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小姑娘“六亲不认”,70岁姥姥被“叛逆期”打击到怀疑人生

我妹,在女儿过12岁生日时,订一桌菜,还同意她邀请了同学。我爸对这个事不很满意,说小孩子家,还下饭馆过生日,还请客。结果捅了马蜂窝,小姑娘跟姥爷不依不饶的,一度闹到姥爷生气地说,不去了。我看不下去说了几句。她直接杵那儿怼我:<strong>你又不是我妈,要你管

给人的感觉,特别陌生。我妹在小姑娘出生后没多久就离了婚。后来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我妈照顾。这一年来,我妈经常跟我说:<strong>这丫头,今年跟变了一个人一样,谁也不怕,谁的话也不听,死犟到底。

12岁小姑娘“六亲不认”,70岁姥姥被“叛逆期”打击到怀疑人生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吗?才小学就开始了?我挺不能接受的,毕竟,小姑娘从前跟我亲的很,现在怎么就"六亲不认"了呢?回想她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和我父母生活在一起。她爸不用提,外地人早就一去无踪,她妈也是聚少离多指望不上。我父母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的,十多年来,出钱出力,付出太多心血。

我妈骂她是"白眼狼"。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白眼狼"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如果说她姥姥做错了,那错在哪儿了呢?我总结了下,大概就是这几个:

1、 照顾过多。

在姥姥的心里,小姑娘无疑很可怜,爹不疼妈不爱。从小就有点溺爱的意思,小姑娘不爱吃菜,我妈从来不强迫。我出主意说,这顿剩下,那就下顿不给她吃,饿她几次试试。可我妈扭头就忘,每次做好饭菜,都先紧着让她挑她爱吃的。

至于说从小培养她的独立能力,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什么的,更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几年随着我妈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很多事力不从心,才有点后悔。但是这孩子现在生活懒,学习也懒,脸都不好好洗,成绩更是步步下滑,让人忧心。

2、 说话唠叨。

在学习和工作上,我们可以说"重复就是力量,从量变到质变。"可是对孩子时,说话唠叨重复,简直要命。叫起床,叫吃饭,去上学。从来就是一次两次三番四次,时间久了,孩子一方面特别嫌烦,一方面又特别依赖,却怎么也养不成自己看时间的习惯,对时间失去了掌控力。

3、 情绪不稳。

这几年,我发现我妈老了老了,反而更加易怒,对孩子倒没耐心了。我经常劝她,大人的情绪要稳定啊,你不能让她牵着你的鼻子走。我妈则说,你不知道她那个样子叫人多生气。

我跟她摆事实,提建议,她当时是觉得我说得有理,可是每有类似冲突,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导致小姑娘也用同样的方式反击,恶性循环。

4、 指责数落。

小姑娘小时候,我们编了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她,爸爸去外地上班了,离得太远,不能回来。但是,后来发现,谎言,无论是不是善意,都需要精心维护。但是,我父母没有这个耐心,我妹更没有。

这十多年来,我妹对孩子的照顾几近于无。孩子小时候和姥姥亲,把姨妈当成了妈妈,但随着长大懂事,她知道妈妈才应该是最亲的人,但是她妈妈又不怎么管她。原本心里已经有矛盾,可是姥姥却开始不分场合,不顾她心情地数落她妈。

每次我回家,我妈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跟我说我妹的种种,我都听得不耐烦,何况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我可以理解我妈的心情,70多岁的人,思想体力都跟不上,而我妹却依然不管不顾地把自己女儿塞给她。

老太太心里不爽是有的,为小姑娘的未来担忧也是有的。可是,谁愿意别人一直数落自己妈呢?结果就导致她心生怨恨,反而更护着自己妈妈。她有一句特别典型的话,我听着是又气又笑,但更多是怜悯。她对我说:<strong>我妈给我买一根线我也珍惜,你给我买再多也比不上。

当然,如果说错误全在我妈,那也是不客观的。失衡的家庭,孩子其实需要更多呵护,然而,对小姑娘来说,物质上的需求是满足了,但精神上远远不足。不良后果也就显而易见。

12岁小姑娘“六亲不认”,70岁姥姥被“叛逆期”打击到怀疑人生

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体逐渐发育开始成人化,而心理上,因为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心愿也越来越强,和家长之间,确实容易冲突。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叛逆了,而有的孩子却能平稳度过呢?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呢?根据我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是情绪稳定

生命即关系。在建立任何关系之前,都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稳定的情绪,是建立关系的基础之一。

曾经有个小视频在网上流传:某学校开运动会,孩子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上场,举着的牌子和喊的口号是这样一句话:<strong>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

很逗笑,但是也很形象,妈妈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妈妈的情绪稳定,整个家就稳定了,要不为啥说"好女人惠泽三代"呢。

