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位于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为何能够成为战国七雄?

天哥谈史


在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雄中,燕国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燕国能够侪身于七雄之列,完是特殊的历史原因促成的!

首先,燕国的君主是姬姓宗亲,与周王室同族同源,因此才得以被分封为诸侯。在西周及东周春秋时代,其国力虽然比不上秦、齐、晋、楚,但却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又因其所处地区僻居北方一隅,除与胡人有所冲突之外,与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多少利益纠葛,故而燕国所处之地虽荒僻,但其国力却能较稳定的缓慢增长。在经过长期发展之后,燕国积累下了一定的实力。这种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是促成燕国成长为大国的基础之一。

其次,燕国之所以能够逐步壮大,与齐国的帮助也有密切关系!想当初,在燕国国力末强之时,曾经饱受胡人的侵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为了争夺霸权而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对燕国提供了大力支援,仍之不仅消除了胡人的威胁,而且还得以吞并了胡人的土地,使燕国由此开始具备了大国规模。

最后,即便在战国的代的灭国争夺战中,由于燕国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利,三晋诸国成为了燕国的屏障,使其得以远离战火纷飞的前线,而这也是燕国在最后时刻才被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故而燕国虽然国力不盛、军力不强,也罕有明君坐朝良臣辅政,更没有那层出不穷的名将为助。但却依然能够成为自西周时代分封立国,直至战国末年方才灭亡的,名不符实而又缺乏存在感的七雄之一!


北疆同心


战国时期燕国疆域并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达今天内蒙赤峰一带,气候寒冷,本来不具备成为强国的资本。但是燕国拥有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冶铁技术和农耕技术,推动了燕国农业的大发展,使得燕国经济能与中原大国媲美。

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普及于战国,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普及程度,燕国均位于诸侯国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翘楚。

燕国农业耕作技术也很先进,他们利用境内水资源丰富的长处,注重水井的挖掘与利用,并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国在农业生产中推行“垄作耕法”和“粪田”,促进了粮食的增产,亩产至少在100斤以上,超过了当时大多数国家。

战国时,燕国已掌握了块炼铁、生铁冶铸、块炼钢、铸铁脱碳钢、退火柔化工艺、淬火工艺等先进的冶铁技术,国内的农民在生产中已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今天在河北省兴隆燕国遗址中出土的众多铁农具范,就是当年燕国人在高温下炼出的生铁水浇铸而成型的,这种冶炼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铸造效率和铸件质量,使得燕国农民使用的铁锄有较硬的耐磨芯部,外有柔韧的铁素保护层保护,耐用性极强。

(燕国铁犁)

从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来看,这种犁前尖后阔,锐端有直棱,增强了刺土力。当时其他国家方多用铁制造 兵器,较少用于制作成农业生产的工具。以当时强大的秦国为例,秦墓中出土的铁器生产工具只占所有生产工具的11%,其他大多都是青铜工具。

铁农具在燕国的广泛推广,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燕国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燕国在生产中推行了“垄作耕法”,出现了最早的垄台与垄沟,雨季有利于排水,旱季又可顺垄沟灌水,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涝的作用。

燕国境内有易水、滹沱河、滦河等众 多河流,为农田浇灌提供了便利。燕国的城池一般坐落于河边台地,城内水井密布,有相当一部分水井是为浇灌农田而开凿的。聪明的燕国人发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在井边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系重物,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水利的广泛应用,使燕国在战国时,由原来的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发展。

先进的农业生产让燕国的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燕国甚至有多余的粮食进行酿酒。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均发现了大量燕国的酒器,这说明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较普遍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燕国的粮食产量除满足日常食用外,应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

燕国粮食亩产也很高。魏、齐、秦三国分居中、东、西三地,它们的亩产有多少呢?魏国经过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地力以增加亩产,据李悝自己描述,魏国亩产“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秦国的地理条件较中原地区略差,但是秦国重视兴修水利,“收皆亩一钟”,换算成市斤的话,亩产约为120斤。齐国的粮食产量是“中田小亩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而燕国的平均亩产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过了齐、魏、秦等国。

燕国所在的幽州地区,据《周礼》记载,“其谷宜三种”,这个“三种”指的是黍、稷、稻三种农作物。其中的黍为小米,稷为高粱,稻为水稻。由于战国时期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属于温暖期,这种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燕国能够有多余的余粮,可以做到“粟支十年”。近年在燕下都遗址上出土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多个大型粮仓遗址,就是燕国粮食充沛的有力证据。

燕国冶铁作坊不仅多。而且规模还不小。燕下都第 5 号 遗址上的治铁作坊,面积为 9 万平方米;第23 号 遗址上的作坊,面积更是达到了17万平方米之多。这么大规模的冶铁作坊,一般都由官府经营。1 9 6 5 年燕 下 都第4 号墓出土的两批铁剑,都已使用了淬火方法以增加其硬度,这在当时各国中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燕下都第 5 号 遗址)

