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为何尊崇明朝,还将“崇祯”年号用了265年?

史事春秋


历代以来,中原王朝和朝鲜半岛关系最好的时期就在明清两朝,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李氏朝鲜延续近六百年,所以相当稳定,李成桂建立朝鲜,实际上属于造了高丽王的反,也有需要中原王朝为他的新朝背书的意思,另外一方面,终大明一朝,对朝鲜始终恩宠有加,特别是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朝,李氏王朝基本濒临灭亡,王室都跑到鸭绿江边,随时准备逃亡大明,当时派使臣到北京求援的时候,明确的说只要大明援助朝鲜,朝鲜愿意举国内附,万历帝也分两次派兵击败日本,挽救了朝鲜,但既没有接受内附,也没有要求补偿,所以朝鲜王朝对明王朝确实是感激的,有明一朝,朝鲜的外交政策就叫事大慕华。以小中华自居,自诩大明第一亲藩。

但是后来的清朝,朝鲜的态度就相当不同了,在明朝没有灭亡之前,朝鲜的主要边患就是女真部落侵袭,双方兵戎多年,积怨很深,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满清是蛮夷啊,朝鲜自认小中华,是绝对看不起 蛮夷的,一群从树林里跑出来的野人,除了不怕死敢打仗,还会干什么,有文明吗,懂什么叫文化吗,当然鄙视了,加之满清征服朝鲜的时候,烧杀过剧。明清一对比,可不是觉得还是大明好嘛。


酒客谈历史


公元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上奏明太祖朱元璋册封,朱元璋封国号为“朝鲜”,并将朝鲜列为永不讨伐的藩属国之一。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箕子朝鲜、卫满朝鲜等王朝,历史学界为了区别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鲜,一般称为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自建立以来,就与大明王朝确立了藩属关系,甚至采用的年号都是大明王朝的年号,直到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超过百年,朝鲜王朝不得不与大清王朝妥协,取消继续用“崇祯”作为年号。但是反清思想依然存在,朝鲜王朝并没有采用清王朝的年号,而是改用自己年号。

朝鲜王朝之所以如此尊崇明朝,就是朝鲜自立国以来,在文化、制度各方面都效仿明朝,接受全盘汉化。自此在之后长达几世纪的统治中,朝鲜国内始终存在一部分儒家势力,并长期控制朝鲜政权,朝鲜王朝与大明王朝是制度和文化上非常相似的两个国家。

另外朝鲜与明朝存在深厚友谊。比如在明万历年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开始侵略朝鲜;面对朝鲜求援,明朝政府先后两次派兵援朝抗日,最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保护了朝鲜主权。朝鲜人引以为傲的鸣梁海战就是这段时期发生的。

朝鲜与清王朝之间关系始终很尴尬。在大明王朝时期,朝鲜王朝就帮助明朝政府对抗东北女真人。甚至在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朝鲜派军助明朝军队作战,结果明军战败,朝鲜军队主帅姜弘立等被俘,兵卒大部分被屠杀,朝鲜与后金形成严重对立。明将毛文龙占据朝鲜西部的皮岛,在朝鲜支持下,不断渡海袭击后金。

面对朝鲜,女真人努尔哈赤始终想采取招抚联合的策略,然而朝鲜王朝内部儒家势力主张支持帮助明朝攻打后金。后来皇太极继承汗位,朝鲜王朝拒绝派遣质子,并且不接待后金的使臣,甚至皇太极登基称帝也不派人为称劝进。皇太极称帝后,亲率大军渡江,长驱直入,攻陷平壤、汉朝,朝鲜王朝这才选择投降,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然而随着清朝入关统一中原,朝鲜王朝势力再次发生变化,分裂为亲清的汉党和反清的山党,此后朝鲜王朝始终存在一部分反清势力,之后随着发展,伴随着反清思想的发展,是朝鲜人逐渐把大清与中国划上了等号,反清之风演变成了反华之风。


