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妈退休以后,很害怕和她相处,怎么办?"

回答了一个提问,比较有代表性。


“以前不觉得,自从我妈退休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严重到我妈只要一叫我名字我就会害怕,那种从心底里感觉到害怕,就像有一座山压在我身上。


就害怕她会问我一些问题,比如说,你们谈的怎么样,比如说,你们是咋谈的,让我看看你们咋聊的,我给你参谋参谋,我不给她看,她就说你们有没聊些私密话题有啥不能看的。等一系列各种问题。


感觉她更多的是想掌控我,连我和同事他电话,她都要问一句是谁打的电话,有啥事。她还用说我不跟她说心里话,说什么看悦悦【我大姨的女儿】啥都和她妈说,你啥都不和我说。


因为我完全不知道咋样和她沟通。因为我知道我和她说她也不会理解,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她会觉得我说的都是无理取闹,以后会后悔。她是过来人,她说的才是对的。”



以下为Melody婷交流文字版:


遇到亲子关系的隔阂和冲突,无论年龄多大,都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感情造成困扰。


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一家三兄妹在面对父亲赡养时的困惑、矛盾、痛楚,将原生家庭的影响,和个人性格暴露地淋漓尽致,在泛着喜剧色彩的剧情里,来源于多少人的真实生活和写照。


一方面,你和妈妈的亲密关系是客观的,血浓于水,每日朝夕相处,有很深的情感维系;


另一方面,当我们觉得另一个人不懂得自己,就像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上,很难产生共鸣、共振和喜悦的感受,与之相反,一种难以言传的无奈,和挣脱不了的精神枷锁会困住自己。


不过还好,你有了这种情感上的困惑,可以把它倾诉出来,这就意味着好的开始。


为什么呢?


当你开始正视这段关系的时候,说明已经不再被牢牢地困在其中,而是来主动地思考,我如何改变?


“害怕”是人本能第一重的心理反应,想要逃避,又无处可逃,这是一种当事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这时候,我们开启更高维度的思考,站在观察者的思维,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你们谈的怎么样,比如说,你们是咋谈的,让我看看你们咋聊的,我给你参谋参谋”。


通过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妈妈对你发自内心的关注,希望与你有情感交流。


可惜,她的交流模式,可能受限于文化、社会环境,不能给予你更多精神挚友、导师般的指导,说出的语言,是与你的价值观念或者理解相差甚远,久而久之,你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一些精神层面的困惑。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也就是我负责为我做的事情负责,对方承担对方的职责和义务。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功课和课题,不用去干涉对方的想法和行为。


你的妈妈虽然年长,但是心智上可能还停留在把你视为孩子,缺乏足够的边界意识。所以她会没有界限感地跨限,凡事想和你交流。


或许在她的内心深层次,她有一种渴望,就是能够陪伴你的日常和精神世界。


我们理清了妈妈的心智模型,可以看看,如何来面对缺乏界限感的妈妈?


首先,她虽然行为上急迫,但内心之中,是对你充满了爱和关注。


我们即使在负面行为和影响中,可以看到积极的一面,也是被你容易忽视的。


其次,你感受到的“控制欲”,是被动接收到妈妈强势追问的信号时,自己的一种受压迫感和无奈。


从她的角度,她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控制,而感受是在关爱和关心。


比如担心你年轻,是否交友谨慎,或者谨防情感受骗。


这也反应了她内在的一种匮乏感和不安全感。


你和妈妈的沟通模式,是否给她也在传递一种信号,你急于结束和她的对话。


妈妈为此采用了对比的模式,“我不跟她说心里话,说什么看悦悦【我大姨的女儿】啥都和她妈说,你啥都不和我说。”


来向你表达内心的不安,感觉女儿和自己心理距离很远。


这也是她在强烈地表达诉求,希望你能够尊重她,希望你能够真诚地和她交流。


但苦于她的认知模式受限,表达出来就会演变成一种抱怨和不满。


再次,”她会觉得我说的都是无理取闹,以后会后悔。她是过来人,她说的才是对的。”通过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你深深的无奈,也许你是位90后,猜测你的母亲年龄在60,70后左右。



我们从两点来理解。


一,个体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固执。


很多人是思维非常固化的,会无比相信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听不见别的声音,也就是不擅长倾听,也不擅长理解别人;

另外,还非常希望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以自己的年龄作为优势,一旦说自己是过来人,其实反而说明只有这一点试图去说服别人是缺乏实力和逻辑的,只能搬出这么一条理由。


真正有逻辑的人,不会只从这一个角度来以偏概全;


二,从年代背景来说,很多人的教育是缺失的,这点无法再去怪责他们,而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结果。


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你可能会感受深深的解脱,因为还好我们不再处于一个匮乏的时代,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主动寻求外力帮助。或许还会对很多人的思维、境遇报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很多人没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热情,一味相信自己是对的,活在自己认定的狭隘世界,是比较遗憾的。


所以,你说的“妈妈”的现象,不仅是一个人,而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我们在观察者的角色再回到参与者,也就是如何解决这种内心的“害怕""逃离"“无奈”?再正向积极地追问。


第二步,如何既能不被妈妈的行为干扰,能够积极地交流,开心生活,又能帮助到妈妈?


一,我们首先对行为有了底层的了解和认知,这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你一旦认知,就不再是被困住的被动者,而是把角色转化为了主动的建构者。就有可能改变自我的思维,行为,感受,有了好的开始。


二,刚才讲了“课题分离”,我们理解了妈妈的行为背后的感受,就可以相对冷静地来面对她的行为模式。


对于自己来说,我们无法改变对方,可以从自我思维开始调整。


比如她跨越了边界,而我可以选择在边界内,回复她的时候尽量使用积极正向的语言,不给她以敷衍的感觉。


如果她还是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我们有“尊重对方回复”的权利,也有“我保留我的观点”的权利,但不同点是,可以不上来就驳斥她,表示接纳对方的不同声音,这是对对方的接纳。


一旦有了接纳,对方感觉到了“尊重”,她心里也会舒服很多。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


而对你来说,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不妥协,但是交流中已经给与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关爱感受。



三,从根源上来说,妈妈的行为是和她自己的生活环境、心智模式息息相关的。


她事无巨细地干预你,在退休之后注意力全部在你这,也是我们刚才文中提到的,缺乏自我的精神建设和精神世界,是比较空虚的表现。


试着想想她有哪些爱好、潜能、兴趣。


很多老年人很可惜的一点是退休后毫无自己的乐趣,每天以看电视逛街打牌度过。


从心理学的角度,当一个人发挥自己爱好、兴趣时所获得的幸福感是非常高的。


作为她的女儿,你可以想想怎么帮助她找到或挖掘属于她晚年的人生乐趣和兴趣,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而不是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你这里,既让你痛苦,她也难受的恶性循环。


四,对你而言,也可以适当读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多对人的性格、方式多了解,更加客观地角度看待关系,不只是被动陷入“害怕”,感受到自己的洞察力在增强,更多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更加冷静客观地得到解决方案。


每一段出现问题的亲子关系,都隐藏着成长巨大的潜能。


不管她是什么风格的,相信在她内心最深处,都是对你最深的爱意。

只是我们容易,缺乏爱的方法论。


而我们这一代,幸运的是,可以学习,可以改变。

改变从来是不易的,改变别人更是艰难的。


唯有自我,是可以在面临困境时,从内在开始看见,改变。


一切,都是好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