燕国强大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在燕下都出土的44号墓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具系以皮条穿缀铁札叶而成的“铁兜黎”。它由89片铁札叶组成,高26厘米,宽24厘米,顶部是用两片半圆形札叶合缀成的圆顶,其下用七层长方形的札叶自顶向下编缀而成,每片札叶都是4X5厘米的规格,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铁制铠甲。在冷兵器时代,铁制铠甲对战士的防护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所以燕国军队数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强,伤亡率也很低。

战国时,楚国以铁制兵器锋利著称。但是比较出土的燕国铁制兵器和楚国铁制兵器的结果表明,燕国的铁制武器并不比楚国差。燕国的淬火钢剑,是中国最早的淬火钢剑,想要制造出这样高水平的铁器,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铁器发展时间。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前期,燕国就掌握了铁制兵器的制造,其水平和质量并不落后于楚国。

(煮盐图)

燕国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传统农业,他们的盐业生产也很发达,为燕国带来了很大的收入。《逸周书》记载,幽州自古利渔盐。齐国名相管仲曾评论过当时各国的经济,说“楚有汉之黄金,齐有渠展之盐, 燕有辽 东之煮,此阴王之国也”。辽东地区自古便是盐的主产区之一,所出产的盐质量好,产量大,号为“辽东之煮”。燕从辽东盐业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是非常巨大的。韩非子说过:“山、泽、林、盐,国之宝也”,战国的盐业,以燕国和齐国最为发达,所以管仲才将燕国称为“阴王之国”,因为这种收入是隐蔽的,其他国家并不知道这笔财富有多么巨大。

出人意料的是,燕国的养蚕业也很发达, 养蚕是燕国许多农民的主要副业。《史记-货殖列传》上就有“燕、代田畜而事蚕”的记载,燕国的农妇养桑缥丝,纺纱并织成丝帛,除满足自家需要外,还能拿到市场出售,使得燕国的丝织品能够远销到列国。

(燕都武阳复原图)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燕国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燕国城市的发展。

燕国的都城武阳是战国最大的都城,这是很多人都无法相信的。武阳城周长达到了25000米之多,城北是燕国的宫殿区,四周环以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市民住在离宫殿区较远的区域。武阳的内城凿有四条河道,既护卫了宫殿,又解决了武阳城的供排水问题。整个城市布局合理,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燕国统治权力的强大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蓟城)

燕国还有蓟城、中都和琢城等大中型城市,另外襄平、渔阳、沮阳、无终、阳乐等城市的规模也相当不小。《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柯与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 荆柯和而歌于市中,旁若无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燕国城的繁华。

总体来说,战国时期的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战国七雄中是比较靠前的。铁制工具在燕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燕国的商业也比较发达,盐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之一,而发达的商业又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发展,这些都是燕国能够称雄于北方的重要基础 ,也是他们抗衡战国其他国家的资本。

,


笑语千年


燕国地处苦寒之地,在战国七雄当中也一直是一个排名靠后的弱小国家,领土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位置,经常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出现军事问题。领土总的来说也确实不是十分广阔,但是依然是战国七雄之一。那么燕国究竟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其建国800多年甚至比周王朝的寿命都长呢?

战国时代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光彩的地方就是百家争鸣,同时最黑暗的地方也就是军事征伐不断、各个诸侯为了使自己进一步扩张大打出手,而导致民不聊生,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崩坏,而且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实在西周末期就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到了东周以后,周王室的权利才出现真正的衰落,无力统治整个邦联制的国家。

所以诸侯也往往各行其事,纷纷打破西周王朝初期所建立的身份等级制度,每一个地方领导者的野心也逐渐增强,开始了弱肉强食的争霸历史。而燕国便是其中之一,与其说燕国参与争霸战争倒不如说这种观点并不能服众,因为燕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并没有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能力或者说想要称霸于诸侯,但是后世以及当时依然将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燕国是周氏正统,是在战国七雄当中资格最老的国家。

虽然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不再讲这种国家的等级,但那是对于自己国家而言的。燕国的这种政治优越性,其实比战国时期已经衰落的周王室更能发挥它的威力,同时很多国家也都羡慕燕国有这一正统的权威。虽然这种权威不能当饭吃,但是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为了一个名头而绞尽脑汁,但是燕国却与生俱来,不论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这些新兴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能够获得一个合法的统治基础,在自己已经完全掌控政权的情况之下,依然还要奋斗数十年,而燕国由于其正统性只要他承认就可以。