安定郡小书生


明朝有恩于李氏朝鲜,明朝灭亡后,朝鲜虽然在官方文书中,不得不使用清朝的年号纪年,但在其皇家祭祀和私人文书中,却一直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纪年。直到1909年,日本人逼迫李氏王朝高宗退位止,时年崇祯256年。

(李氏王朝太祖李成桂)

李氏王朝建立时,明朝给与支持,并赐国名

在李氏王朝建立之前的朝鲜半岛政权称为高丽王朝、王氏高丽。高丽王朝于公元918年由王建建立,后合并新乐与百济,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建立后,一直对临近的大陆王朝称臣。

元朝被朱元璋赶出中原后,公元1369年,高丽恭愍王弃元归明,并于第二年接受明朝的册封,成为明朝的属国,使用大明洪武年号纪年。

公元1374年,高丽发生政变,恭愍王被杀,新王王禑恢复与北元朝廷(元朝退出中原后的政权)的藩属关系。随后与高丽与明朝发生铁岭卫争端,与明朝作战的李成桂军队在行军中途,回师高丽首都开京,在明朝的支持下逼迫王禑退位,并于1392年被部下推上帝位。

李成桂登上帝位后,重新向明称称臣,使用明朝年号纪年。1393年,李成桂派人向明太祖朱元璋申请更改国名。同年2月25日朱元璋下圣旨命“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正式将“高丽”更名为“朝鲜”。为什么叫“朝鲜”呢?仍是取“朝日鲜明之国”的意思。

万历年间,明朝倾力帮助朝鲜平定“壬辰倭乱”

李氏王朝建立后,其治国一直仿照大明王朝,主要治国思想为“儒家思想”,与明朝关系极为融洽。

公元1588年,与朝鲜隔海相望的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基本统一了日本。但日本国内的武士对分封不均极为不满,且各诸侯国的势力依然颇为强大。为缓解国内矛盾,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公元1592年4月,日本对朝战争正式开始。由于朝鲜国内武备松弛,京城很快被攻陷,只得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接到朝鲜的求援后,万历皇帝集结了辽东军队,同时调派有抗倭经验的戚家军共约4万人入朝作战。明军入朝后,很快在平壤大败日军,迫使日军议和。

日军失败后,隔了两年后,再次以14万大军跨海侵略朝鲜。接到朝鲜求援后,明军再次以4万兵力入朝,后来又逐渐增兵到7万,终于将日军全部赶出朝鲜半岛。

万历年间的两次出征,使得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但这两次战争,

也使得明朝的国力受到很大的耗损。可以说,明朝是在倾尽国力帮助朝鲜,这让李氏朝鲜王朝和朝鲜人民对明朝十分感谢。

朝鲜第十九代君主肃宗李焞曾经说过:“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明朝灭亡后,朝鲜成为清王朝属国,但私底下仍沿用明朝年号

由于与明朝的深厚关系,明朝灭亡后,虽然朝鲜依旧向清王朝称臣,但朝鲜上下对清朝并无好感。表面上对清王朝尽属国之礼,与清王朝正式交往时使用清朝年号,但国内却依然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纪年,日常政治社会活动仍以明朝形式进行。

甚至朝鲜孝宗皇帝时,还曾积极扩军备战,派使臣联络中原的南明政权和其他反清势力,意图协助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当然,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原已逐渐巩固,朝鲜也就一直没找到机会。

但沿用明朝年号的作法一直延续到1909年,朝鲜李氏王朝被日本灭亡,才终止。此时,朝鲜已经记录到崇祯256年了。按此计算,崇祯的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长的一个年号了。


挚守静笃


李氏朝鲜以"事大"为国策,认中原之主明朝为宗主国,忠心侍奉。尤其是壬辰倭乱之时,朝鲜几乎亡国,是明朝出兵救了它,朝鲜是极其感恩戴德的,建立万东庙来世代祭祀当时明朝的万历皇帝。此外朝鲜自诩小中华,一直认为北方的女真族为蛮夷,对皇太极称帝深恶痛绝,在皇太极登基时,立而不拜的只有朝鲜使臣。虽然满清通过两次侵略朝鲜最终迫使朝鲜臣服,但只是面服心不服,国内仍秘密奉明朝为正朔,拒绝用清朝年号,文件通常用干支年号。


