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小姑娘“六親不認”,70歲姥姥被“叛逆期”打擊到懷疑人生

我妹,在女兒過12歲生日時,訂一桌菜,還同意她邀請了同學。我爸對這個事不很滿意,說小孩子家,還下飯館過生日,還請客。結果捅了馬蜂窩,小姑娘跟姥爺不依不饒的,一度鬧到姥爺生氣地說,不去了。我看不下去說了幾句。她直接杵那兒懟我:<strong>你又不是我媽,要你管

給人的感覺,特別陌生。我妹在小姑娘出生後沒多久就離了婚。後來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我媽照顧。這一年來,我媽經常跟我說:<strong>這丫頭,今年跟變了一個人一樣,誰也不怕,誰的話也不聽,死犟到底。

12歲小姑娘“六親不認”,70歲姥姥被“叛逆期”打擊到懷疑人生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青春叛逆期嗎?才小學就開始了?我挺不能接受的,畢竟,小姑娘從前跟我親的很,現在怎麼就"六親不認"了呢?回想她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和我父母生活在一起。她爸不用提,外地人早就一去無蹤,她媽也是聚少離多指望不上。我父母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的,十多年來,出錢出力,付出太多心血。

我媽罵她是"白眼狼"。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白眼狼"也不是一天養成的。如果說她姥姥做錯了,那錯在哪兒了呢?我總結了下,大概就是這幾個:

1、 照顧過多。

在姥姥的心裡,小姑娘無疑很可憐,爹不疼媽不愛。從小就有點溺愛的意思,小姑娘不愛吃菜,我媽從來不強迫。我出主意說,這頓剩下,那就下頓不給她吃,餓她幾次試試。可我媽扭頭就忘,每次做好飯菜,都先緊著讓她挑她愛吃的。

至於說從小培養她的獨立能力,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什麼的,更是完全不存在的。這幾年隨著我媽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不好,很多事力不從心,才有點後悔。但是這孩子現在生活懶,學習也懶,臉都不好好洗,成績更是步步下滑,讓人憂心。

2、 說話嘮叨。

在學習和工作上,我們可以說"重複就是力量,從量變到質變。"可是對孩子時,說話嘮叨重複,簡直要命。叫起床,叫吃飯,去上學。從來就是一次兩次三番四次,時間久了,孩子一方面特別嫌煩,一方面又特別依賴,卻怎麼也養不成自己看時間的習慣,對時間失去了掌控力。

3、 情緒不穩。

這幾年,我發現我媽老了老了,反而更加易怒,對孩子倒沒耐心了。我經常勸她,大人的情緒要穩定啊,你不能讓她牽著你的鼻子走。我媽則說,你不知道她那個樣子叫人多生氣。

我跟她擺事實,提建議,她當時是覺得我說得有理,可是每有類似衝突,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導致小姑娘也用同樣的方式反擊,惡性循環。

4、 指責數落。

小姑娘小時候,我們編了個善意的謊言告訴她,爸爸去外地上班了,離得太遠,不能回來。但是,後來發現,謊言,無論是不是善意,都需要精心維護。但是,我父母沒有這個耐心,我妹更沒有。

這十多年來,我妹對孩子的照顧幾近於無。孩子小時候和姥姥親,把姨媽當成了媽媽,但隨著長大懂事,她知道媽媽才應該是最親的人,但是她媽媽又不怎麼管她。原本心裡已經有矛盾,可是姥姥卻開始不分場合,不顧她心情地數落她媽。

每次我回家,我媽就開始喋喋不休地跟我說我妹的種種,我都聽得不耐煩,何況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我可以理解我媽的心情,70多歲的人,思想體力都跟不上,而我妹卻依然不管不顧地把自己女兒塞給她。

老太太心裡不爽是有的,為小姑娘的未來擔憂也是有的。可是,誰願意別人一直數落自己媽呢?結果就導致她心生怨恨,反而更護著自己媽媽。她有一句特別典型的話,我聽著是又氣又笑,但更多是憐憫。她對我說:<strong>我媽給我買一根線我也珍惜,你給我買再多也比不上。

當然,如果說錯誤全在我媽,那也是不客觀的。失衡的家庭,孩子其實需要更多呵護,然而,對小姑娘來說,物質上的需求是滿足了,但精神上遠遠不足。不良後果也就顯而易見。

12歲小姑娘“六親不認”,70歲姥姥被“叛逆期”打擊到懷疑人生

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逐漸發育開始成人化,而心理上,因為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獨立的心願也越來越強,和家長之間,確實容易衝突。但為什麼有的孩子叛逆了,而有的孩子卻能平穩度過呢?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根據我的學習和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

1、 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前提,是情緒穩定

生命即關係。在建立任何關係之前,都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穩定的情緒,是建立關係的基礎之一。

曾經有個小視頻在網上流傳:某學校開運動會,孩子們邁著整齊的步伐上場,舉著的牌子和喊的口號是這樣一句話:<strong>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很逗笑,但是也很形象,媽媽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媽媽的情緒穩定,整個家就穩定了,要不為啥說"好女人惠澤三代"呢。