第二点燕国虽然弱小,但并非一文不值。

燕国确实弱小,但是无论是秦国的远交近攻,还是燕国在合纵连横之中的作用,谁都无法忽视燕国,苏秦的发家之地就在燕国,而且整个战国期间规模最大的两次合纵运动都是从燕国开始。这两次合作都给秦国和齐国带来巨大的军事压力,甚至齐国险些被灭。在秦国合纵之时,燕国也是山东六国最关键的一环,只要燕国出现动摇,六国合纵就会出现裂痕,秦国的连横每次都会大获全胜。所以燕国之重要不在于军事力量的强悍,而是在于每一个时刻都能在联盟当中起到关键的进取作用和关键的瓦解作用。

所以秦国在东出的这近百年的时间当中,都与燕国王室保持较为理性的联系,在荆轲刺秦之前,秦国几乎出兵攻打了其他所有国家,但唯独没有对燕国用兵。甚至燕国在秦国击败赵国以及合纵灭齐之后还起到了对于秦国而言牵制敌军兵力的作用,不断进攻赵国和齐国。这正好符合秦国远交近攻之战略为瓦解六国同盟,同时也为统一大业做出了第二战场上的贡献。

第三燕国虽然地处苦寒之地,但并非土地贫瘠。

在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称雄的这七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粮仓。这也是为何是战国七雄而不是战国八雄的原因。因为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定的战争基础,再配以强大的军力才能被称熊雄。燕国虽身处北方苦寒之地,但是粮食供应并不缺,甚至还有富余。在荆轲刺秦时,我们会知道燕王督亢之地图献与秦王,而这个地点就是燕国最富庶之地,也是燕国的军粮来源之地,所以秦王才会毫无戒备。

而且在整个战国时期,每一个雄主在变法之前,他的国家都缺少粮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锐。但是燕国虽然一次成程序统的变法都没有进行过,但是燕国从头到尾不缺粮草。民众都不会因为人地矛盾而过着挨饿的生活。这也是燕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的原因之一,虽然兵力不算强大,但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综合保障能力并不差。

第四实力相对弱小,这也只是相对的。

只是与战国七雄的几个强大国家相比而言,并不出众,但并不是弱小的证明。实际上燕国人同样民风彪悍,常与胡人作战,在最初被周王室分封到这一地区的时候,燕国所统治的地方不过巴掌大小,但是最终却成为北方强国。并且与东胡林胡等少数民族作战,骑兵甚至比赵国的骑兵出现得更早,军政阅历更为丰富。只是常年与外敌作战,所以华夏民族内部的争雄战争,燕国并未过多参与,但并不是说燕国的军力弱小。

同时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军事斗争的军队在对内战争中往往并不出彩。

这是因为战争逻辑不同战争目的不同导致的战法都有所区别。不论是燕国的飞骑,赵国胡服骑射之后的骑兵,之后秦国。灭亡之时的10万骑兵南下,它们的军事战力都受到战争逻辑的不同而有所下降,以彼之短攻敌之长,所以显得军事力量弱小而已。而燕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从来胜多败少,并且燕国骑兵也有力地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燕国没有机会,讨不到好处的游牧民族才逐渐向西迁移,才给赵国一强大的军事压力。可见燕国作为华夏民族的北方屏障,究竟是否能够称之为强国呢?

但是燕国同样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历史包袱太重,自认为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古老的国家,同时也是得位最正,拥有雄厚政治底蕴的国家,所以对于一些新鲜国家燕国并不待见,即便打不过也摆着一副臭脸。尤其是与它接壤的齐国和赵国,燕国从来没有给好脸子看。甚至在两国的困难时期还趁火打劫。有利于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后反而因为荆轲刺秦加速自己的灭亡。


世界史图鉴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其中有七个最强大的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然而在大家的印象中,燕国不仅位于北方苦寒之地,领土面积也不大,为什么它能够成为战国七雄呢?

燕国来历挺大

燕国的始祖,是燕召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皇亲国戚。周武王灭商以后,就将燕地赐给了他。不过当时的他并没有前往封地,而是派了他的儿子前往,他自己则是留在了镐京辅佐。

在他辅佐期间,他的权势那是相当的大。我们都知道西周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名叫周公旦,孔子对他是格外的推崇。然而燕召公在当时的地位可并不周公旦小。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西周的领土,陕西西边贵燕召公管,陕西东边则归周公旦管。燕召公的地位可见一斑。

另外,在西周刚刚分封之初,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除了前朝后裔,获得的最高爵位基本上就是侯爵,而燕国就是侯爵。反观其他六国,赵、韩、魏三晋之国和齐国就不说了,名不正言不顺。秦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才被封为诸侯,为伯爵,楚国最惨,分封的时候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虽然在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但是燕国毕竟是老牌诸侯国,且来历挺大,这也是为何将其纳入战国七雄的原因之一。

燕国实力并不差

战国时候,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无非就是领土、地理位置、粮食产量等等。领土暂且不论,燕国没那条件,我们来说说粮食。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於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史记·苏秦列传》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有一段对话,那就是苏秦劝谏燕王时说的话。苏秦对燕王说:“燕国南边有富饶的土地,北边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们即使不耕种,也足够养活自己了。”也许这里面苏秦有一些吹嘘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些情况应该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燕国哪怕不像秦国一样富得流油,但是也绝不会穷。

