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对于女性的审美观都是以瘦为美,无论是诗歌、文赋、绘画还是文学作品、戏曲艺术都是出现无数“瘦”美人。瘦也成为了美女的标志之一。

但是在唐代却逆风转俗地出现了一股“以胖为美”的审美浪潮,形成了从皇室到平民“全民爱胖女”的奇特历史现象。那么唐代的女性审美观是如何演变的呢?这种演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唐代各时期的女性审美观

其实人们对于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有着很大的误解,并不是整个唐代“以胖为美”,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独立的审美观点。文学上按诗歌创作的时期把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对于女性的审美观这一点上唐代也可以按此分类,以对应不同的审美观。

1、初唐:“以瘦为美”为主、“以胖为美”开始出现

初唐时从当时的大量诗歌以及绘画作品中的描写、形象来看,对于女性还是主要以“瘦美人”为主。

杜易简用“弱腕随桡起,纤腰向舸低”描绘出了一位袅袅婷婷的船家美女形象;刘希夷用“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传神地勾勒了美女翩翩起舞的画面;吴少微的“小腰丽女夺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顾”生动展现了青年对纤细腰身的向往。

此外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宫女也都是“细腰瘦面”、“四体纤长”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当时李唐的宫廷中还是“瘦美人”最为受欢迎。类似的诗句和绘画在当时大量存在,可见当时的审美观点还是以瘦为美。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但当时虽然“以瘦为美”依然占据主流,“胖美人”也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

《新唐书》中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闻士其女美,召为才人……既见帝,赐号‘武媚’”;又记载:“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根据武则天形象塑造的凤仙寺卢舍那大佛面部形象也是脸颊丰满、阔鼻方额的造型。

可见武则天及其女儿太平公主都是丰满的女子形象,而唐太宗是听说了武则天美貌名声才召她进宫的,还赐了一个“媚”字,可见丰满的女子此时已经被看做美貌并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

受武则天的影响,高宗时就出现了许多“胖美人”的形象。在当时许多宫廷画,如《彩衣升平图》等中都出现了丰腴肥媚的宫女、仕女形象;武后掌政时许多王公大臣陵寝内也出土了许多类似形象女子的陶俑、壁画等。

可见“以胖为美”的审美至少从太宗朝开始出现、在高宗朝和武则天称帝时期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上流社会已经占据了一定地位,有相当的影响。

2、盛唐:以杨玉环为代表的“胖美女”们引领时代风潮

盛唐可以说所有人共同的“盛唐”,它不仅指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鼎峰。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包容性相当巨大“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出现在盛唐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盛唐第一美女自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之称的杨玉环了。在各种古籍、文献、诗歌中对杨玉环外貌有许多描写:“素有肉体,资质丰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些记载和诗句都呈现了一个皮肤白皙、颜容姣好、身材丰满、体态均匀的美女形象。

可以说正是杨贵妃的出现,将盛唐时“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推向了鼎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杨贵妃的得宠,使得大唐的子民纷纷以“胖美人”为追求对象,连生女儿都希望能生出像杨贵妃一样的“胖美人”,遂令“以胖为美”成为风潮。

这一时期以杨贵妃为标志出现了大量胖美人的形象。该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

女性都是以身姿飒爽、体态丰盈、面如月满、肥腰厚目的形象居多。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虢国夫人(杨贵妃的姐姐)及侍女都是腰身丰满、圆脸厚鼻,再比如《捣练图》中劳作捣练的女性也是“面短而艳”,而《金桥图》、《明皇击梧桐图》、《明皇安乐图》中的宫廷侍女们也都是体现了“丰肥瑰丽”、“腴丽满秀”等特点。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表现民间生活场景的绘画作品和陶俑、塑像中的大量女性形象都集中出现了“体态丰肥、艳丽多姿”的特点。可见盛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自上而下形成了全体国人共同参与的程度。

3、中唐、晚唐:“瘦美人”再次得宠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女性形象宛如大唐的国势一般不可避免的消瘦了下来。

无论是“谁怜颊似桃,孰知腰似柳”、“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英”、“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诗句还是“容止纤丽,弱不胜罗绮”、“不可盈一握”的唐传奇故事里描述的女性,亦或是绘画、陶俑等都从丰满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瘦弱不堪的肢体。

在唐肃宗、代宗时尚有少数胖美人出现,到

晚期已经完全是瘦美人统一天下了。

二、初唐、盛唐时“以胖为美”的女性审美观出现及形成的原因

1、政治上的开放与社会风气的包容带来了女性思想的解放、政治地位的提高

初唐、盛唐时统治者采取十分开放的政策,社会风气对于新生事物、外来文化也能包容、接受。这一时期女性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有了本身独特的社会、经济地位。女性地位的提高带来了思想的转变,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

当时的女性可以从事各种行业,参加社会活动,当官从政甚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女性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不再满足通过取悦男性来获得社会地位,更多的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进社会生产之中。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而在进行经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女强人的独有魅力得到充分展现,这也是当时“胖美人”们特有的魅力。

2、受异域风情、游牧文化的影响

李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能容纳各种外来文明的王朝

。在长安、洛阳等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可以看到高丽人、倭人、天竺人、大食人甚至黑人。各种审美观也伴随着其本国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

而李唐皇室有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在游牧民族看来身体强壮的女性更具有魅力,因为这象征着物产的丰饶和后代的繁茂。这些文化观念交织在一起不仅诞生了盛唐文化,也产生了“以胖为美”的审美观。

当然,当时不仅有“以胖为美”,各种审美观都有体现。例如唐太宗就接纳过两名波斯美女,许多商人也都以“昆仑奴”做妾。人们可以接受异于以往的各种女性形象。

3、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富裕的生活水平

从唐代建立到天宝年,唐的历代统治者都励精图治,恢复、发展了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使得当时物产丰饶,人民生活稳定,先后开创了武德之治、贞观之治、永徽武周之治和开元盛世

。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开始提高。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其中对于女性的追求不再是以往的以皇室宗亲、王公大臣为主,而是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而这一阶段的李唐皇室更像是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指引臣民追求审美的方向,也就出现了皇室喜爱“胖美人”而群起效仿的现象。

三、“胖美人”对后世的影响

1、成为女性思想解放的象征

唐代的“胖美人”其实并不是完全的肥胖,而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体态美和心态美。她们或身手敏捷、英姿飒爽,或文思如涌、才学出众,展现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后世思想、文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从唐代开始得到了提升。

女性不再只能作为男性的玩物和附属品出现,而是可以像男性一样成为真正的主角。后世每当女性思想崛起时,就会出现类似唐代的“胖美女”形象的女性角色形象。

无论是战场上的女英雄还是考场上的女状元,亦或是与情人私奔的小姐,又或是把握大家族权力的女主人,都呈现出独立的女性思想。这都是受唐代“胖美人”影响而产生的

女性思想解放的具体体现。

2、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女性的真正解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要到近现代才得以完成,但唐代的“胖美人”们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去展现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生活。

唐代为何“以胖为美”?史话唐代女性审美观的转变

无论是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上官氏还是杨贵妃,这些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胖美人”无一不是利用本身的能力和魅力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为女性提供了现实例证。

结语

大唐的兴衰与“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有着惊人的相似轨迹,这不是历史的巧合。可以说正是大唐的兴盛造就了“胖美人”,也是因为这些“胖美人”们的参与才共同缔造了大唐的盛世。

而当大唐急转直下时,“胖美人”也不再拥有可以施展自身魅力的舞台,黯然离场。仿佛诗中所写的那样,“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胖美人的离去也像是大唐盛世的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代陵寝考古发现》

《唐宫廷画探轶》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