卓辉随笔


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就是我国的藩属国,很早就学习着华夏文明,不管中国朝代如何更替,朝鲜一直在向中国称臣纳贡。要论朝鲜最尊崇哪个朝代,则一定是明朝。

话说,朱元璋掀翻了元朝的统治,成了开国皇帝,特地派遣使者到当时的高丽下通知,大体意思就是:元朝完了,现在你们要归顺我大明,以后我就是你大哥了。

因为高丽国之前与元朝有些姻亲关系,所以朱元璋多少花了些心思要削弱这些羁绊,对高丽采取的是怀柔政策。洪武元年12月,朱元璋派遣符宝郎偰斯出使高丽,偰斯带着40匹绫罗绸缎一路颠簸,从寒冬走到初夏百花开,终于见到了高丽国王王颛。

小住了一个月,偰斯启程回国,王颛准备了鞍马、衣服、人参、药材等做为回礼,偰斯牢记朱元璋“啥也不能要”的叮嘱,只收了高丽文臣赠送的诗。王颛着实动容,表示断绝与蒙元的政治联系,停用元朝的“至正”年号,并在8月来朝,由朱元璋正式册封王颛为高丽王。

对于朝鲜的朝贡,朱元璋也给予照顾,只接受一些土特产,金银宝物等贵重物品一律不要。朝鲜自元朝就有送贡女的项目,想给朱元璋也送几名宗室美女,但被朱元璋拒绝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鲜半岛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将门之后李成桂发动政变把高丽王撵下台,自己当了王。为了获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请废除高丽的名字,请封一个新的国名。

朱元璋一番思索,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定下了“朝鲜”这个名字,即我们说的“李氏朝鲜“。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周边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朝鲜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不过是挖了侄子朱允炆的墙角,多少有些不地道,大多数藩属国并不认同朱棣,朝贺永乐登基也不积极。然而,李氏朝鲜来恭贺了,而且是第一个来的,这让朱棣对朝鲜的好感度倍增,中朝贸易也在这一时期频繁起来。

朱棣在位期间,朝鲜进贡的次数明显增加,贡物也升级到金银、马匹、人参以及纸张等。单说纸张吧,当时朝鲜造纸质量不错,称高丽贡纸,光亮洁白宜书画用,朱棣很是喜欢,在政期间收到的高丽贡纸超过10万张。

除了贡物,李氏朝鲜问朱棣要不要美女?朱棣不像他老爹朱元璋一样有原则,允了!于是,李氏朝鲜分三次送来十多个贡女,另外,还有将近200名宦官。

统治着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治国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自称“小中华”,很多人说明朝与朝鲜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其实也不算夸张,因为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证明了自己的确是义薄云天的好大哥。

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侵略朝鲜,而当时的朝鲜内部一团乱,问题频发无力抵抗,挣扎在灭国边缘,只得向明朝求救。

万历两次出兵,出动了上十万大军,历经多次血战,损失数万人把日军逼退,耗用银两几百万两援助朝鲜,让李氏朝鲜对明朝十分感激。

后来明朝灭亡,满清政府自然也要派人来朝鲜下通知,再次强调两国关系。相比于明朝对朝鲜的帮助,清朝对朝鲜不算友好,朝鲜君臣和读书人对满清没有好感,渐渐的形成自己的独特套路,平时对清朝表现的礼数周正,私底下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与清朝官方交往时使用清朝年号,转身回家仍使用明末的崇祯年号,服饰也仍坚持大明衣冠的样式。

如果因工作需要出访清朝时,朝鲜官员都会先到鸭绿江边吹吹风,赋一首诗词,抒发一下“内心有日月”,然后再无奈启程。曾经有几个朝鲜官员在私下使用了清朝年号,立刻被同僚怒怼,被骂不知廉耻。

朝鲜孝宗帝一直感怀明朝曾给予的帮助,甚至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还倡议北伐。他可不是光嘴上说说,而是花钱扩军备战,起用各种人才。朝鲜眼观六路,积极打听还有哪些反清势力,对当时的南明政权、云南吴三桂、台湾郑成功、蒙古准噶尔丹等寄予厚望,常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自己也能参与反清。