特别是在燕昭王时期还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战国格局的事情,更是为燕国加分不少,那就是乐毅伐齐事件。

此前,燕国经历“子之之乱”,齐王趁机攻占了燕国不少的土地,使得燕国损失惨重。燕昭王即位以后,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报仇。于是,他派了苏秦前去齐国做间谍。

在苏秦的怂恿之下,齐闵王一边放弃帝号,得罪秦国,另一边又积极攻打宋国,失去了三晋之国的支持。最后,燕昭王以乐毅为将,率领五国联军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城,使得齐国几乎灭亡。尽管这一事件,依靠的并不全是燕国的力量,但是光算派苏秦为间谍这件事,燕国就绝对占了大功。

也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世人知道燕国并不是好惹的。

结束语

表面上看燕国十分弱小,但是能够入选战国七雄之一,它一定是有点能耐的。


小云轩谈史


燕国位于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却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七雄实力排行榜上,燕国位列第6名,它后面还有个韩国。

也可以这样说:燕国不但可位列七雄,还不是最弱的。

让我们看看燕国为什能稳居战国七雄。

身正根红

燕国是周王族的宗室,周武王建周后,将召工奭封在蓟地(今北京),建立臣属于西周的诸侯国燕国。

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展,吞并享国1000多年的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

燕国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国祚八百多年,无不跟燕国是周朝宗室的诸侯国有关。

公元前664年,山戎派大军侵略燕国,燕庄公不敌,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向山戎出击,最终保全了燕国。燕庄公有感于齐桓公的再造之恩,亲自送齐桓公归齐。齐桓公说

:“我非天子,作为诸侯的您相送不宜出境,我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把燕庄公所至之地为界割与燕。

齐桓公是春秋时的霸主,他不但无条件地帮燕打山戎,还割地为界,为了什么呢?都是因为燕是周天子的诸侯国,燕虽比齐弱,身份、名份在那里摆着。这就是所谓的“名正言顺”。

燕国的实力

燕国虽是弱国,但弱而不贫。《战国策·燕策—苏秦将从北说燕文公》中有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燕国燕山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牧业为主。东部沿海有渔盐之利。北部“风吹草动奔牛羊”,南部“谷稻溢满仓”。燕国北部的红枣和板栗也不可忽略。

山地有铜铁矿,农具兵器可以自给自足。水利工程旱可灌溉,涝可排除。

燕国的军队,带甲数十万,兵车数百乘,铁骑六千,存粮可供百姓吃数年。

如国没有战争,燕国百姓的幸福指数并不输六国。

国家的强弱,并不完全限于国家的大小,一个强国可以有强变弱,也可以有弱变强,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君主是否贤明,人才是否聚积,至关重要。秦孝公颁《求贤令》得商鞅而强秦国就佐证了人才的重要。

燕国的崛起

燕国真正崛起于燕昭王,燕昭王接手的是几近亡国的烂摊子,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大乱,干涉、攻破燕国,差点灭亡了燕国。燕昭王接手破燕,他为了励精图治,一雪国耻,放下国君的身段,广纳贤才。

人才不是想求就能得到的,看看秦昭公是怎样招揽人才的。

  • 建黄金台也就是招贤台。求教于智者、贤者郭隗,并建黄金台尊其为师。此举让天下人知道燕昭王真心求贤。
  • 卑身厚币。他不但尊郭隗为师,还封他高官,给他丰厚的俸禄。

燕昭王求才若渴的贤名传遍天下,各国贤才纷纷来投。魏国的乐毅,赵国的剧辛,齐国的邹衍……

燕昭王礼贤下士,用人不疑,在乐毅等人才的尽力辅助下,燕国渐渐国富民强。燕昭王听从乐毅“天下共图齐”的建议,联合诸国伐齐,把强大的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伐齐胜利后,燕昭王令秦开攻打东胡,疆域向东北扩张千余里。燕国又向南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终于使燕国跃居强国之列。

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和乐毅有矛盾,因此不重用乐毅。燕惠王用一个平庸之辈代替乐毅统兵,结果燕国被齐国打得大败,齐国被燕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尽被收复。事后燕惠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惠王终究没有昭王那两下子,燕国的衰退也就不可避免了。

燕国对乐毅的一用一弃就左右了燕国的盛衰,足见人才对于国家的至关重要。

燕国能位列战国七雄,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明君贤臣。

回答:今古大观

欢迎朋友们光注、畅所欲言,共同探讨问题。


今古大观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也是,咱说春秋战国,老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掰着手指头这么捋,可真要是算算,咱还真真的发现,历史上在这燕国身上用的笔墨还真不多。