当然,有时候保持情绪稳定挺难,比如疫情期开学延迟,在家上学。我看着孩子上课的表现,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要么上窜下跳,各种姿势看着平板,要么蔫蔫儿地打瞌睡。专心听讲的情况不多。每到这时,我只能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亲生的亲生的,稳住稳住。然后适当给他点提示。

2、 理解和接纳孩子

有了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和你进行交流。而无论孩子和你说了什么,别急着给他讲道理,先试着理解和接纳孩子。最重要是学会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孩子的头脑去感受

有一次,孩子班主任发微信,说他把同学挖伤了。本想着等他放学问情况,结果受伤孩子的父母在家长群里喊话,"谁家孩子,这么心狠手辣。"当时被我气得,就想立刻收拾儿子一顿。

后来我刚问孩子一句,他就开始讲和那个孩子的矛盾,表示自己没错,是别人先找事,是老师偏心光批评他。当我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时,发现以一个十岁小男孩的思想,没太大可能去忍受那样的挑衅。

当我看见和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他很快好起来,主动说自己也有错,还让我帮他剪指甲。

3、 降低要求,激发内驱力

要求孩子考上重点学校,要求孩子学各种才艺,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拔尖,把孩子放在重压下成长,时间久了,必定会出现大家都累得要命,苦不堪言的情况。

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这些要求,是孩子想要的,还是我们想要的呢?我儿子学弹琴,一年后死活不再去上课。一直以来,其实都是我在幻想,儿子有一天帅酷地弹着琴唱着歌儿,吸引众多漂亮姑娘的目光。

先顺应孩子的心理,不要一味强制他,包括学习在内,如果不能激发内驱力,在长长的学生生涯中,他必将是缺乏后劲儿的。而一生那样长,在现在这个快速更新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主动学习,会学习的好习惯,并且有幸福的能力。

4、 学会妥协不较真

妥协,是为了更好的坚持。拿我妈和小姑娘来说,她们之间,经常杠成为反驳而反驳、非得分出胜负的局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重复着陷入死循环,最后成了类似"明明是先有鸡,你为什么说先有蛋?""没有蛋哪儿来的鸡"这样的无聊争辩。

这种时候,就让孩子占占上风又如何呢?不较真儿,先妥协示弱。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让孩子觉得自己胜利了,他心绪平和了,会在后面做出一些让步。而这个时候,家长就可以温和的坚持,把孩子引到正确的方向上。

5、少干涉孩子

我自身崇尚"小节不拘,大节不逾"的观点,对着孩子,从小没有死抠过细节。但是,这种情况在他上学之后变了。可能是让他学习好,让自己少操心的意识作祟,近乎急切地想让他能自觉主动地好好学习。

然而欲速则不达,几位老师都跟我说过,你家孩子上课时,不知道在哪儿云游。回到家写作业也磨蹭,明明半小时写完的那一点儿作业,可以花两三个小时。给我急的呀。

其实,孩子大了,他也有自尊心,并不喜欢家长在一旁指点个不停。试想下咱们工作时,领导在一旁不停说:你认真点,你快点,你别看别人。不当场翻脸的人,估计就是传说中的"老好人"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尹建莉老师说:人的天性是愿意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儿童的自觉意识,也为了他更好地执行决定,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选择。

《正面管教》中,有效管教的第一个标准是:

和善与坚定并行

所以,少干涉孩子,要把控好"少"字,最终,要想办法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应该怎么做,然后自觉主动地去做。

6、体验是最好的说服

曾看到过一则新闻,说13岁男孩不好好学习,他爸直接把他拎到老家,让他去挑大粪,并且告诉他考不上大学,没文化只能回家干这力气活儿。男孩儿在挑了几担之后,跟爸爸承认了错误,回到学校后,成绩突飞猛进。

还有一则是关于高中生的,男孩儿嫌妈妈催他学习太烦,顶撞后离家出走,因为没有学历和技能,只好找了个饭馆去当洗碗工,干了2天之后,发现原来学习是这么轻松的事情。就给快急疯的,正到处找他的妈妈打了电话,乖乖回家,埋头学习,再也不用催了。

给孩子机会,让他认识到自己到底该干什么,才能激发他的内驱力,也是后劲儿的来源啊。


12岁小姑娘“六亲不认”,70岁姥姥被“叛逆期”打击到怀疑人生

说回我家那个表现的"六亲不认"的小姑娘,作为姨妈,我能做的有限,只好购书前尊重她的意愿,看她对哪些种类的书感兴趣,每次送给她有她喜欢的,也有我推荐的。有机会了带她去看世界,长长见识。

多安抚我妈,让她关注自己,控制情况,减少对孩子的影响。多和我妹沟通,让她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学习相关的家教知识,尽到做妈妈的责任。

祈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安然度过青春期,减少叛逆,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我是@北方的木棉,一个开化很晚的中年少女,正用读书武装大脑,用写作遇见更理性的自己。欢迎关注,一起走上持续精进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