三藩之乱爆发之际,朝鲜有大臣上书给当时的国王显宗,认为结集出兵反清的时机到了,是时候完成孝宗遗愿了。儒生们听说后也纷纷响应,上下一片北伐之声,但是显宗有些迟疑,还没做出决断就突然驾崩了。肃宗继位时才13岁,无力主政,北伐大计无奈雪藏。

后来朝鲜一直财政困难,军备薄弱,更是未能实现反清,但李氏朝鲜倒是有些风骨,一直悄悄进行着各种对明朝的追思活动,在明朝灭亡60周年之际,肃宗下令修建“大报坛”,祭祀神宗,以感谢万历皇帝在日军侵朝时派大军援助朝鲜的救国之恩。每年历代国王都亲自参与,大报坛祭祀成为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到了朝鲜英祖时,大报坛的祭祀对象又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这样的祭祀活动一直坚持到清末朝鲜被日本吞并,1908年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关闭了大报坛,此处也沦为废墟,好在还有老照片能证明那段历史。

虽然大报坛没有了,但韩国至今还能看到不少纪念明朝的建筑物。比如朝鲜儒生所建的万东庙,庙中刻有崇祯手迹,非常珍贵,相比大报坛来说比较民间,但在儒生心目中地位很高。还有朝宗岩大统庙,是由朝鲜的明朝移民后裔建立的,至今仍在祭奠明太祖、万历、崇祯皇帝。

除此之外,李氏朝鲜还修纂过大量的明朝史和中国史著作,洋洋洒洒满满的汉字。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如此积极修纂他国历史的情况实在是罕见,而编纂者也坦荡的表示,就是为了感念大明恩情。

二战后,朝鲜半岛正式分裂为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回望李氏朝鲜,虽然国小兵薄,却神奇的延续了500年,在朝鲜半岛能算上稳固的王朝。

提得关注的是,在清朝时期,李氏朝鲜内部公文仍采用崇祯年号,竟然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想想看,明末年号能在他国使用长达265年,这股韧劲的坚持也着实不易,可见李氏朝鲜是发自肺腑的尊崇明朝啊!







同窗生71


朝鲜之前与元朝有些姻亲关系,明朝皇帝朱元璋想要消除这些羁绊,进一步巩固明朝的定位,向朝鲜送出很多绫罗绸缎,不远千里派出使者让朝鲜不再与元朝在政治上有所联系,这种诚心实意着实让朝鲜统治者动容,示断绝与蒙元的政治联系,停用“至正”年号。在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鲜半岛闹出了一些动静,李成桂发动政变把高丽王撵下台,自己当了王。为了获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请废除高丽的名字,请封一个新的国名。朱元璋一番思索,定下了“朝鲜”这个名字。此后延续几百年,明朝和朝鲜的关系都很好,一有国难相互之间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将崇祯年号延续,可能是对明朝友好关系的一种纪念和感激。


魏兆阳2


公元1392年李成桂取代高丽建国,并请求当时明朝的明成祖选择赐国名:“朝鲜”,史称李氏朝鲜。此后一直与明朝形成朝贡关系,而终观整个大明朝也确实对朝鲜尽到了宗主国的义务,特别是万历年间日本入侵朝鲜,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万历派兵入朝抗日,用了七年时间把日军逐出朝鲜,史称万历朝鲜战争,朝鲜曾为此建大报坛以示明朝的再造之恩。


西城长乐


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冬,皇太极率兵十二万亲征朝鲜(“丙子胡乱”),被围困于南汉山城的朝鲜仁祖被迫投降,史称“丁丑下城”。而在朝鲜和清朝订立的合约中,便包括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断绝和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当然朝鲜也不再被允许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而要改用清朝年号。然而,朝鲜王朝虽然在正式场合履行了这个条约,但在其他场合却依然沿用着“崇祯”这个年号,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仇:“丁丑下城”被认为是朝鲜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清军凭借庞大的军事实力,虽然成功迫使朝鲜投降,但朝鲜君臣从内心非但没有认同,反而认为“丁丑下城”是朝鲜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要知道,朝鲜一直都是以“小中华”自居的,如今沦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令朝鲜上下极为痛心疾首,再加上经济上的掠夺、政治上的欺压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朝鲜始终有着一股极为浓烈的思明反清浪潮,而这种思潮更是长期成为了社会主流。