燕国给人感觉这压根就是马槽边上的大头蚂蚁,这就是个混饭吃的主。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老话说的好,您别扯别的,既然存在他就合理。

今天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掰扯掰扯。

燕国。

咱先了解一下燕国是咋来的。

话说当年周武王伐纣,搁牧野这块一举击败了商纣王,那么这商朝算是完蛋了。

周武王就坐了天下,这就开始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那么他这统治过程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当时这周武王就把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划拉到蓟地封王,这就是最初的燕国。

给的爵位是侯爵,这是除了前朝遗留之外,新分封最高爵位。咱都知道楚国他这体量大,最开始也就是个子爵而已。

所以燕国那可是根红苗正的宗室子弟建立的,来头也算大吧!而且这召公奭和周武王的关系还不错,当年封了之后,人家压根就没有去封地,就让自己的长子管理封地,自己个蹲在镐京这块辅佐周武王一辈子。

那么这事到了公元前七世纪的时候,这燕国开始扩张,吞掉了蓟国之后,就搁蓟建立了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体燕国就是这么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燕国瞅起来是根红苗正的,那么他的存在感为嘛这么低呢?”

简单,燕国这封地太过贫瘠,搁过去说一个地是否富裕,这就看当地庄稼的收成如何,那么燕国地处北寒之地,还和戎狄这些个所谓的蛮夷接壤,所以想要富裕这俩字压根就和他不沾边。

总结一下燕国之所以存在感比较低,就俩点,一是离着大华夏的中心远了点,这二呢国力确实弱小。

燕国的弱小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既然国力弱小,那么为嘛没有被吞掉呢?”

这原因多了去了,你以为燕国没有被灭过吗?历史上让齐国就灭过,后来被晋国给扶持了起来,再后来燕国为了报仇好悬没把齐国给灭了。

那么燕国为什么能够复国呢?

其实说道根子上,蹲在中原地区一帮子大佬感觉,在他们把对方灭掉之前,保留燕国帮他们抵御戎狄,这绝对是上上策。

毕竟中原地区还乱着呢?这要是让戎狄闯进来,这罪过可没人愿意背,这事您可以参看后来的晋朝八王之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司马家的人没这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这意识可不欠缺。

这不在整个历史时期,燕国别人不撩他,他自己个到是内乱了好几次,再加上戎狄之类的,那么晋国还帮了不少忙,这中间还包括死对头齐国也帮过忙。

所以这燕国就可以安安稳稳的躲过了春秋时期大兼并,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所以燕国这运气是不错。

最后他这体量也不小,地方二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之众,家里边那车有六百辆,过去那战车跟现在那坦克差不离,所以人家战国七雄的名头不是盖的,名副其实!

再说燕国是没怎么参与到中原地区的争夺大战,但他也没有忘记开疆扩土,公元前283年,秦开东渡辽水搁朝鲜半岛拿箕氏朝鲜开涮,一家伙就打到了朝鲜清川江,将朝鲜半岛一部分地区并入了燕国。

那么从这些事当中,咱不难发现,这燕国他实力其实也不弱,只是和其他六个比起来,确实小点。

他的弱小就体现在历史书当中,关于他的笔墨也就这么几件事。

第一个,燕国内乱,被守在一边的齐国给打趴下了。

第二个,后来上位的燕昭王,卧薪尝胆,让乐毅一古脑带着五国联军把个齐国揍的眼瞅着就要快灭国了。

第三个,后来的齐国乘着燕昭王去世,大败燕国军队,又复兴了齐国。

瞅见吗?三件事其实说道根子就一件事。

再后来就是,秦国把赵国收拾了,坑杀了四十万降卒,燕国感觉自己的好日子到来了,这就带着兵数次攻打赵国,却让赵国给收拾了。

这就是为嘛大家伙老是笑话燕国的实力弱小,一个都被打出骨髓的赵国,燕国都打不动,他不弱谁弱?

最后一件就是荆轲刺秦王。

所以关于燕国的事,说起来似乎能提到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总的来说他打那六个家伙是不行,但和其他的比起来,燕国还是强大的存在,其他的不行,所以跻身战国七雄没问题。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之所以提问的朋友对燕国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产生质疑,可能是因为自燕召公奭(shi四声)开国至燕惠候这期间的历史是没有任何记载的,据说关于燕国前期的历史记载在汉代之初就遗失了,所以包括太史公所著的《史记.燕召公世家》对此也是寥寥一笔带过:“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候。”

一、

我国的“分封制”始自西周,“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大肆分封功臣和宗室以拱卫周王室,这个燕国的开国君主叫姬奭(燕召公),是和周武王、周公旦同辈的兄弟,具体是不是亲兄弟这没有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一个家族的,并且关系非常近。