當然,有時候保持情緒穩定挺難,比如疫情期開學延遲,在家上學。我看著孩子上課的表現,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要麼上竄下跳,各種姿勢看著平板,要麼蔫蔫兒地打瞌睡。專心聽講的情況不多。每到這時,我只能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親生的親生的,穩住穩住。然後適當給他點提示。

2、 理解和接納孩子

有了好的關係,孩子才願意和你進行交流。而無論孩子和你說了什麼,別急著給他講道理,先試著理解和接納孩子。最重要是學會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孩子的頭腦去感受

有一次,孩子班主任發微信,說他把同學挖傷了。本想著等他放學問情況,結果受傷孩子的父母在家長群裡喊話,"誰家孩子,這麼心狠手辣。"當時被我氣得,就想立刻收拾兒子一頓。

後來我剛問孩子一句,他就開始講和那個孩子的矛盾,表示自己沒錯,是別人先找事,是老師偏心光批評他。當我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時,發現以一個十歲小男孩的思想,沒太大可能去忍受那樣的挑釁。

當我看見和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他很快好起來,主動說自己也有錯,還讓我幫他剪指甲。

3、 降低要求,激發內驅力

要求孩子考上重點學校,要求孩子學各種才藝,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拔尖,把孩子放在重壓下成長,時間久了,必定會出現大家都累得要命,苦不堪言的情況。

這個時候,我們要考慮,這些要求,是孩子想要的,還是我們想要的呢?我兒子學彈琴,一年後死活不再去上課。一直以來,其實都是我在幻想,兒子有一天帥酷地彈著琴唱著歌兒,吸引眾多漂亮姑娘的目光。

先順應孩子的心理,不要一味強制他,包括學習在內,如果不能激發內驅力,在長長的學生生涯中,他必將是缺乏後勁兒的。而一生那樣長,在現在這個快速更新的社會,更重要的是孩子養成主動學習,會學習的好習慣,並且有幸福的能力。

4、 學會妥協不較真

妥協,是為了更好的堅持。拿我媽和小姑娘來說,她們之間,經常槓成為反駁而反駁、非得分出勝負的局面。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重複著陷入死循環,最後成了類似"明明是先有雞,你為什麼說先有蛋?""沒有蛋哪兒來的雞"這樣的無聊爭辯。

這種時候,就讓孩子佔佔上風又如何呢?不較真兒,先妥協示弱。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讓孩子覺得自己勝利了,他心緒平和了,會在後面做出一些讓步。而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溫和的堅持,把孩子引到正確的方向上。

5、少干涉孩子

我自身崇尚"小節不拘,大節不逾"的觀點,對著孩子,從小沒有死摳過細節。但是,這種情況在他上學之後變了。可能是讓他學習好,讓自己少操心的意識作祟,近乎急切地想讓他能自覺主動地好好學習。

然而欲速則不達,幾位老師都跟我說過,你家孩子上課時,不知道在哪兒雲遊。回到家寫作業也磨蹭,明明半小時寫完的那一點兒作業,可以花兩三個小時。給我急的呀。

其實,孩子大了,他也有自尊心,並不喜歡家長在一旁指點個不停。試想下咱們工作時,領導在一旁不停說:你認真點,你快點,你別看別人。不當場翻臉的人,估計就是傳說中的"老好人"吧。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尹建莉老師說:人的天性是願意遵從自己的思想,排斥來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為了形成兒童的自覺意識,也為了他更好地執行決定,應該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選擇。

《正面管教》中,有效管教的第一個標準是:

和善與堅定並行

所以,少干涉孩子,要把控好"少"字,最終,要想辦法讓孩子自己認識到應該怎麼做,然後自覺主動地去做。

6、體驗是最好的說服

曾看到過一則新聞,說13歲男孩不好好學習,他爸直接把他拎到老家,讓他去挑大糞,並且告訴他考不上大學,沒文化只能回家幹這力氣活兒。男孩兒在挑了幾擔之後,跟爸爸承認了錯誤,回到學校後,成績突飛猛進。

還有一則是關於高中生的,男孩兒嫌媽媽催他學習太煩,頂撞後離家出走,因為沒有學歷和技能,只好找了個飯館去當洗碗工,幹了2天之後,發現原來學習是這麼輕鬆的事情。就給快急瘋的,正到處找他的媽媽打了電話,乖乖回家,埋頭學習,再也不用催了。

給孩子機會,讓他認識到自己到底該幹什麼,才能激發他的內驅力,也是後勁兒的來源啊。


12歲小姑娘“六親不認”,70歲姥姥被“叛逆期”打擊到懷疑人生

說回我家那個表現的"六親不認"的小姑娘,作為姨媽,我能做的有限,只好購書前尊重她的意願,看她對哪些種類的書感興趣,每次送給她有她喜歡的,也有我推薦的。有機會了帶她去看世界,長長見識。

多安撫我媽,讓她關注自己,控制情況,減少對孩子的影響。多和我妹溝通,讓她多關注自己的孩子,學習相關的家教知識,盡到做媽媽的責任。

祈禱: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安然度過青春期,減少叛逆,健康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


我是@北方的木棉,一個開化很晚的中年少女,正用讀書武裝大腦,用寫作遇見更理性的自己。歡迎關注,一起走上持續精進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