即使在明朝灭亡之后,朝鲜上下依旧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里称清朝皇帝为“胡皇”,称清朝的使者为“虏使”。尤其是在葬礼和祭祀中,朝鲜上下更是一贯反对使用清朝年号,而一直用着明朝年号,一旦有人使用清朝年号,便会被人骂做“家贼”。

除了暗中的无声对抗之外,朝鲜方面更是进行过公开的反抗,朝鲜孝宗李淏(1649年-1659年在位)直接便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而且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曾意图联合南明、日本一起“反清复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备战,可惜最终未能成行。

而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朝鲜更是玩了一票大的,3月19日这天朝鲜竟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便是60年前殉国的大明皇帝崇祯,祭文的开篇便是,“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鲜国王臣李焞,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而在祭祀活动之后,朝鲜肃宗竟然又命人在汉城府筑了一座“大报坛”,并表示要年年祭祀。

此后,到了肃宗的儿子英祖在位时,更是直接将崇祯皇帝和洪武皇帝的神位请进了“大报坛”,使“皇朝之日月,复照于朝宗之邦”,而这座大报坛自此便成为了朝鲜君臣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场所,直到1908年被日本人拆毁。

家恨:部分朝鲜臣民对清朝充满了怨恨

为了确保侧翼安全,后金(清朝)曾先后两次大举进攻朝鲜,第一次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的“丁卯胡乱”,第二次便是前文所说的“丙子胡乱”。而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少朝鲜臣民死于清军手中,这导致不少人对清朝怀有着深深的仇恨,这也是民间使用“崇祯”年号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仇恨下,甚至有大臣公然反对使用清朝年号。例如仁祖朝的金光炫,按照规矩大臣上疏时是要采用清朝年号的,毕竟这算是公开场合,然而金光炫因父亲死于清军之手,便坚持不肯使用清朝年号,虽然他也没有采用“崇祯”年号,但却只使用了干支。然而即使如此,朝鲜君臣却对此表示了默认,即使金光炫此后因事触怒了仁祖,仁祖也并未对此深究。

而在朝鲜肃宗三十九年(1713年),画师在为肃宗画像后,肃宗竟然特意吩咐,在纪年处“当以崇祯后几年书之”,而在朝鲜的官方史书《仁祖实录》中,更是在明朝灭亡以前(即1644年以前)均使用“崇祯”年号,而即使明朝灭亡以后,也仍然未使用名义上的宗主国清朝的年号。这一习惯直到编修《景宗实录》时才改用清朝年号。

公开场合尚且如此,民间抵抗之激烈可想而知,当时朝鲜民间便流传着“虽下贱无书清国年号者”。例如纯祖三年(1803)时,忠清道怀德县知县姜世靖在主持地方祭祀时,将祭文中的“崇祯”年号改为“嘉庆”年号,结果激起民愤,以儒生李近源为首的七百多人上疏强烈抗议,姜世靖最终被贬。

清朝作为朝鲜名义上的宗主国,每年都要朝鲜“颁朔”,也就是赐予朝鲜历书,以便其使用。然而朝鲜人在使用的时候,却故意将清朝年号涂掉,反而在旁边书写上明朝年号。朝鲜文人在记载此事时所提到的年号是“大明永历二百二十九年”(1875),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后期。

由此可见,由于清朝对朝鲜的入侵,导致朝鲜大量军民死于战乱,亲人的去世使得这些朝鲜军民始终对清朝饱含怨恨,他们从内心对清朝怀有一种抵触。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上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极为亲近,不仅从未侵犯过朝鲜的主权,甚至多次挽救了朝鲜的统治,因此当清朝通过武力迫使朝鲜投降后,在这种“国仇家恨”的刺激下,朝鲜上下始终对清朝怀有一种敌意,而对明朝充满了思念之情。