因为当时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在向神灵祭祀和向天下人昭告帝辛(纣王)罪状的时候,左右两边一个是周公旦(鲁国的开国君主,周武王亲弟弟)、另一个就是姬奭(燕召公),二人中周公持大钺(yue四声),姬奭持小钺分别立在武王身边,陪同祭天。

(钺,一种古代兵器,在古代礼乐时长期使用)

武王死后,周公辅政,姬奭位列三公,一同辅佐周成王,姬奭的封地在燕国,但是他因为国事繁忙而留在了镐京并没有去就任,姬奭派了他的长子姬克去管理和经营燕国,自此开始了燕国长达800年的历史。

二、

在西周之前,燕地就有了很多古老的民族在生存,比如孤竹、鲜虞等,甚至还曾经建立过国家,如蓟国、中山国等,但是在召公受封之前这个地区是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的,燕地有了文字是始自西周。

我们都知道“武王伐纣”之后分封最多的就是同姓国,都是周王室的姬姓,是王室的宗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拱卫周王室,当然这些国家除了功臣那便是自家人最信得过了,同时将重要的王室贵胄分封到边远地区也是有其目的性的,一则是为了扩张周天下的领土,二是为了方便管理商朝遗民,武王伐纣之后并没有将商朝赶尽杀绝,不光册封了几位商朝遗老遗少为诸侯,而且这些遗民也都进行了妥善安置,但是为了周王室自身的安全,还是要将大部分商朝遗民分散开,于是周王室迁徙了很多商朝百姓去各个国家,当然好地方去不了,只能去边关的国家,比如燕国就安置了很多遗民。

三、

燕国由于其地理位置原因,从建国开始就没有按照正常逻辑去发展,因为燕国还担负着替周王室防卫北方游牧民族的重担,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等时不时的就来袭扰一番,所以燕国很少和中原地区国家进行交往,甚至可以说燕国就是中原的一道屏障,正是因为燕国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中原各诸侯国的良好发展。

四、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都在不断地兼并战争谋取利益,燕国即便在偏远也逃不脱这种宿命,燕国和齐国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在齐桓公时代,燕国受到了山戎的侵略,求助齐国,齐桓公组织齐国的军队帮助燕国驱逐了他们,在胜利之后,燕庄公为了表示感谢亲自将齐桓公送到了齐国国境内,齐桓公讲究周礼,诸侯不可跨境相送,这是僭越礼法的行为,为了维护周礼,齐桓公将燕庄公踏上齐国的领地悉数赠送给了燕国,这个时候的燕国和齐国是蜜月期。

到了“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和燕国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融洽了,此时已经进入了战国时期,齐国趁燕国宗室内乱而发兵攻燕,燕国的都城都被齐军攻破了,国家险遭灭绝,后来由于燕国子民不堪齐人统治而频发暴动,继而“三晋”又来相助,齐国撤出,燕国才得以复国,但是从此之后在燕国人心中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但是自这开始燕齐之间的争锋总是燕国落下风。

直到燕昭王继位之后,为了报仇,他发愤图强,广招贤才,有了乐毅等人的辅助,终于北伐胡人,南征齐国,这时候才是燕国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战国七雄”之一的标准。乐毅在齐国呆了五年,一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个时期的燕国在战国中各个诸侯国间也算着实威风了一下。

五、

有说法称燕国参加“五国相王”的活动表明其已经跻身“七雄”,其实不然,真正确立其战国地位应该就是在燕昭王时期,这个时候的燕国才是真正有实力的时候,“五国相王”只是称谓上有了改变,而实质上燕国的国力还差的远。

燕国离秦国很远,中间夹着三晋,所以燕国最主要的对手是齐国,齐国位于东方,面积广阔,国力强大,而且政治地缘非常有利。而且齐国周边缺少强邻,除了燕国之外,尽是鲁国之类的小国。一旦和大国进行战争,可以由这些小国充当缓冲,但是齐国平原地区太多,如果多国来征伐,很容易长驱直入,所以说,当“五国合纵”来齐的时候,险些灭亡。

燕国的地理位置北部与山戎等少数民族政权相连,西面连接赵国和中山国,南边靠海并与齐国接壤,燕国地理位置靠北,和中原国家很少有交战,但是和其两个邻居赵国、齐国却经常交恶,这跟战国时期各国都欲称霸的本质思想有很大关系,而秦国后来实行的“远交近攻”政策更是麻痹了燕国,燕国在和齐国、赵国相争的时候互相都消耗了自己的国力,这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题外话:
战国七雄中最有实力一统江山的国家有四个, 齐国、魏国、秦国、楚国,其他国家不具备这一条件,齐、楚、秦不多说,这是老牌帝国,有底蕴有实力。单说魏国,魏国是晋国分裂后的三国之一,魏国在战国初期强盛了将近百年,而且是所有国家中第一个实行改革的,国力很强大,尤其是军事上还训练有“魏武卒”,战国初期的魏国常常西边吊打秦国,东边骚扰齐国,强盛可见。

