非常大,當時的科舉考試,以新學為準。

司馬光的溫公學派,司馬光大家都熟悉了,大儒者。

蘇軾等的蜀學,影響也頗大,因為蘇軾在當時是明星,追隨他的人很多。

關洛學派,就是二程與張載創立的理學,因為他們都沒做過什麼大官,影響力非常小。


關洛學派,也就是理學,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


最主要的是:他們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有一個修身的根底,不然就不可能成功。而這個修身方法,又不可以是當時流行的佛教、道家的方法,而應該是純粹儒家的。比如王安石的新學,就推崇老子和佛教的思想,並以此作為治國的理論依據。


由此,王安石的新學就遭到理學家的批評,說其“雜”而不純。


那麼,純粹的儒家是什麼樣的呢?


理學認為

一、要承認人人可以成聖,通過努力就可以達到完美的人格。這個觀點,是新學、蜀學等不承認的。

二,要承認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不是虛幻的。

三,反對輪迴之學。

四,要培養獨立的人格,不為外在名利所惑,堅持批判政治制度。


正因為如此,程頤等的理學在當時被認為是“偽學”,一度被禁止和打壓。朱子學在南宋時也遭到官方的禁止和打壓,不許他講學,不許學子跟其學習。


由此歷史事實可知,政治與理學之間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的,哪裡有什麼為政治服務的道理,倘若如此,當時理學為何被禁?


理學為何被推崇呢?


這要歸功於朱子,在南宋時,理學幾乎就要消亡了,朱子以一人之力將其振興起來。朱子與張栻、呂祖謙、陸九淵、陳亮、陸游、辛棄疾等的交往和辯論,在當時,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風潮,學人們都紛紛向朱子求學。這是一個學術盛世。


所以,理學的推崇,在南宋就如此了,不必等到元代才如此。


元代,理學成為官方之學,那是一大批理學學者努力的結果,而且這個所謂的官方化,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開始禁錮思想了,而是非常有活力。元代的儒者是真的儒者,他們是真的在踐行理學。


一句話,理學不是你想的那樣,你只是被洗腦了,只是你沒有覺察罷了。


最後,補充一句話,朱子的圖像,我們一般用的那個圖像是假的,這個是真的。詳細考證可參考《朱子偽像考》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