香茗史馆


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就是我国的藩属国,很早就学习着华夏文明,不管中国朝代如何更替,朝鲜一直在向中国称臣纳贡。要论朝鲜最尊崇哪个朝代,则一定是明朝。

  话说,朱元璋掀翻了元朝的统治,成了开国皇帝,特地派遣使者到当时的高丽下通知,大体意思就是:元朝完了,现在你们要归顺我大明,以后我就是你大哥了。

  因为高丽国之前与元朝有些姻亲关系,所以朱元璋多少花了些心思要削弱这些羁绊,对高丽采取的是怀柔政策。洪武元年12月,朱元璋派遣符宝郎偰斯出使高丽,偰斯带着40匹绫罗绸缎一路颠簸,从寒冬走到初夏百花开,终于见到了高丽国王王颛。

  小住了一个月,偰斯启程回国,王颛准备了鞍马、衣服、人参、药材等做为回礼,偰斯牢记朱元璋“啥也不能要”的叮嘱,只收了高丽文臣赠送的诗。王颛着实动容,表示断绝与蒙元的政治联系,停用元朝的“至正”年号,并在8月来朝,由朱元璋正式册封王颛为高丽王。

  对于朝鲜的朝贡,朱元璋也给予照顾,只接受一些土特产,金银宝物等贵重物品一律不要。朝鲜自元朝就有送贡女的项目,想给朱元璋也送几名宗室美女,但被朱元璋拒绝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鲜半岛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将门之后李成桂发动政变把高丽王撵下台,自己当了王。为了获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请废除高丽的名字,请封一个新的国名。

  朱元璋一番思索,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定下了“朝鲜”这个名字,即我们说的“李氏朝鲜“。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周边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朝鲜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不过是挖了侄子朱允炆的墙角,多少有些不地道,大多数藩属国并不认同朱棣,朝贺永乐登基也不积极。然而,李氏朝鲜来恭贺了,而且是第一个来的,这让朱棣对朝鲜的好感度倍增,中朝贸易也在这一时期频繁起来。

  朱棣在位期间,朝鲜进贡的次数明显增加,贡物也升级到金银、马匹、人参以及纸张等。单说纸张吧,当时朝鲜造纸质量不错,称高丽贡纸,光亮洁白宜书画用,朱棣很是喜欢,在政期间收到的高丽贡纸超过10万张。

  除了贡物,李氏朝鲜问朱棣要不要美女?朱棣不像他老爹朱元璋一样有原则,允了!于是,李氏朝鲜分三次送来十多个贡女,另外,还有将近200名宦官。

  统治着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治国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自称“小中华”,很多人说明朝与朝鲜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其实也不算夸张,因为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证明了自己的确是义薄云天的好大哥。

  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侵略朝鲜,而当时的朝鲜内部一团乱,问题频发无力抵抗,挣扎在灭国边缘,只得向明朝求救。

  万历两次出兵,出动了上十万大军,历经多次血战,损失数万人把日军逼退,耗用银两几百万两援助朝鲜,让李氏朝鲜对明朝十分感激。

  后来明朝灭亡,满清政府自然也要派人来朝鲜下通知,再次强调两国关系。相比于明朝对朝鲜的帮助,清朝对朝鲜不算友好,朝鲜君臣和读书人对满清没有好感,渐渐的形成自己的独特套路,平时对清朝表现的礼数周正,私底下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与清朝官方交往时使用清朝年号,转身回家仍使用明末的崇祯年号,服饰也仍坚持大明衣冠的样式。

  如果因工作需要出访清朝时,朝鲜官员都会先到鸭绿江边吹吹风,赋一首诗词,抒发一下“内心有日月”,然后再无奈启程。曾经有几个朝鲜官员在私下使用了清朝年号,立刻被同僚怒怼,被骂不知廉耻。