六、

如题,由于燕国确实地理位置不好,在生产条件落后的战国时期,也可以称燕地为贫瘠之地,所以说燕国是战国七雄之后比较贫穷的国家。燕国的军事实力也很弱,只是在燕昭王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其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直处于七国中弱者的地位,其和韩国国力不相上下,因为本身实力就很弱并且燕国和赵国、齐国常年摩擦,对其本身也是有很大的消耗的。

总结:

“弱国无外交”来形容燕国在合适不过了,可是燕国既然能够上榜“战国七雄”,其实力也不容小觑,这主要原因就是燕国地理位置比较远,和中原大国没有过多交集,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之间制衡”的客观条件下,才得以偏安一隅,随着国力渐强,燕国没有把握住,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所以燕国的强盛仅仅在燕昭王时期昙花一现,继而就陷入了和齐国、赵国之间常年的摩擦之中,消耗了自己的国力。

虽然在燕国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燕国也在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吞并了蓟国、占据了辽东等地, 但是那些地域在战国时期是非常贫瘠的地方,生产力低下,生产条件恶劣,所以说对于燕国的发展而言,意义并不是很大。

而燕国常年与齐国、赵国的交恶,牵制了齐赵两国一部分兵力,这就为秦国提供了条件,可以说燕国在一定意义上对秦国统一六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燕国是一个小国,无论在经济、人口还是军事上都只能力求自保,燕国虽然有“荆轲刺秦王”的壮举,但是即便荆轲刺杀了秦王,秦国还会有下一个人来一统天下的,燕国终归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鸿涵先生


第一,燕国的国土主要在现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一带,国土面积在七雄中名列前茅。

燕国地广人稀,是公认的苦寒之地,但燕国的军事力量和军队战斗力不弱。虽然燕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军队数量可不少,几乎全民皆兵。全国上下带甲数十万,在和游牧民族的长期战斗中,战斗力杠杠的,打的让匈奴都害怕的东胡望风而逃。此外,燕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马匹,这在当时来说可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是燕国的一大优势。燕国敢叫板齐国和赵国是有一定资本的。

第二,燕国是七雄里唯一一个王室出身的诸侯国,也是最正统的一个。燕国是召公奭,也就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正统的王室血脉。作为皇室宗亲和最早的一批诸侯国,燕国被封在了北方边地,替周天子守护国门,守卫周朝北疆长达八百年。这八百年里,燕国承担着防御北方戎狄的重任,把北方凶悍的游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燕国的地盘和地位不仅是继承的,更是打出来的。

第三,燕昭王时期,燕国在辽东拓地七百里,国土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周边诸游牧民族纷纷臣服。鼎盛时期,燕国差点吞并齐国,不是燕惠王猜忌逼走了乐毅,燕国真就雄起了。燕国没有称霸中原,最大的瓶颈就是物质基础不足,如果吞并了齐国,燕国的军力加上齐国的财力,燕国妥妥的超级强国。


乐道好思


战国七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历史概念,它的提出也从来没有那一本书,哪一个前辈学者给出一个定义,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对战国时代最强的七个国家的一个总称。而这个总称的来源,最早是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方向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在这里刘向提出了“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从此之后,战国才被人们作为一个时代的称呼来使用。虽然在此之前也有战国这个称呼,比如太史公在他的《匈奴列传》中写到过: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於匈奴。

这里面也有战国,但这个时候的战国所说的是七个经常经常作战的最强的国家。虽然说这里面提到了“冠带战国七”,这里面也有七战国这么一个说法,但和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后世所说的战国七雄,是说战国时代最强的七个国家,这里面有了一个时代的概念,但很显然太史公的这个战国并没有时代概念,这个时代概念是从刘向开始的。而后世之所以称之为战国七雄,其原因也是因为刘向所说的“万乘之国七”,东周时代,各个国家兵力的强弱常常以“乘”做单位,来进行参考。而现在我们所俗称的战国七雄其实就是在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万乘之国。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七雄之一,他具备了必须的条件“万乘”。

那么“地处苦寒之地,领土也不广阔”的燕国的势力范围究竟有多大呢?

这是战国时代的七国割据的一张地图,从这张地图上看,燕国的版图面积不小于韩魏赵三国,而至于说燕国处于苦寒之地其实不然,燕国的版图面积包涵着冀北和辽西,虽然地处边境,但也算不上苦寒,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的,单从这点来看,燕国早先的处境其实还要强于秦国,秦国是自从有了巴蜀之地后,才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而且,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也相对来说安稳,不仅如此,燕国还有很强的政治地位。

在周天子分封诸国的时候,燕国是被分封给了周武王的弟弟即召公奭,可以说燕国是一个老牌的宗室国家,与秦、楚相比,燕国一直被其他诸侯国所接受,而且燕国的统治者一直都是姬姓,中间虽然也出现过动乱,但他既没有像晋国一样被瓜分,也没有像齐国一样而易主。另外要说的一点是,燕国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他是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中,统治时间最为长久的国家,从建国到灭亡一共经历了822年。

单单从满足千乘之国,地域范围,统治时间这三点来看,燕国也并没有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不堪。何况燕国在战国时期也有过其突出的表现

燕国是六国“合纵”的发起者: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彊赵,南近齐,齐、赵彊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这是燕文侯与苏秦对话中的一段摘取,来自于《史记》,当时的战国割据基本已经形成,而燕国所受到的威胁主要来与赵、齐,为了改变燕国的这个局面,燕文侯在苏秦的劝说下,同意了他的“合纵”战略,并对他加以支持。可以说,燕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其实也并不安于现状。

在对外作战中,燕国是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国家之一:

其後燕有贤将秦开,为质於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馀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他曾打的东胡却千馀里,修建了一条在造阳至襄平的长城来抵御外族入侵,虽然说燕国在战国时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到内部争霸作战中来,但长期的对外作战使得燕国也有着不俗的战力,这一点是不能小看的。到了燕昭王的时候,燕国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到了强国之列: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乐毅伐齐,燕昭王在子平之乱后,招揽人才,对外通过秦开即稳定了边境,还拓展了领土,而与战国诸国之间的作战又有乐毅脱颖而出,夺取了齐国的大片土地。

既有着“万乘之国”这一评价门槛的基本保障,又有着宗室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还能够在战国的诸侯争霸中有着自己的突出表现,虽然说燕国地处偏远地带,但把他列为战国七雄是实至名归的。


再言春秋


燕国之所以能够名列一战国七雄之一燕昭王是功不可没的。

战国七雄这7个国家里边大概分成了三个档次:

第1档,是秦国和楚国。

这两个国家国土面积极为庞大,拥有至少相当于当今三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人口至少在500万以上。相对于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来讲,他们算是超级大国。



第2档,是齐国、赵国和魏国。

这三个国家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文明中心,经过数千年的建设土地开发的非常充分,人口密度也非常大。但是三个国家国土面积却不大,大约也就是相当于今天1~2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人口也就300万。

第3档,是韩国和燕国两个国家。

这两个国家中韩国虽然位于中原地区,但是周边强国林立。所以,虽然人口密度很大,但是国土却非常狭小,还不到今天一个省级行政区的面积。最后一个是燕国,这个国家早在西周初年就建立了,但由于位置偏僻周边的环境却非常恶劣。他南方是强大的赵国和齐国,他的北方是凶悍的游牧民族。这里人烟稀少,国土面积不大,直到战国中期也只不过占有了相当于今天半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积。

而且,还差一点儿被齐国给吞并。本来,凭燕国的实力也就相当于中山国的档次,无法和其他六雄相提并论!

没想到燕国在子之之乱之后迎来了这个国家历史上最有为的国君燕昭王。

燕昭王早年在韩国为人质,这里是中原的核心区,文化极为昌盛。由于常年在韩国生活,虽然燕昭王出身于苦寒的燕国,但他所受到的教育却是当时天下最优秀的教育,所以特殊的生长环境,让燕昭王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燕国贵族。除了接受新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之外,国仇家恨也促成了燕昭王改革的决心。在战国早期,燕国由于国家弱小,经常会被齐国侵略,到了子之之乱的时候。齐国甚至想占领燕国,将这里变成自己的国土。在占领期间,燕国上下遭到了齐国军队非人的对待。

所以,当燕昭王回国继位的时候。看到的是由于齐国的侵略让整个国家满目疮痍,更坚定了燕昭王改革的决心。

所以,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

但是,燕国地理位置偏僻,文化落后,没有多少人才供利用,于是燕昭王建立黄金台,广招天下贤良,并且通过千金买马骨的方式表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于是,天下豪杰如过江之鲫纷纷流向燕国。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乐毅!

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燕国蒸蒸日上,焕发出了活力。

同时,为了增强国力,燕昭王积极向辽东地区扩张。

在那个时候,辽东地区被游牧民族东胡人占领,为了打败东胡人,燕昭王派大将秦开来到东胡做人质,在取得对付信任之后,了解到了东胡的虚实。

公元前4世纪末,秦开率领燕国军队讨伐东胡,一直打到辽河流域,从而让燕国的国土扩大了一倍,使燕国终于有了和战国其他强国叫板的能力。

公元前284,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发兵征讨齐国,差一点将齐国给灭掉,向天下各国展示了燕国强大的国力和军力。



从这时候起,燕国就成为当之无愧的战国七雄之一了。

但是,随着燕昭王的去世和讨伐齐国的失败,让燕国再次陷入低潮。到了战国后期,燕国50万大军竟然不是刚刚经历长平之战元气大伤的赵军的对手,可见燕国还是战国七雄中吊车尾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