  朝鲜孝宗帝一直感怀明朝曾给予的帮助,甚至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还倡议北伐。他可不是光嘴上说说,而是花钱扩军备战,起用各种人才。朝鲜眼观六路,积极打听还有哪些反清势力,对当时的南明政权、云南吴三桂、台湾郑成功、蒙古准噶尔丹等寄予厚望,常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自己也能参与反清。

  三藩之乱爆发之际,朝鲜有大臣上书给当时的国王显宗,认为结集出兵反清的时机到了,是时候完成孝宗遗愿了。儒生们听说后也纷纷响应,上下一片北伐之声,但是显宗有些迟疑,还没做出决断就突然驾崩了。肃宗继位时才13岁,无力主政,北伐大计无奈雪藏。

  后来朝鲜一直财政困难,军备薄弱,更是未能实现反清,但李氏朝鲜倒是有些风骨,一直悄悄进行着各种对明朝的追思活动,在明朝灭亡60周年之际,肃宗下令修建“大报坛”,祭祀神宗,以感谢万历皇帝在日军侵朝时派大军援助朝鲜的救国之恩。每年历代国王都亲自参与,大报坛祭祀成为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到了朝鲜英祖时,大报坛的祭祀对象又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祯帝,这样的祭祀活动一直坚持到清末朝鲜被日本吞并,1908年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关闭了大报坛,此处也沦为废墟,好在还有老照片能证明那段历史。

  虽然大报坛没有了,但韩国至今还能看到不少纪念明朝的建筑物。比如朝鲜儒生所建的万东庙,庙中刻有崇祯手迹,非常珍贵,相比大报坛来说比较民间,但在儒生心目中地位很高。还有朝宗岩大统庙,是由朝鲜的明朝移民后裔建立的,至今仍在祭奠明太祖、万历、崇祯皇帝。

  除此之外,李氏朝鲜还修纂过大量的明朝史和中国史著作,洋洋洒洒满满的汉字。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如此积极修纂他国历史的情况实在是罕见,而编纂者也坦荡的表示,就是为了感念大明恩情。

  二战后,朝鲜半岛正式分裂为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回望李氏朝鲜,虽然国小兵薄,却神奇的延续了500年,在朝鲜半岛能算上稳固的王朝。

  提得关注的是,在清朝时期,李氏朝鲜内部公文仍采用崇祯年号,竟然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想想看,明末年号能在他国使用长达265年,这股韧劲的坚持也着实不易,可见李氏朝鲜是发自肺腑的尊崇明朝啊!






红尘音乐汇


李氏朝鲜推崇明朝是因为自宋开始向朝鲜半岛地区传播的程朱理学开始发力。朱元璋北伐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无独有偶,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在外有北元残余势力强大,内有亲元地方大族内有外患之下,李成桂只能紧紧抱住明朝的大腿来稳定局势。一开始李氏朝鲜对明朝可不是毕恭毕敬的,甚至还一度违背了明朝的命令强行向被拓地,将原先属于明朝势力范围的鸭绿江南岸的土地占有了,同时还念念不忘辽东地区。

但随着李氏朝鲜前几代政治强人逝去,新国王控制不了朝政大权,大权旁落,朝廷官员间也是党争不断。朝鲜国王和各党领袖直接互有优劣,所以时常会引入外部势力来干涉,这个时候明朝就是最好的外援。

明朝也是各方取利,但总体上是维持朝鲜国王权威的,程朱理学就是在李氏朝鲜党争激烈的时候兴盛的。

在万历年间入朝抗倭就朝鲜的时候,再造朝鲜之恩更是让亲明派到了鼎盛。君君臣臣,夫夫子子。

到清朝灭亡明朝后,李氏朝鲜还继续使用崇祯年号那是一方面大清并没有严厉禁止李氏朝鲜禁用,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突出李氏朝鲜继承“明朝遗志”,是“小中华”,李氏朝鲜对辽东的诉求就有了法理依据。

李氏朝鲜尊明那是“事大”,同时也是向宣扬自己是“文明人”。继承明志,那么等清朝灭亡后,如果李氏朝鲜有余力,就要依据可以攻打辽东地区,据为己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